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雖然是DC宇宙的電影,但它是否算是一部獨立的藝術片?

天行者安納金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呀!驚悚哥給大家分析下DC 最新獨立《小丑》起源電影,為何它算是一部獨立的藝術片。

我得承認這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電影,太壓抑太黑暗太墮落,但不代表我對這類型的電影有任何的偏見,相反,我非常認可《小丑》這部作品。

“小丑”這個角色源自超級英雄漫畫《蝙蝠俠》,有人稱他為“超級壞蛋”,因此《小丑》也算是超級英雄電影的一脈。《小丑》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類型片,而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與社會問題的佳作。事實上, DC公司此前也強調過,《小丑》電影獨立於DC電影宇宙,和《正義聯盟》《神奇女俠》《海王》毫無關聯。從預告片中就能看出,小丑毫無超能力,這部電影中也沒有超能人士,所以在風格上與DC其它超級英雄電影非常不同。

影片講述了小丑亞瑟·弗萊克的身世前傳故事。上世紀80年代,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

我喜歡影片所塑造的小丑角色,正如導演之前說過的,這是一部角色研究方向的電影,帶有實驗性,如今威尼斯電影節頒給《小丑》最佳影片,證明了影片小丑角色實驗的成功,也證明了電影的品質。

《小丑》這部電影是針對我們的社會使人殘暴化的一面,所作出的電影化的、政治性的評論。這是一部能嚇死我們的漫畫改編作品,它絕對是。

《小丑》的故事非常飽滿,前三分之一雖然有些套路和刻板,但中間開始反轉發力,後面三分之一開始走向無界的黑暗,暴力,血腥,價值觀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後壓向觀眾,我們通過2個多小時的電影,清晰赤裸的看著急需社會救助的亞瑟,徹底淪為精神瘋癲毫無人性的小丑。

我也得承認不管從導演風格,攝影鏡頭語言,演員表演,劇本故事編織上,《小丑》都是一部藝術品,值得在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驚悚哥聊電影


我覺得它算是一部獨立的藝術片


因為他的故事取決於蝙蝠俠,但當你仔細考慮的時候,蝙蝠俠只是把他推到了化學桶裡。壓垮他的不是蝙蝠俠,而是生活的貧困,妻子和孩子的死亡。電影版與漫畫書不同,但同樣的是,他失去了一切,他的生活完全是悲劇。在成為一個小丑之前,亞瑟試著逗大家開心,但沒用。當上小丑後,無數人戴上小丑面具,把他圍在舞臺上。電影版的小丑不是瘋子。他是個無政府主義恐怖分子。就像《黑暗騎士》裡的小丑一樣。

所以我覺得它算是一部獨立的藝術片

你們覺得呢,歡迎小夥伴們給出自己的見解!


跟隨湯仔賞電影


它可以說是一部獨立的藝術片。

面對此前網上關於“託德·菲利普斯和傑昆·菲尼克斯想要拍《小丑》續集”的謠言,菲利普斯表示:“我的話可能被斷章取義了,那句話是‘我會實現任何傑昆想要去做的事情’,並且也樂於這麼做,但我們並沒有打算拍這部電影續集的打算,我們一直把它定位為一部電影,僅此而已。”

  菲利普斯還稱《小丑》並非是DC電影宇宙的一部分,也不是一個IP的啟動之作:“我們拍了這部電影,我把它作為一部獨立電影賣給了華納兄弟,它只存在於自己的世界裡。它也沒有建立一個電影宇宙,與其他版本小丑電影也沒有關係,它講述的小丑起源故事是我們自己的版本,就是這樣。”





騰空影視


它可以說是一部獨立的藝術片,上面那個胡說,真的是在胡說,沒有經過那種絕望,是無法體會小丑內心的感受,當一個人走投無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更別說一個精神病患者了,你指望他像正常人一樣思考?中國古語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其實說的跟這個差不多,但是我個人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也對。兩種都可以,但是你需要一個正確的引導,在你的童年的即便你是善良的人,可是經過錯誤的引導也能變成壞人,如果你的童年悲慘,經過善良的勸誡也能變成好人。本片中的小丑原本是有機會成為一個好人的,他不被社會接納,儘管他扮演小丑給人帶來歡樂,但是很多人依然當他是個笑話,而當他唯一的精神支柱母親倒下了,他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如果他的一生有更多像他母親一樣的人,給他更多的關愛而不是去嘲笑他,他也許會變成一個給人帶來快樂的小丑,而不是那個瘋癲的小丑。說到小丑,同時我又想到了DC的《蝙蝠俠》,在諾蘭三部曲中的布魯斯韋恩在他父母死亡之後,有和這裡小丑相似的命運,但是他的人生方向卻完全與小丑相反。他選擇了維護正義,即便有很多人不認同他,但是他卻是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不同於小丑只有母親的關愛,他身邊的人都一直在支持他,他的女友,管家,警察局長,哥譚所有受過他父母恩惠的人,即便是他死去的父母,也都是他的精神支柱,所以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他才成為了哥譚的守護神,永遠的黑暗騎士!


永遠的黑暗騎士


列舉幾部電影如《燃燒女子的肖像》、《浪潮》、《痛苦與榮耀》等,都是和《小丑》一樣有著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會思考。但你肯定沒聽過這幾部對吧。

這麼說吧,雖說它的名字叫《小丑》,但他換個角色,換個片名都不會影響電影本身的質量。《小丑》講述的是以他為代表的社會底層群眾的水深火熱,階級矛盾激化下的社會動盪,人和社會的互相脅迫以致秩序失控,民不聊生的故事。但因為小丑的人氣之高,使得這部電影獲得了同類影片所沒有的人氣。

當然也感謝華納能夠有這種魄力去投資這樣一部很可能不賺錢的影片,但10億多美金的票房回報也證明他們的選擇沒錯。

其實很多好電影被錯過了往往是電影名字的原因。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菠蘿看大片。優質影評和各種電影名場面。)


柯基看大片


上週,《小丑》在威尼斯電影節點映後,成了媒體熱議的話題。

《小丑》預計於10月4日在美國上映

一部漫改電影本來是無法登“大雅之堂”的,但小丑這個角色和《小丑》這部電影實在特別,所以《小丑》能夠進入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丑是DC漫畫裡的經典角色,蝙蝠俠的死對頭。對於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而言,小丑的形象幾乎等同於《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希斯·萊傑。電影裡陰森的笑容和抽搐的肢體動作毫無表演痕跡,可以說變態得非常自然。

《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希斯·萊傑

連一向學院派的奧斯卡都破天荒的將當年的最佳男配角授予希斯·萊傑。這也是超級英雄電影第一次獲得奧斯卡的青睞。只可惜希斯·萊傑英年早逝,他演繹的小丑也成為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希斯·萊傑

不過,這次託德·菲利普斯執導,華金·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超級英雄電影,也不屬於DC電影宇宙。

首先,這是一部R級的獨立電影,成本只有5500萬美元,成本有限的情況下,電影很難展開大場面鏡頭。

雖然背景設定依舊是DC漫畫裡那個貧富分化,充斥著犯罪的哥譚市,但是《小丑》裡沒有蝙蝠俠,沒有正邪對抗,也沒有激光特效。故事圍繞“小丑”亞瑟·佛萊克展開,講述他是如何一步步從一個溫順善良的喜劇演員變成變態罪犯的。

《小丑》中的華金·菲尼克斯

最重要的是,他沒有任何超能力和科技道具。

也就是說,導演是借DC漫畫的殼,拍了一個現實主義犯罪題材的電影。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這部電影的溢美之詞都集中在華金·菲尼克斯出色表演上。或許華金·菲尼克斯這次有望超越希斯·萊傑,為漫改電影拿下一個奧斯卡影帝。但我們這次更想從產業的角度談一談這部電影對於超級英雄電影的意義。

超級英雄電影成本高,但是票房不一定高

超級英雄電影在10年前開始流行時,通常都是一部高成本的大製作。漫威的開山之作《鋼鐵俠》三部曲成本分別是有1.5億美元、2億美元、2億美元。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成本也很高,分別為1.5億美元、1.85億美元、3億美元。

那時,除了漫威有金主迪士尼支撐可以每年上映多部超級英雄電影以外,陪跑的華納和索尼每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中間都會有一到兩年的間隔。上面提到的《蝙蝠俠》三部曲從第一部到第三部中間隔了7年(2005年~2012年),《蜘蛛俠》三部曲從第一部到第三部中間也隔了5年(2002年到2007年)。

《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希斯·萊傑

高成本加超長的製作週期能夠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聽盛宴,但對於製片公司來說,這種生意有極大風險,而且不可持續。

索尼就在重啟的《超凡蜘蛛俠》系列上就吃過這種虧,兩部《超凡蜘蛛俠》花了4.6億美元,但索尼基本沒賺什麼錢,還招致粉絲一片差評。所以索尼後來及時止損,和迪士尼共同開發蜘蛛俠電影。不過,索尼現在又打算單幹了。(漫威索尼為錢“分手”,蜘蛛俠或將離開漫威電影宇宙?)

華納也算超級英雄電影的“受害者”。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完結以後,DC本來可以成為華納的下一個IP“富礦”。華納確實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投資2.25億美元拍了《超人:鋼鐵之軀》,2013年上映,結果票房只有6.68億美元,按照電影分賬的標準估計,華納賺不了什麼錢。2017年,籌備3年,投資3億美元的《正義聯盟》上映,結果票房只有6.57億美元,這次毫無疑問虧了。

《正義聯盟》

《正義聯盟》之後華納開始縮減成本,縮短拍攝週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就是今年上映的《雷霆沙贊!》,成本9000萬美元,從開拍到上映只經歷了一年多。雖然票房只有3.64億美元,但肯定賺錢了。

《小丑》可能成為DC電影宇宙的拐點

在過去,超級英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類型片,它和所有類型片一樣都有一種固定的敘事或者套路。警匪片永遠是警察和匪徒鬥智鬥勇。恐怖片裡永遠有一個不知道哪兒冒出來的妖魔鬼怪。超級英雄電影最初的敘事就是擁有超能力的主角拯救世界。

但是近幾年,超級英雄電影正在弱化這種固定的敘事,電影中其他的元素逐漸被凸顯。

尤其是當製片方開始壓低製作成本和縮短製作週期時,超級英雄電影肯定不可能成為明星扎堆,特效滿天飛的“大片”。它會蛻變成一種披著超級英雄IP外衣的類型片——電影依然結合了某個超級英雄IP,但整體會偏向另一種風格。

《小丑》中的華金·菲尼克斯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小丑》就是一部結合了IP的犯罪片。

《小丑》雖然嚴格意義上講不屬於DC電影宇宙,但它可以被視作這種轉型思路下的代表:製片成本只有5500萬美元,這就是一部標準類型片的成本。電影沒有過去常見的激光特效和滿天飛的外星人。也沒有明星,主演華金·菲尼克斯是好萊塢的實力派演員,平時非常低調。作為一部講述小丑“誕生”的作品,導演沒有參照DC漫畫《致命玩笑》中那個“糟糕的一天”,而是另起爐灶,講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致命玩笑》中的小丑

導演託德·菲利普斯自述拍片初衷時,也承認只是借用小丑這個角色拍一部類型電影,“我成長於角色研究型電影盛行的70年代,受此影響,所以我就問自己,為什麼不能用像小丑這樣的漫畫角色拍一部那樣的類型電影。我覺得只要有一個好演員,我們就能創造出很特別的作品。”

在DC未來的電影規劃中,我們也能發現這種有意的“類型片化”。預計2020年上映的《猛禽小隊》成本約8000萬美元,在這種成本的限制下,講述小丑女的《猛禽小隊》,預計大體會和《小丑》一樣走犯罪驚悚片的路線。

《猛禽小隊》

尚在籌備階段的《蝙蝠俠》也一樣。導演馬特·李維斯在採訪中明確表示重啟的《蝙蝠俠》將“聚焦於蝙蝠俠作為義警的初期故事,更大程度地去探索蝙蝠俠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偵探的經歷。”

這句話和當初華納對《小丑》的描述--“探索一個被社會忽視的人,不僅是角色研究,而且是一個更廣泛的警示故事”--基本差不多,他們的重點不在IP角色本身,而是要藉著這個IP講一個新故事。

低成本、高票房的“類型化”超級英雄電影

擁有漫威“變種人”IP的福克斯在早些年就嘗試過將超級英雄電影“類型化”,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2016年,福克斯推出的《死侍》被評價為“反超級英雄電影”,因為主角死侍就是一個有超能力的混混,滿嘴髒話。但這部電影對超級英雄電影的“反”,不僅僅只在角色形象上——它的預算只有5800萬美元,但取得了7.83億美元的票房。福克斯大賺了一筆。

如果撥開IP的外衣,《死侍》就是一部動作喜劇。《死侍》的主題不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死侍從頭到尾都是為了救女朋友。正反兩方的超能力也不是“激光大炮”,死侍是不死之身,反派阿賈克斯是沒有痛覺。因為超能力不夠誇張,整個片子的打鬥風格是近身肉搏和持槍對射,

《死侍》大獲成功後,福克斯2017年推出的《金剛狼3》再次延續了這種思路。電影將大背景設定成變種人能力衰退,由此弱化了超能力的元素。因為是最後一部《金剛狼》電影,所以全片將重點放在了對金剛狼這一角色的塑造。整個電影的主線就是金剛狼告別過去,犧牲自己,拯救女兒,感情戲反倒成了重點。

最後《金剛狼3》以9700萬美元的預算取得了6.19億美元的票房,這也是整個《金剛狼》系列預算最低票房最高的電影,為整個系列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透過以上這些案例我們還能看出來,這些“類型化”的超級英雄電影,成功的壓縮了製片成本,但絲毫不會減損票房。

因為IP電影的主要受眾還是粉絲,他主要滿足的是粉絲的IP情懷,所以電影最終是以特效滿天飛的“大片”呈現,還是以普通類型片的方式呈現已經不重要了。

《小丑》中的華金·菲尼克斯

對於製片公司來說,這樣的誘惑難以抵擋,所以“老大哥”漫威也開有意向往這方面嘗試。

漫威過去拍攝的超級英雄電影一直在延續高成本的傳統,基本每一部電影的製片成本都在1億美元以上,但在“無限傳奇”結束後,漫威掌舵人凱文·費奇也在嘗試做出一些改變。

在此前公佈第四階段消息時,凱文·費奇就特別指出,未來的《奇異博士2》會成為漫威電影宇宙中第一部恐怖片。

另外《黑寡婦》的獨立電影也不會是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電影,因為黑寡婦的設定就是一個沒有超能力的特工,它更有可能是一部動作片。


潮流心時尚


《小丑》這部電影是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該片是華納和DC所獨立創作的影片,與DC擴展宇宙並無關聯。

該影片講訴了與母親需要靠社會組織幫助生存下去,並需要不斷服用精神類藥物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可他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受到了人們嘲笑,這導致了他精神上的扭曲,所以在地鐵上犯下了爆發式的謀殺,他的世界也發生了崩塌。

該劇於2019年上映,創下了北美史,10月份最高票房紀錄,這部影片為何會有這麼多受眾人群,因為“小丑”反映出了我們當代人內心深處的問題,他是我們心中的另一個自己,這部影片發人深省。


橙二影視


這個還是看個人的看法吧,都不一樣[呲牙]

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偏偏有被壓迫階級認為它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概括地說,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唯一的亮點在於男主角的演技確實把這個精神病患者詮得很到位。

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劇來源於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親的妄想症),都過於荒誕,以至於難以獲得身邊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說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誰是tragedy?蝙蝠俠。父母雙亡才是世人認可的“悲劇”,他才是“超級英雄”,這是一組明顯的對照。

如果對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就等於為他的罪行找理由,那麼所有同類電影都是三觀不正。看來小丑這個人物的悲劇確實難以獲得理解,不管在電影裡還是外。至少原po把這一點給體現出來了

小丑只能是無法衝破大環境的前提下的資本主義黑暗面,亞瑟這個小人物的卑微人格徹底被抹殺了。總結起來,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說,脫口秀上的亞瑟已經自殺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純粹的“惡”的肉體化身



小瑤胡說


一部漫改電影本來是無法登“大雅之堂”的,但小丑這個角色和《小丑》這部電影實在特別,所以《小丑》能夠進入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也就不足為奇了。

小丑是DC漫畫裡的經典角色,蝙蝠俠的死對頭。對於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而言,小丑的形象幾乎等同於《蝙蝠俠:黑暗騎士》裡的希斯·萊傑。電影裡陰森的笑容和抽搐的肢體動作毫無表演痕跡,可以說變態得非常自然。

《小丑》可能成為DC電影宇宙的拐點

在過去,超級英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類型片,它和所有類型片一樣都有一種固定的敘事或者套路。警匪片永遠是警察和匪徒鬥智鬥勇。恐怖片裡永遠有一個不知道哪兒冒出來的妖魔鬼怪。超級英雄電影最初的敘事就是擁有超能力的主角拯救世界。

但是近幾年,超級英雄電影正在弱化這種固定的敘事,電影中其他的元素逐漸被凸顯。

尤其是當製片方開始壓低製作成本和縮短製作週期時,超級英雄電影肯定不可能成為明星扎堆,特效滿天飛的“大片”。它會蛻變成一種披著超級英雄IP外衣的類型片——電影依然結合了某個超級英雄IP,但整體會偏向另一種風格。


小鹿看娛圈


不吹不黑,算是不錯的藝術片,不合適商業片愛好者看【會沉悶】,適合已經看不下商業片,更專注於演技、情景表現、藝術效果或電影思想的觀眾;格調沉重,不適合想要單純放鬆看,適合十分無聊突然想懷疑一下人生的看

一部利用了一般民眾對精神病及精神類疾病認知盲點,哥譚整體本身就是DC虛構的,說小丑更現實,一個被欺凌的神經病殺死幾個人就被捧為精神領袖,

優秀無疑,洞悉人世間罪惡的小丑最後醒悟了,變成了惡魔。上帝默許了惡魔的誕生,因為人類無法從罪惡中走出來。

有點致命玩笑版小丑的感覺。剛開始我還以為那個黑人女鄰居也會意外便當,成為逼瘋小丑的最後一根稻草,然後跳化學池成為醜爺。幸好沒狗血劇情,雖然不如黑暗騎士,絕對是好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