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说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怎么可能会有霜?

蒋新国


唐代诗人李白不会做出有矛盾的诗句,对于这两句名诗,我们不容置疑,只是我们理解的内涵是否能表达诗人的真正的心情罢了。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单的诗句,我们不难读懂其意。在屋内看见窗前明月高挂明亮,诗人用地上霜来衬托其意,可知明月的亮度是多么的明亮,比喻明月很亮的意思,其实没有地上霜那么亮,可见寓意深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才是诗人的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渴望心情。开头这两句诗,写作水平至高,我们怎么会怀疑有矛盾呢。


闲情逸致66


睡蒙了呗。睡蒙了一睁眼,看什么都邪乎。我曾经半夜醒来,看见床边站着一个红衣女鬼冲我笑了笑,转眼间就不见了。

有一次看见一个头插在天花板里的小女孩,然后她又慢慢从上往下笑嘻嘻地钻到了楼下。

还有一次我一睁眼看见窗外有个小男孩在那玩,一瞬间又不见了。要知道我可是住四楼。

对了还有,我在医院值班,半夜睡觉的时候,经常在半睡半醒间跟刚刚死的人交谈。

睡蒙了一切皆有可能发生


玉狐仙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没明白,这两句诗有什么好质疑的?夜深了,准备上床睡觉,这时候看到月光穿过打开的窗户,照耀在地上,把床前地面都映照的白花花一片,彷佛地上结了一层霜。这个意思明白浅显,非常好懂,我不明白,网友质疑什么?这一点也不矛盾,李白在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用了寥寥十个字就描绘了一个深夜、月光、一个思念家乡的人无法入眠的场景。我们再来阅读一遍全诗吧——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后面两句的解释也很简单:我抬起头来看到了明亮的月亮,低下头则思念故乡。

其中“明月”用了两回,“头”字也用了两次。不过这首诗的奇妙在于,这些重复的词和字,如果你不追究的话,只是朗诵、默诵、咀嚼它的意义,你会忽略掉这些重复,通过简练的描绘,其场景栩栩如生,所以它仍然会让你拍案叫绝,认为它是一首好诗。

很早以前我记得有媒体报道过,似乎唐以后有李白诗的鉴赏专家对这首诗的水准有所嘀咕,也即上面我所说的“明月”一词用了两回,“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还把“头”字用了两次,即“举头”、“低头”。古人写格律诗词,除了合律外,一般造词造句也力求简练不啰嗦,场景凸显,立意与场景相辅相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总体来说是好诗,品质还是很优秀的,短短四句二十个字,作者就营造出了一个中秋月光之夜的凄美场景,并刻划出一个远离故乡、在中秋之夜思念故乡的异乡人的形象,中秋佳节,这个凄美的月下场景和床上思念故乡的异乡人的形象,非常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借中秋抒发思念故乡之情的立意,可谓昭然若揭。其实也正是诗的意境和情感抒发都可谓上品,所以诗中的一词一字的重复,追究的人终究是极个别的“专家”。如果这首诗意境、立意或者抒情都很烂,诗整体品质不佳,那么字词重复这种低水准的表现,只怕要被后人骂惨。

至于报道说有什么学者认为,李白这首诗中的床,不是我们常人所说的睡觉用的床,而是什么胡床,很矮的那种,甚至有什么学者认为这所谓床,根本和床没有关系,而是外面的井栏,所以所谓的月光其实是洒在外面的地上。对此学者所言,在没有得到公认之前,我一概认为是扯谈,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阅读和解析。


天淞子


先回答问题:床前的地上霜,不一定是在室内,也就是说,当时的床,不一定非要放在室内,也可以放在室外的。所以,床前是有可能看到霜的。

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得先搞明白中国传统的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唐宋时期床的样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李白这首诗中的“床”,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五种结论,分别是:

一、井栏说。

二、井台说。

三、现代床铺说。

四、通假“窗”字。

五、胡床说,即现在常说的小型坐具:马扎。


以上五种说法,网上可查到详细资料,此处不再赘述。持某说者,或引经据典,或因事说理,各有各的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终究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


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件物证,而且是实证:五代北齐时期杨子华所作绘画《校书图》的宋代摹本。一幅绘画作品,距离李白所处时代不远,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如下图:

在这幅画中,有两件重要家具:

其一,是图画正中央的大床。

其二,右侧一组人物中,坐着的那位长胡子老头儿,他屁股底下坐着的那件小型家具,是胡床,也叫马扎。

至此,在一幅画中同时画出了“床”和“胡床”这两件家具,如此直观,如此形象,自不必多言。


先仔细看看这张大床: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的床,就是这样的大型家具,就是这样霸气稳定的造型。

从这样的造型可以看出,古人自然有古人的气魄,这可不单纯是拿来睡觉的,这分明是另一个时空好不好。

现代人的床,也不单是用来睡觉的,在床上打游戏、吃东西,做些其他的活动也是常有的。

古代的床,那功能就更多了,有此画为证,尤其是唐宋时期,床的造型决定了其功能绝不会局限于睡觉。这不,本来画的内容是校勘图书,多严肃的事情啊,可是这哪里像在进行严肃的文化事业,分明是在吃喝玩乐大聚会,玩耍是主要内容,好像校勘那只是随手的事儿,玩够了,随手校几个字几句话而已,你可以说他们不认真,但也可能,对他们来说校书本身就是小菜一碟儿。

看看床上的各种器物:隐几、古琴、投壶、果盘、多足砚等等,这不就是直接在床上轰趴的节奏嘛,校勘图书也好,吟诗作画也罢,吃喝玩乐也不耽误,弹琴投壶的活动也可以同时进行啊,这都画着呢。

在这张床上,所有的活动完全不受拘束,抬头看看月,低头瞧瞧脚丫子,即便探下头去看看床底下,又算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吗?


数一数画中这张床上坐多少人?四个,四个人可以同时坐在床上开展活动,让我看,再坐上两个人也完全不是问题。


这样的床,可以在室内,也可以放在室外,如果在室外,床上的人看到霜或看到雾,也很正常。放在室外也有图为证,比如《宋高宗书马和之绘孝经图》中就有两幅。看图:

这是其中一幅。画中的床,就放在室外,而且在水边,松树下,这有什么问题吗?古人的日常就是这样的。看到霜,只是日常小意思而已。至于画的什么内容,自己搜搜看。


注意,《校书图》和《孝经图》这两幅画,围绕着床一圈的,不少人呢。


回来再看看《校书图》中围绕着这张床的人,可以这么说,其他所有不坐在这张床上的人,是不是都应该算是围绕着床的?所以,李白诗中那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又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这样的床放在室外,想怎么绕怎么绕,想绕几圈绕几圈,是不是?如果床在室外,别说骑着竹马绕,就是骑着真马都能绕,完全没问题,画的左边不是真的有两匹马吗?


即便到现在,这种形制的大床其实也并没消失,还能在生活中见到,传世的有,新制作的也有。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就有一张和这种形制大床的合影照片,还有他的学生田家青一起,这张照片在田家青先生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书中,网上也有图片,自己搜来看。一些喜欢研究古代家具的朋友,也早就制作出了这种传统的大床,不过只在小范围内玩耍,大众不常见到罢了。

关于这种中国传统大床,若有时间,我会再写一篇文章进行更详细的图文介绍。


下面是《校书图》的另一个局部,长胡子老头身下坐的就是胡床。这个造型就是现在常见常用的马扎,一模一样,实在没必要多说。


有这两件东西在同一幅作品中,其他关于井栏、井台、通假等等的争论,我认为已经没必要了,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如多读书读画,所以,对李白这首诗中的关于“床”的讨论,可以休矣。

3000多的回答,都累了,先歇会儿吧。

不要迷信哥,哥也就是瞎瞎说……


书殿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流传了干百年,它的原意是这样的:在深秋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诗人李白坐在床边,看见床前的明月姑娘脱了个精光,明月姑娘的肌肤象霜一样白,诗人抬头望着明月姑娘,然后低下头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

这首诗充分的表达了诗人在他乡嫖娼时的矛盾心情。



湖北恩施的


李白到醉月楼寻花作乐,看着床前脱光的明月姑娘,肌肤如霜一样白,他抬头看了看明月姑娘,感觉愧对故乡的娘子,于是就作了这首诗,还提名“静夜思”。顾名思义他的娘子名为“静夜”。唐朝都是一个淫乱社会主义观,列如武则天睡过唐太宗 和他的几个儿子达到了乱伦的巅峰盛世,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家已经乱了 下面的子民也自然如此,李白是位诗人所以才有感叹作此诗。希望能帮到你[祈祷]


茶马人家


大概,李白也不知道,千年后,他这首诗,会被后人拿来如此讨论吧!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说一下我的想法吧!

这首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小就会背了,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什么时候读,都有画面感,和淡淡的忧伤,很贴切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感觉像是无事的人做了无用的事。

这首诗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大意是:”我站在床边,看见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难道诗中的霜,就真的是地上结了一层霜吗,不好意思,这个理解能力可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诗人来说,用比喻难道不是很常见的事,再说,古人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地是泥土的,也不会像现在的水泥地,如此平整,当月光从窗口洒落在地上,一层白色的月光,看起来难道不是像霜一样吗?

也有可能床是通假字,李白诗中的“床”不是我们理解的通俗意义的床,比如“井”等,对此,不想多加谈论,这么多回答,早有人说了许多遍了!

讨论这个问题有意义吗?嗯,我不知道,李白估计也不知道,后人会来如此讨论,他可能只是一时的感慨,看见月亮思念起家乡,写了这首静夜诗,过去已千年的事,谁又说的清呢!

这些都不重要,不同的人读这首诗会有不同的心情与感悟,我们能体会到诗的纯净与优美,借此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我来说,便足以!








阿余味


此床非彼床!古时候,吃水井都在院子里,为了安全,在井口修高高的井沿儿---这个井沿儿古人称之为床。所以才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原孖孖


如果以我们现代人的起居、家具、物件对应遥远的古代诗词中的起居、家具、物件,有时会产生理解上偏差和误解。就像李白《静夜思》这首传诵千年的名诗,总令我们现代人理解起来,会产生对该诗诗义的隔膜,让我们有时怀疑:这么伟大的诗人在遣词斟字上不甚准确,可知古人写诗特别注重"炼字",所谓炼字,就是诗人主观对字的选择,要符合客观的情况,要不断地琢磨、筛选,去掉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找到"唯一的字或词"来传神地表达。

这种炼字斟句的典故很多。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改了四遍才吟成。刚开始,他写的是:"春风又过江南岸”,后来改成"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入江南岸",还是觉得不妥切,又改成"春风又满江南岸",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只有"绿"字才把春的特色描绘出来了,"过"、"满"、"到"等字,用于春夏秋冬都可以,过于概念化。只有春天可以是"再绿”,(相对于往年),这样一字之差,形象顿异。由于这个字选得好,所以传为佳话。

那么我们李白诗中把"床"理解成我们现代人卧室的"床",月光一定是透过古代纸糊的窗棂照射进来,洒在屋里床前地面上,那月光就显朦胧微弱,不会像"霜"般洁白、光亮,而透进光线的面积仅会一小片、小一块,形不成广面落霜的客观景象,这么理解诗义,那么李白把"屋里的地上月光"比喻成"地上霜",就显得不甚妥贴了。但为什么这首诗成为几千年来传诵名诗呢?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古诗的误读、错解形成的。在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代,"床"不是现代我们所理解的"睡觉的床",那时代的"睡觉的床"叫"榻",像日本现代还保留的唐代传过去的榻,冠名"榻榻米"。唐代以及唐之前的床却另指它物,像院中天井的围栏叫"床",或用两根木棍作两边支架,中间用皮革条绑实的小板凳,类似我们今天的"小马扎"的坐头,唐朝那个时代叫它"胡床"。

当把"床"理解为坐着用的"小马扎"类的板凳时,那么这一首诗的诗义跟我们现今理解的诗义有了显然区别:"月光照在院中小板凳前的地面上,好像下了一层霜般洁白和凄寒,所以诗人禁不住举起头仰望着天空的明月,静夜凄寒怎不想念久别的家乡,那是能给客居它乡的诗人温暖的归宿。"这样整首句浑然天成,字词用得平实而准确、生动,还原了这首诗本来诗义的形象、传神魅力。


梦里花落知多少718


我觉得可能是李白,酒喝的太多了。迷迷糊糊的,本来应该写窗前明月光,结果喝酒喝大了就想去床上睡一觉。李白心想,赶紧写完睡上床睡觉,一不留神就写了个床前明月光。看着挺不错就没改。 这个解释满意吗大哥?

问题问的太好了,我能力有限,水平不高。附赠一首打油诗表示对你的敬仰之情:

题目要写好,

主要靠大脑。

脑袋有素材,

残品变元宝。

啥也不知晓,

破烂却不少。

题目看不懂,

目瞪心也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