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我們來這個世界上,究竟有什麼意義?每一個都是那麼平凡和渺小,而每一個又是那麼的自負和驕傲。為著追逐名利權情,放棄了許多本不該放棄的東西。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官做多大,不在於錢有多少,不在於別人知不知道你,而在於自己活著在履行一個作為社會的人的職責和義務,那麼,健康和快樂、幸福與恬淡,便是人應該有的心態,所以,我一直那麼樂觀的活著。于娟已去了8年多了,由她丈夫和朋友整理出版的《此生未完成》,至今讀來仍讓人唏噓。

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于娟01

【一】對生命的眷戀

于娟,山東濟寧人。1978年出生的她,於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畢業,2007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經濟碩士學位,2008年又獲復旦大學經濟博士學位。年紀輕輕,便博學多才,擁有愛的人,擁有溫馨的家,可是病魔突然光顧,打了她和她的家人一個措手不及。

只有活著有性命,才能奢談人生。

這是于娟在《此生未完成》裡最深的感悟。一個人生命都沒有了,還拿什麼去談人生的酸甜苦辣。她在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後,也有過深深的絕望,但想著丈夫和兒子,還有牽掛自己的家人,她選擇了與病魔作鬥爭,並時時把自己在病中的感悟,用文字記錄了下來。

人但凡有慾望,就會辨識不清真相,就會誤判,就會被騙,哪怕這種慾望僅僅是求生。

從字裡行間,我們能看出她對於生命的眷戀。但凡能活下去,誰又願意結束自己的生命?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珍愛自己的丈夫,還有嗷嗷待哺的兒子,更何況,她所追求的事業正在上升期,年紀輕輕就執教於復旦大學……

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于娟02

【二】對病痛的坦然

生命不會因為我們的眷戀而格外開恩,既然註定人生的終點提前來臨,而人類又無力抵抗的時候,一切都需要我們勇敢去面對。

我不是高僧,若不是這病患,自然放不下塵世。這場癌症卻讓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來,索性簡單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樂。

于娟以這般眼光來看待這病痛,坦然而從容。

在很多往事裡,在流轉的周圍人群裡,不乏有這樣病那樣癌的朋友或者親人,他們有的能堅持走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有的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乾脆自行了斷,而有的,本來可以活上個三五年的,卻半個月都沒有堅持住,這種未能堅持的,用旁人的話來說,就是被病魔給嚇死了的,自己還來不及反抗,就被自己的心給打敗了。

于娟在自己的坦然和從容裡,堅強而鎮定。

雖然生病讓生命變得很痛苦,但是有更多真情讓我們不能放棄,雖然生病讓生命就得很慘淡,但是有更多美好讓我們不忍放手,所以,讓我們選擇一起堅持,一起戰鬥。

“一起堅持,一起戰鬥”。因為化療,于娟的頭髮掉得厲害,後來乾脆成了光頭,丈夫也跟著將頭髮剃光,跟著她一起與病痛輕鬆的說著“我們一點都不虛你”。

既然我們已經被迫在人生鋼絲上懸走,那麼不如自己睜大眼睛自己手攥緊那根平衡木,做個有膽氣、讓醫生佩服的病人,讓他對你另眼相看。

是的,于娟做到了有膽氣,也讓給她治病的醫生佩服,甚至是所有知道于娟的人,都對她另眼相看,因為這種毅力,更因為這種坦然。

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于娟與兒子

【三】對親情的不捨

對人生不留戀麼?那是騙人的。對於一個剛回國參加工作3個月、1歲多的兒子剛會叫媽媽的女人來說,事業剛剛開始,為人母剛剛開始,難道所有這一切都要戛然而止?

于娟的身上同樣流著熱血,她同樣渴望看著孩子慢慢長大,同樣期許與丈夫白頭到老: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好好陪孩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這是于娟患病後內心最大的願望。其實何嘗又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人的願望?那麼,長期熬夜、壓力太大、拼命賺錢,最終的結局又會是什麼呢?于娟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告誡我們,人生在世,親情何其重要,其餘皆為浮雲。

國外的閒適猶如一碗清水,腹飢的行人吃下,會更懷想故里短短長長千絲萬縷的陽春麵,那廉價而悠長的過往。

看似廉價而悠長的過往,其實是最值得我們擁有和珍惜,太多的不捨,輪迴之後發現,親情才是我們最不捨的東西,也最值得我們為它守護。

對父母,她更多的是歉疚:

有太多的計劃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應付,總是覺得等做好了手頭的事情,陪父母也是來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長,時間很多。現在想想並不盡然,只有一天天的過,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輩子。無頭緒的追逐與奔忙,一旦站定思考,發現半輩子已經過去,自己手裡的成敗並無多少意義,然後轉身,才發現陪伴父母親人的時間已然無多,發現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沒有時間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

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于娟與丈夫

【四】對愛情的感悟

對於于娟的愛情,我們不能去探究,因為無論怎樣的愛情,都是經歷的人的自身體會,旁人又怎樣說上一二。但于娟孩子的爸爸,她的丈夫,無疑是愛她的,陪著她一起與病魔作鬥爭,在她去世後整理她的所有患病期間的日記,形成書籍出版,對她深深的懷念。

我儼然並不奢望愛需濃烈甘醇,卻不經意發現,歲月在釀酒。不過,我仍然相信沒有什麼非誰不可,也許換做另一個人,你花人生最好的十年和他一起,只要他也是真誠如此反饋,那麼,仍然是罈好酒。只是人生多數時候是矢量,尤其感情的付出,珍惜一個和你一起分享十個年華的人,往往最本原的,是珍惜自己。

于娟和丈夫,是一罈好酒,他們一起分享年華,珍惜彼此,也珍惜著自己。因為她與丈夫是那個思想共鳴、真正互相吸引的伴侶:

感情永遠都是見異思遷的,所謂感情,大概就是人孤寂時剛好兩個人可以作伴,由是所謂日久生情。但是思想共鳴,卻是真正可以產生相互吸引,引以為知己有所思維融通的伴侶,通常不會受到時間和距離的影響。

即使是平常夫妻,也希望對方是懂自己的,思想產生不了共鳴,話就說不到一處,也就有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兩不識”的緣分,或者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正因為尋找共鳴,尋找共通之處,才有了那麼多“不將就”的愛情宣言。

女人之於愛情戰場,也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不要說什麼男人喜歡溫良大度善解人意,其實“三角戀”裡每一次都是那個主動潑悍、苦苦糾纏、步步相逼的獲勝。哪怕你有那麼一點點心軟,不忍看著男人左右為難、腹背受敵,那麼敗兵的終歸是你。換句話說,“三角戀”裡,最先放棄或者被動的那個女人更愛那個男人,可惜男人們都不明白。

同樣的道理,女人明白,男人卻不懂。因為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本來就不一樣,女人心裡想的和男人心裡考慮的,永遠不在一條直線上,甚至可以說是兩條平行線,永遠都沒有相交的可能。

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痴男怨女。

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生病的于娟與兒子

【五】對名利的淡泊

明朝有個叫洪應明的人,寫了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于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將這一句話理解的深刻至極。在生死的臨界點,談名利事小,關生死事大。所以我常常對孩子說:人這一生,除開生死,其它都不是個事兒。

透過生死,你會覺得名利權情都很虛無,尤其首當其衝的名,說穿了,無非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即便你名聲四海皆知響徹雲天,也無非是一時獵奇,各種各樣的人揣著各種各樣的心態唾沫四濺過後,你仍是你,其實,你一直是你,只是別人在談論你的時候,你忘記了你自己是誰而已。

百年之後,誰還記得你是誰?民族英雄、歷史名人、歷代皇帝、卓越貢獻的人等等,流芳百世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過的是平凡的日子,做著平凡而偉大的事情,推動著整個社會一直向前發展,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何必在乎名與利。

得到了如何?失去了又能怎樣?人終究是逃不過一死的。

名利權情,沒有一樣是不辛苦的,卻沒有一樣可以帶去。

赤條條來,再赤條條回,除了一身的修為,與自己充實的人生以外,連記憶都被停止在了呼吸停止的那一刻。來生也好,輪迴也罷,這一世我們不虛妄,踏實地過著屬於自己的日子,又何必徙增煩惱。

因為“神馬都是浮雲”。

因乳腺癌去世的復旦大學年輕女博士,《此生未完成》你get到多少

于娟03

八年時間過去了,也許很多人不記得於娟了。我在2012年時讀了她的《此生未完成》,get到了許多觸及自己內心的句子,也深深的折服於她與病魔作頑強爭鬥的精神,我始終記得她那句話:

無論大家是否意識到,一個人走到最後,總是要面對自己的靈魂雲修持。

今天的重新提起,只是為了提醒今後的自己,該如何去修持自己的靈魂,也願意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可以去讀一讀那本《此生未完成》。

握一縷清香,淡一世繁華,我是草香讀書,感恩每一次每一人的相遇。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筆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