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司马公昭


鲁迅先生《战士与苍蝇》中曾经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张居正是一位政治人物,评价他不能以是否清廉为标准,而要以为官的政绩以及影响力为标准。

一、张居正的生平

张居正, 字叔大,号太岳,5岁启蒙,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的张居正金榜题名,以二甲第九名的优异成绩,高中进士,授庶吉士。

在他入仕之时,明朝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内阁高层党争不断,张居正是徐阶的弟子,徐阶退休后高拱担任首辅,但是没多久就获罪遣反回原籍。在这期间张居正经历了无数次起起起伏伏,也将他打磨的越发的圆润了。

明神宗皇帝继位之后,张居正担任首辅,开始了自己十年首辅之路。期间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同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只能说他不是一个完人,他是一个能人。

张居正家族最终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儿子被逼自杀,自己的尸体也被挖出来鞭尸,其他家族成员也被迫害。其中一项是被朝廷下令封闭张府,使得张府里饿死十多人,其中有三个婴儿。

张居正改革成了明朝一个瞬间,留给了后人无限遐想。

二、张居正的政绩。

张居正曾经辅佐万历进行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张居正为改变明王朝的颓势,以及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各方面改革。

他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国库随之丰盈,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这样国库慢慢丰盈了起来。为后来风光无限的万历三大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3、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简单来讲,就是考核周期变短。“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可以说,嘉靖皇帝一番折腾,大明江山峰火四起,国库空虚。而张居正通过改革,又给大明加了一次血。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张居正,说他是明朝三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政治家

三、张居正对明朝的影响

因为明朝对官员的俸禄制度是比较苛刻的,明朝的官吏靠俸禄基本很难养活自己,到后期官吏几乎是公开的腐败。

碳敬、冰敬这些行贿的龌龊之事更是完全公开的在进行。张居正爱奢侈,这本事他个人的事情,但他作为实际的掌权者如此毫不掩饰,无疑是在默认各级官吏有样学样。所以说他是名相,不能称为贤相。

而他作为万历朝前十年实际的掌权者,他的影响力和统治力深刻的烙印在了整个大明之中。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万历皇帝一辈子都笼罩在张居正的“阴影”之下。

在张居正执掌天下的十年间,没有任何掣肘,推行一条鞭法、考功法、重用李成梁戚继光、以天下为舞台一展抱负。

万历皇帝更是对他言听计从。使得万历前十年隐隐有中兴之像。

虽然他死后,万历皇帝不顾一切的否定他,但却无法真正抹除他的影响。

张居正虽然私德有亏,但是他的政绩,他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一代名相。


楼顶的猫


说起明代首辅张居正生活奢侈,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他生前乘坐的那顶奢华大轿——如意斋。

传说,这顶如意斋前半部是办公室,张居正白天在此处理公文;后半部是休息室,劳累了便可在里面小憩。

轿子既大又重,需要32个人来抬,左右各站一位童仆,伺候首辅起居。

轿子前后还伴有6名训练有素的鸟铳手,这是戚继光为报张居正的知遇之恩,精挑细选出来,专门为他保驾护航的。

那么这顶如意斋存在的真实性有多大呢?

有关张居正乘坐豪华大轿的记载,最早见于与其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

王世贞和张居正是同科进士,但两人关系一直不是很好,这本书又是在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大背景下撰写。除了说张居正有才外,字里行间对于他的生活和品德方面,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后世有不少文人都认为,王世贞的《首辅传》不足以据为信史。清代纪昀等人在将《嘉靖以来首辅传》收入《四库全书》后,在总目中评价其“大抵近实,可与正史相参证”。

然而在明朝的正史《明神宗实录》,以及清人所修的《明史》中,并无有关张居正乘坐豪华大轿的记载。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为挽救大明王朝于危局,大举改革,他推行的新政遭到许多人的不满和抵制。

同时,显赫的地位也让他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举一动无不被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关注。

如果张居正真的在日常,乘坐豪华大轿进出皇宫,按照明朝对各级官员乘轿的典章制度,必然会受到给事、御史等言官的弹劾指责。

可无论在他生前还是身后,都未因此受到攻击,这又不能不令人对他奢侈的生活说法生疑。

墙倒众人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他发起清算,“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对张居正的各种攻讦接踵而来。

连曾经在《万历野获编》中,记录有关张居正乘坐轿子逸闻的沈德符,都觉得如杨四知这类的造谣生事者,纯属捕风捉影。除了记录这些人罗织的,有关张居正生活奢侈的罪状外,也予以了不屑:

“如杨御史四知者,追论其(指张居正)贪,谓银火盆三百架,诸公子打碎玉碗、玉杯数百只,此孰从而见之?又谓归葬沿途,五步凿一井,十步盖一庐,则又理外之谈矣。”

再说说张居正品德方面。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一般为人豁达开阔,不拘小节,凡事能从大处着眼。

张居正和高拱起初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后来为争夺内阁首辅之位,两人展开激烈的斗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但张居正在打败高拱后,并没有将其赶尽杀绝。甚至在接到高拱被罢相的圣旨后,张居正立即向万历皇帝上疏请求收回成命。

虽然遭到皇帝的拒绝,但我们不能忽视张居正为挽留高拱所做出的努力。

当别人还在为政变对高拱避而远之时,张居正想到的是要请皇上为高拱“弛驿行”,好让他的回乡之路能够体面一些。

后来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想利用“王大臣之案”置高拱于死地时,又是张居正站出来救了他一命。

高拱去世后,也是张居正为满足他的心愿,向万历皇帝请求给予高拱恤典。

要知道,恤典是朝廷给去世官员以追封、树碑、立坊、建祠的示哀典礼。非有功之臣,是很难得到这种待遇的。

张居正这种念及旧情、以及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情怀,在那个混乱动荡的时代,在暗藏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见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实际是有道听途说之嫌,尤其是那些诋毁张居正的记载,甚至存在失实和错漏等问题。

最后,再说说张居正的改革。

明朝中叶,土地被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尤其是王公贵族、宦官等利用政治特权,大量占用土地,百姓处境悲惨。

大规模的徭役征发,促使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引发各地起义不断。

另外,为抵外敌侵犯,朝廷不得不为添兵设饷,军费大增等等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并针对这些积弊大举改革。

  1. 吏治上的考成法

为加强中央集权,张居正首先整顿吏治,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的诏旨情况,并裁革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大大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同时,对于那些拥护改革、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提拔,委以重任,不论出身和资历,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

2. 财政上的一条鞭法

张居正在财政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条鞭法”,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赋税制度繁杂。

“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归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通过这样的改革,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库充实不少。

3. 军事上整饬边防,推行军事改革

隆庆元年十月,张居正开始参与蓟州军务,这是他整饬边防的开始,也是他军事改革的起点。

为防御蒙古鞑靼入侵,由张居正出面奏请皇上下特旨,任命戚继光为蓟州镇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赋予戚继光直接统管蓟州军务的大权。

张居正还任用李成梁镇守辽东。按照明制,李成梁是行伍出身,只能承袭世职,不能担任镇守一方的大员,但张居正仍然破例任用。

事实证明,张居正的这两次破例,使得这两员明朝大将在边防的一系列战事中,屡建奇功。

另外张居正实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建筑敌台,设防固守;以及为了改善蒙汉关系,封贡通市等等策略,对安定各地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生产正常进行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张居正生前生活到底奢侈到什么程度,历史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定论。

但就其品德,以及他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担任了十年内阁首辅期间,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大举改革,扭转了嘉靖、隆庆以来的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挽救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危机而言,他足以被称为一代明相。


云翛逸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到张居正,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由于这本书火得不行不行的,受其影响,许多人可能也感觉张居正就是一个生活奢侈的人。

有个叫陈泽敏的,豹眼没有查到此人的来头,他也说了一句话:“张居正有着天使与魔鬼的两面,但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豹眼认为陈泽敏说得有道理,因为任何一个史上有名气的人都是如此,张居正自然不会例外。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他的学生、史学家黎东方也认同其师的观点,说:“他不仅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只有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就不必多说了。针对题主的问题,说一下他生活奢侈的事吧。

《明朝那些事儿》提到张居正生活奢侈,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但究竟奢侈到一个啥程度呢?

有资料说张居正有一台三十二人的大轿,一半用来办公,一般用来休息,而且说此事出自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为此,豹眼专门查阅了关于张居正的传记部分,没有看到此类的记载。

豹眼认为此事并不靠谱,官员乘轿是有规制的,满大街上行走,如此张扬的事,张居正不可能违制去这么做。也就是说,如果符合规制,即便是六十四台大轿也不为过;如果违制,十六台大轿也不行。

按照明朝惯例,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大轿;外省封疆大吏都使用八人大轿。

皇帝的轿子皆称为”舆“,分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四种,轿夫最多是十六人。

从这个规制来看,张居正再胆大包天,也不敢乘坐三十二人大轿。

还有说法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不仅送美女,还忘不了送补药。

戚继光老家特产海狗肾,这可是名贵的宝贝,男人的至爱。他就一件件打好包,持续不断地送往京城,孝敬张居正。而且戚继光还很谦卑,在给张居正的书信中,都称自己为“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戚继光讨好张居正,就如张居正讨好李太后及太监冯宝一样,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为了自己的事业,做出的妥协,也可以看做是政治谋略。

男人嘛,就好这一口,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恶补一下并不为过。

作为首辅大臣,何况万历小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张居正算得上当时明朝真正的大当家人。

豹眼认为,只要不违制,作为身居要职的人,生活上奢侈、腐化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用圣人的眼光,去看待政治家。

在《明神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记载、评述中,对于张居正的奢侈生活并没有多少记载,史学界对于张居正的诟病,也并非源于此。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祖制,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才能起复为官。

当时,张居正主持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大业功亏一篑。于是,张居正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

夺情是古代礼俗,官员遭遇父母去世须回家守丧,称作“丁忧”。朝廷根据情况,比如战事需要,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为“夺情”。

张居正为了大明朝的改革事业,就采取了这一方式,留任首辅,继续执政,没有“丁忧”奔丧。

明朝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尽孝何来尽忠?

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御史还是六部官员纷纷上疏,要张居正回家守制,这给张居正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此时,明神宗也就是万历小皇帝,还不能亲征,国家大政均需要张居正裁决,也不想让他回家守丧。

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议论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至此,非议才消止。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

仅仅过了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就开始弹劾潘晟,神宗命其致仕。

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吏,他的下台,表明了张居正失宠。言官们迅速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神宗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其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差一点就遭到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万历才终止了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使用的一切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弃市。

究其原因,张居正当国十年,所独揽之权,是神宗之权。虽然张居正是出于效忠国家的需要,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但毕竟是剥夺了神宗的权力。作为神宗的老师,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过于严苛,神宗实质上是失去了自己的皇位。神宗敢怒而不敢言,在权力支配上,张居正完全处在神宗的对立面,这在神宗的心目中,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这就是神宗在张居正死后,疯狂报复的原因。

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由此看来,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实至名归。至于生活上那些事情,奢侈、腐化一些,不为大过,不能以圣人的标准去苛求一位立志改革的政治家。

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张居正生活多么奢侈,但只要不违背礼制,就没必要苛求太多。

对于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疯狂地报复,史书一般认为是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可以说,张居正是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

在豹眼看来,无论张居正结局如何,还是其生活行为如何,都不失为一代名相。


豹眼看历史


关于张居正生活奢侈的说法,还真是不少。

(影视剧中的张居正)

万历首辅张居正,谈到明朝就绕不开的人物。咱们先说说关于他生活奢侈的传言,看看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据说张居正回家的时候,专门定做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三十二人是什么概念?如果说一般的“八抬大轿”是豪华轿车的话,那张居正乘坐的就是“加长型超豪华房车”。里面肯定有卧室有书房,还有一群小丫鬟伺候着。如果真有这么一顶轿子,那确实是奢侈。

然后就是吃饭,据说张居正越到晚年,嘴巴越刁钻,一般的菜品都看不上眼。平时吃饭,桌子上菜品无数,还觉得没有自己喜欢吃的,无处下筷子。于是,传说他创造了一道神奇的菜:鸡舌羹。

这鸡舌羹顾名思义,就是用鸡舌头做的菜。鸡舌头虽然不名贵,但是一只鸡就那么一点点,想凑成一道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咱也不知道张居正多久吃一次,不过能创造这样的吃法,想象力也是很强大的。

然后就是张居正妻妾成群,为了能应付这庞大的后宫,他不得不经常食用各种补品。比如登州渔民进献的滋补海产品“腽肭兽”,也就是海狗,据说吃了大补,浑身发热,数九寒天的时候都不能戴帽子。传说中张居正病死,就是因为补药吃多了。


那么,张居正真的这么奢侈吗?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是被黑了。

(王世贞)

首先,说张居正补药吃多了才病死的,那是王世贞的说法。王世贞是张居正同时代的人,两人之间有“深仇大恨”。

起因是这样的,万历四年的时候,王世贞写了一道奏疏,说了一些关于兵饷的事情。关键是,在里面王世贞还加了一点“料”,说张居正的妻弟欺负了江陵知县,建议严惩不贷。

王世贞不仅直接找万历皇帝告状了,还专门给张居正写了封信:不好意思啊,我把你妻弟给告了,给你打声招呼!

张居正气坏了,这事儿你直接跟我说就是了,直接绕过我告到了大老板那,不给面子啊!

于是,张居正怀恨在心,直接把王世贞给弹劾了,您回家反省反省吧!

王世贞也是个倔脾气,憋了一肚子气,直接气病了。病好之后,忽然要求仙学道,拜了一个神神叨叨的小姑娘为师,各种疯狂。而且,为了求仙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最后,病死了。

所以,他写的张居正的黑料,可信度没这么高。


另一个有张居正黑料的史籍,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张居正死的时候,沈德符还不到5岁。长大之后的沈德符搜集了万历年间的一些大小道消息,才写成的《万历野获编》,“野获”两个字,足以说明这本书中的内容,不如正史可信。

实际上,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太多人利益,尤其是整顿吏治的改革,直接触动了明朝上下官员的利益,他们内心当中对张居正是极其不满的。一条鞭法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让地方上的官吏士族受到了损失。

所以,张居正一死,大群大群的官员迫不及待的开始黑张居正。

其实,咱们仔细想想也知道,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生活上略有一些上档次,是很正常的。但是说的那么夸张,应该不可能。主张节俭的张居正,很明白到处都有人盯着他,记恨他,一旦被言官抓住把柄,那就麻烦了。

所以,他不可能这么奢侈招摇。


七追风


明朝首辅张居正,生前奢侈,死后被抄家,为何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成为庶吉士,开始了官场生涯。也许张居正自己也无法预料,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他会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甚至连皇帝和太后都要按照他说的来办。

巨大的权力可能伴随着腐化,张居正虽身负大才,但同样是人,是人就会有欲望,所以张居正的生活作风问题也经常被人诟病。就连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也经常给张大人送礼,送补药、送美女,并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一方面可以看出张居正权势很大,一方面可以看到张居正确实存在生活奢靡等问题。既然如此,为何张居正仍被称为一代明相?

明朝中期改革难度很大

历朝历代的中期改革都是最难的,而改朝换代之后则相对容易。一般来说,一朝的制度始自开国之君,就好比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制度,这才有了后来的内阁。好比是宋太祖规定不允许杀文臣,北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共治。

天下都是开国之君打下来的,规定制度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且几乎没有人敢于反驳。大多新王朝都会兴利除弊,对前朝制度进行创新或者改良,这同样是改革,但中期改革却不同。

就拿嘉靖朝为例,从1522年到1566年,长达45年,这已经是明代中期,各种制度已经趋于完善,而那些弊端和问题则都显露出来。嘉靖皇帝最喜欢炼丹,还喜欢玩弄群臣于股掌之中,要说作为守成之君,嘉靖做得真不怎么样。

嘉靖二十一年,十几个宫女连夜刺杀嘉靖,差一点就成功了,而由于一名宫女系死了绳结,才让嘉靖皇帝逃出生天,可见这个皇帝多么遭人恨。作为一国之君,改革必须经过皇帝的同意,如果皇帝不同意,再牛的大臣也没有办法。

嘉靖明显是个不太喜欢改革的皇帝,张居正在嘉靖朝还没有进入权力核心,而数不清的苦难都摆在他眼前,要实现理想和抱负,只能慢慢积蓄力量,无比困难。

严嵩是嘉靖的头号权臣,权倾朝野20年,无恶不作,史料记载:

“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徐阶卧薪尝胆十几年,耍了无数的“花招”,这才解决了严嵩,而张居正才能出众,也无法撼动严嵩分毫。

网上经常说要跳出舒适区如何如何,人是有惰性的,如果长时间呆在一个舒服的环境中,不是想跳出来就跳出来的。况且这些人可能是个利益集团,就像严嵩父子一党,三法司和六部,哪个都有其爪牙。

要想改变整个朝廷局面,那就得先获得无与伦比的权力,在掌握权力之前,根本用不着考虑什么改革,那根本是实现不了的。张居正就是在无比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生存了下来,严嵩、徐阶、高拱一个比一个难对付,张居正凭借其权谋和手段,楞是撑到了最后,还游刃有余。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全力支持的改革,最后仍是无疾而终。而张居正则不然,张居正是主动掌控了权力核心,推动整个改革运动并全系于他一人。在遍地荆棘、举步维艰的环境下,张居正做到了所有人无法做到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改革就会触犯到其他人利益,这也导致了他死后被清算,但他的成绩也需要时间来验证,明神宗抄他家,明熹宗给平反。

擅于用人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哪怕一个人再牛,也无法撼动天地,这需要他人的帮助。史料记载:

“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

殷正茂、凌云翼、张佳胤等都是张居正手下能臣,也正是有这些人的辅佐,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去,天下才能太平和安稳。

万历五年,申时行任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字写得好,文采同样出色,含蓄宽容的申时行被张居正看在眼中,随后提为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此时正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张居正被迫回家祭父,张居正所选的人必定是身负大才且行事稳重的,申时行就是其中一位。

从万历十四年左右,万历皇帝就开始了罢朝之旅,原因大致是言官的针锋相对。皇帝不上朝,那朝廷也得有个管事的吧,全部责任落在了申时行的头上,假若申时行如严嵩一样,那么明朝多半要完蛋。

申时行并没有旁的心思,而是一心为国办事,万历前十年时间张居正打好了基础,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年,就是由于有申时行坐镇,这才稳定了局势。

史料记载: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申时行的主要工作在于疏通上下级的关系,他的领导是皇帝,下面还有一大批大臣。有位不识趣的官员,上疏万历《酒色财气四箴》,大骂万历贪财好色,惹得万历皇帝大怒,本来是想重罚雒于仁的。

申时行则详细分析了此次事件的来因后果,多次奉劝万历大事化小,这才保住了雒于仁,也平息了万历的怒火。申时行虽然没有张居正的才干,却也是个股肱之臣,正是在他的疏导下,整个明帝国才能顺利周转。

万历十年的时候张居正已经去世,而申时行依旧可以为国发光发热,用人是个大学问,作为高层领导者,在用人这方面张居正做得很出色。

面对重重阻力,仍坚持改革

有的人心性坚定,不畏挫折,有的人容易自怨自艾,一碰到挫折就妄自菲薄,所以无法成就大事。张居正为了他的抱负已经牺牲了太多,直到他拿到了帝国的最高权柄,他仍在继续努力。

改革会刺激经济发展,却也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这也是历朝历代众多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张居正也不例外,改革让很多官员失去了原有的利益,于是乎有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开始反对张居正。

在明代,父母去世后,必须回家丁忧三年,再回朝做官,哪怕张居正位居首辅,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理论上张居正必须回家居丧,而此时正是改革的关键时刻,假若张居正不在,那么改革可能功亏一篑。

反对派的人抓住了把柄,严辞要求张居正回家丁忧,一则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太多的人,很多人想除掉张居正,一则那些沽名钓誉言官,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身份,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上疏皇帝禁止张居正夺情。

史料记载:

“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

此时彗星从天空划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认为张居正有不良企图,合伙攻击张居正,甚至有人在街巷路过贴上了诽谤张居正的海报。

面对如此局面,张居正镇定自若,没有受到他人的影响,只是穿着孝服上朝,面对重重阻力,张居正坚持了下来。这可能只是改革当中的小插曲,究竟有多少困难挡在张居正面前,我们也不得而知。

想来张居正也很清楚,他在位的时候,大臣们畏惧他,才顺从他,如果他去世后一定没有好下场。既然知道如此为何还坚持改革,难道张居正全是为了他自己?事实不言而喻,

为此,我们不应过多关心张居正的个人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对伟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的功勋也将被万世牢记。

别忘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张居正奢侈也罢,不奢侈也罢,都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但是他所推动的改革,却是真真正正给明朝续了命,说他是一代名相也就不为过了。


杨角风发作


张居正,明万历朝内阁首辅。他劝万历皇帝要从简节约,而自己却没有做到,反而自己生活奢侈。

《万历十五年》就记载:张居正奉旨离京为老父亲办理丧事。他乘坐轿子就有4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2个仆人,30多个抬轿的,而除了必备的仪仗队外,随从人员还有一队鸟铳手,奢侈豪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作派。

从北京回老家江陵,大约一千里的路程,张居正的车队“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声势浩大,但为此也劳民伤财。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功绩。正是张居正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让其灭亡的时间向后延迟六十多年。

财政-施行一条鞭法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实验点,清丈田地,当地百姓因为便利,实践证明此改革措施对民有利。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在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减少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全国土地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赋税改革,全国施行一条鞭法。它的出现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以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让百姓做到“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它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让国家财政有稳的增长。张居正也认为农商应该放在同等地位,不应重农轻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其成果体现为万历初期,国库财富创造了明朝历史中的最高纪录,存粮可用十年,存银共计一千万两。

军事-任用名将,平定叛乱

张居正陆续提拔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且为了阻止北方敌人入侵,在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以此护卫京城。

张居正用计,迫使俺不再侵犯大同且与明和平相处,进行贸易交流。

其成果体现为让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政治-实行官员考成法

整顿官员之间的玩忽职守,不做正事的风气,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对其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撤掉或惩戒。对那些因冤假错案的官员恢复官职,一时朝廷为之一清。

其成果体现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加强明朝的官员提升了行政能力和中央集权。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居正虽然生活奢侈,但他的万历新政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再现生机,延迟了明朝灭亡的六十多年,可以是当之无愧是一代名相。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死后却祸及家人,实行改革新政总会得罪大多数权贵,再加上张居正掌权致使皇帝受权力受到限制,哪怕张居正为明朝作出巨大贡献也无用,最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了。


夏目历史君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江陵县。

明朝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万历时期,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辅助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也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明万历朝内阁首辅,同时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在万历皇帝还年幼的时候,他得到李太后的支持,致使他权倾朝野之后为所欲为,在历史上更是出了名的奢侈。

张居正成为万历朝的脊梁,凭一己之力改革,使明朝向前多走了六十年。

张居正经历十八年成为首辅,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国家改革。

实施“一条鞭法”

把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成一条,统一按亩征收,大大增加国库收入,并且主张“厚农而资商”,使农民有田可种,减免税收,吃饱穿暖,能够给外出经商的人提供便利和帮助。他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商业的繁荣,还设置了茶马互市,以便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商业往来,这样的行为得到当时世界的一致好评,这也致使明朝的资本经济走在世界的前端。

政事上实施“考成法”

针对政府机构,整顿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员们,加强对官员能力的考核,大大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他用“茶马互市”,大大稳定了边境地区。

军事上,张居正启用像抗倭英雄戚继光之类的名将,抵御少数民族的外来侵犯。

他任用名将,平定叛乱,还加固长城,让当时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张居正为了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不惜一切的,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开创了“万历中兴”的辉煌。

他功不可没,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相。


窑峰禾口王


张居正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万历时期明王朝已经是积弊已深,危机四伏,如果不进行改革,王朝的覆灭已经是不远的将来。这个时候张居正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灯火一样让人充满希望。

张居正从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但是,张居正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在于经济制度,在全国逐步贯彻实施了“一条鞭法”。张居正冲破贵族豪强的阻挠和反对,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清理丈量,并查出二亿余亩隐瞒的土地,在清理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原先按照人丁摊派赋税徭役的办法改为按田核算,并按照银两的方式进行征收,这一举措保护了少田者和无田者的根本利益,而且以货币的方式征税,消除了改革之前实物征税过程中贪官污吏对于底层群众的盘剥,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扭转了嘉靖中期以来政府财政颓势,张居正执掌朝政的十年是明朝最称富庶的时期,形成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张居正去世时,国库存银已有3300多万两。


Sylar弈


名臣和清官是两回事,清官很可能成为名臣,但名臣不一定都是清官,名臣既包括清官也包括能臣。张居正不算清官,但是他属于能臣的范畴,加上他是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所以称张居正为一代名相是完全合理的。

张居正不是清官但是能臣

我看到有的人用各种方法试图推翻张居正奢侈的事实,其实这是没意义的。

从当时官方“报纸”关于张居正抄家所得来看,张居正的家产着实不少,黄金、白银、玉器、珠宝等数量颇多,从这点来看张居正肯定与清官无缘。

此外,张居正大权在握十余年,太后、皇帝都得倚重他,加上张居正的家产严重超出俸禄所得,所以张居正生活奢侈恐怕也是事实。

生活奢侈只是张居正的一面,才能出众才是张居正留给历史更为重要的一面。后世对张居正的评价无不称赞其改革之成功、影响之深远,所以张居正是有大作为的能臣。

居功至伟,铸就一代名相之誉

张居正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自任首辅以来,张居正就针对王朝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

张居正推行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针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进行改革,而且还创新性的推行了“一条鞭”的税赋改革,同时也重视减轻农民负担。

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得国家的财政状况出现了好转,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在边疆防御问题上,张居正一方面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将领镇守边关,积极部署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又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不仅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而且也使得边关多年处于无战事状态。

应该说张居正的改革确实给明朝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明朝的国祚,所以张居正对于明朝来说是居功至伟的,以此成就足以称得上一代名相。

可见,在张居正的历史功绩前,生活奢靡显得微不足道,也正是因为张居正卓越的历史成就才铸就了他一代名相的美誉。

<strong>


历史守望者


张居正,明万历朝内阁首辅。他劝万历皇帝要从简节约,而自己却没有做到,反而自己生活奢侈。

《万历十五年》就记载:张居正奉旨离京为老父亲办理丧事。他乘坐轿子就有4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2个仆人,30多个抬轿的,而除了必备的仪仗队外,随从人员还有一队鸟铳手,奢侈豪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作派。

从北京回老家江陵,大约一千里的路程,张居正的车队“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声势浩大,但为此也劳民伤财。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宰相之杰”张居正的功绩。正是张居正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让其灭亡的时间向后延迟六十多年。

财政—施行一条鞭法

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实验点,清丈田地,当地百姓因为便利,实践证明此改革措施对民有利。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在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减少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全国土地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赋税改革,全国施行一条鞭法。它的出现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以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让百姓做到“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它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让国家财政有稳的增长。张居正也认为农商应该放在同等地位,不应重农轻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其成果体现为万历初期,国库财富创造了明朝历史中的最高纪录,存粮可用十年,存银共计一千万两。

军事—任用名将,平定叛乱

张居正陆续提拔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守北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且为了阻止北方敌人入侵,在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以此护卫京城。

张居正用计,迫使俺不再侵犯大同且与明和平相处,进行贸易交流。

其成果体现为让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政治—实行官员考成法

整顿官员之间的玩忽职守,不做正事的风气,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对其不合格的官员进行撤掉或惩戒。对那些因冤假错案的官员恢复官职,一时朝廷为之一清。

其成果体现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加强明朝的官员提升了行政能力和中央集权。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张居正虽然生活奢侈,但他的万历新政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再现生机,延迟了明朝灭亡的六十多年,可以是当之无愧是一代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