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歷史上的皇帝大致有三類:有能力有志曏者,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文治武功,開闢盛世;無能力無志向者,像夏桀商紂徽欽二帝,貪圖享受,荒廢祖業。

這兩類人雖說處在極端,但至少活得還算痛快,最悲慘的莫過於第三類了——有志向無能力,困於有心無力的尷尬境地,多半難逃鬱鬱而終的宿命,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宋神宗趙頊了。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與王安石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治平元年(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神宗以君權的力量,保證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後頒佈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在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變法雖然在前一階段取得勝利,但守舊勢力的攻擊並沒有停止。於是,神宗開始左右搖擺,勉力維持新政。元豐年間,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使改革有所推進。元豐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神宗以為有機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元豐五年(1082年),又聽徐禧之計,築永樂城,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戰敗。宋軍兩次戰敗,神宗希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

長期處於安逸之中的宋軍毫無戰鬥力,被打得慘敗不說,還在永樂城大戰中創下了破紀錄的恥辱:二十餘萬軍民全軍覆沒。本來就弱得不行的北宋國防,更加雪上加霜了。最後沒辦法了,神宗也只能接受委曲求全的現實

這一系列的失利,極大地摧殘了神宗的意志,這個原本心比天高的皇帝,最終輸給了殘酷的現實。心灰意冷之下,神宗的身體也開始吃不消,最終抑鬱成疾,年僅37歲就病逝了。

說到底,神宗皇帝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胸懷大志,但能力卻匹配不上他的志向,最終輸得一塌糊塗。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子趙煦嗣位。在守舊勢力的反對下,神宗雖然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不變,是宋朝有抱負、有作為的皇帝。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8歲 ,廟號神宗,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


宋神宗趙頊一生

早期經歷

宋仁宗慶曆八年四月十日(1048年5月25日),趙頊在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出生。是宋英宗趙曙和宣仁聖烈皇后高氏所生長子。八月,宋仁宗賜名為趙仲針,不久被授為率府副率,後三次升遷至右千牛衛將軍。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宋仁宗賜名為趙仲針,不久被授為率府副率,後三次升遷至右千牛衛將軍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趙頊的父親宋英宗趙曙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趙頊與其父趙曙一起入居慶寧宮,當時他曾經夢到有一位神人捧著他登天。農曆三月,宋仁宗逝世,趙頊父趙曙即位,授趙頊為安州觀察使,封光國公。是年五月,趙頊受經於東宮。據記載,趙頊相貌不凡,舉止皆與常人不一。而且天性好學,每次請教學問都一直到日落而忘記了進膳,宋英宗趙曙見了他如此好學常場派遣內侍去阻止他。趙頊每次正衣冠與行禮都非常注意,即使是最炎熱的時節,也未嘗用扇。侍講王陶進入宮內,趙頊率弟弟趙顥向他參拜,可見對師傅的尊重。九月,又加封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名為趙頊。

宋神宗幼時,便“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志“雪數世之恥” ,到十多歲時,神宗就“慨然興大有為之志,思欲問西北二境罪” 。父親英宗即位時,神宗十六歲,這期間王安石的改革理論在社會上有了更廣泛的影響。加之在潁邸任職的韓維、孫永等人是王安石的崇拜者,在其日常講論之間,神宗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而對王安石更加關注。

治平元年(1064年),趙頊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納故相向敏中的孫女為夫人。十月,宋英宗病重,趙頊按照宋仁宗時期的舊制,請求兩日一到邇英閣講讀,以安朝廷百官之心。十二月,趙頊被立為皇太子。 宋神宗在東宮讀書時,就十分崇尚法家學說。在法家之中,他尤其喜歡韓非子, [8] 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讚賞。 法家學說對神宗確有很大的影響。在後來談論治國之道時,宋神宗常常提起一些古代銳意變法的法家人物,“若古之立功名者,管仲之於齊,商鞅之於秦,吳起之於楚,皆使政令必行” 。法家學說中改革進取的精神與“法”、“術”、“勢”相結合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思想,對宋神宗的一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神宗初政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以韓琦為司空兼侍中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號樂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駕崩,太子趙頊繼位,次年改元熙寧,宣告大赦天下。並派遣馮行己向遼朝告哀。又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為皇太后,命宰相韓琦為山陵使。 同月,以韓琦為司空兼侍中,曾公亮為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進封英國公,文彥博為尚書左僕射、檢校司徒兼中書令,富弼改授為武寧軍節度使、進封鄭國公,曹佾改授為昭慶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張昪改授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宗諤授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授為集慶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歐陽修、趙概並加尚書左丞,仍為參知政事之職,陳昇之為戶部侍郎,呂公弼為刑部侍郎,允弼、允良並加守太保,冊封其弟東陽郡王趙顥為昌王,鄠國公趙頵進封樂安郡王。

趙頊即位時,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治平二年(1065年)的時候,宋朝財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 廣大農民由於豪強兼併、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值此內外憂患、財政睏乏之際,趙頊對宋太祖、宋太宗所制定的“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年輕的趙頊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趙頊一聽王安石來京,異常興奮,馬上召其進宮。趙頊與王安石晤面,聽取王安石有關政治、財政、經濟以及軍事上的改革謀略之後,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趙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所折服,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不可否認,趙頊的改革理想之所以在繼位之初就能付諸實施,與王安石的支持有著密切關係。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趙頊與王安石晤面,聽取王安石有關政治、財政、經濟以及軍事上的改革謀略之後,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


熙寧新法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同時調整了人事安排,組成新的執政班子。變法措施大概分為三個部分:即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和取士之法。 隨後新法逐漸出臺。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新法剛一出,便招來朝野間一片指責和謾罵,不僅從內容和效益上對新法進行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責,說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在朝議紛紛面前,王安石不為所動,喊出了“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不足的口號, 趙頊對王安石表示支持,說:“人臣但能言道德,而不以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事。”主張道德與功名並重,反對守舊派空言道德、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的做法。在兩派爭議當中,趙頊先後罷退了一批對變法持否定意見的官員:如御史中丞呂公著“以請罷新法出潁州”;“御史劉述、劉琦、錢鑼、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楊宗愈皆不得言,相繼去”;“翰林學士範鎮三疏言青苗,奪職致仕”;歐陽修乞致仕,“乃聽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彥博言市易與下爭利,“出彥博守魏”。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新法剛一出,便招來朝野間一片指責和謾罵,不僅從內容和效益上對新法進行非難,而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責


熙寧三年(1070年),擢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讓其有了更大的權力,於是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等新法先後頒行天下,變法進入了高潮。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新法,趙頊特命設置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即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由王安石和知樞密院事陳昇之主持;在這個機構中,趙頊聽從王安石的舉薦,起用了呂惠卿、章惇、蔡確、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

變法失敗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蘇轍(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韓琦反對王安石變法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



熙寧新法雖得到趙頊的鼎力支持,但實行起來舉步維艱,由於新法在多方面觸犯了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的支持。同時由於新法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韓琦、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神宗的思想也開始猶疑起來。保守大臣們反對新法,王安石早有思想準備,但是改革派內部分裂,給王安石的打擊是格外沉重的。而這時的神宗也不像前幾年那樣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他的意見。王安石對神宗慨嘆道: “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著又潑一勺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熙寧九年(1076年)春天,王安石因身體有病,屢次要求辭職。到六月間,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精神受到極大刺激,已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神宗只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第二年王安石連江寧府的官銜也辭去了,此後直到1086年去世,王安石再也沒有回朝。

王安石兩次罷相,都是趙頊向守舊勢力妥協的結果。趙頊的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獲得大臣和後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過變法富國強兵的政治目標並沒有變。他一邊安撫守舊派的大臣,啟用曾被罷退降職的舊派人物呂公著、馮京、孫固等,一邊堅持改革,以平衡新派、舊派的力量。

元豐改制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的第二年,趙頊改年號為“元豐”,宋神宗從幕後走到前臺,親自主持變法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的第二年,趙頊改年號為“元豐”,宋神宗從幕後走到前臺,親自主持變法。然而,變法依舊伴隨著反對的聲音。失去了王安石,趙頊本就很傷心,又要獨自面臨巨大的壓力,不免有些惱火。他決定實行更為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嚴懲反對變法的官員。趙頊沒有停止改革的進程,經過他的不斷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於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實行到宋朝末年未再進行大的變動。

北宋中期冗官成災,不但官僚機構十分龐大,官員急增,而且造成官職不符,大批官僚無所事事卻身居要職;辦事效率低下,得過且過之風盛行。這種官僚體制,當然既無益於朝政,更不能適應改革的需要。因此,宋神宗經過深思熟慮,下決心對官僚體制進行改革。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元豐改制


首先對中央機構進行整改,使“臺、省、守、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適當合併機構,裁減官員,使官員名實相符,有職有權。設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統管中央行政。中書省主管宣佈皇帝命令,批覆臣僚奏議,決定重要官員的任免,下設吏房等八房辦事機構。門下省主管審議中書省所定事宜。尚書省是執行機關,設宰相,分六部,行使實際權力。但兵部只管保甲、民兵等事,實際兵權仍為皇帝和樞密院掌管。這樣,宋初以來中央機構虛職多而實職少的弊端,得以扭轉,原來“三省長官不預朝政,六曹不釐本務”的怪現象消除了。

其次,宋神宗統一了全國官員的薪金,原來只領薪金的虛官,改為相應的階,以階級領薪金,以便於對官員的考核和使用,使“卿士大夫涖官居職,知使責任,而不失寵祿之實”,發揮官員的積極性。

宋神宗的元豐改制,雖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沒有也不可能進行徹底的機構體制改革,精簡官員,因而他徒有良好的願望,卻不可能達到鞏固改革成果的目的。

憂鬱而世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趙頊由於對西夏戰事的慘敗,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病情惡化。大臣們亂成一團,王珪等人開始勸趙頊早日立儲。趙頊此時已經有不祥的預感,無奈地點頭同意了。神宗六子趙傭,改名為“煦”,被立為太子,國家大事由皇太后暫為處理。趙頊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強盛的國家,再造漢唐盛世。當這些夢想破滅之時,趙項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年僅38歲的神宗趙頊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同年三月,年僅38歲的神宗趙頊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九歲的兒子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他耗盡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後不久,就被他的母親高太后暫時廢除,不過,哲宗親政後又陸續恢復,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繼續執行。

宋神宗趙頊為政舉措


第一、政治上推行王安石變法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在政治上神宗還是勉力維持新政局面的。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守舊勢力以為時事將有大變。神宗卻明確下詔說明新法“間有未安,考察修完,期底至當。士大夫其務奉承之,以稱朕意。無或狃於故常,以戾吾法。敢有弗率,必罰而不赦”。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終神宗朝,除方田法罷廢及部分新法條文被稍作調整外,新法基本上得以貫徹執行。神宗對在外地任職的王安石也多有關照,如公元熙寧十年(1077年)以王安石為集禧觀使;元豐元年(1078年)以王安石為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集禧觀使;元豐三年(1080年)改制,則以王安石為特進,改封荊國公。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進。他繞開容易引起爭論的理財問題,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頓冗官和強化軍兵保甲問題上。冗官冗費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為了加強皇權,廣授官職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監之權,授官制度複雜,有官、職、差遣之分,造成機構重疊,閒官冗費等弊端。元豐三年(1080年)八月,神宗正式啟動官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空名的官職,原作為虛職的省、部、寺、監各官皆實際任事。並採用舊文散官的名稱編成官階,作為官員俸祿及升降的品階標準。元豐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為藍本,頒行三省、樞密、六部新官制。元豐年間中央官制的改革,雖然侷限性很大,但表現了神宗維持新政,繼續改革的心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以來混亂的官僚體制,奠定了北宋後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構架。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第二、熙寧變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復了生機與活力

熙寧變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復了生機與活力。新法的實行,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國高達七億畝耕地,單位面積產量普遍提高,多種礦產品產量為漢代、唐中葉的數倍至數十倍,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也有明顯提高。

第三、支持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

宋代經濟的發展為編纂《通鑑》提供客觀的條件。趙宋王朝建立後,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是文化事業的發達,加之宋王朝實行“右文”政策。雕版印刷術的普及,造紙術的進一步改進,對文化的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宋初期,先後編成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四大部書,就是宋代“右文”政策結出的碩果,又是宋代文化發展的標誌。龍圖閣和天章閣分別是度藏太宗、真宗著作的地方,也藏有不少典籍。僅崇文院藏書,據仁宗時修成的《崇文總目》記載,就有書籍30669卷,可謂當時全國最大的圖書館。這就從資料上為書局編書提供了保證。書局遷到洛陽後,神宗又以潁邸舊書2400卷賜予司馬光,併為《通鑑》作序。

第四、開發湘西

今湖南西部及其邊臨地區為宋代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原設羈縻州數十,北部稱北江,南部稱南江,合稱兩江,由荊湖北路的辰州(今湖南沅陵)管轄。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王安石派新法主將章惇以察訪荊湖北路常平等事為名開發兩江地區。同年十一月首先開發荊湖南路的梅山地區(今新化、安化、武岡地區),設新化縣,次年又於臨近地區設安化縣(今安化東南)。熙寧七年開發南江,設沅州(今芷江)及盧陽縣(州治,今芷江),後又設黔陽縣(今洪江市西北黔城)。熙寧九年,北江也得到開發,以後又在湘西陸續設置縣、鎮、寨,湘西地區逐漸得到開發。

第五、軍事上經略熙河、宋越戰爭、宋夏戰爭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經略熙河


王韶曾上書稱:“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 熙寧四年(1071年)八月,設洮河安撫司,以王韶為長官。次年五月又設通遠軍(今甘肅隴西),王韶兼任知軍,經略河湟地區,得到王安石的全力支持。八月,佔領武勝軍,改名鎮洮軍。十月,升為熙州(今臨洮),並設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司,王韶為長官兼知熙州,本路所轄州、軍,其時河、岷、洮三州尚未佔有。次年三月佔河州(今臨夏市),軍行近兩月,千八百里,又佔宕(今宕昌)、岷(今岷縣)、疊(今迭部)、洮(今臨潭)等州,宋復設河、岷、洮州,其餘改為城、寨。熙河路轄區終於全部佔有,對西夏起到了抑制作用。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宋越戰爭


交趾位於今越南北方地區,自仁宗末期以來,就時時侵擾宋朝邊境。熙寧八年(越南大寧四年,1075年)九月,交趾軍攻佔宋古萬寨(今廣西扶綏西北),十一月又大舉進攻,水路渡海攻佔廉州(今合浦)、欽州;陸路於次年正月攻佔邕州(今南寧)。熙寧九年(越南大寧五年,1076年)二月,宋任命郭逵、燕達統兵5萬號稱10萬進行反擊,失地相繼收復。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宋軍攻入交趾境內,擊敗交趾的象陣,交趾軍潰逃,宋軍攻佔門州(今越南同登)。宋軍從山間小道直插富良江(今紅河),離交州(今河內)30裡,交趾將艦船全部聚集南岸,宋軍無法渡河,設伏誘敵,交趾中計渡河出擊,宋軍伏兵齊發,交趾大敗,洪真太子戰死。十二月二十一日(1077年1月18日)交趾王李乾德割地求和,宋軍統帥郭逵接受降書後班師北返。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元豐五路伐夏


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西夏惠宗秉常擬割地與宋議和,被梁太后囚禁。七月,宋乘機出兵,五路攻夏。十一月末,宋將劉昌祚攻至靈州(今寧夏吳忠西南)城下,即將攻入城內,為主帥高遵裕嫉功馳使制止,以致貽誤戰機,久攻不下,反被西夏決河水所淹,宋軍被迫退回。李憲率熙河路宋軍於九月初二攻佔蘭州,隨即築城。神宗採納李憲建議,於次年正月改熙河路為熙河蘭會路。七月,宋神宗採納徐禧建議,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1082年(北宋元豐五年),神宗在銀、夏交界修築永樂城屯軍,想要困住興州的西夏軍。不料西夏出動了30多萬大軍圍城,永樂城失陷,宋軍將校傷亡200多人,損失民夫工匠20多萬。戰報傳至汴京,神宗臨朝慟哭。他從此也失去了鬥志,繼續維持著原來對西夏的納貢和議。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永樂城之戰


第六、重視教育

宋神宗在一系列變法中,教育方面的改革異議較少,州縣建立小學,朝廷直接領導太學,分外舍生、內捨生、上舍生三等,由定期的考試選拔。外舍生兩千人,考試優秀的升內捨生;內捨生三百人,考試好的升上捨生;上舍生一百人,優秀者可以直接選拔為官。

第七、不信讒言、嚴懲誣告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吟檜(樹)》的詩,其中有這樣兩旬:“根到九泉無處曲,世間惟有蟄龍知。惹起一場事端”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吟檜(樹)》的詩,其中有這樣兩旬:“根到九泉無處曲,世間惟有蟄龍知。”就這樣兩句詩,卻惹起一場事端。 同平章事王珪,便向宋神宗奏道:“臣下的看法,蘇軾對聖上有不臣之意,應從重量刑,給以處罰”神宗說:“朕一直待蘇軾不薄,所以,儘管蘇軾有錯,但還不至於達到謀反的地步。不知愛卿是如何知道蘇軾要謀反的?”王珪說:“他作詠檜詩,內有“根到九錄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一句。陛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是他的知己,卻把地下蟄龍作為自己的知音,這不充分說明他確有不臣之意嗎?非嚴遣不足示懲。”神宗聽後說道:“詩人作詩,本為詠檜,與朕有什麼相干?請你們不要再妄加牽強附會了。後來,又有人誣告司馬光、張方平、範縝、陳襄、劉摯等人,都與蘇軾有相類似的舉動.並且經常私下聯絡,都應該受到嚴厲懲罰!對此,宋神宗堅決不允許,最後,只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免於追究刑事責任。

有志向無能力、有心無力、鬱鬱而終的皇帝——宋神宗趙頊


趙頊即位後的時候,有一天,御史蔣之奇上書彈劾尚書左丞歐陽修,說其作風不正,與外甥女有亂倫之醜聞。神宗看後,轉問故宮臣孫思恭。孫思恭答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並指出此事關係到大臣名節,應謹慎從事。神宗下詔蔣之奇,讓他拿出證據,蔣之奇的上諫本來就是道聽途說,哪來的證據,見神宗令他出證,一時便慌了手腳,只好說出此事是從中丞彭思永處聽來的。神宗又問彭思永,結果,彭思永又說他是聽來的,並無證據。這彭思永又如何聽來的?經進一步查證,神宗終於弄清了說歐陽修亂倫之事純屬誣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歐陽修的內弟薛宗孺,平時因與歐陽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語,說歐陽修有淫亂行為。這流言蜚語不知怎麼傳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訴了蔣之奇。而蔣之奇未分真偽,竟然以此為由上奏彈劾。宋神宗弄清之後,怒責蔣之奇誣告行為,遂後連同彭思永一併貶職,調出京城。神宗嚴懲誣告,朝廷震動,天下服其明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