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哪知世事艱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樂府·長歌行》)“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十二首》)“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年紀大的人常常愛搬用這些經典的詩句一遍又一遍地勉勵十來歲的兒童努力進取。其用意自不待言,而效果常常不能如願。原因何在呢?

  我以為,原因就在於年長的人犯了“對牛彈琴”(不含惡意,借用無妨)的錯誤。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是他54歲時所作。岳飛的《滿江紅》是他30多歲時所作。這些勉勵晚輩的話語無一不是“白了少年頭”的人,有了親身的經歷和體驗之後,才發出來的心聲,無一不是隻有過來人才能發出的感嘆!而“白頭”“老大”,在十來歲孩子的心目中太遙遠了,簡直遙不可及。他們做夢也體會不到“白頭”“老大”時是個啥滋味,他們只知道偎依在媽媽的懷抱裡,沉浸在甜絲絲的母愛裡。

年少哪知世事艱

  因而,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遍遍地敘說著“白頭”人經歷過的艱難世事,敘說著“白頭”人的感嘆,豈不是“對牛彈琴”?不更事的少年兒童聽到這些話語,內心無法產生真正的觸動,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無動於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陶淵明小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他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而他到老年時才恍然大悟,嘆道:“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

  可見,對晚輩子孫的勸勉務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務須適應一定年齡段的孩子,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對牛彈琴”是徒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