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您認為誰寫得更好?

九文天下


說一說滕王閣序吧,王勃可謂年少成名,可惜不走正道,溜鬚拍馬,一篇乾元殿頌,一篇鬥雞檄,才情確實橫溢,只可惜不能言之有物,宛如戰時趙國趙括,紙上尚能誇誇其談,實戰不可一世(雖然現在有很多翻案趙括的,出世便遇戰神),勃辭藻不可違不華美,即便寫的神遊萬仞,心騖八極,也無法挽救他失意的人生,勃父也被他害的貶官謫職,倒是可惜了他的才情,看一篇文章不得不討論一個人的品德,滕王閣序寫出了王勃對於內心的抱負與才情不能為當世所用的憤憤心情,卻忘了當初科舉及第,受職朝廷時的所作所為,可惜了一身才情,當然後面的李白估計也是受了他的影響,狂妄不羈,浪蕩肆為!

再說一說岳陽樓記吧,范仲淹同樣是科舉及第,看看他是怎麼做的,內治修堤,外治戍邊,為獄剛正,入朝改政,只可惜沒有遇到一位唐太宗一樣的帝王,否則也是個魏徵第二,這才是真正的才情,不像那種空有辭藻贏天下,沒有寸功立於身的人,岳陽樓記思想崇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寫出來的,思想境界沒有達到一定的位置寫不出來,從他的諡號文正就能看出來,我一直覺得范仲淹與陽明先生有相同之處,立功立德立言立行,只是陽明先生是修好了自身,而范仲淹是一直在朝堂之上,摸爬滾打,為民請命!

說文章對比,一個詞藻華麗,完美無瑕,一個氣志高遠,思想久長


可一人做一事耗一生乎


從篇幅上來看,《滕王閣序》要比《岳陽樓記》長,再從內容上來看,兩篇古文都抒發了渴望經世救民的遠大理想和情懷,就這一點來看,《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比《滕王閣序》的胸襟更為遠大,但從才情上來說,則《滕王閣序》要勝出,王勃的描寫要更為細膩。

而這當然和兩者當時不同的處境以及年紀有關,《滕王閣序》是王勃二十七歲時去探望父親,在洪州滕王閣的宴會上所寫。序文開始由洪州的地勢、人文寫到宴會,他寫“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又寫“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接著又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而鮮明的秋色,“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又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經過一系列的鋪墊之後,開始觸景傷情,訴說起自己的人生遭遇,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所以,他又寫“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寫“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但他沒有繼續自憐下去,心裡而是浮起一股豪邁之氣,先是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接著又鼓勵說“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詞結束了本文,《滕王閣序》主要還是抒發了王勃對自己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傷懷和悲憤心情,所以他說“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滕王閣序》全文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感情真摯,用典貼切,意蘊十分優美。而《岳陽樓記》與之比較起來則少了這樣一種細膩的情感,但是多了一股雄渾博大的,粗狂豪放的氣質,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慶曆新政”變法運動失敗後貶居外地時所作,雖然同樣也是敘事寫景,但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把作者本人那種胸懷家國萬民的遠大抱負展現的淋漓盡致,比之於《滕王閣序》少了一些懷才不遇的抱怨和宣洩,而是直接抒發了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當然是他在變法失敗後繼續激勵自己為天下蒼生為奮鬥的決心,所以比之於王勃,范仲淹的心裡多了穩重,淡定和從容,就像王勃自己說的一樣,“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兩篇古文都主要抒發的是理想抱負和個人情懷,只不過因為處境,格局的不同而稍有差別,一個是報國無門,另一個官場失意,情感上自然表現的不一樣。


無飲我泉


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名篇,堪稱不朽。

至於這兩篇文章之間誰寫的更好些,我想應該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屬於主觀的個人感受。以我個人的見解,以為不配評論孰優孰劣,但還是可以簡單談談各自的特點和區別。

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實是境界完全不同的文章,王勃是站在一個文人的個體抒發一種情懷和感慨,而范仲淹是以士大夫的角度倡導一種胸襟和格局。兩個人說的不是一回事。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其核心的立意在於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的“胸襟格局”。

范仲淹倡導或者說推崇的士大夫的胸襟和格局可以詮釋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也是范仲淹的追求目標——微斯人,吾誰與歸?

而王勃的《滕王閣序》的核心在於文人的價值情懷和命運感慨,這種感慨從“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開始——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是王勃的《滕王閣序》的核心,也是王勃個人的“窮途之哭”。

和范仲淹的高遠的格局和寬大的胸襟比較起來,王勃的個人情懷和感慨看起來似乎要短淺很多 ,但是我個人卻認為,王勃的個人情懷應該是更加的真實和深刻,而范仲淹的理想似乎是高大而飄渺。

如果從純粹的文學性,或者文采角度來講,我本人更喜歡的是王勃的《滕王閣序》,在“賦”這種文體方面,幾乎無出其右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章中的用典,對仗都堪稱一絕。其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窮且益堅”成為中國語言文字的精華(成語)。

但是,我也佩服范仲淹的想象力。據說范仲淹本人從未去過岳陽樓,但是卻可以以空中俯瞰的視野,以豐富的想象,描寫洞庭之壯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映夕輝,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這很像現在的“航拍中國”。

從“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到“春和景明,不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的想象是跨越時空的。能把一個沒去過的地方寫的如此有畫面感,很是令人佩服。

從這兩位的特點和經歷來看,王勃是個“大才子”,而范仲淹則是一個“大忠臣”。兩個人的關切角度和層面完全不同。

沒有資格評價誰寫的更好,只有很喜歡哪篇文章,我個人喜歡《滕王閣序》

本人手書一幅,業餘愛好,歡迎批評指正。


步武堂


《岳陽樓記》與《滕王閣序》比,簡直就沒法比,太爛了。

①《滕》寫閣:飛閣流丹,下臨無地。仙人舊館《嶽》就沒寫,範沒去過,當然也寫不了什麼。

②登閣看到景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空一色。

登閣聽到的聲音:漁舟唱晚,想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而《嶽》範沒去過,什麼晴天,雨天亂七八糟寫一大堆,沒層次,沒特色。

③暢遊過後,感慨萬分。也就是要寫的重點,借景抒情:

《滕》: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空懷報國之心,……豈效窮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知識分子的懷才不遇的心情寫到極點,從屈原到阮籍(竹林七賢),再到自己,可以說是對從離騷開始的一次總彙,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總結。

而《嶽》在這點上相差不是一點兩點,而是知識分子思想的叛逆,要求進亦憂,退亦憂。什麼後天下之樂而樂,樹立一個達不到的思想目標,哪個官員會如此苦行僧十廣的生活,還要求在哪都要想著皇帝,不要臉到家了。範也是讀書人,怎麼就沒一點讀書人的心境,在官場把腦子洗成豬腦子,還要繼續給讀者洗腦。

整篇岳陽樓記寫不出自己的人格,抱負,只是要求知識分子成為統治者的工具。


紅9九


個人覺得都不如蘇軾的赤壁賦磅礴大氣,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原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Kousa


兩個文人,或者說兩個都生不逢時的人,留下兩篇千古名篇。在寫這兩篇文章的時候兩個人都出正處於人生事業的低谷,遭受排擠,得不到重用。又這麼巧,兩個人都留下傳世佳作,不論褒貶,只結合文章,淺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提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能很多人都可以隨口道出其中的一些名句。如表現作者遠大政治抱負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作者寬廣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有表現自己為官處世態度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亦憂,退亦憂”等等的名句。謝謝名句給我們生活以啟迪,或多或少為我們的生活指點迷津。

提到王勃的《滕王閣序》,可能大家最熟悉的應當是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當然有的朋友可能想起的不是這句,還有一些其他的)。從這些名句的思想性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上來說,《滕》稍遜一點。

其次,兩篇文章都有大量的寫景句,對於美景的刻畫描寫,兩篇文章都有重墨。先看范仲淹的,比如“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等,運用各種表現手法,給我們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王勃的《滕王閣序》那是古今寫景的佳作之一,一直有著諸多讚譽。百度百科中這樣寫到:《滕王閣序》以語言流光溢彩、美不勝收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情理中又包含著深蘊,可以說是“文”“質”相得益彰,“情”“理”珠聯璧合,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點。足可見這篇文章的寫景之高妙。

其寫景大致包含幾種:1色彩變化之美。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如“紫電清霜”中的“紫電”,“飛閣流丹”中的“流丹”等。

2、遠近變化之美。作者採用恰當的方法,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勾勒出一幅人與景物自然一體的盛景。

3、上下渾成之美。“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渾然一體。

4、虛實相襯之美。“漁舟唱晚”四句,虛實相互映襯,極盡寫景之能事。

韓愈也稱讚說:“江南多臨觀之類,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所以從這個點來看,《滕王閣序》稍勝一籌。

再次,從思想上看,范仲淹《岳陽樓記》中一是表達自己的偉大政治抱負,一心只為百姓,不想做一個奸臣。二是勸勉自己的朋友藤子京能夠和自己一樣以為天下百姓代言為己任。兩個方面都體現出范仲淹的的高尚品格。而《滕王閣序》的思想性相對來說要膚淺一些,更多的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不滿。所以從思想性來說,《岳陽樓記》更勝一籌。

當然,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言抒己意,各有不同。僅次理解,表達自己的淺薄,望見著見諒。


樹花落


雖然對王勃多有好感甚至有些同情,但出於對范仲淹的瞭解和對此文的熟悉程度,還是傾向於挺《岳陽樓記》,我抄錄過。范仲淹範純仁父子對國家的貢獻是巨大的。



人生如詩14


①首先可比性不強,《滕王閣序》是駢文,《岳陽樓記》是散文,對於當時這兩種文章就好比古文和現代文,兩個強行比對,不可取

②《滕王閣序》是王勃路過此地,為剛修復的滕王閣作序,眾目之下,對於自己胸中之意難以盡情揮灑,依然以滕王閣為主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貶,幫助滕子京寫一篇記,彰顯其重修岳陽樓的功績,憂國憂民的想法自然流露,哪怕他從未去過岳陽樓

③《滕王閣序》被譽為“天下第一駢文”,也算是實至名歸。《岳陽樓記》直抒胸臆,思想深邃,千年以來,一直是是膾炙人口的大作

④所謂“文無第一”,用在此處略有不當,不過能表明意思就好。


佳佳仍然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都是不杇的千古名篇。比較而言,我覺得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得更好。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樓高三層,俯瞰洞庭湖,是碧波萬頃,氣象萬千。不少詩家文人,對岳陽樓的壯觀,早已描述得淋漓盡致。

當時,范仲淹遭到保守派的排擠,罷去參政知事,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慶曆六年,應滕子京的要求,為重修岳陽樓作記。這篇岳陽記,突破了前人的窠臼,立意高遠,即景生情,文字優美,寓意深刻。

作者寫這篇文章,其著重點不在描寫景物,而在於由景生情,由情論理。文章的開頭點明修樓的時間和作記的緣起。接著用二十二個字描寫岳陽樓的大觀,高度概括,既精煉又很有氣勢。對登樓覽物的心情卻寫得很細膩,精雕細作,繪聲繪色。作者運用巧妙的構思,獨劈溪徑,濃墨重彩地描寫遷客騷人登樓看到秋雨、春晴的兩樣景色,引起憂悲、喜樂的不同情感。

緊接著借古仁人之心,發表精闢的議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也?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是文章的主旨、中心所在,充分表現了作者的偉大抱負。也正因為此,這篇文章成為了千古不杇的名篇。

再讀王勃的《滕王閣序》,確實是文字精煉,對仗工整,把滕王閣描寫得維妙維肖。卻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勝地不常,盛筵難再"。這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差遠了。


夕陽紅155908541


滕王閣序是王勃即興而作,一氣呵成。岳陽樓記是滕子京把洞庭湖的景像用作畫方式畫下來派人交給當時在京成的范仲淹,要他作序。說白了王勃好像更是要寫一篇高考作文一樣,時先不知道作文題目,而范仲淹知道作文的題目,優先考慮了一個晚上該怎麼寫,然後下筆。誰的文學功底深當下立判。滕王閣序要比岳陽樓記早幾百年,該文中岀了十多個成語和名句名言一直言留至今。岳陽樓記的胸懷宏大,有著愛國愛民的情懷,在當時多災多難國家命運前,是多數愛國之士的共鳴,並不能代表范仲淹本人的思想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