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祕訣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雷家書》買回家兩年有餘,一直看不進去。時值全國疫情傳播,我因特殊原因於大年初一陪父母飛老家,在飛機上戴著N95,耐著性子閱讀了這本書的三分之一。

之後明白,當年看不進去,實為“看不太懂”——書中大量藝術評論,沒有知識背景如同看天書。

《傅雷家書》收集了1954年至1966年,傅雷和朱酶馥夫妻與兒子傅聰、傅敏的往來書信174篇。

傅家的家書,是家庭內部交流所用,本意不為出版。後次子傅敏為了紀念父母,取了適合公開的書信編輯成書。

傅雷先生是一位嚴父,年輕時面對孩子不苟言笑,嚴厲多於溫情,晚年寫給兒子的書信卻飽滿深情,會用一連串“我愛你”表達情感。

文字最能把真實情感袒露出來,一些面對面說不出口的話,常用文字代替,或隱含在字裡行間。

昨晚看豆瓣評論區熱鬧,對傅雷先生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頗有微詞。但回到文字所處的年代,父親對兒子的教誨,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我解讀”。

在十年動亂中獨善其身,並能清晰思考和教育孩子們成長,氣度、才情和膽識已是過人。他用自己的泣血經驗,幫孩子在有限條件下選擇了一條可行之路,這樣的父母是偉大的。

1965年他在寫給傅聰的書信中提及安放理想、處理家事之道:“千句並一句,儘量縮小一個我字,也許是解除煩悶、減少糾紛的唯一秘訣”。

他認為,客觀的困難已經夠多了,何必加上主觀的困難呢?對生活多些包容,少些可求,保持時時警惕,才能不出亂子,或少出亂子 。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雷和朱梅馥‍

一、表達。

本書大部分書信往來是傅雷先生與長子傅聰之間的,傅敏的信件僅保留了三篇。從文字體會,傅雷先生極為器重傅聰。傅聰天資聰慧,從小對音樂領悟力極強,深受父親喜歡。

傅雷先生對自己要求嚴苛,工作時一絲不苟,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他對孩子們也是如此,嚴苛多於慈愛,管教多於引導,孩子們敬他、怕他,甚至疏遠他。


傅聰8歲開始學琴,父親曾堅決反對他走藝術道路,還是啟蒙老師一番勸說起了實效,傅聰得以師從名門,走上學藝之路。

書信中能看到傅雷先生不斷自我反省,認為自己脾氣暴躁,對孩子們缺乏耐心,尤其是在他們幼年時。

傅聰赴波蘭留學時,傅雷先生擔心他彈琴技法和情感不行,再三叮囑他細心學習,切莫驕傲。對傅聰能否學成心存疑慮,不全信任。

隨著傅聰書信匯報自己的學習進展,以及輔導老師反饋的信息,傅雷先生對兒子的進步感到驚歎和不可思議。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聰

直至傅聰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他在回信中真摯地表達了熱烈的情感,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兒子……幾個並列的“愛你”彷彿讓我們看到他熾熱的心靈。

從另一個角度講,他對傅聰的愛又何嘗不是愛自己呢?他幾次三番提及傅聰像自己,性情、習慣、脾氣、經歷都像。

早年傅雷先生赴法國留學,徜徉自由國度,滿心抱負,又何曾想過幾十年後如籠中之鳥,還備受誣陷迫害?!

六十年代後的書信中,傅雷先生對兒子信件的渴望越發迫切,一而再再而三提醒孩子別間斷書信,不要吝惜十幾分鐘的功夫,父母盼著回信過日子呢,可見當時傅雷夫婦的生活已陷入何等境地。

在閉塞否定的環境裡,傅雷先生的才情無處訴說——朋友斷了來往,城市陰霾籠罩,空氣都是稀薄的,傅聰的書信如同黑暗中最後的一絲光亮,每次送達,照亮二人疲憊的內心。

早期傅雷先生對孩子的情感表達還是中國傳統式的——直接戳中問題要害,讓孩子在隱忍中學會生存之道。但經過幾十年為人父的反思,他意識到父親除了權威教導,也可以平緩與孩子交流,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他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從嚴父到慈父轉變,從高高在上變為和藹可親,他一路跟隨傅聰成長,給予必要養分。信件中談及的歷史、文學、音樂等內容包羅萬象,在給予兒子關懷的同時,也開拓了他們的眼界。

他保持了理性溫暖的筆觸,直到最後一封家書,口氣一如往常,傳達給孩子們生存的力量。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雷和傅敏

二、自責。

傅雷先生經常自責。前面提到,他自責在孩子年幼時對他們過於嚴厲。那是他內心的痛,好在孩子們沒有受到他的影響,反而是隨了溫良寬厚妻子朱梅馥,成為平和樂觀的人。

他自責對待兩個兒子付出不均。對傅雷,他極盡財力、物力、人力支持,成全他的學業,遠赴國外,最終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家。

但對傅敏教導不夠,任他由學校教育牽著走,連長信也沒寫過幾封。他給傅敏貼了“資質平平”的標籤,時常拿他和哥哥作比較,認為他在音樂、詩詞等方面理解能力都稍遜一籌。

當時傅敏也熱愛音樂,希望考音樂學院被他斷然否定,理由是傅敏年紀大了,難以在藝術上嶄露頭角,而且家裡資金吃緊,無法供養兩個學藝術的孩子。最後,傅敏考取外交學院,畢業一度找不到工作。在一位有擔當的中學校長極力協調下,他才當了一名中學老師。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雷和傅聰‍

傅雷自責無法多為社會做些貢獻。他日以繼夜努力工作,工作量也是有限的。除了文學,他還在繪畫、詩歌、音樂等方面發表評論,指導年輕人修學。

他時時教導傅聰,要把自己留洋的心得體會用文字記錄下來,尤其是和父親交談的這部分,日後可以集結成冊為國內的學生借鑑。

他一再提醒傅聰,他是帶了人民的囑託走出國門的,切莫忘本,牢記使命,學成歸國,報效祖國。

誰成想父母遭受迫害,傅聰無奈在老師幫助下出走英國,並在若干年後取得了英國國籍。得知傅聰放棄中國國籍那幾日,傅雷先生輾轉難眠,他一直強調國家培養孩子,孩子也會報答國家,但面對孩子“學成卻不能歸來”的事實,讓他啞口無言。

一面是愈加猛烈抨擊知識分子的不利環境,一面是兒子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風光無限。

相同時間、不同地點,兩代人境遇的巨大反差給我一種錯覺——這是一部百轉千回的電影麼?如果不是,那當事人是如何度過黑暗時刻的呢?!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母親和兒子合影

三、渴望。

傅雷先生由始自終對身心自由充滿了渴望。

他年輕時的留學背景讓他博學多才,頗受朋友圈歡迎。他從不逢迎誰,談及學問堅持己見,討論起來絲毫不給對方留情面,得罪了不少“名人。

他每天會抽出15分鐘以上的時間和妻子交談——大多他說,妻子聽。常年積累下來夫妻二人共同精進,思想境界差距不大,情感沒有太多隔閡。

他渴望為社會、為人民、為國家多做事。面對一坐幾個小時的工作,從來不叫苦叫累。晚輩請他幫忙指點文稿,他反饋的文稿是原稿的好幾倍——一字一句訂正,還指出原由。

年輕時翻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烙印在他的生命裡,無數次在信件中提及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成為父子交流的共同話題。這樣的交流不涉及評判周邊人,也起到了示例說明的作用,是極為明智的。

他被打成右派後,早先預定的書稿被無限期拖延印刷。甚至,出版社要求他換名印刷,被他斷然拒絕了。他去世前入不敷出,正是這個緣故。

出版社工作尚且有月薪,翻譯家是靠工作量吃飯的,無法印刷,便沒有薪水。無奈之下,他上書中央,勉強給了他每月一百多元的薪水。但房租、基本日用、食用加一塊一百多元都不夠,更別說他和妻子一身病痛。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致信傅聰,為了翻譯一本新書,他需要每日面對300多生詞,感嘆自己的記憶力不好,但苦功夫還是要下的,他準備每天背誦生詞,提高翻譯的速度。

“日子難過”那幾年,為了忘卻苦悶,他用工作麻醉自己,醒了工作、睡著惦記工作,總得不到有效休息,積勞成疾,不堪重負。

但他仍然抱有希望,他隱晦地說環境不會總這樣,還會發展。但他期待的光明普照遙遙無期。

傅聰結婚生子,由父母幫忙起名字,短暫的歡愉後,剩下了太多的不確定。

傅雷夫妻“錯過”傅聰結婚以及第一個孩子出生,他們對傅聰的書信每次都閱讀三遍以上,從書信中尋找蛛絲馬跡,傳授自己的經驗,養育方式、理財方式、接人待物的方式,統統講述若干遍,只為孩子能瞭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被加深迫害,不知自己還能抗多久,每次提筆寫信,何嘗不是“最後的叮囑”!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雷

四、放棄。

傅雷先生最後幾封信敘述了自己極差的身體狀態,眼病、膝病等頻發,工作量下降,生活難以為繼,到了需要傅聰金錢接濟的程度。書信也無法長篇書寫,需要口述,妻子代筆。


失去工作能力成為壓倒傅雷先生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信件中幾度提及自己沒有用處了,只能空想,自己的生命不算什麼,只是放不下孩子們……


1966年,還沒見到孫兒週歲照,還沒等到傅聰學成歸來,還沒見到傅敏成婚,二老便放棄了。

在連續幾晚批鬥後,二老給親戚寫了絕筆信,一一交代家中事務,該歸還的歸還,該取回的取回,該處置的處置。

留下53.3元,作為火葬費。兩人先後含恨棄世。

絕筆信中提及幾件事:

一是從家中搜出的反黨證明,實為親屬寄放物品,百口莫辯,至死不認。

二是教育出“叛徒”傅聰,死有餘辜。可見傅聰輾轉留英,又更改國籍給父母親人帶去多少“重壓”和不白之冤。傅聰卻在信件中絕口不提這些事,有一次母親憤而提筆,曾反問傅聰果真不知雙親近況?

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我們無法評說當時處境下人們的選擇。但可以預見,舊傷未愈的老人,被年輕人汙衊、批鬥、踐踏尊嚴,回到家還要洗心革面繼續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即便如此,他們給孩子們的書信中還要強顏歡笑,飽含熱情。

父母對孩子的是無私的,毫無保留的,孩子對父母呢?!

傅雷放飛了孩子,如同放飛了自己。天地之大,自有容身之處。既然當下不合,也不必強求。


《傅雷家書》:儘量縮小一個我字,是解除煩悶和糾紛的唯一秘訣

傅聰

當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羨慕這樣的父親一路輔佐兒子成長,給予不同時期的養料和機會。即便他的方法固執、不容變通,但他的出發點是有愛的,他的努力方向是對的,他的經驗是普適的。

他的方式方法不見得最適合孩子,但他對教育孩子的鑽研、專注、試錯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我們便用心地創造共同語言,亦步亦趨陪伴孩子,同成長、同進步,還會有之後青春期親子相處的不知所措麼?!

對孩子的叮囑是再多也無妨的,關鍵是要在父母對如何養育子女有清晰認識的大前提下,講得有理有據,而不是情緒宣洩。一位如此驕傲的嚴父尚能放低身段,俯身傾聽孩子的語言,我們又怎會做不到呢?

快樂教育不等於沒有界限。父母要有目標和綱領,給到孩子的必然是一以貫之的規則。孩子有了規則意識,在大環境中如魚得水,家長圍觀即可。教育的長久之計是基於家人互信的基礎,點燃孩子內心的火把,支持孩子走出家門,走向社會!

《傅雷家書》給我的啟示是,人無完人,世事難料,生命的延展需要薪火相傳。在陪伴孩子的有限時間,一路行走、一路叮嚀,用專心、專注、專情幫孩子找到自己和勇氣,望著他們遠行……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燈塔,永不熄滅!


以上


作者:平白書,多平臺簽約作者,平白書寫,平白成書。將一地雞毛過程錦上添花。2016年創建“平白書”公眾號,2017年創建“睿思讀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