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黃鶴樓》

《菩薩蠻·黃鶴樓》

毛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翻譯:

多少大河流貫中國,而潛隱之一條鐵路連接南北。

煙雲細雨舒捲著迷茫,龜山與蛇山緊鎖著長江。

昔日的黃鶴已飛去了何方?如今這兒只有些遊客過往,

我將借酒澆江以表慷慨,我的心之潮汐勝似滾滾長江的浪濤。

1、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軍隊繳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槍,次日,又向罷工示威的工人開槍。在長沙,5月21日,何鍵、許克詳開始捕殺共產黨員,中共湖南省委退讓,取消了10萬農軍進攻長沙的計劃。毛澤東當時在武漢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提出的"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的建議未能得到討論。毛澤東準備應付突然事變,把妻子和三個孩子送回了湖南。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宣佈"清黨",國共兩黨徹底分裂。在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曾途經武漢,懷以蒼涼悲壯之情登上黃鶴樓一吐心曲。

2、思想內容

全詞一開始從大處作眼,從遠到近,層層展開,其中有精確的地理, 這地理中暗示作者內心縝密的佈局及經緯法度,這一切處理得乾淨簡練, 僅用"九派流中國","一線穿南北","龜蛇鎖大江"這幾個妙巧的對稱,猶如圍棋高手的佈局顯得嚴密而大度,同時也顯示了對祖國的山川諳熟於胸。接著下闋一轉,又透出了詩人對於世事滄桑,雪泥鴻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該過去的都過去,而今詩人又作遊人的一員在此低迴歌詠。最後二行詩人把酒酹江以抒壯志,湧動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濤, 越來越感受到一種急迫地想立即置身於中心的強烈願望, 詩歌在此達到一個最後的高潮,以綿綿思緒和慷慨高歌抵達詩言志的核心。

3、賞析

上闕寫景,登樓縱目,自遠而近,宏偉壯彩。一個"鎖"字,連接雙山大江,不僅形象地描繪了龜蛇夾峙的形勢,而且暗寫出亂石崩雲、驚濤拍岸的一段江景。開頭兩句,是登高望遠,從西望到東,從北望到南,向四面望去。下面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一句是望遠景,一句是望近景。向遠處望去,煙雨茫茫。"莽蒼蒼"正寫出迷茫的景象。上引王維的"山色有無中",看遠處山色若隱若無,看不分明,跟煙雨迷茫相似。近處望,看到漢陽的龜山,武昌的蛇山,隔江相望,一"鎖"字,正好寫出了那裡江面較狹。它跟"蒼茫九派"的浩淼無邊,更具有對照作用。這樣四句合起來就構成一個廣闊雄渾深沉有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好反映出詩人闊大的胸襟,豪邁的氣度。

下闕言情,應物斯感,豪放深沉。一個"逐"字,綰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動地寫出了浪花的滾滾催進,而且隱喻洶湧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黃鶴不知到哪去了,只剩下這座黃鶴樓,作為遊人攬勝的聖地。這是即景生情,並無企慕仙人的意思。下面是抒革命之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澆在滔滔的江水裡,內心激動的思潮恰似長江中翻騰起伏的波濤那樣高,這裡表示對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值此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非常激動,好像追逐江中洶湧的波濤。不久毛澤東就點燃了秋收起義的革命烈火,建立起了井岡山革命基地,為中國革命打開了新的局面,使中國革命走上了正軌。

這首詞,題目只標一縷,通篇只有四十四個字。但所囊括的時代氣氛、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澎湃情懷,其內容之錯綜複雜,並不亞於長篇。全詞扣緊登臨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鬥爭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題思想特別集中、深邃和感人。寫景以重點刻劃與氣氛渲染結合,抒情以寓景於情和寫意手法相結合,境界含蓄高遠。語言之沉著有力,迭詞動詞之新穎精警,用韻之錯落有致,與內容也十分和諧。

4、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郭沫若:這首詞可以看到國共一次合作時的偉大勝利與大革命失敗的困難與痛苦,彷彿來到那個國內形勢錯綜複雜的年代。也寫出了對革命前途的焦慮,和對未來充滿信心,對革命抱有堅定信念的樂觀。


《菩薩蠻·黃鶴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