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唐德宗李適(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與其曾祖父

唐玄宗一樣,被叛軍襲擾被迫出逃,即位之初,以強明主政,貶斥宦官,遏制藩鎮勢力,倡導清明節儉,儼然讓世人看見大唐中興之氣,但是一場兵變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留下了許多罵名。

眾所周知,司馬光與王安石是政敵,都擔任過宰相,雙方水火不容。司馬光對其的評價是“識度闇淺,資性猜愎,親信多非其人,舉措不由其道”,王安石對其的評價是“與漢元帝、唐德宗同道,即不須怪人臣多乖戾不忠信也。”這二人在對唐德宗李適的評價上,都認為其是與漢元帝一樣的無道昏君,都被當做反面教材來勸諫宋神宗。而唐德宗即位之初倡導節儉清明的風氣,卻被後人蘇轍評價為“帝即位之初,好名而貪功。”所以,唐德宗在後世沒有什麼好名聲。而浮人認為唐德宗不算什麼昏君,只是他處於的時期藩鎮勢力過於強大,唐朝已然

積重難返,唐德宗也無能為力,他只能算是安史之亂的受害者罷了。

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被後世詬病的唐德宗,揭開這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一生吧。



出生天寶,少年多磨難

開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選入東宮,為太子李亨之子廣平王李豫(唐代宗)侍妾,天寶元年(742年)的時候為廣平王李豫生下長子李適(唐德宗)。李適的出生並不順利,廣平王李豫作為唐玄宗嫡長孫在十五歲的時候舉行成人禮,受封為廣平王,同年便迎娶了秘書少監崔峋的女兒為王妃,這崔峋可能並不是很出名,但是崔峋的妻子韓國夫人是楊玉環的大姐,要知道楊玉環的孃家當時極為尊貴的皇親國戚。這沈氏在王府備受欺凌,韓國夫人見太子長孫不是自己的女兒所生,也是十分惱怒。

初,妃挾母氏之勢,性頗妒悍——《舊唐書》

這便是對王妃崔氏的描寫,依仗孃家的權勢,在王府作威作福,就連丈夫廣平王李豫都禮讓三分,所以沈氏先於王妃崔氏生下孩子,讓崔氏十分妒恨,所以李適幼年的生活我們也可以知道,十分不好過。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性靈太急,不能容忍


天寶元年李適出生,玄宗、肅宗、代宗、德宗也算是“四皇同朝”,可謂是盛世。可天寶十一年十一月(公元755年),繁華之後的危機顯露出來了,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率兵十五萬以為朝廷誅殺奸臣楊國忠為由起兵勤王。叛軍一個月的時間就攻佔了東都洛陽,大將封常清、高仙芝企圖扼守洛陽與長安之間重要的關隘——潼關,堅守不出,遲緩叛軍的進攻鋒芒。事實證明,封常清、高仙芝的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戰略方針是正確的,當初叛軍久攻不下潼關,大軍疲憊至極,且叛軍後方還有顏真卿等率領的地方軍隊在騷擾叛軍的後方,可以說形勢對唐王朝還是有利的。

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十分昏庸,聽信監軍宦官的言語,以為封、高二將與叛軍有勾結,不加調查就將這二位大將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死。

潼關的守備人物就落在了大將哥舒翰手中,哥舒翰到潼關也作出了正確判斷,決定堅守不出。安祿山面對久攻不下的潼關,掩藏精銳部隊,將老弱病殘三四千人擺在潼關戰場,來誘惑哥舒翰棄險出戰。但是哥舒翰識破了計謀,繼續堅守,不幸的是,宰相楊國忠與哥舒翰不和,且唐玄宗得到前線"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再加上楊國忠的挑唆,任哥舒翰怎樣陳明利弊,玄宗對其都失去了信任,嚴令其出關攻打叛軍,哥舒翰無奈只得慟哭出關

結果哥舒翰一出關,在靈寶西原遭受的伏擊,由於戰場過於狹窄,唐軍部隊完全不能展開作戰,死傷甚眾,二十萬唐軍,逃回潼關的只有八千餘人

,哥舒翰被俘虜,後被殺害,公元756年六月潼關被叛軍大將崔乾佑攻破。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


潼關告破,京都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沒有想到靈寶之戰慘敗,倉皇逃亡,由於李適是太子長孫的緣故也在出逃隊伍中,可長安的諸王、王妃、公主沒有來得及出逃的大都被叛軍俘虜,其中唐德宗李適的生母沈氏就被在俘虜中。

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於賊,後被拘於東都掖庭。及代宗破賊,收東都,見之,留於宮中,方經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義敗,復收東都,失後所在,莫測存亡。

十四歲的李適,由於變亂,與母親分離,母親沈氏由於地位低下,未能被帶走出逃。第二年的時候,唐代宗李豫作為天下兵馬元帥打敗安慶緒,光復洛陽,救出了沈氏,可是母親未能得到父親李豫保護,將沈氏繼續留在

洛陽冷宮,公元759年的時候,洛陽再次被史思明攻破,自此,母親消聲覓跡,音訊全無。而杜甫對於李豫這種薄情也寫下了“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的詩句來嘲諷李豫的薄情行為。

經過幾代皇帝的尋找,沈氏也沒有找到,唐德宗李適對母親是十分愧疚的,但是無可奈何,即位後只有對母親加封一些虛名,對母親親族百餘人加官進爵。

因為一場變亂,李適失去了母親,這讓李適一生都處於對母親的愧疚中。但是這場變亂也讓李適得到的機會。前者說過,李適雖為長孫,但是畢竟是庶出,廣平王王妃崔氏才是正室,天寶五年的時候生下昭靖太子李邈,第二年的時候又生下召王李偲,當初崔氏的姨母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母親韓國夫人仗著妹妹的恩寵,誰都要忌憚三分。就連李豫對待崔氏這個

飛揚跋扈的妻子也無可奈何,顯然只要代宗即位,太子人選必然是必然是嫡妻崔氏所生的嫡長子李邈,就算是後來李邈死於代宗之前,崔氏還有李偲,所以怎麼樣都輪不到李適這個庶出之子來即位。

李適逃出長安的第二天,到達馬嵬驛時,祖父李亨(太子)正在密謀政變,準備奪權和端掉楊國忠集團。太子李亨先是與東宮宦官李輔國密謀準備除掉楊國忠,再利用忠於玄宗李隆基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楊國忠的不滿,聯合陳玄禮,等到楊國忠被幾十個吐蕃使者以沒有飯吃為由攔住,陳玄禮乘機鼓動士兵言“國忠與胡虜謀反”,逃離家園的士兵本就對奸臣楊國忠不滿,便趁亂殺死楊國忠,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都被亂兵殺死,隨後集萬千寵愛的楊玉環也被逼至死,至此王妃崔氏的母系勢力已然消亡,沒有了靠山的崔氏,讓平日裡受盡其欺壓的廣平王李豫迅速將其厭棄。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馬嵬坡之變,李亨發動的奪權政變


及西京陷賊,母黨皆誅,妃從王至靈武,恩顧漸薄,達京而薨。

王妃崔氏失寵之後,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便鬱鬱而終。失去母親的李邈,在大曆八年的時候便去世了,李邈死去第二年李適便以皇長子的身份正式被冊封為太子,若不是安史之亂這場變亂使楊家勢力突然倒塌,李適恐怕不能即位為帝。



即位之路,頗為坎坷

李適的即位,也算是十分坎坷。祖父李亨雖為太子,但也時時刻刻遭受奸人的謀害,不僅要在朝堂之上防備李林甫、楊國忠等權臣的陷害,還要提防後宮貴妃、兄弟的誣陷,要知道唐玄宗就是因為猜忌曾在一日之內連殺三子,李亨可謂是腥風血雨闖出來的,若不是安史之亂髮動馬嵬坡政變,李亨一脈繼承皇位還不一定。

而到了父親李豫

的時候,也伴隨激盪的宮廷鬥爭,先是李豫以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位,在平叛中多建立功勳,廣施恩澤,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擊敗自己的三弟建寧王李倓,加強穩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由於自己的母親章敬皇后吳氏在公元730年就已經去世,此時的後宮由肅宗寵妃張良娣把持,張良娣為皇后,必然擁護自己兒子為帝,所以李豫的太子之位還是有威脅的。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


張皇后首先勾結宦官李輔國,由於建寧王李倓經常參奏二人驕奢淫逸,引起張皇后和李輔國的不滿,二人誣陷建寧王李倓謀害廣平王李豫,從而李倓被賜死,且李豫的輔佐也被賜死。由於此時大權掌握在肅宗手中,李豫也不敢輕舉妄動,只有韜光養晦。但是此時肅宗對立李豫還是張良娣所生的李佋為皇太子之間搖擺不定。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豫收復西京後,形勢迅速穩定,功勳卓著,同年立李豫太子,此時十六歲的李適在繼承皇權的位子上再進一步。

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安祿山、史思明雖然在內亂中相繼被殺,但是安史之亂餘孽未消,史朝義還是佔據東都洛陽。同年四月,李適曾祖

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皇宮神龍殿淒涼離世,祖父肅宗李亨也一病不起,此時父親李豫監國,主持朝政。與張皇后同謀的宦官李輔國見太子勢力逐漸增大,便投入太子麾下。有此張皇后便起了殺心,決定誅殺擁有兵權的李輔國,張皇后所生的興王李佋早死,幼子定王李侗尚且年幼繼承不了皇位,於是聯合肅宗第二子越王李係,決定擁戴李係為帝。四月十六日,張皇后假借肅宗名義為由召太子李豫進宮,隨後逮捕。

但是李輔國事先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派士兵將李豫藏在皇宮飛龍廄,當天夜裡,李輔國和程元振帶兵衝入宮中,將越王李係及一百多名謀反宦官逮捕,張皇后逃到肅宗養病的長生殿求得庇護,但是士兵在垂死的肅宗床榻前將皇后帶走,肅宗怒不可遏,遺恨去世張皇后、越王李係、兗王李僩、定王李侗被李輔國殺死,第二天李豫在肅宗靈柩面前即位。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李輔國(704年―762年),本名李靜忠。


此時二十一歲的李適,對於皇位又進了一大步。同年,代宗李豫仿照自己親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收復二京的先例,讓長子奉節王李適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

,執行收復東都洛陽的任務,承擔與安史叛軍最後決戰的任務。此時李適已然受封雍王,而父親如此的培養,顯然自己皇太子的位子也十有八九了,嚐到了權利滋味的李適,但是此時的唐朝不是原來的唐朝了,也慢慢嚐到了屈辱。

東征之初,李適派宦官劉清潭向回紇借兵,準備東征,但是史朝義派使者回紇說:“唐家天子頻有大喪,國亂無主,請發兵來收府庫。”回紇可汗當即發兵南向,劉清潭到了回紇可汗賬內,回紇可汗此時已經知道唐朝國力衰,便百般羞辱使者,李適到達陝州時,來到回紇可汗營賬內會見可汗,回紇可汗不僅不接見,而且還責令唐朝使者藥子昂讓雍王李適前來跪拜,但是藥子昂言明雍王地位尊貴不能下跪,當即就惹怒了回紇可汗,將殿中監藥子昂、御史中丞魏琚、中書舍人韋少華、給事中李進按到在地,鞭打一百下,而李適在一旁敢怒不敢言,由於傷勢過重,韋

少華、魏琚在當夜就死去,而為了借兵的李適則忍耐了下去。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僕固懷恩(?-765年9月27日),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


相拒久之,車鼻遂引子昂、李進、少華、魏琚各搒捶一百,少華、琚因搒捶,一宿而死。以王少年未諳事,放歸本營。——《舊唐書》

十月,唐軍從陝州開拔,李適坐鎮陝州,前鋒由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部與回紇騎兵組成,陝西節度使郭英義和神策觀軍客使魚朝恩為後軍,李抱玉、郭子儀分道夾攻洛陽,在強大的攻勢下,史朝義兵敗如山倒。僕固懷恩率先攻入洛陽,但是回紇軍隊在洛陽城內燒殺搶掠,是洛陽變為人間煉獄,而此時的李適依然坐鎮陝州,因此此戰的實際主帥是僕固懷恩。

但是李適此舉為自己之後的坎坷埋下了隱患,由於此戰實際主帥是僕固懷恩,在清剿史朝義餘部的過程中,叛軍鄴郡節度使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歸降,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趙、恆、深、定、易五州歸降,雎陽節度使田承嗣、范陽節度使李懷仙也陸續歸降,對於這些安史叛將的安置,僕固懷恩居然讓他們繼續佔據河北地區,讓這些叛將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來要挾朝廷。雖然這場戰役徹底結束安史之亂,但是為李適即位之後埋下了隱患,因為這些叛將只是名義上承認朝廷,但是其在軍事上、經濟上仍然獨立朝廷,屬於半割據狀態,河北三鎮從此成立。

而李適作為主帥未能參與如何安置安史叛將安置的決策,讓其即位以後嚐盡了苦果。不過總的來說,這場變亂平息下去了,李適作為主帥受封為尚書令,與郭子儀等功臣在凌煙閣繪畫肖像,以表彰其功。廣德二年(764年),二十二歲的李適正式被冊封為皇太子。



即位之初,銳意求治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在位十六年的唐代宗李豫突然去世,三十七歲的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經過多年磨難,其體會到民間疾苦和朝政紊亂之後,決定在即位之初大幹一場。在居喪期間,為表示自己遵循禮法,刻意從飲食下手。

嘗召韓王迥食,食馬齒羹,不設鹽、酪。

在居喪期間,飲食上多為素樸,為了大興節儉之風,五月七日的時候,發佈詔令停止各地州府和新羅、渤海國每年向皇帝進宮的獵鷹,停止山南道與江南道除了宗廟祭祀的果品之外的歲貢

。此後,又陸續停止了南寧每年進貢的奴婢,劍南地區每年進貢的春酒,揚州每年進貢的銅鏡、幽州每年進貢的麝香,唐德宗李適認為這幾項都是擾民的弊政,將其罷免,減輕人民壓力。

而且之後,禁止天下進貢奇珍異獸給皇室,下令把文單國進貢的舞象三十二頭放生在荊山之陽,且把皇宮之內的豢養的豹、鬥雞等玩賞動物放生在長安附近山區就連供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都全部放掉。且釋放宮中宮女一百餘人,還給百姓,減掉為皇帝演奏的梨園樂師及演戲的伶官共三百餘人,這一切都為了減少皇室耗費,厲行節儉。且當時各州糧倉中,還有餘糧一萬四千餘斛,德宗當即下令將其分給各州士兵作為軍糧。這幾件措施,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百姓十分喜悅,讓天下看見了一個英明君主的作為,讓飽受戰亂的百姓看到了唐朝中興的希望。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即位之初,手段強明


丙子,罷諸州府及新羅、渤海貢鷹鷂。戊寅,罷山南貢枇杷江南甘橘非供宗廟者。辛巳,罷邕府歲貢奴婢。癸未,罷梨園樂工三百人、劍南貢生春酒。……丙戌,罷獻祥瑞,貢器以金銀飾者還之。丁亥,出宮人,放舞象三十有二於荊山之陽。

德宗革除了幾條擾民弊政之後,贏得了民心。對於代宗一朝權臣勢力過大德宗也深有感觸,代宗大喪期間,臣子需要每天去皇帝靈柩面前致哀,宰相常袞在代宗靈柩面前痛哭,因為過於傷心而站立不穩,因此,隨從就一直攙扶著他。可是中書舍人崔祐甫認為這樣不合禮法,由人攙扶在天子靈柩面前痛哭。此話傳到常袞耳中,便深深忌恨崔祐甫。代宗遺詔規定“天下吏人,三日釋服”即可,但是常袞以宰相之名出面教導應當遵循禮法為代宗皇帝服喪二十七天,但是崔祐甫爭辯以道按代宗遺詔執行。崔祐甫據理力爭,讓常袞顏面掃地。

因此,便誣告崔祐甫“率情變禮,輕論國典”為由,將其貶至潮州,由此看來這常袞確實權勢過大,本就崇尚節儉的唐德宗自然是站在節葬的崔祐甫一方。先是認為將崔祐甫貶謫到潮州定罪太從輕貶為河南少尹。而且在常袞貶謫崔祐甫一事上,本來需要三省宰相共同署名才能生效,但是代宗末期,只有這常袞一位實權宰相,另外兩個宰相郭子儀、朱泚都是形同虛設,所以所有命令都是常袞一人署名,其餘二人都是常袞代為署名罷了,但是這前朝的潛規則,到了德宗手裡便不行了。郭子儀、朱泚上書表示同情崔祐甫,不應該貶謫崔祐甫,這一上書,讓李適感覺到郭、朱二人不知道崔祐甫不知道已經被逐。連忙召見二人詢問其已經簽署命令,為何又上書說崔祐甫無罪。

二人表示不知道崔祐甫已經遭受貶謫,此時德宗才知道,這貶謫命令由常袞一人簽署,欺瞞君主。當即就召回崔祐甫為同平章事即宰相,貶常袞為潮州刺史

。此時朝中還有一權臣勢力,那就是司徒郭子儀。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功勳卓著,不僅身兼多職,且在軍中威望極高,不少將領只認郭子儀而不認皇帝。雖然郭子儀一心忠於唐朝,但是其軍權過於集中始終是皇權的威脅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郭子儀(697年-781年)


代宗在位是,就曾想分化郭子儀的軍權,但是由於多方勢力的阻止未能實施。而德宗李適即位後,當即尊其為尚父,並解除其兵權,加封其為太尉兼中書令,對郭子儀的家族子弟加官進爵,讓其部將分別統領其舊部。這一系列的加封,其實就是解除其兵權,讓其安心養老。至此,唐德宗李適打掉了前朝的權臣集團,在朝中樹立了自己的權威,加強了自己的皇權。

可朝中還是有一勢力嚴重妨礙了皇權,那就是宦官勢力,由於祖父肅宗李亨和父親代宗李豫的即位,宦官勢力確實出力不少,從而導致宦官在政治上得到皇帝進一步的支持,經過肅宗、代宗兩朝的發展,其勢力確實發展不少。以至於擁戴代宗即位的宦官李輔國曾對代宗說過這樣的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有此可以看見代宗一朝的宦官勢力足以威脅皇權和軍國大事的處理

。而且代宗對宦官也十分優寵,對於宦官公開索賄,代宗居然還是支持的。

而且宦官出使州縣的時候,公然頒發文書索取賄賂,而且宦官作為皇帝使者,經常帶著賞賜去各地節度使處,每次節度使所給的回禮一般都是宦官所得,且數額十分巨大。德宗李適為太子的時候,就十分厭惡宦官這種擾民的行為。即位後,李適派宦官邵光出使淮西,賜節度使李希烈旌節,李希烈送給邵光奴婢、駿馬和七百匹縑、兩百斤黃茗。此時被李適知道,當即杖責邵光六十,隨後將其流放。此時還出使在外的宦官紛紛將禮丟到山谷之中,還沒有收禮也不敢再收了。

上聞之,怒,杖光超六十而流之。於是中使之未歸者,皆潛棄所得於山谷,雖與之,莫敢受。——《資治通鑑》

而對於經濟,李適也是大膽啟用新人。即位之初,打擊常袞,立正直之臣崔祐甫為相

,可是崔祐甫雖然賢德,但是為相六七個月就病逝,領死前推薦了道州司馬楊炎為相。而李適也不循規蹈矩,破格提升楊炎為相,楊炎主政期間,實行兩稅法。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楊炎(727年-781年),字公南,鳳翔府天興縣(今陝西鳳翔縣)人。


唐初,實行租庸調製,以人丁為依據,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但是由於社會的發展,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導致富者田連阡陌 ,貧者無立錐之地,而突然爆發的安史之亂讓本就多有弊端的租庸調製更加經營不下去,不僅導致國家稅收的減少,而且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負擔,長此以往,恐激生民變。在這等背景下,楊炎在代宗時期劉晏等人進行的稅制改革的基礎下,實施兩稅法

此法,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雖然遭到地主貴族的激烈反對,但是德宗還是在即位之後第二年,強行推行,展現一個新皇的魄力。兩稅法中,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夏稅限六月納畢,秋稅十一月納畢;"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全部取消,但丁額不廢,簡化了徵稅方式;而且凡鰥寡孤獨不濟者,可以免稅,這又是古代稅法制度的一大進步。兩稅法的實施,不僅增加了國家的稅收,還減輕了廣大人民的經濟負擔,簡化的稅收程序,提高了稅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安史之亂後的戰後經濟得到恢復。

有此可見,李適一上臺便以強明政治手段推行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安史之亂所帶來的的創傷,頹敗之後的唐朝在李適的帶領下逐漸上升,可是,一場兵變改變其本可稱為明君的人生。

奉天之難,改變人生

改變稅收方式,觸犯權貴的利益,面對地主權貴的討伐,李適已然以強硬的手段推行,可是藩鎮他依然還是強硬。前者說過,當初東征洛陽的時候,僕固懷恩擅自讓歸降的安史叛繼續在原來的領土任節度使,導致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區還是處於半割據狀態,這些節度使勢力太大,且還是父死子繼的世襲制。

建中二年(781年),原來安史叛將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其子李惟嶽上書朝廷,請求正式接任成德節度使,但是李適覺得藩鎮勢力太過於強大,拒絕了李惟嶽的請求。魏博節度使田悅也上書力挺李惟嶽,由此可見,這些割據勢力都是相互勾結

。當時這些半割據勢力的情況是,成德節度使李惟嶽擁有七州領土,擁兵五萬五千、魏博節度使田悅有七州領土,擁兵十萬、淄青節度使李正已擁有十五州領土,擁兵十餘萬、幽州節度使朱滔有四州領土,擁兵五萬。這些原來安史叛將的後代,只是名義上承認朝廷,實際上其擁有極高的自治權。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河朔三鎮


寶臣以七州自給,軍用殷積,招集亡命之徒,繕閱兵仗,與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義等連結姻婭,互為表裡,意在以土地傳付子孫,不稟朝旨,自補官吏,不輸王賦。——《舊唐書》

李惟嶽、田悅、李正已為了抗拒朝廷的拒絕藩鎮傳子的措施,密謀武裝抗拒朝廷,面對河北三鎮的抗拒,李適也在調兵遣將準備武力削藩。在河北地區,有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邢、磁二州,這二州如楔子一樣楔入成德鎮和魏博鎮之間,叛軍首先發起了對這二州的攻擊,李適急忙令李抱真和河東節度使馬燧出兵救援,令派神策軍將領李晟率中央禁軍出征,馬燧聯軍一路勢如破竹,圍困邢州的叛軍倉皇而逃。

而李正已深知糧草對戰局的影響,扼守徐州,卡住運往朝廷的水道。但是李正已病死,淄青鎮開始內亂,李正已兒子

李納即位,可李正已的弟弟徐州刺史李洧不滿意李納,投降朝廷。德宗派朔方大將唐朝臣率五千人和宣武鎮劉洽、神策軍將領曲環馳援徐州,徐州之戰也勝利,漕運也因此通暢。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唐朝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更加嚴峻


在河北戰場上,馬燧與李抱真決定主動出擊,在洹水岸邊大破叛軍,淄青兵幾乎被全殲,魏博節度使田悅帶著殘軍逃回魏州。而在北部戰場上,幽州平盧節度使朱滔本就與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不和,因此戰爭一開始,朱滔就聯合成德鎮大將張孝忠共同對付李惟嶽,李惟嶽被這二人大敗,成德兵馬使暗殺李惟嶽,將李惟嶽的頭顱獻給朝廷。此時叛軍已經勢單力薄,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但是德宗對於處理河北戰後之事犯了錯誤,就是分封新的節度使和沒有因功合理封賞。782年,任命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王武俊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康日知為深趙團練觀察使,且把棣州、德州劃給朱滔。這種措施看似招攬叛將攻打叛將,但是這也培植了新的藩鎮力量。但是這些將領都認為朝廷給的賞賜太少,此時田悅派人遊說朱滔、王武俊等人,認為朝廷此舉無非就是利用藩鎮削弱藩鎮,於是朱滔、王武俊等人本就對朝廷不滿,二人

降而復叛,與叛將領田悅聯合。結果戰局瞬間對朝廷不利,由於叛軍勢大,官軍多次被叛軍打敗,且朝廷因為持久的戰爭消耗已然拿不出糧餉。

此時,王武俊和田悅決定擁戴朱滔為王,此時朱滔為冀王、田悅為魏王、王武俊為趙王,李納為齊王,見朝廷無力征討,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朝廷。此時朝廷無奈只得派出老臣顏真卿去安撫李希烈,但是此時李希烈已然不懼其威望,先是囚禁其,然後殺害。由於李希烈的加入,使形勢更加嚴峻,但是此時妥協,朝廷的威望進一步低落,此時的李適已然是騎虎難下了。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


此時,德宗準備調涇原鎮去平叛,節度使姚令言帶領士兵五千餘人來到長安準備領取封賞前去平叛,沒有想到,國庫已然空虛,拿不出財物賞賜這些士兵,此時,姚令言在宮中準備向李適辭行,但是涇原士兵已然不滿朝廷的吝嗇,全副武裝殺向京城,此時京城中禁軍大都出去平叛,面對亂軍的突襲。德宗只有帶著十之二三的王親貴族從皇宮北門,倉皇逃出。而叛軍盟主朱滔的哥哥太尉朱泚被涇原軍擁戴為主帥,此時長安被朱泚、姚令言佔據。此時的李適已經逃到了奉天,783年十月,朱泚在長安登基為帝,國號大秦。由於郭子儀舊部渾瑊堅守奉天,朱泚久攻不下奉天,使李適沒有落到叛軍手中,而且前線的李懷光回援奉天,但是奉天城內已經府庫全空,就連皇帝的口糧都難以保證。但是德宗一直向將士們承認自己太過於浮躁,導致如此境地,面對皇帝的主動認錯,使士兵士氣始終高昂。

此時李晟也率軍回援,面對各路勤王援軍,朱泚深知需要儘快攻下奉天才能扭轉戰局。面對朱泚猛烈的進攻,奉天城危在旦夕,城中守軍疲憊至極,李適已經做好了與將士的訣別,準備赴死。此時,李懷光率領大軍擊敗了朱泚的阻擊部隊,前來救援奉天,朱泚見狀只得逃回長安。但是李懷光懼怕德宗身邊的盧杞等奸臣,且李適也不接見李懷光這位功臣,急忙令他去攻克長安,此舉全然寒了李懷光等將領的心,李懷光認為就是盧杞等人搗鬼,依仗兵勢,逼德宗貶謫這些奸臣,李適為了讓李懷光出兵,便答應。結果李懷光,因為逼君王貶謫權臣後內心不安,害怕戰事平息後,會被李適處罰,而且李適完全被戰爭慌亂了手腳,沒有好好安撫李懷光,導致李懷光在長安西郊止兵不前,與叛軍朱泚聯絡。等到李懷光反骨已現,李適才拿出恩賜去拉攏他,可為時已晚。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李懷光(729~785年),本姓茹,渤海國人,靺鞨族。


懷光對使者投鐵券於地曰:“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辭氣甚悖。

幸好在奉天掌兵李懷光部將向李適密奏李懷光謀反,此時德宗已然準備秘密逃亡了,德宗一行人從奉天又逃到了梁州,朱泚派部將孟保等人前去追擊,可是孟保不願犯下襲皇駕之罪,草草撤軍,李適才得以保全逃到梁州,這段時間的逃亡讓李適失去了當初的雄心壯志,希望學習曾祖玄宗一樣逃亡蜀地,但是被將領李晟勸阻,才留在前線抗擊叛軍,如果逃亡蜀地,進一步降低皇朝的威信力。

也算是大唐氣數未盡,李懷光大多數將領、士兵不願意做亂臣,得知李晟還在前線,紛紛投降李晟,抗擊李懷光。此時李晟聚攏唐軍殘兵,又得到多處節度使的兵力支援,且李適給予李晟兵權,

不干預其指揮,在公元784年五月的時候包圍長安,且叛軍行為反常,不據守長安,反而出城挑戰,兩軍在長安北郊激戰至夜,叛軍大敗,幾日後,官軍攻入長安,朱泚、姚令言率領一萬殘軍西逃,而在逃亡中,朱泚與姚令言被亂軍殺死,這場全國大亂就此落下帷幕。


唐德宗:從武力削藩到縱藩,懲宦到寵宦,一位強明皇帝的悲劇人生

涇原兵變,因吝嗇導致的兵變。


光元元年784年六月十九日,德宗從山南的漢中啟程回京。李適歷時九個月的逃亡生活終於結束了,可曾經的雄心壯志卻丟了。此後,李適對先前叛亂藩鎮進行大赦,並下達罪己詔,聲明自己“朕實不君”,先前叛亂稱王的節度使朱滔、王武俊、李納、田悅面對皇帝的妥協紛紛上表謝罪,去除王號。785年秋,李懷光兵敗自殺,786年,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所殺,這場全國變動終於結束。

而李適面對各地將領的反覆無常,近九個月的流亡生活,對自己最忠心的恰恰是內侍宦官竇文場、霍仙鳴所率領的一百多名宦官,在光復長安之後,李適一改之前對宦官的打擊態度,對其十分寵幸,讓竇文場和霍仙鳴統領

神策軍,使自己和父親兩朝對宦官勢力打擊的努力付諸東流,導致宦官勢力尾大不掉,加劇唐朝後期的宦官亂政。

且李適經過這場變亂,歷經九個月擔驚受怕的流亡生活,失去了當初的雄心壯志,使其更加猜疑,對大臣多不信任,頻繁的更換宰相,且在稅收方面也增加了許多稅收方式,加劇了人民的生活負擔,對藩鎮之事也多姑息,讓唐王朝進一步走向滅亡。



浮人語

李適被後世視為昏君,也算是悲慘。但是我們客觀來說,他不同意藩鎮父子繼承製,以武力削藩,但是其認識不到唐朝此時國力衰微,導致藩鎮叛亂,全國烽煙四起,或許可以怪罪其不識時務,不懂緩慢削藩,但是其魄力亦是可以讚許的。

而且對於涇原軍和李懷光的叛亂,世人可以說是李適的吝嗇,導致姚令言和李懷光的叛亂,但是涇原軍節度使姚令言在面對自己士兵叛亂,不加制止,反而加入其中擁戴朱泚為帝,且李適對李懷光百般退讓來拉攏他,但是李懷光面對皇帝的退讓,居然勾結朱泚謀反,且抗拒至死,此二臣本就是不忠不義之臣,豈是一些財物所能拉攏。

所以李適在即位之初,並不是後人所說的沽名釣譽之輩,而是真心想做一位好皇帝,只是性靈太急,不能容忍,過於浮躁,才導致多方變亂。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安史之亂後,藩鎮擁兵太多,割據為王。也可以說,李適只是遇上了積重難返的時代,其本可以一展宏圖,成為明君,奈何操之過急,導致兵變,猶如後世建文帝。

當初不同意藩鎮傳子,武力削藩,如今戰爭勝利,繼續同意藩鎮的傳子制,命運似乎給李適開了一個玩笑。

李適,安史之亂讓其得到做皇帝的機會,奉天之亂讓其喪失了做明君的機會,前期為明君,一場變亂讓其失去了雄心壯志,一位後世所詬病的昏君。其實李適算不上昏君,只是一個時代悲劇人物而已,一位安史之亂的受害者。



《舊唐書 德宗本紀》、《唐會要 諸王》、《舊唐書 代宗本紀》、《舊唐書 睿真皇后沈氏傳》、《舊唐書 代宗崔妃 》、《舊唐書 肅宗張皇后傳》、《舊唐書 玄宗本紀》、《舊唐書 肅宗本紀》《舊唐書 回紇傳》、《舊唐書 僕固懷恩傳》、《舊唐書 崔祐甫傳》、《舊唐書 李輔國傳》、《舊唐書 楊炎傳》、《新唐書 食禍二》、《中國通史》、《舊唐書 李寶臣傳》、《舊唐書 馬燧傳》《舊唐書 朱滔傳》、《舊唐書 顏真卿傳》、《舊唐書 朱泚傳》、《舊唐書 李晟傳》、《舊唐書 李懷光傳》、 《舊唐書 陸贄傳》、《新唐書》、 《資治通鑑 唐紀》、《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