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雄踞東北,爲什麼張學良卻衰敗了?

想贏就別喊停i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奉系軍閥首領,長期割據東北,甚至入主北京;張學良是張作霖的長子,他繼承了父親的所有權力,但僅僅3年後就失去東北,又過了5年就被蔣介石長期軟禁。

張氏父子的對比是非常明顯的,但悅史君認為,幾個方面分析下來,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第一,掌權根基不同

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寒苦,當過兵也幹過土匪,袁世凱、黎元洪、張勳和段祺瑞等人統治混戰期間,張作霖左右靈活得力,1918年成為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控制了東北三省。

張學良

張學良被父親張作霖作為接班人來培養,一直在東北軍中服役,先後兩次直奉大戰,1928年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成為東北新的統治者。

這樣看起來一目瞭然,張作霖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拼出來的,手下都是自己的弟兄和人馬,張學良是繼承了父親的地位,元老們對他並不服氣。

第二,面臨局勢不同

張作霖

張作霖控制東北後,對內沒有壓力,反而頻頻向關內發展自己的勢力。

1920年,張作霖幫助直係軍閥反對皖系軍閥,得到蒙疆經略使的職務,得到了熱察綏三特區。

1922年,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拒絕接受直係軍閥任命,在東北繼續擴充實力。

1924年,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獲勝,實際上控制了北洋政局,勢力達到頂峰。

張學良

張學良接管東北後,宣佈“東北易幟”,被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1929年,奉軍參謀長楊宇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常蔭槐因多次反對張學良,被張學良的衛士擊斃。

1929年下半年,張學良決定武力收回中東鐵路,結果遭到慘敗,反而喪失了更多的特權。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成為反蔣派和蔣介石拉攏的對象,在蔣介石勝局已定的情況下,他指揮東北軍參與戰爭,獲得了大量財富和地盤。

張作霖的處境,比張學良要好很多。

第三,內外兼顧有別

張作霖

1927年,張作霖就任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的最高統治者。

1928年,奉軍在北伐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張作霖決定退回東北,但被日本人炸死,東北完整留給了兒子張學良。

張學良

1930年,張學良在中原大戰後,派出大量東北軍進關,本人也經常離開東北,造成對東北統治的削弱。

1931年,張學良又派部分東北軍入關,攻打石友三,東北守備再次減少。

同年,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軍徹底退出東北,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張學良回東北已無可能。

雖然張學良還有大批東北軍,但沒有固定地盤,反而被蔣介石不斷分化,1936年“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東北軍之後慢慢消失。

……

應該說,張作霖作為打拼的一代,是深知地盤的重要性,但他留給張學良的,就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局面;而張學良本身沒有處理複雜局面的經歷,在內外混亂的情況下,最終走向沒落也是必然的。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一句話:性格決定成敗。張作霖馬匪出身,靠自己打拼做到一方軍閥,靠的就是四個字:心狠手辣,他的眼中只有利益沒有信仰,在亂世要成為一方梟雄,這樣的人當然算是合格的。總體來說,就是個現實主義者。為了反擊郭松齡和日本人商談,等到郭松齡覆滅後馬上和日本人毀約。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反覆無常不好控制,所以才被日本人害死。

反觀張學良呢,公子哥出身,從小環境優越,又學了點西洋文化,多少有點理想主義。從郭松齡這件事就能看出他軟弱的性格。當時郭松齡要求張作霖下野、擁立張學良。張學良怎麼表態的呢?他居然一方面贊同郭松齡的主張,一方面又反對郭的兵變。所以郭松齡兵變都不敢帶他,就是知道這人辦不成事。

所以後來湯玉麟這些人都不太聽他的,直到918前夕,他還幻想日本人只是小打小鬧,完全失去判斷力和執行力,所以他的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林屋公子


張作霖是民國最有錢的軍閥,他所創造的東北帝國也是民國時期各大軍閥中實力最強悍的存在之一,在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接過了張作霖的位置,成為了新任東北王,如果不是發生九一八事變的話,張學良是絕對說不上衰敗的。

在1928年張作霖死後沒過多久,張學良就把飄揚在東北上空的北洋旗幟撤換了下來,換上了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正式宣佈了對國民黨的效忠,成為了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一樣效忠於國民政府的軍閥。

中原大戰後張學良的人生巔峰

雖然說是效忠,但是當時的蔣介石對各大軍閥只有表面上的控制名義,實際上他對這些軍閥們是沒有任何控制能力的,如果蔣介石沒有觸碰到他們的利益,那一切都好說,大家表面和和氣氣的,親切的彷彿親兄弟一般。

而如果蔣介石想觸碰到他們的利益,那就對不住了,該翻臉的時候還是得翻臉的。

在1930年,歸屬於蔣介石部下的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三大軍閥就因為利益問題聯手與蔣介石爆發了中原大戰,從人數上來說,蔣介石的兵力是要小於軍閥一方的,所以蔣介石就開始尋求了外部力量的幫助。


他開始花重金、用權力收買起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的手下的將領們,與此同時,他也將目光瞄向了盤踞在東北的張學良部隊上。

當時張學良坐擁著20多萬的軍隊,在分量上絕對算得上是重量級人物,一旦張學良肯加入蔣介石的陣營,蔣介石和各大軍閥們之間力量的平衡就會發生逆轉,到時蔣介石想獲得勝利簡直可以說得上是輕而易舉。

在蔣介石給張學良許下了很多承諾後,張學良並沒有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當張學良看到軍閥們開始走向下風時,他馬上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幫蔣介石獲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也正因為張學良這次的投機行為,他的勢力發展到了他人生中的最巔峰,中原大戰後張學良和蔣介石一起瓜分了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地盤和部下,當時張學良的部下一度達到了40萬人之巨。

在戰後蔣介石兌現了自己先前的承諾,把北方的眾多省份都分給了張學良管轄,因為地盤的擴張,張學良從東北王晉升為了北中國之王,開始和蔣介石劃分南北統治起了民國。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人生的下風路

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是走向上風路的,但是一年後的九一八事變卻改變了他的人生,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少壯參謀東條英機等人私自發動的。

當時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最多也就3萬多人,雖然這次事變是經過日本天皇暗中同意的,但是那個時候日本天皇還沒有太大的權力,當時掌握著日本最大權力的還是日本的內閣政府。



而對於和中國爆發戰爭,內閣政府是不同意的,所以這次攻擊日本人最多隻能發動3萬人的兵力,而得不到絲毫的幫助。
但是當時的張學良不知道這些情況,他以為日本是傾盡所有國力攻打東北的,所以就擔心日本人會在第一時間滅了自己駐紮在東北的20萬軍隊,於是他為了保存實力將20萬的軍隊撤入了山海關內,將東三省留給了日本人。

後來張學良從自己在日本的朋友口中得知了九一八事變發生的內幕,他又開始抱起了一線希望,他開始尋求國際間的輿論力量想和平手段奪回東北。


但是國際列強根本沒空管他的閒事,在尋求國際列強的幫助無果之後,張學良又派人送錢給他在日本內閣的朋友,想讓他的朋友說服日本政府把東北還給他。

不過在九一八事變後,因為東北得來不費絲毫工夫的原因,日本的國策開始發生了變化,日本內閣政府再也沒有理由阻攔軍隊對中國的侵佔,所以張學良送出去的錢也竹籃打水一場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於是,張學良就徹底失去了他父親張作霖辛辛苦苦打下的東北基業,開始退守在了北平。


張學良的人生結局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龐大的勢力開始漸漸的土崩瓦解,他的手下除了東北軍之外,還有之前收編的很多雜牌軍,因為張學良的失勢,很多軍隊開始脫離了張學良的部下,張學良手中的軍隊也開始慢慢恢復為了先前的十幾二十萬人。

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對張學良是很客氣的,當時他和張學良稱兄道弟,根本不敢和張學良紅臉。


但是在張學良丟掉東北、勢力縮水之後,蔣介石對張學良就沒那麼客氣了,他開始調遣張學良的部隊去攻打紅色力量,想借機把張學良的羽翼徹底剪除掉,在張學良不聽話的時候,他甚至會指責張學良的鼻子破口大罵,由此可見,張學良是真正走向了下坡路的。

正是因為擔心自己手下的軍隊被蔣介石徹底剪除掉,張學良這在楊虎城的極力勸說下,和楊虎城一起聯手發動的西安事變,才釀就了他自己後半生不見自由的軟禁生涯。

因為懷念故鄉的原因,張學良晚年脫離出軟禁後,他是想回到東北再看一看的,但是因為一次行程出了問題,再加上他的妻子趙四怕他回到東北會出現生命安危的問題,最後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張學良的衰敗與九一八事變有著很大的關係,九一八事變之前張學良站在權力的最頂端,高高地坐在天堂之上俯瞰人間,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卻將他拍落了人間,使他慢慢歸落了凡塵,而這時候涉及到了一件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張學良並不如他父親張作霖那麼有能力,日本人是在把張作霖炸死之後、張學良把楊宇霆等人處死之後,才敢對東北發動攻擊的,而也正如他們想象的那樣,張學良根本不足為慮。


孤客生


說白了,就是父子二人的能力不同、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對地緣政治理解的水平不同以及對日本人的態度不同。這四大不同決定了張作霖可以在夾縫中生存,而張學良卻不得不面臨抉擇,而一旦選擇失誤,就是萬劫不復。



一,張作霖是刀頭舔血打出來的梟雄,從土匪起家再到招安成正規軍,一步步摸爬滾打上位的,懂江湖,會御人,在奉軍中有著絕對的威望和領導權。而張學良是火箭躥升的軍閥二代,雖然也打了些仗,終歸在許多方面的經驗和火候不到,尤其是關鍵時刻的決心,大多是錯誤的,與乃父差距太大,對奉軍的老派和洋派控制力有限,權力僅限於東北講武堂新派之中。



二,張作霖起家和發展的時期,正值清末日俄戰爭和民初軍閥混戰,清廷和北洋政權對東北控制力微弱,只能利用張作霖這個軍事強人,東北實際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因此日本也可以選擇張作霖作為代理人,通過他對東北進行經濟和政治侵略,還未急於武力佔領。其實後期雙方的矛盾已經很深,逐漸不聽話的張作霖才被關東軍炸死。

但張學良接班時,國民黨已經從形式上統一了關內各地區,張學良的“易幟”使日本人感覺到有失去東北的危險,所以迫不及待地動手了。老實說,就算是張作霖不死,日本也會動手,鬼子把東北看的太重要了,只是結果難料,張作霖的性子不會拱手以讓。



三,東北的地理位置特殊,夾在蘇聯和日本“紅白兩大帝國”之間,政治平衡非常重要,以便讓雙方互相牽制,包括東北的鐵路權益當時也是一家一半。張作霖比較善於玩弄之間的平衡,儘管他貼近日本多些,但從不跟蘇聯撕破臉皮。

而張學良上臺以後為證明自己的能力,輕率地試圖收回蘇聯控制的“中東鐵路”主權,為此爆發了戰爭並一敗塗地,雙方關係降到冰點。而本來日本染指和侵略東北一直比較顧忌蘇聯的態度,如此一來,在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蘇聯本能地採取了不干涉政策,日本人得以放膽全面佔領東三省。



四,張作霖有愛國之心不假,但是為了依靠日本發展勢力,出賣東北利益的事也沒少幹,無非有個底線而已,但至少在日本人看來,張作霖還算是個可以合作的對象,未必到關東軍赤膊上陣的地步。但張學良跟日本有殺父之仇,已對日本咬牙切齒,不但尋求歸順國民政府,還槍斃了一直負責對日周旋的楊宇霆,不合作的態度非常明顯,日本人知道他已不可能成為代理人,只能用武力推翻張學良在東北的統治。

客觀的評價,張學良比他爹更具國家觀念,更追求國家統一,可惜政治能力太差,政治局勢判斷力更差,又不擅權謀,還擺脫不掉保存實力的軍閥思想,終鑄千古憾事。


度度狼gg


這種問題還得從歷史進程與個人努力結合著看,單單談個人努力容易陷入誤區。張作霖和張學良面臨的歷史進程是不一樣的,他倆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1、父子面臨的歷史進程

張作霖面臨的時代還是條約時代的秩序。甲午戰爭有三國干涉還遼,庚子年俄國人進入東北有國際干預,日本、俄國在東北勢力擴張有日俄戰爭,最後還得承認清朝的統治地位。

這時候東北由於戰略突出,在地緣上夾在日俄兩大帝國之間,受他們影響最大;同時國際上是條約體系,美國、英國為了維持全球利益,也會考慮東北,甚至德法也會。

(清末東北地緣政治形勢)

所以這時候在國際條約體系約束下在日俄之間保持平衡就能存在。

到了張學良時代,地緣政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俄羅斯帝國已經不是帝國,成了蘇聯,對周邊有很強的警惕性,理想是世界革命。日本不再是明治維新那樣遵守歐洲規則,而是要對抗白人,海外的將軍士兵們非常渴望建功立業,甚至到了抗命的地步。

這時候國際上推行綏靖,美國的門羅主義,英法的綏靖,自然漸漸不干涉這裡。

(少帥時代的東北地緣形勢)

2、父子倆的能力不一樣

張作霖起家於甲午戰爭,經歷過俄國人進入東北、日俄戰爭。在很早的時間就在血與火中瞭解了東北的地緣政治。他是極端的實用主義者,這種閱歷與信念對其判斷能力非常有幫助。

在東北時期,小心的處理與俄國(沙俄、蘇俄)、日本的關係。儘量不刺激雙方,並保持雙方平衡。同時逐步引入英美等國在東北投資。當然自己發展軍備,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實際控制。軟硬之間,保持平衡。

就這樣在其晚年也有力不從心之勢,和蘇聯翻臉,查封大使館;拒絕日本,被炸死。

(少帥積極入關)

相對而言,少帥張學良面臨的形勢比他父親惡劣很多,同時少帥個人喜歡開飛機、信基督,是比較洋派,且有一定的理想主義。

在成長上,他的青年在奉系的上升期,造成了“得勢太速,視事太易”。

在接管父親遺產後,改旗易幟,殺楊宇霆,對蘇作戰,入關作戰,九一八不抵抗。五件大事錯了四件,這和他對形勢的把握有關。

他的國際知識來源於他的朋友,而不是經驗;又高估自己的能力,自然一路坎坷。

(日軍佔領東三省)

3、總結

張作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他在實踐中領會了在日俄兩大帝國夾縫的地緣政治中求生存之道,同時遇上條約時代的尾聲。少帥顯然沒有他父親的閱歷與判斷力,國際體系的變動與周邊地緣政治的變化,東北因而喪失。

參考文獻:

陳太勇. 兩大戰間日本侵華政策的演變(1919-1929)[D].武漢大學,2017.

佟德元.政治博弈與制度異化:1928年奉系政權的重建[J].史林,2014(04):135-143+190.

佟德元. 轉型、博弈與政治空間訴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權研究[D].南京大學,2012.

佟德元.黨權之爭與奉系軍閥國民黨化:1929—1931年[J].安徽史學,2011(06):27-36.

劉迪香.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省區軍政體制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1.

張欣. 軍閥政治與民國社會(1916—1928年)[D].華東師範大學,2005.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個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電視劇中那個不讓日本人佔一點便宜的張大帥被大眾所熟知,另外一個卻是“子不如父”的陰影下在歷史中被遺忘。這不能說是今天的歷史定位錯了,而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張學良卻被刻意迴避和歪曲,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這位為中國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愛國將領——張漢卿!

張作霖為何能“雄踞”東北?

說起“土匪出身”的張作霖“轉正”路途,就不得不提他的兩位義兄張景惠和湯玉麟,這兩者對張作霖都有救命之恩。在他們的一路幫扶下,1902年張作霖從綠林首領變成了清朝的地方官員,他們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幫襯”關係,閒言少敘,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張作霖剛好完成了掌管250人的地方團練到掌管15個營5000多人的巡防營首領的轉變。

辛亥革命爆發後,原清政府在東北的總督趙爾巽(訓音)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奉天都督,張作霖為其保駕護航鎮壓了張紹曾,藍天蔚,並刺殺了他的反對派張榕(同盟會會員)等人,深獲趙的信任,從而獨霸了奉天省城。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北洋軍閥統治開始,“有兵就有權”的張作霖被袁世凱任命為27師中將師長,正式開始了他“雄踞東北”的一生,由此逐漸誕生了“奉系”軍閥。由於日俄戰爭後日本獲勝,東北就一直是日本的“勢力範圍”,為了獨霸奉天全省排除異己,1912年1月張作霖第拜訪日本駐東北總領事合謙太郎:“如果日本對我有何要求,我一定盡力而為!”,1912年12月日本關東都督福島中將路過奉天,張作霖立刻拜訪福島說到:“如果都督有何命令,我願按照日本的指示行動”(《日本外務省檔案》第115頁)。張作霖的目的就在於藉助日本的勢力壯大自己,此後在日本的幫助下,張作霖逐漸排除了異己,並獲取了“奉天將軍”一職,成為奉天省最強的勢力。袁世凱死後,張作霖改任奉天督軍兼任省長,

因此張作霖的“奉系”從發端開始就和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深諳事故“投桃報李”的張作霖逐步開始出賣東北主權,用以換取日本更多的支持,擔任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先後以武力趕走了“奉天將軍”張錫鑾,又趕走了袁世凱的心腹段芝貴,鬥倒了馮德麟,全面掌控了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統一了東三省,隨後又控制了熱河,察哈爾和綏遠,張作霖稱雄滿蒙,成為了“滿蒙王”,這背後都有日本勢力的支持,此時張作霖事實上成為了日本在東北扶植的代理人!


典型的例子就是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剛進入東北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日本在滿洲的權利,是因講和條約由俄國讓給的,除了遼東半島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之外,什麼都沒有,滿洲絕不是我國的屬地,純粹是清國領土的一部分。在不是我國屬地的地方,沒有行使我國主權的道理。滿洲的行政責任必須由清國負擔。”這句話的意思大家要看清楚:張作霖上臺之前日本勢力在東北的實際情況是“除了1904年金州設立了關東守備軍和遼東半島租借地及(半條中東)鐵路之外,什麼都沒有”!


在統一東三省的過程中,張作霖必須換取日本的支持,因此他在經濟上給日本大開方便之門,只要日本要,只要他有,就照單全給,期間日本積極地修建了四洮路全線(1923年)、天圖線(1924年)、洮昂線(1926年)和吉敦線(1928年)。使得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鐵路網布局順利完成。為了一己之私張作霖拱手將東北鐵路權傾囊而出,甚至還允許日本人在東北購買土地,由此引來大量的日本移民,東北儼然成為了日本的“國中之國”,張作霖的一系列賣國行為讓日本成為東北一家獨大的外國勢力,從而引發了日後一系列的嚴重後果。

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完成了對東北進行的全面滲透和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九一八事變”日本能從各個方面迅速控制東北的實際原因!

“皇姑屯事件”一代梟雄殞命

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裝備並不比直軍差,而且地盤跨東三省和熱察綏三個特區,千里地域連接成為一片,進可攻退可守,但是老兵不諳戰陣,老將指揮無能,剛接戰便潰不成軍,只有張學良和郭松齡的“新軍”潰而不亂,穩住陣腳。使得張作霖對張學良刮目相看,1922年張作霖下決心開始整頓軍隊,創建海空軍和軍校。張作霖提拔和重用國內和日本軍校畢業的將領如楊宇霆,郭松齡,姜登選等人,制定了新的陸軍條例,經過兩年的整頓將奉軍編為三個師27個混成旅,五個騎兵旅,全軍17萬人,統一了番號,部隊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郭松齡反奉後初期節節勝利,後期張作霖不惜出賣東北權益獲得日本支持,很快將反奉軍瓦解擊敗,張作霖令將郭松齡夫婦押回奉天審判,但楊宇霆矯命將郭松齡處決。1927年六七月間日本召開了“東方會議”通過了武力解決阻撓日本獲得東北權益的決議,隨後日本向張作霖索取之前張作霖允諾的“滿蒙權益”。由於張學良具有反內戰反日本的思想對張作霖有了深刻影響,加之國內民眾反帝反封運動高漲,張作霖不敢輕易答應日本苛刻要求,日本見張作霖不願接受東北變成日本殖民地的要求,隨後在“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炸死。應該說當時“大公報”對張作霖的一生與日本帝國主義有既利用又抗拒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後期拒絕與日俄簽訂賣國條約而遭其謀害給了客觀的評價,這也與張學良的新思想對其影響密切相關。


張學良繼任後東北衰敗了?


張作霖被炸身亡,張學良臨危受命,繼任伊始頒佈了五項綱領:

一:罷兵言和,反對內戰。

二:實行睦鄰友好。

三:勵行精兵和兵農政策。

四:開源節流和政治改革。

五:尊重民意,取諸公決。

這五項綱領不僅對振興東北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在政治上改革了奉軍。甚至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綱領如出一轍。

張學良和其父張作霖有著完全不同的思想,他接受併兼有的是儒家封建思想教育和歐美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思想,具有堅定的反帝愛國觀念。從他開始軍旅生涯開始,具有的竟然是反對軍閥混戰,張學良嘗言:“自任旅長時起,每次作戰觀於官兵傷亡之慘狀,人民之流離失所,皆深感痛苦,徒遭人民之怨恨”。第二次直奉戰爭張學良更是表示:“不爭權利,決不願為軍閥”

在日本軍方強壓東北軍政當局屈服的時刻,要知道張作霖的主張是東北自主,

而張學良強烈的“息內爭,御外侮”的完整思想是統一,兩者之間完全的不同,最終張學良衝破重重阻力,宣佈“改旗易幟”,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大一統”的重要大事件!

由於改旗易幟使得中國南北統一,在東北民眾各界同時出現了“反日愛國,收回路權”

的強烈需求,並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為日後因“中東路事件”和蘇聯開戰埋下了伏筆。可以說張學良和他改造而成的“東北軍”走過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極端豐富和錯綜複雜的道路,期間充滿了歷史辯證法。

改易旗幟標誌著東北邊防軍的正式誕生,同時張學良大量任用講武堂軍官,並將其改造成“國家武力”,東北軍這一通俗稱呼正式出現,這支軍隊也最終成為了“九一八事變”後的“唯一自始至終打滿十四年抗戰的中國軍隊”

張學良主政東北後大事記

一:張學良主政東北後先是解決了“大親日派”張宗昌和褚玉璞部反叛,隨後即開始裁軍,將40餘旅45萬人的奉軍保留編額約30萬,每月節約軍費支出約200萬大洋,減輕了東北人民的負擔,(由此可估算奉軍薪餉)。

二:“楊常事件”平定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預謀的政變,鞏固了張學良軍政首腦的地位。反對改旗易幟的楊常二人是堅定的親日派,楊宇霆主張的東北自主正符合日本的利益需求,對張學良的政令和軍令採取對抗的態度,使得張學良很多政令無法順利推行,在外部軍閥看來“東北軍政往往言而無信”早在張作霖時代楊宇霆負責的和日本鐵路籤訂的密約就已經充分暴露楊宇霆親日派的嘴臉。而張學良支持民眾的路權運動,和楊宇霆之間有著嚴重的分歧,對日本提出的鐵路商租權和新修鐵路事宜,張學良均與言辭拒絕。楊宇霆向捷克訂購三萬枝步槍武裝自己的部隊事件暴露後,張學良除掉楊宇霆之心日甚。二人曾有一段經典對話:“楊:你走你的中央路線,我走我的日本路線,兩寶總有一寶壓中,這不是挺好麼?”張:“如果是你的那一寶壓中了呢?”楊宇霆無言以對。


三:中東路事件和蘇軍開戰,成為中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衝突,蔣介石片面誇大蘇聯在東北的勢力,使張學良認為蘇聯在東北勢力對其統治構成威脅,慫恿張學良強行收回中東路,以致釀成戰事。同時蔣認為東北依舊是一個獨立王國,奉俄開戰,無論誰勝誰負都會使東北軍絕蘇,而使自己獲得漁翁之利。東北軍海軍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商船改裝,火力和蘇軍有很大差距,但仍然擊沉蘇軍軍艦三艘,擊傷四艘,擊落飛機兩架,自身被擊沉軍艦五艘,東北軍更是派遣10萬大軍和8萬蘇軍進行決戰,但隨後較大的裝備差距,歷經苦戰陣亡被俘旅長各一人。韓光第部勁旅全軍覆沒。雙方隨後簽署“伯力協定”後停戰。

四:調停中原大戰,中原大戰蔣,馮閻李雙方投入近六十萬軍隊進行了大廝殺,共傷亡二十餘萬人,張學良審時度勢揮軍入關,使得蔣介石得以坐穩國民政府領袖寶座。也促成雙方罷兵休養生息。東北軍勢力控制範圍此時為“晉察冀熱綏黑吉遼”八省和北平、天津、山東青島,地盤之大盛極一時。並改編西北軍,晉軍,實力大增。但是由此張學良為整個北方事物所羈絆滯留平津,

五:平定石友三叛亂 這實際上是中原大戰的延續,面對石友三十萬大軍,張學良又調東北軍主力入關,乾脆利落的以誘敵北進,調虎離山的策略平定了日本策動的石友三叛亂,但此時張學良將大部分主力國防軍11萬人馬置於關內,造成了關外兵力空虛,為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創造了條件,或者說日軍處心積慮的為自己創造了條件。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中日兵力對比

“九一八事變後幾十萬東北軍一槍不放地完全退入關內”這是完全不懂歷史的人對東北軍的惡意歪曲,到1931年時,張學良名下的東北邊防軍計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8萬人。其他為各省非正規武裝(警察、公安等)部隊,由於調停中原大戰和平叛石友三,東北軍主力11萬人在關內,黑吉遼三省駐軍僅剩16萬人,另有“不聽號令,擁兵自重”的熱河湯玉麟部。但東北軍調入關內的部隊,由於日本人控制的山海關鐵路的阻撓已經無法再回到關外了。

東北軍瀋陽兵力概況

事變前整個遼寧只有4個國防步兵旅(其中第12旅駐紮在錦州,替東北軍把守回家的路),其餘3個旅,第七旅在瀋陽,第19旅在興城,第20旅在洮南,1個騎兵第3旅在通遼,調出關的部隊能回到遼寧的只有炮八旅(重炮兵,裝備150毫米榴彈炮)在彰武、阜新一帶,還有東北軍的空軍基本全體回到了瀋陽,

這些部隊能順利回到遼寧日軍是有深謀遠慮的,因為沒有步兵掩護只能乖乖被鬼子繳械,炮兵13團駐在錦州、北鎮一帶。其他的就剩下東北講武堂的2000多學員(東大營),大部分都是赤手空拳。所以說當時在遼寧的正規軍只剩下5萬餘人。而真正的對峙在瀋陽的東北軍只有獨立第七旅的8000士兵,

日軍兵力部署

分散遼寧各地的五萬餘東北軍在遼寧面對的是:準備充分,裝備精良的關東軍第二師團一萬餘人及六個獨立守備大隊5000餘人,瀋陽城內1500多名日本警察和憲兵,還有部分已經動員起來的日本在鄉軍人總數約6000人。在朝鮮日軍還有隨時可以增援的關東軍主力師團。天津日租界還有日本駐屯軍控制著山海關鐵路,塘沽停泊有日軍艦隊配屬著海軍陸戰隊。

當時的中國當局(包括張學良的東北當局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都力求避免與日軍決裂,以為像濟南事變那樣忍耐一下,不讓鬼子找到藉口,就算鬼子動手也可以通過國際力量和平收回。這樣,

獨立第七旅就成為一顆棄子被孤零零放在瀋陽等待著鬼子的進攻,而他的手腳還被“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死死束縛。九一八事變關東軍15旅團內外夾擊進攻瀋陽和北大營的同時,第三師團同時進攻長春。東北軍猝不及防被各個擊破。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述“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之外,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蔣介石的“排除異己,剪除東北軍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的威脅”有關。中原大戰東北軍作為舉足輕重的第三方力量,十萬餘東北軍兵精糧足揮軍入關雖幫助蔣介石平定反對派坐穩第一把交椅,但擁有“穩固後方”的三十萬東北軍從此在蔣介石的內心裡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成為蔣介石通往權力巔峰的“絆腳石”,但老謀深算的蔣隨後就用了三招將東北軍徹底瓦解並讓張學良背上了丟失東北的“惡名”

一:釜底抽薪,挑撥離間,利用收回路權運動挑撥張學良和蘇聯開戰,使得夾在蘇日中間的東北軍政當局“絕蘇”以對日本,使得東北軍孤立的和日軍對抗,無論勝負對蔣介石來說都是好事。

二:暗度陳倉,驅虎吞狼。蔣介石鼓勵張學良對日採取積極政策,大修鐵路損害日本在東北的各項權益,定下“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束縛東北軍政當局的手腳,面對日軍進攻卻把外交的主動權掌握在國民政府,使得東北軍處處被動挨打,丟失東北根據之後的東北軍只能聽命於蔣。

三:借刀殺人,上屋抽梯。長城抗戰就不必多說了,黑東北軍作戰不力的就是國民革命戰史,事實上26萬東北軍全員參戰,忽悠張學良“以密備六個師北上增援”,還答應親自北上,實際上則親自坐鎮去了江西剿共。而同時蔣介石對宋子文的電報中卻稱“中央軍早上不如緩上”,典型的例子是:北大營第七旅改編的67軍107師在黃土梁的作戰中力戰日軍四日彈盡糧絕後節節抗擊後撤,隨後在長城古北口外圍陣地再次與日軍半個師團激戰三日死戰不退,終被擊潰,但關麟徵的25師100公里的距離足足用了五天才奉調到達戰場,開戰僅一天全面潰散,吹破大天也是隻打了一天!

熱河失守張學良下野,何應欽上臺立刻解散北平救國會,使數十萬東北抗日義勇軍失去糧彈來源陷入低谷,同時何應欽改編東北軍為四個軍,佈置在了一線日軍的火網中任意消耗,使得長城抗戰中六萬多的傷亡中,僅東北軍就傷亡四萬餘人。戰後匆匆一紙“塘沽協定”出賣了東北和長城抗戰。隨後調東北軍南下和去西北“剿共”,再次大大削弱了東北軍的實力。

面對蔣介石這個“大哥”一次又一次的算計,忍無可忍的張學良隨後絕地反擊,也給了蔣介石一記重擊:反客為主,擒賊擒王。

發動了西安事變,終於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學良作為愛國將領歷史給了很高的定義,不但自掏腰包支持東北軍和義勇軍抗戰,還幫助了困苦中的紅軍,先後提供了大洋67萬,子彈1100萬發和八路軍四萬套軍裝的援助,使得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東渡黃河,成為敵後抗戰的中堅力量!張學良對中國的抗戰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些年來部分為蔣介石消極抗戰翻案者罔顧事實,一味歪曲東北軍抗戰,甚至以罵張學良為能事,篡改歷史,恣意妄為,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杜康不負西江月


什麼叫虎父生犬子,什麼叫崽賣爺田不心疼。相信用在作為近代史上最大的敗家子張少帥身上,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當然,這並不是對於少帥的人身攻擊,而是相信跟大多數人一樣,是對他的恨鐵不成鋼。

我們先來看下,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時,究竟留給了張學良怎樣的一份家業,你再看前面說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敗家子,是不是故意誇大了。

1,地盤。

當然跟張作霖鼎盛時期已經沒辦法比,因為張作霖鼎盛時期的地盤除了整個東北外,實際還控制了北京、天津、江蘇、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盤,甚至還染指了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當時最大的軍閥,擁有了近大半個中國!1928年6月4日被炸身亡時,此時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已經在進行第二次北伐,張作霖也逐漸丟失了一些地盤,並決定避其鋒芒,下令暫退關外。就算如此,但此時張作霖留給張學良的地盤也仍是大的驚人。當時除了東四省(現在是東三省),分別是黑龍江、吉林、奉天和熱河外,還有北京和天津仍在張作霖的手中。當時的東四省,當然也遠遠大於如今的東三省。因為還包括了現在內蒙和河北的一部分。這是地盤。

如下圖:

2、軍隊。

根據1929年9月統計的數據,張學良的東北軍兵員達365680人,而且各個兵種十分齊全,僅僅陸軍就包括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軸重等十來種;海軍有兩個艦隊,空軍有一個大隊。此外,張學良還擁有各種新式飛機近200架。另外還有當時不僅是全中國,而且是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東北兵工廠。

3、經濟。

當時全國70%以上的重工業大都集中在東北地區,包括大型的各種礦產資源。東北地區也是建立最早工業區,其中尤其以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為主。而且當時東北地區的鐵路、礦山、鋼鐵工業,也是全國最為發達的。

從這三點最主要的指標來看,張作霖留給張學良的家業,真是不可謂為不大了。之所以後來的中原大戰,張學良能左右蔣介石跟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三者聯合之間的勝負。從這裡也是可以完全看得出來是為什麼的。完全的實力啊!而且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為了感謝張學良,又封他為陸海空副司令。也足見張作霖當時留給張學良的實力是有多麼的強了。張學良由此家業開始,在1930年中原大戰後,也最終達成到了人生的頂峰。跟蔣介石稱兄道弟,在政壇上也是一時風光無限。

可如此大的一份家業,從1928年張作霖被炸身亡到1937年張學良被軟禁。張學良1936年12月26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親送蔣介石到南京後,即被軟禁。

短短不到9年的時間,竟然被張學良全部敗光了。當然,張學良剛被軟禁後,其實,家業的最後一部分,近20萬的東北軍還是在的。不過既然張學良已被軟禁,他也就無從指揮了。後經過群龍無首後的自相殘殺,又被蔣介石以政治分化的手腕,把餘下的東北軍全部分散到各個部隊後。由此,在整個近代軍閥史最為有名的奉系軍閥—東北軍,徹底消失在了中國的政治舞臺。從此,張學良也徹底成了光桿司令一個。家業最終也全部敗光殆盡。

你說,他是不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敗家子。

有人可能就說了,最大的敗家子應該是溥儀才對,畢竟丟了整個大清。這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清朝滅亡時,溥儀才吃了6歲的生日蛋糕才剛過去5天的時間。甚至連生日願望都還沒許熱乎呢,他的大清就亡了。他也得有能力去敗啊!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張學良敗家的原因有哪些。

1、急於掌權,處置人事不當。

這點最主要就是指得的早期的“楊常而去”事件,即處死楊宇霆和常蔭槐。其中尤以處死楊宇霆的爭議最大。

楊宇霆,字麟閣,又稱鄰葛,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人。楊宇霆16歲便考中秀才。廢科舉後,由堂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常和人一起談論國事,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也有書信來往。回國後即步入軍界,由排長、連長,很快晉升為軍械廠廠長。張作霖非常賞識他的才幹,調他任二十七師參謀長。此後他協助張作霖逐步打開東北的政治、軍事局面,個人也隨之揚名,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在東北有“智囊”、“小諸葛”之稱。

另外,楊宇霆輔助張作霖治奉期間,曾協助張作霖完成了四件大事:

一是建立東北海軍,使軍隊自成體系,增強了部隊實力。

二是制定田賦制度,從軍閥、地主手中挖出大量未開墾的荒地讓農民耕種,發展生產,增強了東北的經濟實力。

三是修築戰備公路,當時東北的南滿鐵路權歸日本,修了戰備公路,交通運輸不受日本挾制,一旦戰爭起來,可以用公路與日軍周旋。

四是督辦奉天(瀋陽)兵工廠,自制武器彈藥裝備軍隊,增強了防衛能力。

最後,楊宇霆的外交手段,也是相當了得,特別是在對付日本人方面。也是當時日本人比較頭疼的一個人物。

可以說,假如當時張學良能夠妥善處理好和楊宇霆的關係,能使楊宇霆信服於他,那麼對於張學良甚至整個東北的局勢來說,都是有益而無弊的。

可惜,當時,倆人非常不合拍。楊宇霆以諸葛亮自詡,把張學良視為阿斗。對張學良很不尊重。而張學良雖然有著大多數紈絝子弟的缺點,但也不是一個真的無可救藥的紈絝子弟。總之,張學良也並不是阿斗,雖然他最終還是敗光了父親留給他的家業。張學良此時,在東北又剛剛繼承了父業,也想立威,殺一儆百。再加上日本人挑撥,他們送給張學良一本《日本外傳》,將張學良比作日皇豐臣繡吉,將楊宇霆比作篡位的日相德川,暗示楊宇霆想要謀反。

於是,他們倆之前的矛盾最終達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於是就有了“楊常而去”的事件。

其實,在這件事上,張學良的處置,還是隻能說是有些操之過急了。而楊宇霆究竟有沒有想過謀他的反,這也就成了一個東北的歷史之謎了。

總之,楊宇霆的死,雖然幫張學良立了威,但相對應的,也為東北軍當時的形勢斬去了一有力之臂。

2、對九一八事變的判斷失誤,完全丟掉了東北四省。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當時,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而張學良的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並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當時東北軍共有陸軍獨立步兵18個旅,獨立騎兵5旅,炮兵4團1營,工輜各一營,陸軍總兵力189,505人以上(部份地方兵力不計),槍支96,897枝。空軍4個大隊,飛機262架。海軍船艦約3萬噸。以如此大的兵力放棄中國東北令人惋惜。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至於張學良為什麼沒有下令抵抗,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的,這裡我就不多做論述了,史界對此本身也一直有爭執。

只是複述一下張學良的兩個採訪。

1990年12月9日,張學良在臺灣幽禁幾十年後初次接受記者採訪時這麼解說:“其時的中心不是蔣總統,是孫科,其時中心給我的指示是,相應處理。不反抗的指令是我下的,我供認那時判別過錯。我命令不反抗是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所謂“錯估形勢”。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曼哈頓中城貝公館接受紐約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偕老報人李勇等8人訪談時,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但不管怎麼樣,僅僅去討論究竟是誰下的不抵抗命令,只不過是一個背不背鍋的問題。蔣介石下的也好,張學良下的也好。

總之,整個東北軍就這樣一槍不發的讓出了這個東北。而東北軍的頭頭卻是張學良。

就算是蔣介石下的,如果張學良真想抵抗。那麼,從當時雖然名義上統一,但仍軍閥各自林立的情況來看。相信,蔣介石的那一紙手令,在張學良面對殺父仇人和民族大義上的時候,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吧。

所以,最終,東北軍不發一槍的讓出了東北。張學良是負最主要責任的。相信,這應該是一個共識吧。

至此,張學良丟完了政務上的臂膀之後,又開始了第一次丟地盤。而且是丟的最乾脆最利索也是他老子窮盡一生的心血打下來的最大的根據地!他自己的老家,整個東北。

這也是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汙點!

3、西安事變。

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聞名中外的西安事變。這裡我們已不做過多表述,只談談對張學良自身的影響,和分析下張學良的政治手腕是多麼的低級。

一、丟了東北後,造成的全國不利影響是空前的。蔣介石對此也大為不滿,再加上張學良雖然部隊還在,但地盤已少了大半,連最大的兵工廠也拱手送給了日本人。實際實力已經大為削減。蔣介石對他也就沒了之前的客氣。並調他到西北去打紅軍。當然目的也很明顯,一箭雙鵰。他居然還去了!

二、張學良不滿,於是發生了西安事變。最終在各方勢力的斡旋下和平解決。雖然和平解決,但我們看看對張學良的影響。當然我們是從國民黨這邊看的。以下犯上,實行兵諫,此為不忠。與共方合作,此為不義。受人蠱惑,此為不智。如此不忠不義不智,和平解決後又能如何。對他以後的政治前途反正已經是註定沒有任何好處了。

三、關鍵時刻,竟熱血的義字當頭,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這就不等於把自己送到監獄是一個性質。這也是其一生當中最關鍵最弱智的一次政治舉動。哪怕留在西北,就算蔣介石日後找他算賬,手裡還是有近20萬的兵力,一樣不用怕他。更何況那時蔣介石已經答應聯合抗戰,接受協議。而且後面確實也履行了協議。總不至於對仍有兵力的張學良出爾反爾吧。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兵力。所以說,關鍵時刻的義字當頭,在政治上來說,簡直就是太弱智了。任何時候相信別人,還是不如相信自己。再加上他走後,東北軍群龍無首。你說,你就這樣不負責任的走掉,讓一幫當初跟著你兵諫的兄弟,還怎麼活。於是竟出現了自相殘殺。最後被徹底分化。這西北的近20萬東北軍,最後也好像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一般。至此,張學良也開始了其後半生長達半個世紀的軟禁生活。

由此,張學良也徹底敗光了他父親留給他的整個偌大的家業。只剩了唯一的紅粉知己,跟著自己,相伴到老!


張學良的一生是複雜的,他的身上有有著太多複雜而又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印記。

張少帥,一代梟雄張作霖的兒子,蔣介石的結義兄弟,中華民國陸海空副司令,東北保安總司令,紈絝子弟,癮君子,女人堆裡的公子哥,丟失整個東北的時代罪人,抗日民族英雄,等等。太多太大而又有多重含義的標籤。

在那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再加上外敵入侵的亂世時代當中,再多的標籤也掩蓋不了他個人能力和政治上的不足。以至最終敗光了最後的家業和本錢,直至被軟禁半個世紀!



真不知道,在最後的日子裡,遠在重洋,望著東北家的方向。在緩緩落去的夕陽下,他回想起這一生來,會作何感想。又如何到九泉之下去面對他一代梟雄的父親!


董太龍


張作霖能盤踞東北,張學良卻守不住東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個人能力和出身;第二是環境因素。


(一)、個人能力和出身

把個人能力和出身一塊寫,是因為這兩個因素之間是有一定聯繫的。

張作霖出身貧寒,當了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沒當幾年兵,張作霖又跑去當了土匪,而且實力越來越強。清政府並無力剿滅,只能選擇招安。


招安之後的張作霖,投身於盛京將軍麾下。在盛京將軍的手下,張作霖剿匪有功,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勢力愈發強大。

清朝覆滅之後,張作霖果斷投靠了袁世凱,成為了北洋系的成員。至此,張作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東北王。

張作霖從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成為東北王,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的爬上的,中間經過的磨難,並非常人所能忍受,在個過程中,張作霖的能力也得到了足夠的提升。而且,也是在這個過程,張作霖的人格魅力也完全彰顯出來,能讓不少人聚集在他的周圍,幫助他成就一番霸業。


但張學良不一樣,雖然張學良出生的時候張作霖尚未發跡,但張學良稍大一點時,張作霖已經是一方霸主,能夠給他足夠的資源。

所以張學良的成長一路順風順水,並沒有受到什麼太多的挫折。從軍校一畢業沒多久,張學良就開始成為統帥軍隊,身邊還有郭松齡這樣的強人輔佐。

太過於順風順水的人生,讓張學良的承壓能力極低,根本就無法獨當一面,也別說郭松齡的背叛,楊宇霆等元老的驕橫,更是讓張學良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此,當中東路事件爆發後,張學良的滿腔雄心化為泡影,再無大作為。918事變後,張學良更是慌了神,不知道該怎麼辦,身邊又每個商量的人。打,又害怕打不過,家底打光了。無奈之下,只能選擇保存實力,放棄東北。

張學良雖是張作霖的繼任者,但在能力方面 ,卻是遠遠不如張作霖。沒有主見,也沒有足夠的能力。


(二)、環境因素

張作霖崛起之時,恰逢清朝剛剛覆滅,各方勢力都風起雲湧之際。各路軍閥趁勢而起,都想在亂世之中分一杯羹。

張作霖地處東北,屬於關外地區,遠離了中原主戰場,張作霖正是趁著這個時機,開的崛起。當時的日本雖然有染指東北的意圖,但畢竟當時實力還不夠,只能選擇扶持本地軍閥。

但是到了張學良時代,大環境已經不一樣了。經過了近二十年的鬥爭,軍閥之間也已經洗牌,小的勢力基本被消滅,能留下的,基本都是實力強大的軍閥。絕大部分有實力的軍閥,紛紛選擇投靠蔣介石。

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對於東北乃至整個中華大地的狼子野心已經開始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學良選擇改旗易幟投靠南京國民政府,本想借此鉗制日本。但蔣介石對忙著攘外必先安內,儘量避免和日本衝突,所以張學良的願望落空了。


在個人能力和大環境變換的背景下,根本就沒有潛質成為一方霸主的張學良 ,以一種極度恥辱的方式,丟掉了東北!


小鎮月明


從“九一八事件”之前兩年的“中東鐵路事件”,就能看出張學良性格偏執卻又軟弱,首鼠兩端,遇難而退,年輕而孱弱的肩膀,無力擔負東三省的萬里河山,最終敗光他父親打下的大好基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1929年8月17日至11月26日,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地方政府,為奪取中東鐵路控制權,主動挑釁此前一直對其態度友善的蘇聯,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結果在3個月內,傷亡2000人,被俘7000人,蘇軍死傷僅1000餘人,最終不得不妥協求和,退回戰前狀態。

此戰東北軍損兵折將,一無所獲,更將裝備精良“紙老虎”的戰力完全暴露於世人面前,可謂自取其辱,更極大挫傷了張學良對麾下兵馬的自信心,同時也極大刺激了日本關東軍的野心,最終在兩年後,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蘇聯對中東鐵路的路權,繼承自皇俄國,主要來自三個條約:1896年的《中俄密約》,1898年的《旅大租地條約》和1905年的日俄《朴茨茅斯和約》。根據第一個條約,俄國修築了從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主線,與俄國境內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相接;根據第二個條約,俄國修築了從哈爾濱經長春至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從而形成一條由主線和支線組成的2800餘公里的“丁”字形的中東鐵路;根據第三個條約,將中東鐵路長春至大連段割讓給日本,並改稱南滿鐵路。

其餘,以哈爾濱為中心,東至綏芬河(東線),西至滿洲里(西線),南至長春(南線),仍為沙俄所控制,改稱中東鐵路。

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列寧發表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對中國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聲明廢除沙俄同中國政府所締結的一切秘密條約和一切特權,放棄沙俄政府從中國攫取的滿洲和其他地區的權益。1920年9月27日,蘇俄政府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提出“中俄兩國政府,對於經營中東鐵路辦法中,關於蘇俄對於該路之需要,允訂專約”。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為國際公認的中國政府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這時不但未承認蘇俄政權,而且支持並參與了各國對俄國革命的干涉行動。其主要行動包括派兵收復外蒙、支持原帝俄官員以中東路附屬的軍事、經濟力量為依託對抗蘇俄政權等等,更並未立即對蘇俄的相關宣言做出相關回應。

直到1923年,中蘇兩國才正式開始建交談判。1924年5月31日,中蘇達成建交協議,簽訂了《中俄協定》,正式就中東路的共管達成了協議及一系列細則。隨後,蘇聯政府鑑於中東路處於奉系勢力範圍內,乃於同年9月與東北地方當局簽訂了《奉俄協定》,對《中俄協定》予以確認,並約定60年後將中東鐵路無償轉交中國(至1956年9月7日期滿);並在此期間內允許中國贖回。根據協定的原則,中東鐵路恢復了正常營運。

根據國際法的一般性條約繼承原則,除非締約方單方面宣佈廢約,或雙方達成新約,否則新政權視為自動繼承舊政權的一切對外條約。北伐戰爭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有權宣佈地方性的奉張政權簽訂的《奉俄協定》非法(事實上並沒有,因為《奉俄協定》的條款比《中俄協定》對中方更有利),但因其並未宣佈廢約,也未訂立新約,故應視為繼續承認了《中俄協定》和《奉俄協定》的條款。

在《中俄協定》中關於中東路的細則實際執行過程中,蘇聯確實是違約在先的。其主要表現:

一,對應歸還中方的非鐵路本身之營業,如電報、電話、礦山、圖書館、天文臺、學校等並未交付中方;

二,在約定共管的鐵路管理局也由蘇聯單方面控制,路局機關行文多用俄文,財務結算也以盧布為準;

三,對歷年鐵路收入餘款,雙方意見也大有分歧。蘇方主張轉為資本投入建設(在蘇方事實控制中東路的情況下,無異於侵吞中方法定收益),而中方主張按股分紅(蘇方聲稱中方此主張用意在於便於經手官員貪汙)。

1929年,在南京政府支持下,張學良決定逼迫蘇聯履約,遂首先強行收回了中東路電話權。蘇聯由於理虧,遂予以默認,僅象徵性抗議並要求償還電話安裝費。在隨後的談判中,蘇聯做出讓步,允許華人擔任商務、機務、車務、總務、會計、進款等6處處長,但出於面子要求中國方面承認中東路蘇聯工會。張學良故此判斷蘇聯態度軟弱,不久又強行收回中東鐵路哈爾濱氣象觀測站,蘇聯亦予為默認。

到目前為止,中國東北地方當局的作為,在國際法理上仍是無可挑剔的。

但到了7月份,張學良在得到南京政府的支持後,下令在中東鐵路沿線各地配置軍隊,沒收鐵路電報、電話,查封蘇聯商船公司、貿易公司、火油公司等,將中東鐵路管理局蘇聯高級官員全部免職,解散蘇聯職工聯合會、婦女部、童子軍等團體,逮捕蘇聯公民200餘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中東路事件”。這就是形同全面違約了。法理上的優勢遂蕩然無存。

其後,蘇聯就中東路事件向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並隨即宣佈與中國斷交,保留1924年《中俄》、《奉俄》兩協定規定的一切權利,並向中國政府發出以“中東路恢復原狀”為訴求的戰爭威脅。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中蘇爆發邊境衝突,中國戰敗,中東路恢復原狀,繼續由蘇聯事實上控制。此前合法的軍事和外交成果,遂付諸東流。

應該承認,沙皇俄國獲得中東路權的三個條約,對中國而言都是不平等條約,極大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感情;蘇俄在宣佈廢除不平等條約之後,又利用中國分裂的現實,在事實上延續了不平等條約的權益,亦是對中國民族主義的進一步刺激。

南京政府以民族主義為號召,北伐過程中即曾強行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並迫使英國承認既成事實。在東北易幟後,支持奉張武力收回中東路權益,是其民族主義政策的自然延續。同期南京政府也在同列強進行收回租界等權益的磋商和談判,除日本態度強硬外,列強均釋放出“可以談”的信號,這也極大地鼓勵了南京政府和張學良採取冒險行動的信心。

中東路事件,固然有南京政府刻意在意識形態方面針對蘇聯的敵意,但也是南京政府及東北地方當局基於民族主義而掀起的“廢約訴求”的一部分,但法理層面,不平等條約在國際法上,亦是合法條約。

作為一箇中國人,同情張學良試圖收回國權的行為,非常正常。但不得不說, 在張學良收回合法權益後,繼續採取擴大化行動,試圖以武力改變條約現狀,在法理上即失去了道義優勢。加上東北軍實力不濟,此戰失敗亦是必然。

日本關東軍也因此洞悉了東北軍的真實戰力,和張學良作為軍政領袖的真實能力,兩年後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大批東北軍不戰而逃,大片國土淪喪,無數同胞就此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一將無能,亦可喪邦!

(本文大部分內容為【韓丁】 原創撰文 | 授權【狐狸晨曦】整理發佈)

狐狸晨曦



曾有讀者在我的微頭條裡對張學良這麼評價:一個上對不起國家民族,下對不起老婆孩子的人。

這評價與張學良應當有七八分吻合了,我只說七八分是因為他確實做過兩件應該值得肯定的事。

張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後的當家人,北洋時代也終結於張作霖。1928年張作霖乘坐火車返回東北老巢,途經皇姑屯時被日本人預埋的炸藥炸死了,史稱“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自然順理成章地接手了奉系,但是,張作霖留給張學良的豐厚的“遺產”卻很快被張學良給敗光了。

因為張作霖是虎,張學良是犬。



張學良曾經也是熱血青年,只是最終卻被時間磨平了稜角,被權勢支配了靈魂。

1928年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作為“東北皇儲”繼承了張作霖的位子,繼續掌控東北。此時的張學良雖然成為了東北的統治者,可是局勢仍然讓他頭疼不已,在奉系內部,他遠沒有張作霖的威望,如何保證自己的地位不會受到威脅?對於當時的局面,北伐軍已經近在眼前,馮玉祥、閻錫山更是隻在身側,他該如何化解?此外,皇姑屯事件風波仍然沒有平息,他該如何應付日本人?

如果張學良想坐穩“東北王”的位子,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像馮玉祥、閻錫山那般倒向國民政府,然後藉助國民政府消除奉系內部的反對派以及日本人的威脅;一條則是倒向日本人,然後藉助日本人的勢力抵抗北伐軍。事實上,這對張學良而言並不是選擇題,皇姑屯事件在前,他恐怕是不敢倒向日本人的。所以,倒向南京是他最好的選擇。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北洋軍閥割據時代至此終結。

改旗易幟是張學良為國家做的第一樁“好事”。



我們知道,在老蔣心中始終以我黨為頭號敵人,因此始終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但是,當時中國的局勢已經越來越危險,日本先在東北用溥儀弄了個“偽滿洲國”,然後又用汪精衛弄了個“偽國民政府”,亡我之心已經暴露無遺。然而,老蔣卻依然試圖通過對日妥協,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繼續他的“攘外必先安內”。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聯合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以軟禁蔣介石,最終迫使蔣介石同意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西安事變對於中國的抗戰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安事變是張學良為國家做的第二樁好事。



張學良:“不抵抗”將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為侵佔我國東北製造了“九一八事變”,讓中國人恨得咬牙切齒、讓日本人笑得捧腹的是,日軍竟以200人兵不血刃地攻佔了駐有萬餘東北軍的北大營,面對日本侵略者,他們沒有抵抗,只是沉默著撤退,撤退,撤退!因為那位掌管東北的少帥在9月6日已經發了話,“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釁,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確實注意為要。”

9月19日,張學良再次說到:“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馬占山帶著張學良留給他的“殘兵弱將”發起了“江橋抗戰”,打響了中國抗日第一槍,但是此時的張學良卻仍然在藉著“不抵抗”繼續逃跑,馬占山將軍最終因為補給匱乏只能向日本詐降。因為張學良的“不抵抗”,致使東北淪陷,成為了漢奸走狗的“沃土”。

“九一八事變”是張學良永遠洗不掉的罪過。



張學良的結局。

張學良確實遠不如他的父親張作霖,張作霖從區區草莽走到了北洋政府首腦,可是張學良坐擁東北,卻從東北王變成了老蔣的階下囚。

西安事變也為張學良的政治生涯畫上了句號,但是比起楊虎城將軍而言,張學良無疑又是幸運的。1949年9月,老蔣將去臺灣之際,在重慶殺害了楊虎城將軍,但是張學良卻僥倖地活下來了。1964年于鳳至在美國通過每媒體聲討老蔣,試圖逼迫老蔣釋放張學良,老蔣想讓張學良去見楊虎城將軍,但是最終迫於輿論壓力只是逼迫於鳳至與張學良離婚,斷了張學良去美國的念想。

1975年張學良終於熬死了蔣介石,原以為自由即將到來的時候,蔣經國卻表示要將他囚禁到死。1988年張學良又熬死了蔣經國,蔣經國的逝世也意味著蔣家王朝的終結。1990年張學良終於獲得了已經渴望了54年的自由,1995年離開臺灣去了美國夏威夷。

2001年10月張學良病逝。

在臨死前,他沒臉去見於鳳至與孩子……

在臨死前,他更沒臉回故國故鄉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