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浏览中华历朝历代的史籍资料,发现在中国,大一统王朝虽然疆域最广大,但是往往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相反,很多时候,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却是在分裂割据政权中实现的,比如春秋战国时代,比如三国鼎立时代,比如明末清初时代。

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春秋战国时代


<strong>这个事实说明中央集权制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本身也有无法消除的弊病;分裂割据方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优点,尽管为之付出的代价极其沉重。

在中国,由于《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三国时代魏蜀吴之间的相爱相杀世人耳熟能详。

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三国演义》


但是那个纷乱的时代,并不只有魏蜀吴三国之间合纵连横、你来我往的剧情故事,还有这三个国家与不同的周围少数民族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纠葛。而这一块内容,不仅被中国正统史书,也被演义小说忽视。

三国相争时代,决定三国命运的不只是它们之间的战争和攻守局势,它们与周围各个少数民族势力的关系也是决定天下大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strong>谁能够得到更多的少数民族势力支持,谁能吸收更多的少数民族力量,谁就会在三国鼎立中握有更大的主动权,就能在天下逐鹿之战中取得优势。

《世说新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 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个故事已经充分说明了华夏世界的曹魏政权与草原世界的深厚关系。

其实草原世界与曹魏政权纠葛更深的却是另外一只草原部族势力——乌桓。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之战,旋即病死。建安十年,袁绍儿子袁尚等人投奔乌桓单于蹋顿。

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乌桓单于蹋顿


蹋顿一度统辖草原世界部族人口和华夏世界逃难来的汉族人口多达30余万,史书称蹋顿“以雄百蛮”。

史书记载蹋顿与袁绍关系很好,所以在曹操打败袁绍后,蹋顿依旧支持袁绍的残余势力,对抗曹操。为此,曹操决心远征蹋顿,彻底解决北方草原世界上的这股强大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决定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曹操亲自将自己的指挥旗授予给麾下大将张辽。于是张辽率骑兵突击,大破乌桓大军,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口,乌桓单于蹋顿也在此战中被张辽临阵斩杀。

《三国演义》中把曹操的出兵描写成了追击袁尚等袁绍残余势力。但即使没有袁绍残余势力,估计曹操依然要消灭乌桓势力,毕竟来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乌桓对华夏农耕世界的威胁太大了。

<strong>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已经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双方决战的地点是<strong>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地区),草原世界的游牧部落乌桓竟然建设了一座固定的城池,并且里面还住着大量居民,这表明乌桓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草原游牧部落了,它融入了许多华夏农耕世界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

<strong>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曹操的大军以骑兵作为征战的主力,而这是属于草原世界的军事力量。这说明曹操的势力已经有了来自草原世界的军事力量或者说起源于草原世界的军事力量,华夏农耕世界也逐渐吸收来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他们也在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华夏农耕世界的内部事务。

草原世界游牧部落乌桓与华夏世界农耕政权曹魏的这段历史,向我们揭示出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时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彼此吸收消化的情形。

其实三国时代,曹魏政权所面临的各种少数民族势力,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大的,因为曹魏政权面临的就是华夏农耕世界的老对手——草原游牧部族。但因为曹魏政权本身也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割据政权,并凭借曹操的雄才大略,征服和瓦解了数个的草原世界的军事势力,也提升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可以说为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融合做出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与曹魏政权相鼎立的蜀汉、孙吴政权,也在积极吸收少数民族力量,充实壮大自己的力量。

先看看蜀汉。在《三国演义》中,南王孟获是个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以德服人的配角,经过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心服口服,重新归顺了蜀汉政权。

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诸葛亮擒孟获


然而查遍《三国志》全书,并没有关于孟获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只是提到南中的雍闿高定反叛,历史上南中地区主要是指汉朝的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合称为南中四郡,大致在川贵滇一带。南中地区多山川,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两汉时期的迁徙,迁移过来从事屯垦活动的汉族人也为数不少。于是在南中地区,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族群共同治理当地的复杂格局,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吸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也吸收了许多汉人的思想与文化,汉人也因地制宜,吸收了很多当地风俗习惯,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南中地区远离中原地区,自古就远离中央政府,何况蜀汉政权属于外来者,因此南中地区的汉族大户和少数民族首领都对蜀汉政权并不是很顺服。

最早的史书关于孟获的记载出自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里面记载的孟获并不是作为叛乱的首领,而是孟获追随雍闿等人反叛,但是孟获虽然只是叛乱的将领之一,孟获在蛮族的威望却非常高,于是诸葛亮发兵打败了孟获并活捉了他,诸葛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策,宽恕了孟获,后来平定叛乱后,诸葛亮将孟获带回了成都担任御史中丞,自此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叛乱。

从上面史书和川蜀地区的地理环境来看,我们可以推论出孟获在历史上可能是存在的,由于他并不是叛军的主要首领只是跟随雍闿高定等人反叛,由于陈寿写《三国志》比较简略,漏掉孟获的事迹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南中地区的少数族群接受了蜀汉政权的统治,进一步融入华夏世界,诸葛亮曾经迁移万余家到蜀地,组成五部,号为飞军。南中地区还出产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这些物资都充实了蜀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再看看东吴。对虎踞江东的吴国来说也有困扰那就是山越部族。

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吴王孙权

在先秦时代,在吴越地区就有大量的部落,当时的华夏世界就统称当地的土著部落为百越,部落民众称为越人。传说山越就是百越的后裔之一,他们主要活跃在吴越山区里,这些地方恰好都是东吴的心腹地带。从吴国的人口总数来估计,山越部族应该是吴国境内仅次于汉民族的第二大族群,山越部族占据崇山峻岭,并且他们水性较好,还占据着江河要道,基本上不受官方政府的统辖,也不向官府缴纳赋税,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与官府发生冲突,互有劫掠。

孙权连对山越部族用兵,就是希望通过征服山越部族,把山越人吸收到东吴政权内部,让山越部族为自己所用,增强自己争夺天下的力量。

其实山越部族只是一个统称,山越各部落因为占据着崇山峻岭、江河要道,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难于攻打,劣势是他们只能各自为战,因此容易被建制完整、人数众多的东吴军队各个击破。

东吴的许多名将几乎都有镇压山越、整编山越的经历。比如诸葛恪镇压了丹阳郡的山越后,俘获人口达10万左右,从中得甲士4万,其中自己统领1万,其余的分赏给属下诸将;陆逊在平定东三郡的山越后,挑选其中强健者为兵,得到精兵数万;贺齐在镇压了建安山越后,从中征兵万人等等。

三国时代,天下的分裂与统一看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

东吴大将贺齐


根据史料估计,东吴军事力量鼎盛时期大约有30万大军,其中山越军队大约占了10万。没有山越军团的支撑,东吴可能根本就不能坚持那么久。

除了军事力量的极大扩充之外,被征服的山越部族还成为江南地区第一次经济大建设的主力军。三国时期,吴越地区建立了10个郡,把大量的山越部族人口纳入官府的郡县管理体系内。大批山越人走出深山,移居平地,成了当地郡县的编户,并同汉族人一起承担官府的赋税和徭役。东吴政权的实力大大增强,在三国鼎立中不落下风。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吸收消化少数族群,与秦汉时期的大统一王朝相比,三国虽然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是也是一个吸收整合的时代。

<strong>秦汉时期虽然华夏大一统政权依靠武力扩大了疆域,比如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云贵滇地区,但是武力征服只能带来浅层次的政治统治,比如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云贵滇地区,秦朝和汉朝实际控制的仅仅是一些交通要道和极少数可供耕种的田地,周围山区里的少数族群并不服从管理,更不用说融入华夏世界了。

<strong>这些新吸收纳入的地区真正开始融入华夏世界就是从三国时代开始的。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都下决心把这些地区的少数族群逐渐吸收融入自己的政权体系中,不仅政治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也开始相互吸收融合。

经济、文化与社会的融合,才是真正的更加深层次的融合。

在秦朝和汉朝那种大一统王朝中央集权统治下,政治中心的优越地位和经济中心的生活条件与谋生机会,对官僚地主、文人学者、工匠艺人、商人贾客等具有统治经验、管理能力、文化技艺、经营手段的素质较高的人口有着更大更强的吸引力。而对边疆或新开拓的地区实施的移民主要是贫民、荒民或罪犯,很少有素质较高的移民。就算那些素质较高的移民比如被降职或被流放的获罪官员,失意的文人、等不仅人数有限,而且一旦有回去的可能,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返回故土。

<strong>但在分裂割据时期,这些人或为避战祸,或被敌方掳掠,或投奔敌国,或为经营所需,会迁入原来未曾想去或根本不愿意去的地区。

<strong>大一统王朝通常只注重于京畿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对新开拓的地区缺少兴趣,对这些地区的资助更是少之又少。并且一旦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比较好的发展,统治者立马加以高额赋税,使这些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些地区的民众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赋税越来越重,他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旦这些地区摆脱了中央集权统治后,原来被迫上缴的巨额赋税就可能留下,当地百姓的负担就有所减轻,就可以改善本地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

大一统王朝中央政府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军事目的的需要发布的政策通常很少考虑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也无力抵抗中央政府,只能无视地方民众的利益。

所以<strong>三国时代看似是动乱战乱的大分裂时代,却也实现了华夏文明与其它文明包括草原文明、百越文明的融合,同时也将华夏文明逐渐向其它地区扩大和深化。

<strong>此时此刻,华夏世界虽然分裂了,但是华夏文明影响的疆域却在扩大,当然,华夏文明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