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战争决策?

莱茵之缨


大家好,我是九州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为战争决策失误而造成痛失好局的案例数不胜数,笔者在这里为大家列出三个:

一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二是“长平之战”后的秦赵对战;

三是安史之乱时期的“潼关之战”。

下面,笔者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三个战例中,原本掌握一手好牌的一方是如何因为决策上的重大失误最后导致痛失好局的。

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驾崩之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瞅准了机会出兵协助齐孝公成功得位,虽然宋国国力尚弱,却想借此“义举”并凭借其公爵国地位来压服列国。然而,楚国却不买账,因为楚国也想趁乱称霸中原。因此,随后几年间,宋、楚两国围绕中原霸权展开了直接的争斗,著名的“泓水之战”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九州配图:春秋时期列国地理示意图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等周边小国共同讨伐郑国,当时的郑国是楚国的保护国。于是,楚国出兵协助郑国反击。

九州配图:泓水之战示意图

最后,两国军队在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遭遇,当时宋军驻屯于泓水北岸,楚军自南岸渡河北上。眼见着这么好的进攻良机,公子目夷建议“半渡而击”楚军,定可不费吹灰之力重挫楚军,然而却遭宋襄公的坚决反对,眼睁睁的看着楚军安然渡河。这还没完,宋襄公看到楚军阵容不整,摆出一副将“仁义”、“君子”之风进行到底的姿态,坚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才下令发起攻击,结果宋国军队惨败,宋襄公负伤狼狈逃走,之后因伤势过重没多久便挂掉了。如此行军打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古奇作”,每每提起,无不让人捧腹。

九州配图: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后世将宋襄公这样谨守“武德”和“仁义”而不知战机稍纵即逝的迂腐之举,称其为“宋襄之仁”。此战之前,宋襄公完全是以逸待劳的状态,而且如果趁着楚军渡河过程予以截击必然重挫楚军,或者等楚军刚上岸整容不整之时围杀,也必然能取得大胜,可宋襄公犯了严重的兵家大忌,错失好局,实在可悲。

“长平之战”之后的秦赵对战

“长平之战”取得完胜之后,白起曾想着长驱直入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军40万大军全军覆没被秦军坑杀的震撼结局,让赵国国内定然是举目无措、张慌惊恐、一片哀嚎。白起清晰的知道,在赵国君臣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如果迅速兵围邯郸,拿下赵国易如反掌。

然而就是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之下,秦国国内却传来了退兵回国的王命,这让白起感到无比的遗憾,原本唾手可得的邯郸城,却因为范雎的嫉妒而不得不收兵。赵国也借此缓过了劲儿,从新组织起抗秦的力量。

这个案例里,虽然主将做出了正确的形势判断,然而其背后的最高决策者却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好好的局面不得不倒退。

安史之乱时期的“潼关之战”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同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藩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契丹等外族之兵,统兵近20万人之众,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由在范阳猝然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叛军趁势一路西进,于同年十二月(起兵一个月后)顺利攻下东都洛阳,震惊朝野。就在叛军急攻潼关而不得之时,退守潼关坚壁不出的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又因宦官监军谗言被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斩首示众。

接替守卫潼关的是老将哥舒翰,他原本的策略是凭借雄关天险以坚壁清野,同时等待叛军后方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军队断其后路形成合围之势,如此一来,叛军必灭。

然而,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把老弱病残的士卒驻扎于潼关前不远的陕郡(今三门峡市西),而将隐蔽精锐部队,借此诱使哥舒翰出战。监军的太监奏报唐玄宗说:“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唐玄宗很不高兴便遣使令哥舒翰出兵尽快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说: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但是唐玄宗在杨国忠的蛊惑之下选择相信监军的情报,又连续多道圣旨催战。被逼无奈的哥舒翰抚膺恸哭,只好率军出关寻战,结果自然是羊入虎口、人地两失。

至此,潼关天险告破,长安城门户大开,不几日,大唐都城长安宣告陷落,唐玄宗也只得向四川逃跑,叛军之势达到鼎盛。

这起案例中,哥舒翰的原本坚守策略原本无比正确,无奈最高统治者因听信谗言和心态焦急而犯下兵家大忌,导致战场形势180度逆转。

总结

三起案例都很好的印证了孙子所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场形势预判和决策上的一丁点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的局面,让原本掌握在手的一手好牌断送殆尽。



九州历史杂谈


这种功败垂成的例子有很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长平之战,毕竟这是战国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冷兵器时期就能出现四十万将士全军覆没的战果实属震撼,赵国也在此战中彻底失去了赵武灵王改革以来的全部成果,从此失去了和秦国正面掰手腕的能力。

秦国远征赵国在地理上是不占优势的,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秦军大部队的补给注定不会轻松,所以在决定命运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本来是有着天然优势。因为秦军只想迅速决战,而赵国则可以以逸待劳。

赵军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长平修建工事采取防守。

当时的秦军急于攻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这在士气上其实是一种攻心,虽然赵国表面上失守了一部分要塞,但是秦军付出的伤亡更大,这种避其锋芒的战法会逐渐将秦军拖入战争深渊,如果秦国再来几次攻势但依然没效果的话,秦国内部将会不战自败。

但是赵国统治者却中了秦人的离间计,认为廉颇懦弱并且不积极出战,如果换个激进的年轻将领就会大败秦军,况且赵国的经济基础本来就不如秦国,长期的持久战赵国也会有很大压力。

所以在战争关键的时候用年轻将领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说实话赵括也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王命在身他不得不主动出击,而这正中秦国人下怀,秦军也悄悄换帅,换上了战国时期的顶级将领白起。

这就成了一场大人打小孩的战争了,赵括在白起面前不堪一击,最终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赵军突围无望,主帅赵括也战死沙场。

因为无法处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白起决定将这四十万人活埋以绝后患。

赵国的精锐部队和青壮年在这场战争中丧失殆尽,赵国也从可以和秦国分庭抗礼变成了一蹶不振。

从此,天下将不再有秦国的对手,秦国的统一也成了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看似是一场战争的结果,但我个人认为也是封建形成中的一次历史选择。

封建统一集权注定是要到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变数,很多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战役看似是一场战争,但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更迭和历史选择,就看几位竞争对手中谁犯的错更少。

显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犯了错,而历史选择了秦国。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也就成了秦朝,而非赵朝。





喜雨文创


历史上痛失好局的战争决策非常多,例如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一统中国近在眼前却被5万孙刘联军大败而归,措施一统天下的机会。再如北宋初年“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但历史中痛失好局之最的战役我认为应该是南宋时期的 郾城之战

自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中原沦陷,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与金对峙,在南宋的抗金将领中,岳飞的抗战态度最坚决,功绩、贡献最大,但其结局也最悲惨。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很快夺回了河南、陕西之后,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宋高宗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图复京师”

当年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完颜兀术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漯河),决定亲率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以及步兵十万,直插郾城。金兵在郾城与岳家军对峙 完颜兀术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人马超重甲、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主要用于正面冲击。两侧以拐子马(布置在左右两翼的骑兵)配合突击。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其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岳家军中的勇将杨再兴单骑突入敌阵,打算活捉完颜兀术,杀金兵数百人。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而后双方又交战数回合金兵大败退兵,此战最终以宋军完胜而宣告终结!之后收复郑州、洛阳,进至朱仙镇,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

但宋高宗不愿岳飞继续进军,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驻军于朱仙镇之岳飞。其时,淮南东路之张俊军已撤退,岳飞于孤立无援下忍痛退军。退兵前,岳飞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1141年(绍兴十一年),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岳飞亦被杀害。高宗和秦桧竟以“临军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39岁。


今说昨事


滑铁卢一役,相信在绝大多数的拿破仑爱好者中绝对是痛失好局的最可惜的存在。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依靠着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和在军队中超高的威望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

但是在1815年战争开始之前,拿破仑严重缺乏高级将领的支持,其中一个理由是大部分的拿破仑高级军官(主要是元帅)都已经向新国王宣誓效忠,如果他们重新投靠拿破仑会面临违背誓词和叛国罪的危险。

而且拿破仑并未完人,拿破仑尽管杰出,但是身上有着各种天才的弱点,傲慢、自负等等,因此总共9位元帅拒绝为拿破仑工作,包括拿破仑最重要的参谋长贝尔蒂埃。

最终拿破仑麾下集结了:格鲁希、达武、絮歇、苏尔特、蒙塞、内伊、克勒曼、儒尔当、勒费弗尔、马塞纳等元帅。

当然能够成为元帅的都不是泛泛之辈,达武是钢铁元帅,从无败绩;絮歇是一位优秀的野战指挥员,拿破仑对他评价很高:"如果我有两个象絮歇这样的元帅,我将不仅征服西班牙,而且还可永远占有西班牙!”

肌肉美男缪拉也想继续为拿破仑效力,他是一名非常勇猛的一线将领,但是拿破仑对缪拉1814年的背叛耿耿于怀,拒绝了他的效忠。

但在实际用人上,蒙塞只被任命为帝国议员,未担任百日王朝的军职;达武出任国防大臣兼巴黎防卫总司令;絮歇在阿尔卑斯山抵抗奥军,最终实际拿破仑的选择是内伊元帅指挥左翼,格鲁希元帅指挥右翼,参谋长是苏尔特元帅。

内伊性格鲁莽冲动;格鲁希犹豫不决,死守命令,缺乏主动果断;苏尔特性情疏懒,缺乏条理,更适合做一名战地指挥官而不是担任参谋长,错误的人员安排使得每个人都未能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

在滑铁卢战场上,内伊冒进,率领宝贵的骑兵陷入了威灵顿的空心刺猬阵,却没有兵种配合,尽管内伊成功让威灵顿的空心大阵遭遇重大损失,但宝贵的骑兵也损失代价;

格鲁希率领3.3万名法军孤军追赶普鲁士老将布吕歇尔,却一直无法追上布吕歇尔,掌握布吕歇尔的动向,导致拿破仑在战场上始终担心布吕歇尔会在何时出现。

苏尔特作战经验丰富,曾经与威灵顿在伊比利亚半岛鏖战,对威灵顿的战法比较熟悉,但是没有担任参谋长的经验。

当然即便如此,拿破仑依然发挥出极高的战术水准,法军依然能够取得不错的战绩,隐隐有获胜的态势。但在布吕歇尔出现之后,战场情况急转直下。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战争的失败并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不过滑铁卢的失败,依然是最让人惋惜的。


候塞雷的历史手札


小玥来回答:

要说痛失好局,再一次想到了满清的懦弱无能。这里说一下光绪年间的中法战争。

时光到了光绪帝年间,古老的中华帝国已是千疮百孔,在多次的战争中,几乎全部失败,但是,在与欧洲列强之一的法国交战时,却打胜了,而且是大胜仗!

1883年,法国在蚕食了越南之后,仍然不收敛,继续进攻中国。要知道,那个时候,南部的那个国家名义上还是中国的保护国,中国是正式的宗主国。换句话说,法国在吃定越南之后,又要打老子了!

战争开始之后,法国军队步步紧逼,在陆地、海上都先后赢得胜利,但是,都是局部性的,根本无法扭转整个局势。比如,在攻打台湾的战争中,尽管占领了基隆,但是,也仅此而已,无法继续取胜。在陆地方向,也仅是小规模的胜利。

但是,此时的清王朝却出现了一位悍将,那就是大将冯子才,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重创法国军队,直接导致了当时法国的费里政权垮台!

然而,这样大胜的背景下,签订的《中法新约》,却是一次屈辱的条约,以至民间流传,“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正式签订《中法新约》,中国基本上接受了法国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国是不败而败。而法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法国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还首次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所以法国是不胜而胜。



小玥历史


鸿门宴,项羽没能杀了刘邦


东青71490437


反击战


用户5022408818645


三国时期蜀汉马谡失街亭,若无此败,诸葛孔明不至于北伐失败,蜀汉战略生存空间也可得到扩大。


曦予夕阳


拿破仑打沙俄时不该给士兵大衣用锡纽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