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唐德宗是<strong>唐朝中期的

帝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strong>曾孫,唐德宗<strong>生於盛唐時期的天寶元年,在他少年時期可謂殊榮至極,直到他十四歲的時候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出逃蜀地,自此他開始了隨著皇家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造就了唐德宗的一些性格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唐德宗李適畫像


唐德宗在早年的生涯中飽經戰火,他於唐代宗繼位之時擔任了<strong>“天下兵馬元帥”,是當時唐軍的最高統帥,<strong>安史之亂延續了很多年,也正是在<strong>唐德宗擔任元帥後,與叛軍進行了最後決戰,最終平定了叛亂。可以說,唐德宗能夠擔此重任,其自身的軍事素養也是很高的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


唐德宗早年豐富的個人經歷,使得他深知民間疾苦,更對唐王朝衰亡的弊端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他繼位之後勵精圖治、嘗試改革,試圖一挽狂瀾,德宗早期的政治行為可以說非常清明,儘管後來經歷了<strong>“奉天之難”,但是在他一朝整體局勢還是比較穩定的,也為後世的唐憲宗時期的“元和中興”打下了基礎。

<strong>說起“奉天之難”,這是繼“安史之亂”後再次由藩鎮引發的大的動亂,在這次動亂中唐德宗出走漢中,經過“天險古道”而成功避禍,最後驅逐藩鎮,重新入主長安,而這條古道居功至偉,它便是“儻駱古道”。

“奉天之難”的發生實則與唐德宗急切削藩有很大的關係

德宗初政時期,國家處於“百廢俱興”的局面

。雖然經歷了唐肅宗和唐代宗兩朝終於將“安史之亂”平定,但是<strong>藩鎮的力量並沒有清除,相反還延續了下來,大唐王朝的威脅仍然存在著,不過此時的唐王朝在天下人心中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所以二者是處於膠著的狀態,誰都消滅不了誰,<strong>藩鎮表面上仍然以唐王朝為尊,私下裡卻暗自發展,儼然是一種各自為政的局面。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德宗時期藩鎮圖示


在<strong>“安史之亂”時期,吐蕃趁機侵佔了河西、隴右地區,同時南方還有<strong>南詔政權虎視眈眈並和吐蕃聯合意圖不軌,可以說唐德宗雖然貴為天下之主,可是這個皇帝真是不好當啊。

在內有<strong>“藩鎮之憂”,外有“強敵之禍”的情況下,唐德宗意識到要<strong>先“安內”才可“攘外”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長安古城


不得不說,唐德宗<strong>“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非常正確,只不過在<strong>“戰術上”有些操之過急了。

從<strong>大局上看,唐德宗意識到國家實力很弱,沒有能力先去對付外敵收復失地,所以要先從內部下手,於是唐德宗繼位開始的頭幾年也是很勵精圖治的,他<strong>革除弊政,率先勤儉,實行“兩稅法”充盈國庫,休養生息,並且積極擴充兵力;同時唐德宗<strong>加強和外部政權建立良好的關係,和回紇修書通好,承認吐蕃佔領地區的統治權,一時間外部局面得到了控制和穩定,這就為自己<strong>“先安內而後攘外”的戰略做好了準備

這場叛亂的起因很簡單,就是唐德宗拒絕了

<strong>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子李惟嶽請求繼承父親職位的要求後,<strong>李惟嶽聯合魏博節度使田悅、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以及淄青節度使李正己一同舉兵謀反。

在李惟嶽被唐德宗拒絕之後,其他三位節度使也看出唐德宗決心“削藩”的意圖,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一同起兵,<strong>後又有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加入叛亂陣營,戰火蔓延到河南地區,<strong>唐王朝東都告急了,這時前來勤王的<strong>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達長安,德宗皇帝要求<strong>京兆尹王翃(hong二聲)前去犒賞勤王部隊,可是王翃只賞賜了粗茶淡飯,引發了勤王部隊將士們的不滿,於是爆發了<strong>“涇原兵變”,唐德宗出逃<strong>奉天(今陝西乾縣),<strong>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勤王卻最終和叛軍聯合一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唐德宗再次出逃,他經<strong>“儻駱古道”

退至漢中,以山險為屏障隔斷,穩坐中軍,最終指揮擊敗了叛軍,重返長安。

“儻駱古道”在唐朝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始一直到唐代,我國的關中地區在這段時期一直是各王朝統治階級的<strong>核心所在,在<strong>三國時期蜀漢經營巴蜀地區至<strong>唐代期間,將<strong>關中地區通過漢中地區與<strong>巴蜀富庶之地連成一片,使統治階級的核心地區關中能夠充分享受到巴蜀之地的富庶成果,而連接其中的漢中地區成為了統治階級退可避守的寶地。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儻駱古道線路


<strong>為什麼說漢中地區是可以退守的寶地呢?因為在關中和漢中之間有<strong>秦嶺數百里天險可阻,可以極大地阻擋軍隊的前進,<strong>而在天險內側就是漢中地區,同樣連接漢中和巴蜀之地仍然有天險可依,這便是蜀道,所以說漢中對於唐王朝來說意義非凡,是續命的寶地。

唐德宗經歷了“奉天之難”經“儻駱古道”逃至漢中,歷經艱險,唐德宗時期在關中地區通往漢中地區一共存在著四條古道,它們分別是<strong>“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儻駱古道


“儻駱古道”是最為艱險,同時也是最為便捷,因為它的距離是最短的,所以唐德宗選擇了此道入漢中是沒有疑義的。

“儻駱古道”是這四道之中最晚興建的,並且<strong>曾一度廢置,直到唐朝初年才從新修復啟用,從地理角度來看,“儻駱古道”需要<strong>翻越2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沿途人煙稀少,並且後勤保障供給和安全問題頗為嚴重,但是這條道由於其距離最短,對於抵達漢中來說,這條道是最快的,所以唐朝還是不遺餘力的去開發它,並且還因此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在懸崖絕壁上的古棧道


<strong>從軍事角度來說,唐德宗就是通過此路逃至漢中,而後世黃巢起義,唐僖宗也是由此道避難入蜀;從傳播信息的角度來說,這條古道是速度最快的,當然用這條道運送物資是行不通的,可是這條道卻可以任由郵差信使穿行,極有力地保證了巴蜀之地與中央之間的政令傳達往來溝通。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富庶的天府之國


由於唐朝中後期藩鎮勢力強大,<strong>唐王朝倚重的核心逐漸轉向了巴蜀之地,所以這條道的意義就更為顯著了,唐王朝希望攝取通過巴蜀富庶的資源來完成全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且巴蜀之地自古便是“天府之國”,一旦失去了控制,唐王朝便將萬劫不復,所以此道尤為關鍵。

所以說<strong>唐德宗藉助“儻駱古道”退至漢中,憑藉天險,最終重返長安,此古道意義非凡,自此後,唐王朝加大了開發“儻駱古道”的建設,廣設驛館和服務設施,延至宋代,著實繁榮了好久。

總結:

唐德宗一生都在致力於<strong>“安內”的工作,他為了削藩付出了很多,可是因為時機不對,而導致自己經“儻駱古道”退至漢中。

但是細觀唐朝經古道退至漢中巴蜀之地的皇帝,<strong>只有德宗皇帝依靠漢中之力成功地重掌政權,這是跟歷史的時代背景也有很大的關係。

唐德宗經儻駱古道至漢中,路途雖艱難,但卻因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

古棧道遺蹟


“儻駱古道”因德宗而聞名天下,自此為唐王朝續命百年,<strong>而這條古道也開始成為巴蜀之地連接唐王朝的交通要道,為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信息傳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無論是<strong>在軍事上,亦或是傳達公務上,還是在政治層面上,這“儻駱古道”在唐代的戰略意義非常巨大,它<strong>溝通了關中地區和巴蜀之地,連接了南北,當然造成這方面原因的是因為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對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的失控,但是這也間接地促進了巴蜀之地的發展。

所以,形容“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隘之道,說的就是這“儻駱古道”,它不光險,同時也是唐王朝通往避難之處的“高速公路”,通過這條古道進可攻,退可守,能將巴蜀之地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進而實現唐王朝的最終目標,而且<strong>憲宗時期便是通過這條古道平定了西川節度使劉闢的叛亂,繼而開始了唐王朝的“中興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