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以為最不可能離職的員工為什麼往往會提出離職?

體育快遞員


題目中老闆和員工在對於結果思考和判斷上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性。所謂共同性是指向目標的一致:員工職業的發展;所謂不同性,也就是差異性,是兩者在對於員工職業穩定的形成要素的判斷上是有差別的。

是“判斷差異”造成了老闆認為不可能離職的員工離職,但根本上是企業員工之間職業認知的差異造成的。要知道,員工不是企業的固有財產,老闆不能站在“所有者”角度考慮問題,而員工的職業發展和選擇都是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的。

老闆認為某員工不可能離職,肯定是有自己的判斷依據。而判斷依據的形成無非就是個人的主觀認識與平時對該員工部分言行“樣本”的分析。如果老闆主觀的認識不合理,而作為判斷依據的員工表現“樣本”提取的有問題,自然無法形成正確判斷。

一般來說,老闆對於員工職業穩定性的判斷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是自己對該員工的付出,其二,是該員工日常的工作態度,其三,則是該員工長時間內的職業表現。

1.老闆判斷依據一:企業的“付出”。

不得不承認,作為老闆也好,作為管理者也罷。很多時候,他們都有一種慣性思維。那就是“我對你付出很多,你就應該對我忠誠”。也正是這種思維,讓一些企業的老闆覺得,自己對員工“很好”,於情於理,員工都不會離職。

A.老闆認為的“付出”:薪資滿足

對所有員工來說,企業並不能夠完全滿足大家的薪資要求。但是,對於部分員工來說,企業會付出“真心”,在待遇上的付出明顯高於其他員工,甚至極儘自己所能,來提升員工的收入。

B.老闆認為的“付出”:提拔培養

因為看好某位員工,企業有時候會比較“大方”。一方面,儘可能的將該員工放到最理想的崗位上,在職級上也毫不吝嗇;另一方面,會出錢出力,給該員工提供儘可能多提升、學習和發展自己的機會。

在這一點上,企業做的是對的。但是判斷的方式卻是有問題,因為這種判斷過於主觀,想當然認為自己做得“很好”,認為員工會“感激”自己。但實際上,並不一定是那回事。

2.老闆判斷依據二:觀察員工一貫的態度

不僅是老闆,包括很多企業的領導,其實都特別在意員工的態度。如果一個員工態度好,老闆心裡就高興;如果有些員工態度不好或者比較有個性,老闆就覺得不爽。

而有些員工,從入職以後,態度一直都很好,深得老闆和領導的喜歡。

A.積極認真

一些員工,在日常,無論什麼事情,表現都很積極。只要領導吩咐的任務,都會很好的完成。即使領導有批評、有脾氣,他們也能夠樂觀對待。

基於此,老闆認為,這樣的員工對企業比較認可,對工作比較喜歡,而且性格韌性大,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就離職走人。

B.敬業愛崗

一些員工平時對工作兢兢業業,自己能夠做的絕對不推脫,為了工作非常拼命和努力。而且,在團隊中口碑也不錯,工作表現出色。而且,他們還比較有集體意識,總能夠給領導提出有效的建議,能夠在大家沮喪的時候依然表現積極,能夠在大家放棄的時候,依然堅持。

這樣的員工,有穩定性、有思想,其敬業的表現也讓老闆覺得,是個可以長期合作的人才。

基於員工對於本崗工作與敬業的態度,老闆做出直觀的判斷,覺得這樣的員工會保持熱情,一直做下去。

3.老闆判斷依據三:員工一貫的職業表現

看一個員工是不是能夠穩定工作或者對企業的“忠誠度”如何,僅僅靠主觀認識與觀察還是不夠的。回顧其一貫的職業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據。

有些員工在或長或短的職業生涯中,穩定性都極好,每一次跳槽都是不得已,都有讓人信服的理由;而有些員工,在企業最困難或者最具有挑戰的時期都堅持過來了,一直與企業風雨與共。

基於此,老闆要麼覺得自己並沒有做出刺激員工離職的行為,要麼覺得風風雨雨都過來的員工,是不可能離職的。

小結:

老闆的判斷依據看上去挺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存在兩大漏洞。其一,所有的判斷都站在自己立場上;其二,所有的判斷都是建立在“樣本不全”的部分事實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當老闆認為某員工不可離職的時候,那位員工卻出人意料的要走人了。

既然老闆並沒有真正的瞭解員工,其判斷存在偏差。那麼員工對於自己職業的判斷依據一般是怎樣的呢?是什麼樣的考慮,讓他們“出人意料”地選擇離職?

與老闆的判斷方式不同,對於自己的職業選擇,員工更多從自己職業的“收穫”角度考慮問題。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是不是滿足自己真實的職業目標了。這些才是最核心的因素。

1.員工職業選擇判斷依據一:環境適合度

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管你的職業理想有多高。特定的職場環境,是一個職場人所必須面對和選擇的要素。在喜歡的職場環境中工作,覺得順心舒服,在不喜歡的職場環境中工作,覺得彆扭難受。好的職場環境有利於自己工作的開展和職業的發展,不好的職業環境會妨礙自己職業的發展。

一方面,硬環境是職場人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首先考慮的。

所謂硬環境,是指地理位置、辦公條件、硬件環境舒適度等。

一些職場人選擇某份工作可能是迫不得已,但是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周圍的生活與商業環境,可能他不喜歡;還有一些職場人,其職業素養也不錯,但是上班的地方沒有好的幼兒教育機構,孩子上學都是問題。這些影響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軟環境是決定性的職業選擇依據。

所謂軟環境,是指企業的文化特徵、所在單位同事的行為習慣等等。如果一些企業貌似不錯,待遇也很好,但是內部勾心鬥角太厲害,一些人也不喜歡;一些企業強調的價值觀有問題,比如無限制的強調奉獻精神,超出了員工的心理承受範圍。

沒有梧桐樹,招不來金鳳凰。同樣,沒有合適的職業發展環境,一樣留不住你認為的好員工。

2.員工職業選擇判斷依據二:職業發展潛力

既然是職業選擇,職業發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當然是最主要的考慮。一些單位本身不錯,可能在一時能夠滿足員工的利益慾望,但是卻無法塑造持久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如果員工長期工作下去,個人能力不會提升、收益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職業就會達到上限。

這樣的情況是很多員工所不能容忍的。

A.行業考慮

儘管行業對於職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擋不住職場人為發展自己的職業而大膽的跨界行為。一些企業暫時經營不錯,但是行業發展前景一般,或者本行業不利於某員工的職業發展。他們會選擇放棄。

比如一些在傳統機械公司做平面設計的員工,更願意跳槽到傳媒或者廣告、文化類公司去大展手腳。

B.職業方向考慮

員工在公司的職業是一定的。但是職業發展的方向卻是可變的。

一方面,現有的職業能夠走多遠?如果,在本單位最多到中層級別,就沒有什麼意思,不如跳槽到可以升遷至更高級別的公司;另一方面,當前的職業有沒有前途?如果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是自己的優勢所在,還不如換個職業,以求更好的發展自己。比如,很多做市場和銷售的員工選擇去做運營,而一些做運營的員工選擇去做管理等。

員工的職業選擇一定是有利於自己優勢發揮和長遠發展的。這個不是靠老闆觀察可以判斷出來的。

3.員工職業選擇判斷依據三:收益滿足性

員工的收益滿足並不簡單。一方面,對於不少員工來說,無論待遇多高,都會有更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基於自己生活和發展的壓力,一些員工對於收入的需求會超出能力的範圍。

A.當前收益

也就是當前員工的收入。一些員工對於當前收入或許會滿足,但是如果覺得當前收入具有不確定性或者當然收入滿足不了自己未來的需求。一樣會產生不安全感。更不用說,不少企業連員工當前的收入期望都滿足不了。

B.未來的期望收益

這種期望,即使對於自己未來收益目標的期望,又是對於所在單位未來滿足能力的期望和判斷。

如果覺得所在單位在未來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或者對於單位的未來不看好,員工也會另謀高就。

收益滿足既有當前收入的真實評價,又有基於未來利益實現的考慮。這個收益的標準,是存在於員工內心的,是很多企業所不瞭解的。

小結:

對於所在職業環境的適應性、對於自己職業和所在行業未來發展的形勢判斷以及對於個人實際收益的綜合考慮,是一個員工進行職業選擇的主要判斷因素。這些因素是超出了老闆的分析和判斷範圍的。極容易與企業形成判斷差異。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分析,我們能夠看的出來,讓老闆意外的一些員工的離職,其實就是兩者在員工職業穩定與選擇上的判斷差異造成的。差異化的判斷,導致差異化的觀點和行動。

差異化的判斷,反映了兩者思維方式的不同。

1.問題釋疑一:兩者存在目標差異

一方面兩者的目標維度不同,老闆更注重企業目標的員工擔當,而員工則更注重自我職業與價值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兩者目標的標準不同,企業認為的“滿足”員工和員工自我內心的“目標實現”存在巨大差異。

首先是收益目標。從老闆角度來看,他覺得只要給出的待遇比一般人高一些就很不錯了。但是,對於員工來講,更多的事強調自己付出與收益的匹配性,強調自己期望薪資的絕對達成。

其次是職業目標。從老闆角度來看,他覺得重用你就很不錯了。但是員工卻會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勝任更高的職務、擔當更重要的工作,覺得自己在職業目標的實現上是不公平的,甚至想要成為股東和合夥人。

你覺得給我了很多,但我覺得卻不多;你覺得重用我,但我覺得根本不瞭解我。這樣的認知差異,使得雙方永遠貌合神離。

2.問題釋疑二:兩者同在認同差異

老闆對於員工的認同,更多的是強調對於企業的貢獻和態度;而員工對於企業和老闆的認同,則更多強調自我收穫與成長。

一方面,兩者的價值認同不一樣。老闆對於員工的價值認同,是圓滿完成任務,是工作出色,是能夠擔當;員工對於自我的價值認同,則是職業目標實現,在收入和職位上都滿意。

另一方面,兩者的環境認同也不一樣。老闆對於環境的認同,是能夠最大化的提高企業的效益,是成本的最小化;而員工對於環境的認同,則是符合自己的理念與口味,是讓自己覺得舒服。

兩者對於價值、環境的判斷絕不相同,這種差異是天然的,當差異突破一定的張力後,員工便無法忍耐。這個時候,企業覺得員工不錯,但是員工就會覺得企業有問題。

3.問題釋疑三:兩者存在利益趨向差異

老闆和員工,雙方的利益考量永遠不會相同。老闆是站在企業角度考慮的,而員工則是站在自我利益角度考慮的。企業是老闆的,但不是員工的。雙方的僱傭關係決定了利益上無法苟同。

而即使都考慮員工的職業利益,老闆考慮較多的是先要付出才有收穫,是你貢獻了多少我就給你相應的回報;但是員工考慮的則是,你不給我理想的薪酬我就沒有工作動力,我貢獻了很多但你卻總是很吝嗇。

這種情況下,老闆覺得自己已經付出很多,已經進了最大努力,員工應該感恩,應該更為紮實的工作。但員工卻未必如此認識,他覺得給自己的事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是理所應當,即使踢了待遇仍然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內心還是會失望。

總結:

對於企業或者老闆來說,應當更為客觀的看待和評價員工,不要想當然的做出盲目的評估。一方面,只站在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判斷問題,很容易與員工之間有差異,出現判斷錯位;另一方面,錯誤的判斷不但給企業帶來被動,也會讓相關員工很尷尬。

你認為正常的事情未必正常,你認為應該的事情未必真的應該。在職場上,沒有什麼是應該的,也沒有什麼是一定的。企業應當注意研究和管理不確定性,否則就緒出現更多的“不應該”和“不一定”。

更多職場觀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指尖視野”。
本文由@指尖視野原創,未經許可、拒絕轉載或抄襲,侵權必究。


指尖視野


有些老闆以為最不可能離職的員工,為什麼往往會提出離職,因為老闆太過於自信,認為他對員工相當的好,其實在員工心裡只是沒法說出口。

有一個朋友,在公司裡面任部門經理,老闆出差,或者見客戶都會叫他一起,甚至老闆都不叫自己的助理,大部分客戶都是由我這個朋友陪同,在公司同事眼裡,他已經被貼上了老闆心腹的標籤,同事也會經常來找他打聽公司的一些事情,比如什麼時候發工資之類的事情,或者老闆出差什麼時候回來呀,的確這些事情,都是由他全權辦理,在很多人心裡,他肯定以後在公司能混得很好,工資也會不錯,但是誰會想到,沒有任何風聲,突然就提出離職了。

一.在老闆眼裡,覺得是對他好,想要陪養他

在老闆眼裡,覺得這個人是個可造之材,想帶一帶他,讓他學會很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比如去見客戶,認識了客戶,以後對接客戶不需要老闆親身去打電話跟蹤,老闆自己也可以留一道迴旋線,可以有更多的籌碼,是個雙贏的想法。

二.在員工心裡,領導只是用著順手,並不是員工想要的

但是在員工心裡,就會覺得,做的全是一些雜事,有時候都不管員工的上下班時間,什麼時候想處理事情,什麼時候就叫,好像員工把時間賣給了公司一樣,讓員工失去了自己的下班時間,也沒有換來多大的回報,員工想要的是能夠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帶來一定的幫助,而不是整天就聽老闆畫餅。

三.有好的機會,還是重新選擇的好

雖然表現上覺得老闆對自己很好,但員工心裡還是很牴觸的,因為員工本身也是一個比較謹慎性格的人,很多事情,只是自己心裡清楚,從來也不會告訴別人,知道哪些是可以說,哪些是不能說,懂得職場的生活規則,這時候,剛好有個更好的公司,讓他選擇,毫不猶豫地就選擇跳槽了,哪個企業才是他想要的職場生活。

四.老闆與員工之間不可能推心置腹的談話

有些老闆會把家裡客戶送給他的一些東西,比如,大米,水果,禮品轉送給員工,想讓員工覺得老闆對員工的好,也想讓員工什麼事情都向他彙報,老闆和員工之間,很多人都知道,對老闆說話,有些話,是不能說的,有些話,也只能說一半,如果你真的什麼事情都說了,對自己來說,只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而已。

總結:

老闆和員工的角色永遠不可能站在平衡的線上,老闆需要利益,員工希望付出得到回報,離職只是一個心裡不舒服的表現方式。


DZ職場生活


會咬人的狗不叫、真正會離職的員工也不會隨便嚷嚷!因為真正下定決心的人,都在心裡慢慢的憋著一股勁兒!

一、鬧得越厲害,說明越在乎

之前在分公司的時候,我統籌這全公司運營工作,很多部門的負責人都要聽我的工作安排。

當每次佈置重點工作、公佈一些激勵政策和考核處罰的時候,總會有那麼幾個人鬧得最歡,也是總是那麼幾個人。

總結他們的意見就是三個字:“不滿意!”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不了不當這個部門負責人了嘛,我還不稀罕的!”

剛開始的時候,我聽到這些話都會趕緊過去安慰下,後來次數多了才琢磨過味來,原來就只是嘴上鬧得厲害而已。因為,有一次這幾個人中間的一個又在哪裡上躥下跳的,被我逮到機會真要換人的時候,這個老員工立馬就服軟了,單獨跑到我辦公室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說自己的有多麼不容易。

從那之後,我就知道這種人的套路,鬧得最厲害的、嘴上越不在乎的,實際上最在乎。

二、會哭的孩子有奶哭,往往掩蓋了真正有需求的人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喝,誰鬧得厲害,我們通常也就會把更多的資源和目光投向鬧得厲害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

但是鬧得最厲害的是不是就的那麼辛苦、難麼困難呢?

老闆通常只看到鬧得厲害員工做出了120%的成績,卻忽略了投給他的資源是80%。

而其他沒有鬧得,或許認真、踏實工作的員工用的卻是20%的資源做出了80%的成績,卻被那個120%的成績給掩蓋了。

真正困難、真正心裡苦的員工就是這樣被忽視的。

老闆也會覺得,你能力那麼差,在我這兒做著還給你一分錢,離開了這裡,你還想找到這麼好的工作可就難了喲!

三、真正下定決心的人都在心裡憋著一股勁兒

天天掛在嘴上說的人,都只是口花花,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稀缺性,增加自己的價值和籌碼,為自己爭取一些利益而已。

真正想離職的人,在離職之前會有很多的顧慮:

我這個月的獎金怎麼才能拿到?

我的年終獎怎麼才能拿到?我

提前說要離職會不會對我的獎金有什麼影響?

沒找下家之前提前離職,中間的空檔期怎麼辦?

……

諸如此類,在這些顧慮沒有打消之前,是不會貿然離職的,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關乎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這股勁兒慢慢集贊在他的心裡,一朝爆發出來的時候,周圍的人才愕然驚歎:“沒想到那個人居然會離職!”

更多精彩好書解讀,職場攻略、精彩品評請認關注本頭條號“經管勵志書籍評級”!

經管勵志書籍評級


這種自信心理也是最讓給我很疑惑的一點,公司又不會變成我的,為什麼會這麼相信我不會離職呢?我這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之前有說過很多次,我是從大三就開始邊工作邊上課,當時去工作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服裝廠,我所做的是文員的工作,不需要每天都在,所以倒是滿足了我一邊工作一遍上課的需求。

當時老闆給我的工資是六百一個月,然後是公司所得利潤的百分之三,因為這百分之三的利潤提成,我當時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有去認真的調查和計算當時那就小型服裝廠每月的利潤有多少,算下來也是比較合適的,但是都是自己主觀的判斷和和計算,所以具體的數額是不太清楚的。

不過,在當時哪家老闆提出這個說法時,我是第一時間就表現出了滿意的態度,畢竟當時的自己經驗什麼的都不太足,所以,可以說當時的老闆和老闆娘是對我比較放心和安心的。也是相信我絕不會半途離開,畢竟能提供不定期上班的公司真的沒有幾家,再加上這種新奇的薪資方式足夠吸引我。

但是這情況也就持續了兩個月左右的情況我就選擇了離職,至於原因嘛:

第一、老闆過於忽略我的感受,會額外的增加許多工作,甚至會要求我提供每日的工作日報,甚至在休息的時候也會突然指派我去工作。

第二、領導過於自信對我怨言頗多。因為覺得我肯定不會離開,再加上自己剛工作不太熟悉,所以領導會在工作上刻意為難和責備,當然不會直說,但是拐彎抹角的嘲諷更令人不快。

第三、是在學校放假後,當時和公司談好的是假期是管吃管住的,但是在我正式放假前一週左右的時間,我提出去看看住的地方,結果是和廠裡的工人住在一起,且是那種三室一廳的房間裡,住了很多的男男女女,還有夫妻,整體看著就很尷尬,這都不是重點,畢竟自己還是可以住學校的,但是在我提出假期全天上班之後需要提升一部分薪資的時候,領導卻說是不太可能的,試想,我一共是兩個月的假期,每個月只能領六百塊錢,還不管吃住了,怎麼夠生活,所以,當時就選擇了離開。

第四、也就是我選擇了離職之後,一直找公司發放薪資,但是每次都有理由與被拒絕,經過了一系列的折騰後,也只拿到了兩百塊錢,還不如出去做兼職賺的多,這樣的行為更令人心寒。


姽嫿v聲


前年發生的一件事:

上一家公司,規模小,只有十餘人。

王哥性格孤僻,幾乎很少與同事交流。後來玩熟了,漸漸能與我們幾個年輕人打成一片。

在工作上,他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來。老闆再怎麼催促,他也無動於衷。自尊心非常強,老闆有次吃飯當著眾人面,呵斥他不要坐在老闆旁邊,從此他再也沒有坐在老闆身邊過。

我們手上有三五個項目,在老闆的敲打下,必須按時完成任務。無論壓力多大,佔據多少休息時間,也會每天加班,按時出成果。

但是,王哥與我們不一樣。他也加班,但是他的進度慢,不會同時做幾個項目。一個做完了,才會做下一個。

老闆一直想開除他,但是缺人,無法操作。另一方面,老闆認為他能力太差,也就只能在這裡混碗飯吃,對他態度再差,也沒關係。

就這種情形,持續了兩年。毫無徵兆,突然一天下午,他拿著辭職信,給老闆辭了職。

此事震驚了所有同事。

他雖然沉默寡言,但是人品很好,從不給別人添麻煩。雖然固執,但是吃苦耐勞,就算週末公司臨時有事,也會毫無怨言頂上去。

同時,他吃的虧也最多。分配提成,老闆為了平衡,總是讓他吃點虧。但是他從來不說。

應該是他對公司徹底失去了耐心,才決定離開。


小鐵馬正在衝浪


先來看看老闆眼中最不可能離職的人什麼樣?

01 有一定的生活壓力的

剛畢業需要生活獨立的、打算近期結婚的、剛剛生了孩子急需奶粉錢的、揹著鉅額房貸壓力的…...處在這些人生壓力節點的員工,理論上來說,是最缺錢的,也被認為是最穩定的。

02工作狀態比較穩定的

剛過試用期的萌新員工、工齡超過五年的員工、娃上學家庭關係和諧的員工、剛剛升了職的員工、35歲以上的員工……這些在公司穩如泰山的員工,不太可能輕易離職。

03受重視且有上升空間的

工作能力出眾、被老闆點名誇獎的、整個部門都在公司橫著走的……任誰看來都是最穩定的。

04公司給的薪資和資源有行業競爭力的

業內有口碑的公司,薪資待遇一流的公司,招你是你福報的公司,老闆覺得留你幾年沒問題!

那為什麼要離職呢?

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是吃穿不愁的保障。但現在大家都能吃得飽了,對工作的需求個性化了很多,而且也有條件有信念去孤注一擲。有想要離職的理由,自然就需要離職了。


祝你前程無憂


這種員工在老闆眼裡是好員工,表現出色,聽從安排,不任勞任怨,工作認真負責。

老闆通過給員工畫餅,好讓員工能夠死心塌地的跟著他,這是老闆慣用的手法,其目的是給員工注入定心丸。

為什麼老闆以為最不可能離職的員工往往會提出離職?不難想象,要麼是員工對待遇不滿意,要麼這份工作沒有升職空間。

員工對待遇不滿意

看一個員工在一個公司工作的長久,大部分取決於公司的福利,簡單一點就是誰工作不都是為了錢。就好比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年,工資從開始的3000做起,中間由於能力突出被老闆器重,工資慢慢漲到5000,在同級別的員工中已經屬於最高,再漲的希望不大,面對這種情況,他選擇提出離職,不是因為這份工作不好,而是因為他的能力已經超出了工資,在面對別的公司開出更高待遇的同時,試問他能不動心。

這份工作沒有升職空間

一份工作要是沒有了升職空間,員工在平日裡表現的再好也無濟於事。就像在工廠打工一樣,普通員工可能做個一兩年會升到主管,但是要想做到廠長不知要多少年,十年二十年都難說,上面的人沒走,下面的人是不可能有機會,這是職場中最普遍的現象。像這種主管類的員工提出離職,老闆當然是意想不到,老闆會以為最不可能離職的員工恰恰是他一手提拔的管理人員。

員工在工作中的表現,老闆都會盡收眼底,誰表現的好,誰表現的差,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表現好的員工提出離職,往往都是老闆以為最不可能離職的,為什麼呢?表現好的員工,他很依賴這份工作,也很享受工作中的樂趣,他想通過努力得到老闆的提拔或賞識,如果老闆不以為然,那麼他再好的表現也無濟於事,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他的信心也會被磨的一無是處,這樣的話,離職才是最好的選擇。

員工離職的原因有千萬種,每一種都有它足夠的理由,但是最主要一點還是錢沒到位。錢給到位了,老闆還會擔心員工離職嗎?肯定不會,誰工作不都是為了錢。


隔音未除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就想說,老闆真的瞭解員工工作狀態,乃至生活狀態嗎?

答案是No,工作狀態是一回事,員工內心卻是另一回事。很多時候,在老闆看來“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是每個員工在工作中所最求的目標,也是公司激勵員工的手段。對這一點我承認,但員工也是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好的環境,好的待遇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他們只不過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罷了。

作為一名員工,我其實也經歷這樣的過程。先說我個人吧,我是一個踏踏實實工作,做實事的人,對於任何工作,任何崗位,只要在崗一天,我都會認真對待,在我看來就是起碼的原則問題。我之前也遇到過環境好,工資高的工作,說實話整體工作感覺還可以,老闆對我態度也挺好的,哈哈,誰叫我是個有責任感的人呢。但我工作時間長了,就不太喜歡這份工作,主要是覺得沒前途,不想人生就這樣晃盪過去,私下的我還是到處的找工作,但在崗一天,還是要認真對待。當我找好工作,走人的時候,別說老闆了,大家都不相信,這就是一個人的最求吧,與待遇環境無關。

很多時候,越是不多話,努力工作的人,都是最有想法的,當然了,這樣的人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旦達不到他的預期,換工作也是可想而知的,畢竟每個人的最求都不一樣,但更多的就是找到工作的感覺,走上人生的巔峰。

對老闆來說,真正理解員工才是關鍵,要知道除了金錢以為,還有許多東西都是員工所看中的,如果老闆能夠滿足他們,員工當然會感受到快樂,公司也會收穫更大的回報,試問這樣的企業誰會離職?


悠閒的暖陽時光


這個問題,就是太不瞭解員工。

不是你認為啥就是啥,你覺得是啥就是啥,還是因為在某些方面對待員工又不好的地方,只是領導沒感覺出來吧。


我就曾經遇到過,就是說咋他離職了,都不認為他會走,結果走了,那就是你把人家看扁了,人家的能力在這裡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該走的時候肯定就走了,這樣的人一般就是在公司踏實幹的,實在的,做事低調的,可是往往在公司高調的人最吃香了,所以呢,幹活的不一定在企業受重用,這樣的人肯定會找到好的機會就閃人了。


塵玥姐姐


我來回答:

1、離職的員工一般是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自然就會受到組織的認可,組織的代表就是老闆,所以這樣的人也就會得到老闆的器重,從老闆的角度來看,自然會認為受到器重人不應該離職,這是可以理解的。

2、從員工角度看,有本事的人自然會有更多的機會,當外面的誘惑遠遠高於本企業時,自然會有了離職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

3、這是一種信息不對稱的結果,有時員工可能也是一種盲目的選擇,因為對未來的把握員工是弱勢的,老闆也不可能提前承諾的太多。也可能員工對組織文化的不認同,和對直接上司的不滿,這些都是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