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文丨陳劍峰

“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在清華園的東北側,有一組灰磚紅瓦的歐式建築,這裡曾是清華大學最早的禮堂。1914年11月,梁啟超先生就在這座禮堂裡,作了題為“君子”的演講。在演講中,梁啟超用了《周易》中的兩個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激勵學子:“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


梁啟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概括成清華大學的校訓。在“生命人文科學智慧直播對話”第四期欄目中,北京正心正舉應用科學研究院的陳劍峰院長,通過解讀清華大學校訓,為我們詳細闡述“厚德載物”的人文價值和在現代社會具有的重要意義。

“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問:清華大學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作為校訓,在您看來,這是希望弘揚什麼樣的精神呢?


陳劍峰院長:


《周易》裡的思想是古代文化的積澱,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梁啟超先生之所以引用《周易》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鼓勵學子,是因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育人,就要“明德於人”,這個過程中人在哪裡呢?人是在天地之間。


所以梁啟超先生提出的清華大學的校訓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厚德載物。”就是教導身在天地之間的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問:說到德,人們常常會想起“道德”,您能給我們講講道和德有哪些關係嗎?


陳劍峰院長:


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詞語,在歷史的長期演變中,逐漸簡單化了。所以今天講的道德和古時候老子的《道德經》,還有儒家提倡的道德,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道”和“德”原本是具備深刻內涵的。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具備深刻內涵的“道”和“德”合成為一個詞——道德,用來表示人們具有的善良、友愛、禮貌等優秀品質。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道”和“德”表層化的過程,這就造成了現在人們往往圍繞道和德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所呈現出來的現象來理解“道德”。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道和德的關係如同陰陽,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生,彼此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道經》重在論述宇宙本體、萬物之源以及宇宙運行規律;《德經》主要講一個人應當如何認識、認知、把握和應用這些規律。


人作為有意識的生命,身處宇宙當中,身處天地之間,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客觀自然存在的規律,又能否改變客觀自然已經存在的規律呢?


到目前為止,我們正在不斷進行探索,不斷用科技手段去認知、把握和應用客觀規律,但人類還難以做到改造客觀規律,更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所以老子提出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法”就是遵循。比如一年四季的運轉,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每個人的發展等等都要遵循這個規律。現在我們能夠不讓冬季來臨嗎?我們能夠不讓太陽昇起嗎?答案是不能!


因此《周易》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到目前為止,僅有極少數人對“道德”能有深刻的理解,大多數人還是處於淺表層的理解層次。所以今天講“厚德載物”,就是希望能為更多的人撥迷見智,領會到“德”的深刻內涵。


“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問:現在有許多不良社會現象,比如醫患糾紛、誠信缺失、唯利是圖等等,因此有人質疑,這是不是說明厚德載物在當今社會已經過時了呢?


陳劍峰院長:


現在是一個泛娛樂的時代,人們對於西方的哲學、東方的古文化,都沉不下心來仔細品讀。這就造成了對很多問題事物都是基於淺層次、表象的理解,缺乏深刻、有洞察力的認識,只是在盲目的趨利避害。


很多人認為,厚德載物對於現在不適用,這是因為沒有從生命的全程來看。


“德”既是原理,又是方法,是智慧與實踐的統一,是規律與認知的統一。從生命的全程來看,“德”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現在文藝界、醫學界都會評選德藝雙馨之人,何為德藝雙馨?就是除了有技巧、有技能以外,還需要有情懷、有格局。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厚德載物”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問: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踐行厚德載物?


陳劍峰院長:


首先需要從三個維度來全面理解厚德載物。哲學層面:天地人之間的辯證關係。人文層面:對生命本質規律的認知。科學層面: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


其次,要重視實踐。也就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外察世界,並不斷總結。


最後,在實踐中,對生命規律、客觀事物規律的認識逐步加深,實現螺旋式上升,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


這個過程就是“厚德”的過程,也就是正心正舉提出的生命人文科學智慧教育的過程:正心就是意識層面正確理解“厚德載物”包含的深刻內涵;正舉則強調明道之後的顯性,從各種形式和行為中顯現出來,即在創造經歷和體驗當中不斷讓“德”得以彰顯;實踐的同時就會更瞭解事物運行規律,從而改變原本對世界的看法,原本迷惑的不再迷惑,糾結的不再糾結,也就能負載更多,包容更多。


“厚德載物”解讀|古老的智慧能夠承載現代的價值嗎?


這就達到了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的效果,也就實現了“載物”。


舉個例子,好比一個幹部的升遷,最初這個人只能承載一個村的領導,經過歷練後,開始承載一個鄉的規劃設計與發展,繼而成為縣裡的一把手,然後成長到市長、省長級別,最後到了國家層面。


隨著地位的躍升,這個人的“德”也越來越高,對規律和認知的把握也就更多、更穩定,站的生命能級維度也較高。當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具備了容納萬事萬物,承載萬事萬物的能力。無論這些事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能夠輕鬆被化解、接納、運用。


當然,這只是極少數人才能達到的級別。對大多數人來說,其實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只瞭解了一小部分規律。


正心正舉的意義就在於用人文情懷認知生命規律,用科學理念探知客觀規律,在“內觀己心,外察世界”的過程中瞭解、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從而提升現代人的生命層級,開啟人生自在之門,獲得身心和諧,實現“得道”的目標。

對話一位嘉賓,聚焦一個話題,引領一種思考,啟迪一生智慧。

“與智者同行·生命人文科學智慧對話”,是正心正舉生命人文科學智慧教育的品牌欄目。欄目旨在通過對話各領域的精英智者,引領和啟迪人們在生命實踐當中,不斷提升情懷與格局,讓人們在浮躁中沉澱,透過現象與問題,探尋和思考本質。在不斷動態調整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過程中,實現生命能級維度的螺旋式上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