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不音历史


人要世上留名,终归是要经过审判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自杀怎么可能史上留名?


嘉树


答: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太平天国将领被俘惨遭凌迟,那是不得已的事儿,虽然有石达开、林凤祥等等硬汉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剐刑,钢牙咬碎,不吭一声,但这毕竟是少数啊。

大多数是吓哭、吓尿、吓昏、吓死过去的——史书就没必要一一记载了,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懦夫、胆小鬼,实际上,能自动自觉投身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反清起义运动中去的绝大多数,都堪称时代的猛士,面对千刀万剐的剐刑,流露出怕痛惧死之色,乃是人之本性,并不能说明太多东西。

就因为史书里只记载了石达开、林凤祥等视死如归的硬汉、铁汉;而不记那些在死亡面前露出怯懦之色的普通将众,就给人造成了一个错觉: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很少选择自尽。

太平天国的将领被俘后,有没有人想过自尽的呢?

有,并且是绝大多数。

问题是,他们已经阶下囚,人为刀殂,他为鱼肉,还有选择死亡的自由吗?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太平天国中,与林凤祥齐名的人是谁?

对,李开芳。

李开芳与林凤祥奉命兴师北伐,最终都是被俘后押解北京就刑。

李开芳是条真汉子,义不肯降,知道到了北京不会有好果子吃,就寻思着自杀,但是身困笼车,双手被缚,怎么自杀法呢?

想来想去,唯有自杀一途。

于是,他在路上不进水米,面对槛送官员的屡次婉劝,均垂头不语,坚拒不食。

但是没有用,从茌平县冯官屯到北京,饿了七日七夜,愣是饿不死。

最终,奄奄一息的李开芳还是被刽子手一刀一刀切割而死。

其实,在李开芳部在冯官屯覆灭时,其部下将士有一百多人是自杀了的,只剩下他和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来不及自杀,被槛送北京而已。

与李开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槛送途中,黄懿端有讲有笑,吃饭吃肉,养精蓄锐,到了刑场,他被从笼车中提出时,突然连续踢飞脚,把敌人踹死两个,踹伤两个,扬眉吐气。

还有,1862年陈玉成兵败被俘前,曾派陈得才、蓝成春出征西北。

陈得才是陈玉成的叔父,在1864年回援天京途中,所部将官纷纷带领军队投降,他担心被俘后惨遭剐刑,服毒自杀了。

蓝成春也担心被俘后惨遭剐刑,早早率本部人马向僧格林沁投降,可惜最终还是被僧格林沁以“粤中老贼”之名,将之凌迟处死。

看到了吧?并不是人人向往凌迟罪名的,想提前自杀的大有人在;想跪地向敌投降的,也不在少数。


覃仕勇说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的下场。天王洪秀全是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前的三个月病死的,东王杨秀全是被北王韦昌辉杀死的,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以及安王福王洪仁发洪仁达是战死的,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是被处死的,而被俘受辱,不愿自尽的,有石达开,李季成,林凤祥,洪仁轩等人。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的将领下场可以大概地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种内部自相残杀的牺牲品,第二,战死,第三,就是题主所说的,宁愿被俘受辱,被清军处死的。


其实,从实际来说,战败后被俘选择自杀的,在将领中只是极少部分情况,战败后仍“苟活”,不止单是太平天国被俘将领的选择,也是绝大多数人的下意识的选择。

因为选择自尽,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除非是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或者是有比死更厌恶的东西,才会让人不得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即使是作为一个战士。


那么飞扬便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太平天国的将领不选择自尽的原因吧。

第一个方面:没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 精神。“宁死不屈”为了不使国家因为自己受辱而为国捐躯,飞扬个人认为,太平天国的将领并不存在这类精神倾向,单论太平天国后期就有不少将领主动乞降,像有保王童容海、纳王郜永宽投降,竟都是在建制完整,兵力强盛的情况下,不与清军进行一战就投降。像这类的投降事件,不仅次数多,且规模大,一次性投降达五六万人者就有好几起。

太平天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将领大多思想层次不高,战争谁胜谁负并非他们所关心的,求生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


其次,从太平天国组织来看,太平天国的理论依据是拜上帝教,只是人们为了脱离痛苦生活的一种暂时性的精神依托,而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内讧、分裂和大量内耗,各王之间相互的残杀,使得太平天国组织本身的凝聚力向心力并不强大,逐渐失去了军民之心,太平天国的将领并没用真正把太平天国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他们来说,它并不是像国家一样的概念,并不具有为它能奉献出生命的价值。

第二个方面:没有比死更厌恶的事情。毫无疑问,清军对于太平天国的将领是十分厌恶的,太平天国的将领被俘之后,等待他们的大多都是残酷的虐刑,天王洪秀全即使在太平天国灭亡三个月之前已经病死,清军还是要把他的尸体找出来,剁成肉酱用炮轰出,可见湘军对太平天国人的恨意之深刻了。而之前所说的被俘的将领全部是凌迟处死。有的甚至被挖出心脏,扯出肠胃,剥下皮挂在树上,以儆效尤。

然而,再从太平天国的对手清军方面来看,清军在战败后选择自杀的倒是不少了。

在太平天国时期没掉的清军将领中,陶恩培,绷阔,周兆熊,罗遵殿,王有龄,吴文镕,崇纶,瑞昌等,这些都是自尽而亡的,在清军阵亡总数中绝对不算少数。即使是“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的曾国藩先生,也曾在被太平天国打败后两度想投江自杀。

  • 太平天国将领和清军对待战败的态度的对比

首先是论正式军与农民军的区别,其次是利益角度不同,清军的将领至少是在为朝廷,为国家而战,而太平天国的将领则不会想这么多,他们的个人利益当是首位。

反思总结:

古时,人们连生和死都成了一种被迫选择,有人,不得不选择生,有人,不得不选择死。如今,我们身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没有战乱和硝烟;没有生存的压迫;没有为了生存不得不担负战争的沉重和残酷;因此,我们有时往往会忘记这份和平的来之不易,忘记生命的难能可贵。充满艰难坎坷,才是生活的本质;忆苦思甜,我们应当感谢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飞扬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谈起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被凌迟,也不愿意选择自我了结减少痛苦,多数人第一时间肯定会想起悲情的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兴起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石达开的一生无疑是轰轰烈烈的,年纪轻轻就被封为翼王,多次在战场上重创清军,甚至让曾国藩险些跳水自杀。天京事变中,翼王选择了隔岸观火,不参与兄弟内讧,满朝文武推举他为“义王”,肩负扭转乾坤重振天朝的重任。不过石达开的最后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全家老小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回朝理政后遭遇不应有的猜忌,带兵出走后一胜难求,最终兵败大渡河惨遭凌迟。

首先,太平天国的将领投降清朝后,并非都没有好下场。

在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十几年时间里,并非没有将领投降清军,虽然多数下场都不太好,但是被接纳甚至是重用的也还是有的。比如韦昌辉的弟弟韦俊(韦志俊),在天京事变之后最终选择了反叛,投降清军之后被赦免了罪行,参与了太平天国后期清军对太平军的多次战役,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没有秋后算账,韦俊得到了应有的善终。再如丁汝昌,早年也曾参加太平军,后来投降了清军,隶属李鸿章的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最终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应该说只要是真正有才干的军事将领,兵败之后都会被对方招降,但是愿不愿意投降就是个人的情况了。太平军中战败被俘拒绝投降的将领还是非常多的,比如林凤祥,比如陈玉成等人,面对着清军的招降没有任何想法,最后都是慷慨赴死。

其次,石达开之所以选择投降,未必是幻想被清军赦免。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早受封的诸王,在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战斗中是重要的指挥将领,这样的人物没有皇帝的特赦,肯定早已上了十恶不赦的大名单。或许在石达开刚刚带出走安庆的时候选择投降,也许还能受到清军的特赦与重用。毕竟1857年的时候,清军一面在长江流域与太平军苦战,一面在南北与英法缠斗,两线作战让清军焦头烂额,能诏安太平军内部的实力派肯定是巴不得的。

但是到了石达开失败的1863年,不仅石达开本人已是穷途末路,太平天国也早已是苦苦支撑。清政府与西洋各国达成了“和解”,洋务运动也已经开始,彻底消灭太平军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这个时间点,清军对于诏安这些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已经是没有太多的兴趣了,对于石达开这种手下只有一两万残部的将领就更没有兴趣了。此时的石达开如果还幻想着投降清军,然后被特赦甚至是重用是不可能的,他应该是非常清楚自己必然是悲惨的下场。

但是石达开除了投降也没有第二条出路,出走安庆之后,石达开一路转战,想法虽然很多,但是从没有在一次应该坚持的战役中坚持到最后,一路走一路打,最后亲手带领着残存的部下走入了绝境。当石达开率部到达大渡河畔之时,已经是前无出路,后无退路,除了投降留下部下的活命之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

最后,石达开或许应该选择自尽,他最终的命运也是性情使然。

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关于石达开的记录也基本上来自于清廷,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后人已经不可能真正知晓,但是从石达开人生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结局。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军事上的真正指挥权是东王杨秀清,不得不说在东王主政的几年里,太平军在军事上确实是蒸蒸日上的,而在杨秀清被清洗之后,被群臣视为东王接班人的石达开主持军务之后,太平军就很难取得像样的胜利了。在带兵出走之后,石达开一方面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翼王的旗号,一方面又对太平军各地的告急置之不理,造成了太平军众多的军事据点被清军占领。带兵进入了江西,却又想在闽浙后方打出新的根据地,遭遇了几场挫折就立马放弃,流寇式的四处转战,不仅损兵折将,也让士气不断的跌落,众多支持自己的将领先后离开了自己。


既然决定带兵出走,就应该打出自己的旗号单独干,如果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那就应该以太平天国的利益为重。石达开自相矛盾的选择,让自己失去了军心,士气,民心,一步步走向了最终的失败。


徽南城意


太平天国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声势最大的农民运动,它历时十四年,转战十多个省份,占领清朝半壁江山,整个战争过程共死伤过亿人。给清政府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在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我们发现,太平天国将领多数被清军俘获后凌迟酷刑处死,比如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林凤祥、李开芳等人,而清军将领呢,象张国梁、李续宾、江忠源等人一旦战败为免受辱均会自尽了断。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在明知被俘后会被残酷凌迟痛苦而死,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将领们不象清军将官们自尽解脱呢?

太平天国起义的教旨反对自尽

首先,太平天国起义时是以拜上帝教的教义为思想宗旨的,在洪秀全这帮将领看来,自已信奉的教义是最正统的原教旨。在教义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反对自杀,生命是上帝赐予,上帝所养,自已没有权利了结它,自杀后的灵魂上不了天堂,会受到上帝的责罚。

在这种精神意志的引导下,绝不自杀,以身殉教是最好的结果。在敌人的酷刑下表现得越坚强越是对上帝的忠诚,这种意识根深蒂固于太平天国将士心中。

太平天国将领被俘时太突然无法实施自尽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教义死抱着不放,明知清军对太平天国将士恨得咬牙切齿,被俘后悲惨的结局让人不寒而栗,与其受尽折磨极度痛苦而死,不如被俘前自杀图个痛快。比如林凤祥,被清军包围后吞金自杀,临死前被清军找到,为了确保他能活着受凌迟之刑对其进行了救治,自杀未能成功;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从湖州逃往江西的途中,面对清军的转捕,几次挥刀自杀都被部下拉住。还有一些将领由于被俘来的突然,根本没有机会朝自已下手。

部分将领以自已受刑换取属下士兵获救

同时,部分不太信奉上帝教的将领,在战败后为了保存手下士兵的性命,会主动和清军谈判,以个人的被俘受酷刑换来千万士兵的释放。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向清军表示自已愿意束手就擒,条件是释放几千太平天国士兵回家。在石达开临刑前的遗言中他写道:“本想自尽,转念投诚出来解救余众”,可谓忠义英勇之士。

太平天国也有自杀将领

在大多数太平天国将领宁愿被俘凌迟而不自杀的群体之外,还是有少数人成功得以自杀,从而躲过清军凌迟酷刑。比如名将罗大纲,在率领水军攻打芜湖时,被火炮将右腿整个炸断,由于疼痛难耐吞金自杀,他是从天地会过来的,并不信上帝会的教义。

还有陈得才,是陈玉成的副将,在率部从汉中加援天京时,在霍山黑石渡被清军团团围住,天京陷落的消息传来后,所率的几十万太平军集体向清军投降,在听说僧格林沁屠杀太平降兵的暴行后,绝望之余服毒自杀。

另一位是李秀成手下的刘道均,广西起义时的老上帝会众,太平天国后期他跟李世贤在福建,掩护部队撤退时被清军包围,即将被俘之际开枪自杀。

最后一个是襄王刘官芳的手下天将刘官福,在黟县和清军战斗时身受重伤,被清军俘获后突然跳崖撞石而死。

俗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太平天国起义的将领从第一天起,就做好了以身赴死的思想准备,选择为自由而战,奋起反抗,而不是平平淡淡苟活一生。在他们看来,自杀是胆怯懦弱的表现,真正的勇者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更不会在清军面前表现出害怕,体现了真正的大无畏精神。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


青史流名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太平天国将领能自尽吗

不能。

洪秀全弄的那个拜上帝教,是山寨圣经弄的一个伪教。

但是,有一点和天主教一样,不能自杀。

所以,那些真的忠诚于拜上帝教的太平军将士,是不会选择自杀的。

凌迟

太平军将领被抓后,判凌迟的很多,比如石达开。


判凌迟,表达了朝廷对祸乱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的痛恨。

向后期的刘秀成,本来也是要押解赴京判凌迟的,但是因为曾国藩及其所领湘军,为了掩盖一些事情不为朝廷所知,而在抓到刘秀成后就草草处决了。

投降朝廷,出卖太平军

太平军中,一直分为两大派系。

从广西一路过来的老太平军,这部分太平军对太平天国的忠诚度最高,朝廷对这部分人的剿灭也最尽力,一般抓到就是处决。

所以,这一部分人很少投降,大多选择抵抗到底。

另一派是后期假如太平天国的将领,后期洪秀全广封王,封了一百多个王。

大家都是王,于是抢地盘,立山头的事情便层出不穷,太平天国进一步分裂。

这部分后期加入的将领,往往意志不坚定,在太平军战事不利时,会选择倒向清廷,靠出卖天平均来换取功劳。

比如苏州城一战,李鸿章就是利用苏州城内两股太平军内讧,兵不血刃进的苏州城。

当时苏州城内,两广出来的太平军都被另一派系的太平军剿杀,前者没有一个投降。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太平天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太平军的大小将领很少会选择自杀,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拜上帝教的影响。

虽然拜上帝教的教义和正统的基督教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但太平军的将领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教义更正统。



而这些教义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反对自杀——他们认为人是“天生天养”,不能自行了断。虽然太平天国的大部分人对所谓的教义只是机械式的应付,并非真正的信仰,但较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下,许多人就慢慢接受了拜上帝教教义中的部分观点,其中就包括对自杀的态度。

所以和同时期的天地会相比,太平军中自杀的将领比较少,他们或战死,或被俘后惨遭杀害,很少会选择自杀。


除了受拜上帝教教义的影响,还有就是为了生存,或者是为了保全部下。

清军有时候会招降,理论上只要投降了是有生存的可能性的,例如太平天国北伐军中的李开芳,他的投降带有一定的诈降性质,他试图用暂时投降的方式,先投降后设法逃走,可惜清政府经过短暂的争议后,还是将其杀害。再比如苏州杀降案,郜永宽八人如果知道李鸿章等人言而无信,自然也不会选择投降。

此外,太平军的将领投降,有时候还是为了保护部下,比如石达开,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投降换取部下的性命,可惜骆秉章言而无信,事后直接杀害了石达开的部下。

而且,太平军的将领投降时,很多是没有想到会惨遭凌迟的,否则,与其痛苦死去,还不如直接自行了断。只能说,清军的招降带有很强的误导性。


金兔历史


“此时虽而受逼,我乃粤西之人,路隔千涯,而无门投处,我粤人未能散者,实无门可入,故而逼从。”这句话摘自《李秀成自述》,意思是说两广之人离家千里,无处容身,故而被逼无奈,只好把身家性命与天国大业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祸福相依。

纵观太平天国主要将领的生平事迹,除扶王陈得才是服毒自尽外,其余将领或死于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或遭受酷刑(林凤祥、石达开、陈玉成),或战死沙场(冯云山、萧朝贵、曾天养),选择自我了断的将领可谓是少之又少。

反观清军方面,从早期的湖广总督吴文镕、安徽巡抚江忠源,中期的钦差大臣向荣、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再到后期的浙江巡抚罗遵殿、王有龄,杭州将军瑞昌等全都选择了自我了断。无论是从官职还是数量上来比较,清朝官员的自杀比例都远远高于太平天国将领。这其中固然有“封疆大吏,守土有责”的原因,也包括封建士大夫“宁死不屈”的气节和避免“死前受辱”等一系列因素在内。那么太平天国将领为何宁愿被俘遭受凌迟酷刑,却很少选择自尽呢?

受拜上帝教生死观念的影响

太平天国是在拜上帝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借鉴基督教教义所创造的一种宗教形式。基督教反对自杀,圣经旧约中的十诫规定:“不可杀人”,不仅不可杀害他人,而且也禁止自杀。拜上帝教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强调人是“天生天养”,不可自行了断,这跟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念不谋而合。

出伪示,谓人死为升天,不许哭,不用棺木,不设香火,违则为妖邪。——《金陵兵事汇略》

拜上帝教把死称为升天,死亡不是结束,而是进入天国,获得永生的开始。太平天国将领俱是拜上帝教信徒,因而深受这些观念的影响,故而在征战过程中很少选择自尽。

企图保全部属性命

“舍命以全三军”的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腹背皆敌,弹尽粮绝时曾打算投河自尽,因想保全部属性命,又对清朝怀有一丝侥幸之心而主动乞降。不料,老奸巨猾的四川总督骆秉章一方面接受石达开投降,另一方面又残忍的将其麾下三千精锐屠戮殆尽。

达开正欲投河自尽,因想真投诚,或可侥幸免死,达开想救众人,俱令弃械投诚。——《石达开自述》

与林凤祥挥师北伐的李开芳被重兵围困在荏平县冯官屯,弹尽粮绝之际企图以诈降的方式获得一线生机,却没想到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李开芳不幸弄假成真,被押赴京城惨遭凌迟酷刑。

没有时机自尽

太平天国将领多是在仓促的情况被俘,没有时机选择自尽。比如英王陈玉成是被叛徒苗沛霖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俘获,随后被送往清将胜保大营;忠王李秀成逃出天京后,被方山附近的村民因争夺钱财而扭送至湘军萧孚泗营中从而被俘;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贵福是在逃亡途中被清军俘获,他们都不具备选择自尽的良好时机。

此外,南王冯云山在全州中炮身亡,西王萧朝贵在长沙城外中炮毙命,这些战死沙场的将领更加不具备自尽的条件。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因麻痹大意,被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的部下发动突袭而被杀,韦昌辉和秦日纲又被洪秀全在事后以滥杀无辜的罪名而处死。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将领并不是宁愿遭受凌迟,也不选择自尽,这其中既有主观上受拜上帝教“不可自杀”观念的影响或者出于保全部属,企图诈降等因素的考虑,客观上又有仓猝被俘,时机不足等实际情况。天国将领也是肉体凡胎,同样害怕遭受凌迟之类的酷刑,忠王李秀成在献上“让城别走”的建议未被采纳的情况下,“求天王将一刀杀我,免我日後受刑,”说明了古代酷刑对天国将领的强大威慑力。


历史茶坊


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保护更多的人,牺牲自我,主动向清军投降,如石达开是在大渡河畔陷入绝境。主动投降,舍命以全三军。第二方面,太平天国大多数将领都是遭人陷害,或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清军俘虏,失去了自尽的机会。第三方面,就是太平天国将领受拜上帝教的影响,反对自杀,提倡死得越惨,死得才更光荣,才投降清军被俘虏的。他们这些将领中,在遭受如此酷刑之下,没有叫一声,不是贪生怕死之辈的人,也不怕这个酷刑,都表现出对生死的无惧,可以看出是铁骨铮铮的好汉。




魅力多彩吉安


这个就是太平天国将领非常的厉害。他们根本不怕死,就算凌迟也不愿意吭一声。自尽是一个多么丢脸的事情呢,他们才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

他们很多人都是不怕死的。在前期的战争中,他们都一直冲锋陷阵,将清朝打的落花流水,甚至都攻破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大多数人都是穷苦出身,见证了清朝的腐败状况,人民民不聊生。于是凭借着自己对清朝的恨,发誓一定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还我们一个太平盛世。


可惜的是,到了后期最主要是内部出了问题,太平天王洪秀全已经不思进取。在占领南京之后,把这个当做自己的首都,只知道享受生活,忘记了自己的危机。每天都是在后宫里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和那些贪财好色的人有什么区别呢?还将太平天国封了几千个王,管理都混乱至极,最后很多太平天国将领都待不下去了,都直接出逃了。


这些将军就有石达开等人。这些都是为太平天国建国立下了悍马功劳的人,连这些人都走了,太平天国还能够存留下去吗?于是太平天国已经四分五裂,最后被清朝一个个击破。这些将领为了百姓不受到屈辱,让清朝答应不去杀这些老百姓,就出门投降了。

可是清朝这些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把全城都屠了一个遍。和那些日本鬼子都是差不多的,手段残忍,简直是令人发指。这些太平结果见到自己,这样做结果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心中满是痛恨。不如当初尽力一博,可是现在又能够做到什么呢?

他们被抓之后,他们也想过自杀,但是这样做实在是对不起当初的老百姓了,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就算凌迟又能怎样呢?

他们走上刑场的时候,依然面不改色,犹如当初起义时的样子。注视着在场的所有官员,就连这些官员都非常的害怕,他们的样子实在是令人敬畏,可是朝廷有命,也不得不杀了他们。


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在受到凌迟的时候。忍不住了,他喊了一声,实在是丢了太平天国将领的脸。石达开于是就呵斥他,这点疼痛都忍受不了,也就只有片刻而已,忍一忍就好了,男子汉大丈夫,何必怕这些呢!于是这个人也忍住了,在后面都没有吭声。

清朝当时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们大喊大叫,然后吓唬住老百姓,让他们心里留下一个十分严重的阴影,以后再也不敢造反了。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敌人如此的强大,居然能够遭受这些苦刑而面不改色。最后这些清朝的官员都叹息了,要是他们能拥有这些将领就好了,可惜了可惜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他严重的打击了清朝的统治,从此清朝一蹶不振。

你们是怎样评价太平天国将领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