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這名高校大學生選擇當一名志願者,奮戰在防疫一線

半島記者 尹彥鑫

這個寒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疫情牽動著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疫情就是命令,放假在家的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張馨渝同學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以身邊的黨員同志為學習榜樣,在疫情發生後,時刻關注著疫情的變化,看著不斷增加的患病人數,看著一線醫生護士們逆行的背影,看著物資緊缺狀況 ,內心倍感焦急。

寒假期间这名高校大学生选择当一名志愿者,奋战在防疫一线

捐款捐物以後,她仍然想要做點什麼來為戰“疫”工作服務,於是她積極響應黨組織的號召,報名參加了青島市黃島區紅十字會的疫情防控志願服務,成為了一名疫情防控的志願者。

寒假期间这名高校大学生选择当一名志愿者,奋战在防疫一线

1月27日大年初三上午8:00,張馨渝開始了她的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志願者的工作雖然繁雜,但是她充滿幹勁,辦公室的電話從早上8:00開始就沒有停下過,一名又一名捐贈人,一個又一個捐贈企業,他們都在用他們的方式為此次疫情受難的同胞們貢獻自己的愛心。

記者瞭解到,志願服務中,張馨渝主要負責協助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接收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物資捐贈,分發、聯繫物資接收單位,確定物資到達時間。在一通通電話中,每當說到“請您注意接收物資”這句話時,聽筒對面的負責人總是連聲感謝“好!”“真好!”“太好了!”“謝謝你們!”從他們激動的語氣裡,張馨渝感受到了“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放”的民族榮譽感。

寒假期间这名高校大学生选择当一名志愿者,奋战在防疫一线

一天8個小時甚至10個小時的志願服務,讓張馨渝體會到了一線“戰士”們的不容易,當回家摘下口罩後,發現口罩印在臉上留下的痕跡的時候,張馨渝想起了電視上播出的從重症監護室裡出來的醫生護士摘下口罩後的臉。

“17年前‘非典’發生時,我們少不更事,祖國保護了我們;17年後的今天,面對疫情,我們責無旁貸,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張馨渝告訴記者,志願服務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捐款人名叫徐公民,他是一位65歲的普通農民,現在在一家企業“看大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第一時間向黃島區紅十字會捐出了5000元。這筆捐款對他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他說:“我是從苦日子裡走過來的人,是共產黨讓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現在條件好點了,就想盡一份力,為國家為社會做點貢獻。”樸實的話語,表達了一箇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

寒假期间这名高校大学生选择当一名志愿者,奋战在防疫一线

“少年壯志潮頭立,擊掌青春要打拼。”在祖國有難、同胞有難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護養育我們的祖國、幫助我們的同胞。這就是張馨渝的愛國情懷,她也是這樣踐行的。

張馨渝相信:疫情之下,義無反顧,成熟 、理性、熱血、付出,這就是當代青年,這就是中國力量!有這種力量存在,戰疫就一定會勝利!

寒假期间这名高校大学生选择当一名志愿者,奋战在防疫一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