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这个假期,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三年一班的孩子们纷纷体验到好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一起来看看吧……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学糖画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糖画起源于四川,据说唐代诗人陈子昂非常喜欢糖。吃了很长时间后,他觉得缺乏新的想法。于是将糖融化成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刻着花、鸟、鱼和动物的图案。待它冷却凝固后,拿在手里,边吃边看。

学剪纸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的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十分贴切与深刻。2006年5月20日剪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做布老虎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可爱的布老虎深得孩子们的喜欢。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老虎不仅勇猛无敌,而且对自己的幼崽特别保护,民间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因此,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葫艺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在中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传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艺。

学面塑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学写春联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春联,是对联的一个种类。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是雅俗共赏的独特文学形式,它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祖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

学手翻花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手翻花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古时均由手工裁切,用胶水粘合,大多由塑纸经高温烫制,而后切出形状,是老北京儿童常见的玩具。

学舞龙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元宵节期间,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

花样“非遗”大聚会,速来围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踏着时光的脚步,本次体验非遗成为大家最值得铭记与回望的一次活动。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实践的快乐,享受到了劳动的果实,感悟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这是一种难得的收获。(融媒报道 黄晶 通讯员 史永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