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长街71号——昭显庙(紫禁城外八庙之一)

北长街71号——昭显庙

昭显庙,俗称雷神庙。位于北京西城区北长街71号。故宫外八庙之一。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是祭祀雷神的地方。现仅存大殿。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是一座皇家道教庙宇,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北长街小学占用。


奉旨到昭显庙祈雨的奕誴简介。爱新觉罗奕誴(1831年-1889年),道光帝五子,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九卒,谥曰勤。


惇亲王的传说: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得过一场大病,初愈的时候,为了替她遣闷,内务府曾经传唤了“落子馆”的几个姑娘,在长春宫演唱“八角鼓”。为此惹得惇王大为不满,一天在内务府朝房午饭喝了酒,正好奉懿旨召见,便穿一件葛布小褂,将辫子盘在顶上,口中哼着“什不闲”小调,徜徉入殿。李莲英大惊失色,慈禧太后却无可奈何,说得一声:“五爷醉了!”命太监将他扶了出去。心知惇王谲谏之意,从此不再“听人演说蔡中郎”了。一次惇王进献黄花鱼,而敬事房的太监有所需索,他便在召见时,亲自端了一盘鱼,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诧异相问,惇王答道:“敬事房的太监要红包,不给不让送进来。臣没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他们,只好自己端了来。”慈禧太后大怒,将敬事房的太监,交付内务府杖责。


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现在仅存影壁及后殿,影壁长约22米,高约3.5米,厚约2米,绿琉璃瓦硬山调大脊,建筑面积约154平方米。到今天已经285年了。明代以及清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都在天坛祈年殿一并举行。雍正年间,为了表示更大的诚心举行更隆重的祭祀,朝廷又修建了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分别用来专门祭祀风、雷、云、雨四神。据史书记载,明代所建紫禁城,永乐、正统、景泰、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八位皇帝在位期间共遭十四次雷击,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奉先殿、建极殿、奉天门、西华门、承天门(天安门)以及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均曾因雷击起火而被毁。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统一在天坛祈年殿举行。雍正年间,雷击频发於内城,皇帝遂下诏在皇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与礼部司其事者经缜密分析并勘察,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於宫廷西北方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拟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雍正皇帝以为有理遂准奏,命拨帑银限期落成,届期接引雷神,开光焚香膜拜,四季鲜花供养。

北京的紫禁城外八庙里,有四座庙分别供奉着风、雨、云、雷四位神仙,用来保佑北京城的风调雨顺。这其中最有地位的,当属昭显庙的雷神了。


据记载:雷神庙座北朝南,外垣门东向。垣门外砌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影壁;山门三间,绿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石券门,其额刻“敕建昭显庙”楷书字;钟鼓二楼,歇山重檐黄琉璃瓦绿剪边,镟子彩画,上檐交麻叶头,下檐单昂斗拱;前殿三间,绿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三踩单昂斗拱;中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五彩重昂斗拱,和玺彩画,前有五级踏步带御路,上雕二龙戏珠;后殿五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三踩单昂斗拱,和玺彩画;另有配殿若干。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山门三间,券门石额书楷书大字“敕建昭显庙”,两旁有八字墙;门内有钟鼓楼;前殿三间,绿琉璃瓦歇山大脊顶;中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前有踏步带御路五级,上雕饰二龙戏珠;后殿五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有配殿。原建筑仅存影壁和后殿。那道“砌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影壁”,在古昭显庙精美建筑群体中原本极具特色。民国时期曾在这里建立北京教育会。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在此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1937年1月在昭显庙建立学校,原名为北平市教育会附属小学,至今也有80年的历史了。据老人回忆,解放前在南、北长街上只有一座这么一座公立小学,也叫北长街小学, 1954年改称西单区第二中心小学。1958年后改称北长街小学一直使用到今天。1984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包括北长街小学的使用范围,东至规划红线,南、西、北至学校围墙。1984年昭显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长街71号——昭显庙(紫禁城外八庙之一)

文物保护碑


北长街71号——昭显庙(紫禁城外八庙之一)

正门


北长街71号——昭显庙(紫禁城外八庙之一)

正殿


北长街71号——昭显庙(紫禁城外八庙之一)


北长街71号——昭显庙(紫禁城外八庙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