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

黎小鱼


赵括和马谡经历的这两场仗太重要了,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一个关系到整个战局而且马谡是立下军令状的。若赵括当时赢了也会和韩信一样名垂千史,马谡若赢了也会前途不可限量。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一个国君会把关系国家命运的一场战争交给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岂非儿戏邦国。很多人还是相信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首先你得相信他有军事才能,能讲的透的人都是看的透的人。赵括对军事上有很深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长平之战前期肯定也打过几场漂亮的仗,在当时担得起统帅的人他最适合,只是我们只是根据已知的事去判断,至于他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以前是否打过什么漂亮的仗,我们不知道,提起赵括我们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只是纸上谈兵。马谡跟赵括经历和面对的事太像了。

韩信的军神地位,几场艰难的仗,或者是别人认为不可能打胜的仗,他打胜了。虽然他是一步步做到大将军位置,如果那几场关键的大仗,他败了,一样会被后人指责,会被很多人挑出很多当时犯的智障问题。


度她余生7561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就是军事天才。是不能以常人来对照的。

中国的军事天才很多。

韩信,霍去病,陈庆之,吴起………

我记得亮剑有一段子:如果读军事理论能做将军,军事学院的教授全是将军了。

马謖,赵括是典型的学院派。

亮剑有一段讽刺学院派的:地图全是开阔地,一上战场全拉稀。[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楼上几位军事天才又各有各的特点。

韩信的仗全是巧打,奇谋频出,很少跟敌人硬干个。十面埋伏,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霍去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史书没有记载霍去病读过啥兵书,汉武帝也是想锻炼一下他,结果收获了有汉一朝最耀眼的将星:8千人干翻人家几万。封狼居胥,到达军人荣耀的巅峰。

陈庆之很奇怪,前半生居然是个秘书+侍从。连个纸上谈兵都没有过。率七千人干翻三十万,而且还破城。七千人破城!前朝的王邑,后来的陈友琼都不敢跟陈庆之打招呼了。他的履历让我汗毛直竖。

吴起属于复合型人才。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早期学儒术给老师踢出校门,只是私德有亏,不容于当世。前期郁郁不得志,换了很多老板都没机会领兵。最初领兵之时,因老婆是敌国人,国君不放心,结果杀妻以明志,最终以弱胜强。特点爱兵如子,一生未尝败仗。吴起跟孙武并称孙吴。最耀眼吴起以五万干翻秦惠公五十五军队。著有吴子兵法,武庙十哲之一。

牛逼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中异常耀眼。往往我们很奇怪:都一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你咋能飞天呢?

所以这些军事天才太牛,普通人理解不了也很正常。因为你们都不是天才。[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不花钱降温工程


韩信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打仗的经验的,而且资历不浅。

1、韩信有实战经验。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就在项军中干了好几年了,而且还是执戟郎,虽然现代人看这个名字就好像是看大门的,但实际上执戟郎是项羽的贴身侍卫,这说明韩信一方面肯定会随着项羽一起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一方面也能够接触到楚军的高层谋划。从史书上记载韩信曾向项羽提出几次建议但未被采纳来看,执戟郎实际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也就是说韩信在加入汉军之前不仅参加了战斗,也已经接触了很多战略级别的军事谋划。韩信年少时虽穷,但他识字懂数学,所以不可能是一般家庭出身,肯定是韩国贵族出身,这种人投奔项羽不可能只当个小兵。项羽手下几十万大军,一般士兵别说给项羽提建议,面都不一定见的到。

所以,韩信和赵括、马谡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他不仅是参谋,也参加过真正的战斗,知道带兵打仗是怎么一回事。

2、韩信也有足够的资历领军。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就是汉军的治粟都尉,虽然是管后勤的,但都尉已经是领军的中级军官,再往上就是将军,陈胜起义时就是陈胜自立为将军而吴广为都尉,陈平投汉一开始也是都尉。这个职位已经说明韩信完全有单独领军的资历。后来韩信直接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属于越级提拔,但其实也就越了两级而已,因为就算不越级,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将了。

因为史书对韩信在成为汉军大将之前的历史写的很少而且写的很惨,所以导致很多人有误解,以为韩信是从一个小兵一步登天的,实际上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已经凭能力和资历一步步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了。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历史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不断学习,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最后成为名将。这条路也是大多数名将走过的路,这里就不举例了,因为例子实在太多了。另一种就是战争天才,这类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一出山,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这类人比较少见,历史上也寥寥无几。霍去病,韩信,就是这种人。

的确,韩信也熟读兵书,但是,与赵括,马谡之流不同的是,韩信从来不把兵书奉为圭臬,在他眼里,所谓兵书,阵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兵书,虽然里面教授了很多面对不同敌人、地形、环境的应对之法,但是也没说这些应对之法是可以机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才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将领并不能达到这么高深的境界。

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韩信的用兵艺术及其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其指挥的井陉之战作为经典战例,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战例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韩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条件都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取胜的,此战中,他的军事天赋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其用兵艺术的巅峰状态。

01 用探子摸清赵军情况,知己知彼

当时赵军的统兵将领是陈馀,陈馀账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陈馀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但是李左车却通晓兵法,颇有谋略。当得知韩信要来北上攻赵时,李左车就建议陈馀在井阱口设伏,伏击韩信的后勤,让他不能深入作战,然后在一举击之。这也是韩信最担忧的地方,如果陈馀按照李左车的计划行事,那么历史有可能要改写了。但是陈馀仗着自己兵力远多于韩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会李左车的建议,准备把韩信放进井阱

通道,直接从正面击垮韩信。韩信派探子查明这一情况后,才大松一口气,令全军向井阱口进发。其实,韩信每次用兵前,都会做足情报工作,这也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阵诱敌,转化攻守形态

韩信北上击赵,是典型的进攻作战,赵军驻防井陉口,是防御作战。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则,进攻作战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对方兵力,孙膑说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这个意思。然而,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韩信军约3 万人, 赵军 20 万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韩信军队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既无作战经验,也缺乏作战能力。显然,如果韩信作为攻方对赵军发起强攻,其结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又讲到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形篇》)。既然形势对自己不利,那就创造形势,变易主客、化攻为守。于是,韩信背水列阵,引赵军前来进攻,这样一来,自己就变成了守方,而赵军变成了攻方。这显然是违背兵法常识的,所以赵军看见韩信的列阵后,都哈哈大笑。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远远赢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马谡之流的水平,那么韩信还做了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后队压阵

背水一战,其实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首先,韩信已经知道了陈馀的意图,那就是要从正面一举击垮自己,所以,韩信充分利用了这个信息。在韩信与井阱口之间有一条河,叫绵蔓水。韩信先派一万人过河,当然,这一万人肯定是万分不情愿的,脱离了大部队,明摆着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韩信跟他们说:我留在最后渡河,你们先过和,放心,在没看见我的旗号之前,赵军肯定不会向你们发起进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韩信预想的那样,赵军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静悄悄的等待韩信的大部队全部过河,然后一举歼灭。韩信殿后,在所有的部队都过河后,他马上下令原先过河的一万人原地不动,然后带剩下的人冲杀过去。陈馀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动来打我,于是率军出战。正面接敌后,韩信军队毕竟数量、士兵素质都不如赵军,很快落于下风,于是,韩信命令往回撤退。由于有之前的一万人压阵,退兵会并没有阵脚大乱,被冲到河里。这,正是韩信想要的结果。

04 神来之笔,偷袭后方

韩信背水列阵的同时,派出两千轻骑,各持汉军赤旗一面,埋伏于敌人大营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阵的部队,用以正面防御,是谓“正兵”,预先埋伏的两千骑兵伺机出击,是谓“奇兵”。当赵军全军追击韩信部队时,原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精锐迅速出击,一举夺下赵军此时已经是空荡荡的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而那边,由于韩信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到了河边,退无可退,韩信高声大喊:“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二战”。于是,全军死战,赵军始终不能击垮韩信。终于,赵军没有耐心了,准备收兵。但这时候回头一看,顿时呆住,大营怎么被汉军占领了。

而这边汉军看到这个情况,顿时信心大增,奋勇追击,一下赵军变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两千汉军也趁势出击,陷于两面夹击的赵军终于崩溃,被韩信击溃,随后,赵国灭亡。

结语

纵观整个战役,各个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首先,在探明了赵军不会攻击后勤部队后,韩信才敢进军。其次,韩信背水列阵之处,左右两面皆是河流,背后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这就使周围的地形成为辅助韩信防守的有利条件,即赵军无法从侧翼和背后迂回进攻,而只能强攻正面。再者,韩信背水一战前,是留下了一万部队留守岸边,以便接应退回来的大部队,韩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敌肯定顶不住赵军的攻击,正是由于这一万人,韩信的部队才没有败冲垮。最后,派出两千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最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大败赵军。


一卷青史


我认为韩信的成功是靠自己的理论和在项羽身边实践的结合

韩信早年间四处流浪无名小卒一个

韩信出生不详家庭背景不详来历也不详,甚至老师是说更是没有确切记载,好像完全是半路杀出的野小子,但韩信四处流浪期间衣食却无愁,而且随身背着剑就估计猜到他身份绝不是一般人,也许是六国中的没落贵族



因为在哪个年代铁器非常昂贵,能用的起剑的非富即贵,而且韩信还认识字,说明他受过一定教育,所以说韩信背景绝对不简单,而且军事理论肯定是跟他人学来的

韩信初入项羽军营当了执戟郎

韩信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钟离昧,切钟离昧是项羽团队核心成员,因此通过钟离昧引荐韩信做了执戟郎,所谓的执戟郎就是手拿戟站在项羽召开军事回忆的大帐外,这个有点相当于现在的贴身保安

韩信对项羽的作战风格及理念完全了解

由于职务便利,项羽每次和范增以及军中核心成员讨论军机要务时韩信都能听的一清二楚,久而久之韩信对项羽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作战风格,军事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许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韩信更能清晰地分析项羽的优势及不足,而且曾经多次当项羽正在开会时韩信忍不住了闯进去给项羽提意见,但项羽那时候却看不起韩信,每次都被项羽轰了出去


韩信的作战风格有项羽影子

韩信在后来加入刘邦团队中作战就有项羽的风格,比如韩信对战赵军时所使用的背水一战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翻版,项羽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口粮跟秦军决一死战,赢了才能活命,输了则必死绝不做投降,而韩信的背水一战 在面对数倍与自己的敌军,所有士兵背水排列,这就意味着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必死无疑,因此士兵把求生欲发挥到极致最终取得了胜利


韩信对项羽知己知彼所以面对项羽才能不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韩信本身就有相当惊人的军事理论,之后又在项羽军营得到实践,而韩信又利用职务之便经常窥探项羽讨论军机要务,对项羽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日后对战项羽团队时才能抓住项羽弱点进而一举消灭项羽,但项羽霸王之名一点不虚,面对韩信几十万大军仍然成功突围,但最终还是乌江自刎


月影青霜


赵括、韩信和马谡,三人在出山前都自认为自己的军事水平非常厉害;但结果呢,赵括和马谡真正实践时,却是一败涂地,落得个纸上谈兵的称号;唯有韩信,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成为了传说中的兵仙。

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像赵括和马谡那样把事情干砸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韩信个人能力的原因,二是具体战役的情况不同。

不过,这里我不讨论这两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给大家说一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的原因。

据史书上记载,韩信是在公元前206年2月登台拜帅,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但直到公元前205年7月,刘邦才正式派韩信率军出去开辟第二战场。也就是说,韩信虽然很早就当上大将军,但直到一年半后,才真正出去独当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年半时间,就是韩信的实习期。在这期间,韩信虽然是汉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但刘邦、张良、萧何、曹参等人,都围绕在他身边协助。

换句话说,韩信虽然拥有决定权,但刘邦、张良、萧何也有建议权;甚至曹参、周勃一类的大佬,也拥有着建议权。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自然就可以很好的在实习期中顺利渡过。



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将领,韩信在此期间,肯定也会在某些方面流露出许多幼稚的见解、甚至犯下许多幼稚的错误,因为一个人突然连升数级爬到这个位置上,肯定无法马上完全胜任相关职务的,必然会存在某种经验上的欠缺。

但是,因为有刘邦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军政人才的鼎力支持,以韩信拥有的理论高度,自然能够很迅速成长起来。

换句话说,虽然当时的韩信还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将领,但是,因为有第一流的团队、有众多经验丰富的军政大佬在旁边协助韩信,所以韩信最后决策出来的计划,并不会完全流于纸上谈兵。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刘邦、张良等人觉得韩信的计划或决策太过冒险,刘邦或许可以放手相信韩信,就当赌一把。问题是,如果刘邦、张良等人觉得韩信的计划和决策,纯粹就是异想天开,纯粹就是纸上谈兵,刘邦又怎么可能放手让韩信去干呢?



所以,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韩信所有的计划和决策,至少都需要让刘邦、张良等人觉得有可行性。换而言之,韩信可以让刘邦、张良等人觉得自己的计划和决策太过冒险;但是,绝不能让刘邦、张良等人觉得,他纯粹就是异想天开、纸上谈兵。

随后,等到韩信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并且用事实证明,他所有的判断都是正确的,那韩信的威信自然就建立起来;同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韩信也会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并且抛弃各种纸上谈兵的内容,最终成长为一个绝对专业的军事指挥官。

事实上,一年半的时间,说长不算长,但说短也不短,它已经足够让一个优秀的人成为某方面的专业人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销售小白,在经过一年半的实战磨炼后,就足以成为一个熟练的销售人才。如果再加上他本身天赋极高,又有众多优秀老销售带他,他绝对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才。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在韩信当大将军一年半后,张良就对刘邦说,韩信是一个绝对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你可以放手任用他。于是,刘邦就正式派遣韩信出去独当一面,而韩信一生的传奇,也由此拉开序幕。

反观赵括和马谡,都没有这样一个实习期,赵括前脚刚被任命为三军统帅,后脚就不得不立马出去与白起这种绝世名将单挑;至于马谡,虽然在军中历练过一段时间,但却都是以参谋身份跟随诸葛亮在军中历练,而并不是以主帅身份,要知道这两个角色的职能相差很大。

接着,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前脚被任命为前军统帅,后脚就不得不立马出去与张郃这种当世名将单挑。在这种背景下,赵括也好,马谡也好,两人获胜的概率又能有多大呢?


我是赵帅锅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与旁人不同,他似乎没有经过历练,从名不经传的投靠者,到一跃成为大将军,差的只是一个萧何的推荐。但是事实上,萧何也只是与韩信聊得过来,认为韩信是个大才,这个时候韩信根本没有证实自己,所以一开始刘邦根本就不在意。在历史上,韩信的前期和许多人都很像,比如赵括,比如马谡,但是韩信与他们不同的是,韩信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其他两位只能死读兵法。

韩信影视形象


因此,对于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后期打仗却那么厉害,小编认为正是天赋加努力。韩信幼年时家贫,甚至一度还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舍,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苦读兵书,这样他日后才有机会折服萧何,才有机会一展才华。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宁愿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动手反抗。

马谡影视形象

韩信比赵括和马谡幸运,因为他有很多机会改变或者实行自己的战略。比如他在拜将之后的首战,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以此打败了原秦国老将后来被项羽封在关中之地看牢刘邦的章邯。这既证实了韩信的能力,也证实了萧何的眼光。小编也不得不说,韩信就是一个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没道理。

而赵括呢,他面对的却是秦国战神白起,而他本人并没有单独率军打仗的经验,甚至他的父亲也在兵法上不如他,但是他却毫无带兵经验,第一次率大军单独作战就遇到了白起,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点真正的统兵打仗能力,他又何至于让秦国坑杀40万赵卒。同理,马谡也是一样,论兵法不输于蜀国的很多人,不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让他镇守街亭,可惜他只是死读兵法,说说还行,但是并不会利用兵法。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是军校出身,可最后还是败给了解放军,甚至还有人不服气说解放军不按规矩打仗,这就是死读兵法的坏处。而恰恰,韩信并非是死读兵法的人。

赵括影视形象


综上,我认为韩信在兵法上也未必会比赵括和马谡这样的失败者强多少,只是他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其实,这些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些不能以常理理解的天才,但更多的人次还是要经过历练,不然骤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们,比如赵括,比如马谡。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历练,一个何至于兵败身亡,一个何至于被待他如子的诸葛亮含泪斩首。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在今天企业或者组织用人时,即便是一些在开始就展现出才华的人,也要认真培养从而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另外也要给予他们犯错误并且还有能改正的机会。


古今铲史官


我很喜欢《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董建昌对杨立青说过的一句话,“年轻人,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学的好的,有一二分之见。学的再好的,有六七分之见。”

纸上谈兵本身并没有错,赵括和马谡的失败,只是因为被用错了地方。而韩信同样是纸上谈兵出身,他比赵括和马谡在命运上的不同,就取决于成长路线的差别。

其一,什么是纸上谈兵。

指挥行军打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

行军布阵、后勤补给、士气军心,每一样细节都足以决定整个战局的成败,而所有的这些,最初都是在纸上形成的,是前人血与泪形成的实战经验落实在纸上形成的兵书。

大部分的军事指挥人员,很难从娘胎里带出天生的军事智慧,兵书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式,从中他们可以获取一个军事指挥者的基本素养。

  1. 行军布阵的方法。战争很讲究交兵时的阵型和兵力配置,不仅现代战争十分重视,在冷兵器时代同样很重要。因为古代的传令和通讯方式十分落后,特定的阵型可以让己方人员在分散后不至于陷入混乱,同时也更好地采取迂回、包抄等等战术,将敌人分割包围。


  2. 古代的交通条件落后,行军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行军的速度、不同部队间的调度和配合、安营扎寨的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事先考虑好。

  3. 军队要有纪律和制度,这不仅是为了稳定军心、确保军队不涣散,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形成有利的对战局面。

  4. 兵书还会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让学习者在自己的思考中去不断复盘一场场战役,磨练自己的军事谋略。

所以说,纸上谈兵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方法论和军事理论知识,让军事指挥人员系统、高效地掌握军事作战的基本要领,也就是“学的好的,有六七分的见识”。

没有这六七分的见识,完全靠直觉和天赋打仗,那属于军事天才的专利,这样的人万中无一。

其二,如何克服纸上谈兵的缺点。

有了六七分的见识,剩下的三四分见识最为关键,也最为难得,那就是实战经验。只有在真正的战场上见识过刀光剑影和尔虞我诈,才能知道兵书上那些理论的真正用法。

实战最重要的就是变通和创造。

兵书人人都能读,而且它所描述的只是特定的作战场景、特定的交战双方。

真实的战场存在太多的变数,天时地利人和,每一个方面的变量都会让兵书上的教条变成废纸。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教条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和创造,那就可以稳操胜券了。

但是这种变通和创造往往是不成熟的,必须以丰富的实战经验来纠正和调和。

因此,有了六七分见识之后,最佳的选择是去军队里做幕僚和参军,给真正的决策者出谋划策的同时,不断观摩、实操,最终成长为大将之材。

其三,韩信与赵括、马谡的不同。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无人能敌,但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甚至幕僚的经历都没有。赵孝成王是听信了谣言,直接就把赵括任命为最高统帅。


马谡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做参军,素来以智计闻名,多次出谋献策,颇受诸葛亮重视,因此被委以重任,镇守街亭。马谡并不是没有实战经验,而是太过自负。左传云,“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当一个人以某一项成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时候,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因此赵括和马谡,一个是毫无实战经验,一个是对自己太过自信、不听劝阻,更不幸的是,赵括碰上了战神白起,马谡碰上了老将张郃。

失败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决策者的失误,完全是把他们”纸上谈兵“用错了地方。如果对手只是普通人,二者的遭遇不会怎么凄惨。

赵括需要再多一些历练和磨砺,而马谡则是需要多在副手的位置挫挫锐气、学会倾听意见。

再看淮阴侯韩信,他出身寒微,从小在市井中长大,社会经验丰富。后来也曾投身项羽的账下,但并不被重视,屡次献计均未被采纳,改换门庭到了刘邦手下,也一直只是个管理仓库的小官。

尽管很少能实际接触军务,但是这种“混社会”的经历让韩信学会了冷静、思考和变通,既在“处处留心皆学问”中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又避免了马谡那样的轻敌和失误。

背水一战中,韩信大胜李左车后,就有部将曾经问他,“兵法上说的布阵应该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而将军为什么能背水为阵还取胜呢?”。

韩信的回答是,“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既然我平常没有机会训练诸位将士,在这种情况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军队早就溃散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可见韩信的谋略并非是凭空而生,一样是来源于“纸上谈兵”,只是他凭借自己的经历培养了更高的情商,能够在实战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辨析进行了变通,这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结语

实际上,纸上谈兵,就和武术里的招式一样。武林高手往往说,“无招胜有招”,不按套路出牌才能没有破绽。但那是武功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效果,普通人没有招式,打出来的那就叫”王八拳“,满满的全是破绽。


霄林天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谡也随军参加了,也献计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没有战场经验。

赵括和马谡的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他们在独立领兵作战之前,没有受过挫折,顺风仗打得太多了,心态过于膨胀,以至于他们把战争视为了儿戏。总以为对手一定会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相比之下,韩信就没有心态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战准则就是必须要先保证自己处于不败的境地,而后寻求与敌军作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就拿井陉之战来说,很多人认为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险,但其实井陉之战跟长平和街亭相比,还真不算上是冒险。

当时韩信军三万,攻打附属项羽的赵国。前往赵国,韩信要经过井陉隘口。而在井陉隘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统帅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守候在井陉,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如果赵军正面坚守不战,派兵绕到韩信背后,切断韩信粮道,然后再前后夹击,韩信必败。

从战局上看,韩信的处境和赵括当年在长平的情况很像,并且事实上,赵军的军师李左车也向陈余献上了这样的计谋。

但是,韩信就是韩信,他不是赵括。他在对形势做了基本了解后,没有采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来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冲出井陉,击败赵军,而是在离井陉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打不过敌人,就先不打,即便对手是陈余那种二逼,他也不能轻视了对手。

后来,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陈余采纳后,他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但韩信还是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继续等。(害怕被赵军伏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后来,韩信确认了赵军没有伏击后,派出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而后,韩信在反复探明井陉隘口附近确实没有埋伏后,他才迅速指挥部队通过井陉隘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了。背水一战的汉军和赵军主力死磕,先前被韩信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营垒空虚时,顺利攻入赵军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见大本营被抄,且营垒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见势,指挥汉军发动反攻,将20万赵军杀得丢盔弃甲。

此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固然是冒险,但他派出奇兵偷袭赵军营寨,用换军旗的方法来动摇赵军军心,这才是取胜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让对手失去主动权,把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这是韩信;完全不管对手是怎么排兵布阵,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行动,这是赵括和马谡。

如果说赵括和马谡是纸上谈兵,韩信还真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对手不一样。韩信的首战对手是阉割版的章邯,而赵括、马谡的首战对手是处于巅峰状态的白起和张郃。

有很多人说章邯也是名将,不能因为他被汉军消灭了,就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这里我强调一点:我不否认章邯很厉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都是高手吧?司马懿只要不跟诸葛亮打,不管是伐吴,还是伐辽东,他简直就是战神。没吃过亏。但他只要跟诸葛亮打野战,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离也是高手,但他们碰见“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项羽,那就是被项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为章邯是名将,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个水平。事实上就以他的战绩来说,他跟白起的差距还真不小。

(巨鹿之战前,别看章邯把起义军打的鸡飞狗跳,但其实他的胜仗大多都是击溃战,没有多少歼灭战。他到处给秦二世扑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则起义军数量不仅没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用功。等到巨鹿之战败给项羽后,他就彻底凉了)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项羽分封后,章邯其实是个被“阉割”的废人!

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尽管这事不是章邯干的,但这笔烂账被算在他的头上,秦地父老没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过街老鼠一样,没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当刘邦和他决战时,韩信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当年追着起义军跑的章邯了。

另外,韩信也没有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是把章邯调走后,才策划了汉军入秦。并且入秦之后,韩信玩的是运动战,没直接跟章邯决战。待把章邯累了个半死,才突然开战。相当于是遛狗一样,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后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态加上实力的总崩盘,最后被彻底击垮。

最后说说马谡。

马谡这个人其实挺有能力的,他比赵括那种人要强。他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搞错了自己的定位;二是运气不好。

先说定位问题。马谡的理政理能力很强,作为随军参谋也非常称职,统筹军中事物,出谋划策都非常优秀,是个人才。但是他非要扬短避长,不当参谋,要跑到一线部队指挥作战,并且首战对手还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真是想不输也难呐。(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胜任掌握战场态势,随机应变的将领工作。让张良去一线部队指挥打仗,估计也跟马谡一样)

再说运气不好。汉末三国,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事,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曹操、司马懿、关羽、张飞,包括张郃,都打过败仗。败了没事,以后找机会补回来就可以了。但马谡点背,他在街亭兵败,直接就输掉了整个人生。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头稳定汉军军心。于是乎,他想找机会证明自己,都没有机会了。

如果说韩信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后天又通过严谨的态度,在实战当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兵仙”;那么赵括就是先天条件很好,但态度不端正的浮夸之辈;而马谡则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还没有翻盘机会的倒霉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