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經》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大善既是大惡”,心理障礙了求解?

人參的杯具


"仁":二人,其中一個是真人,另一個假人,但二人是同一個心;天地和聖人一樣都是"大公無私大善",天地無心,以萬物之心為己心;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己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萬物為天地所用,不是為天地所有。


隴西當光


老子是中國先秦真正的哲學家。我來分析這兩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草紙紮的狗,古時候窮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沒用的東西。還有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很簡單,天地不仁慈,看萬物都不值得關心。聖人也不仁慈,不關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態,反對進步論。面對他所處複雜的春秋時代,他主張回去,回到小國寡民,回到半原始狀態。因為天地雖然不仁,萬物自生自滅,但也自由自在。聖人雖然不仁,不愛護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為聖人負責,不被管理,自得其樂。

如果一切都回到這樣自然的狀態,那我們社會就沒有鬥爭,自然而然,穩定而恆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聖人。

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們回顧一下,多少“聖人”們真正的仁慈,最後都演變成了惡行?多少對這一群人的仁慈,其實是對另一群人的惡行呢?老子看來,我們人類做的越多,離毀滅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壞事,從更高層面上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主觀的去做,就錯了。

大善既是大惡,道德經沒有這樣的表述。有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天想著表現道德,結果適得其反。

總之,我們能體味道德經的是,不要刻意,不要過分追求,順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狀態。

關於道德經的解讀,手機打字太累,我會專門文章來寫,腦洞史話,歡迎關注。


腦洞史話


做好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該做就去做好了。

寄聖人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虛用第五。

芻狗:在這裡的解釋是,用草編制的祭品。

1,我們要祭祀天地,已故的聖人,自己的祖先,就要搞一些祭品,不是搞形式,表達我們的誠意,祭品不用很貴重,重要的是要有誠意,就是用草編織一些祭品只要誠心誠意就夠了,這個”芻狗”很有意思,在沒有祭拜之前很重要,不能髒了,壞了,當祭拜之後就不當回事了,就丟掉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生自滅。天地是讓萬物自生自滅,比如草長大了,沒了,蟲子🐛長出來,被吃了,沒了,都是自生自滅,就跟芻狗一樣的。

2,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他是一樣的,讓老百姓過自己的生活,實際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聖人做了好像沒做一樣,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感覺不到,如果讓老百姓感覺到做了很多事情,自己就要反省自己,給人家有壓力,給人家有強制性,讓人家感謝你,這都是老子認為不自然的。





長長久久之隨機應變


老子是中國先秦真正的哲學家。我來分析這兩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草紙紮的狗,古時候窮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沒用的東西。還有下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很簡單,天地不仁慈,看萬物都不值得關心。聖人也不仁慈,不關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種自然態,反對進步論。面對他所處複雜的春秋時代,他主張回去,回到小國寡民,回到半原始狀態。因為天地雖然不仁,萬物自生自滅,但也自由自在。聖人雖然不仁,不愛護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為聖人負責,不被管理,自得其樂。

如果一切都回到這樣自然的狀態,那我們社會就沒有鬥爭,自然而然,穩定而恆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聖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們回顧一下,多少“聖人”們真正的仁慈,最後都演變成了惡行?多少對這一群人的仁慈,其實是對另一群人的惡行呢?老子看來,我們人類做的越多,離毀滅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壞事,從更高層面上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主觀的去做,就錯了。

大善既是大惡,道德經沒有這樣的表述。有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天天想著表現道德,結果適得其反。

總之,我們能體味道德經的是,不要刻意,不要過分追求,順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狀態。


遼陽雨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很多人以為這句話是說天地沒有仁慈,把萬物當作可以隨意拋棄的玩物。而且天災就是例證,把生靈一下子就毀滅了,殘忍、無情就是天地的特性了。這其實是對《道德經》的誤讀!老子本意並不是這樣的。

《道德經》上說天地具有的最高的道德(玄德),這個德就是創造生命,所謂“道生之,德蓄之”。道德真諦並不是滅絕,而是生養。我們人和萬物生靈都是從天地中產生的。如果天地殘忍,如何生養眾生呢?所以天地之德便在於生養,在於創造。

人也可以創造物品。不過,人的創造卻是有私心的,是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滿足某種慾望。而天地之德無私無慾,生養卻不會主宰它,把它當作私有獨佔。天地生養萬物,便要萬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才是更高的道德(玄德),這才是人應該效仿的天地之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天地生養了萬物,卻不對它們有什麼愛心,任其自然生滅。和下一句對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給百姓生存的機會,卻不用愛心的名義(干涉百姓生活),任百姓自由自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主要是強調天地和聖人生養而不佔用的高尚道德。芻狗就是祭司用的草人,用芻狗的意思就是製造之後便要獻給別人,不要佔為私有。

這個理解和現實結合一下。我們做了某件事是不是便會居功,產生佔有慾呢?特別明顯的一個例證就是現在的國有企業,其領導把企業興盛之後,是不是就以企業所有人的姿態對待企業了呢?一些私有老闆更是這樣,把公司當作自己的玩物,把職員當作了奴僕。

而聖人是和生養萬物的天地同德,給人們提供了生存的機會,帶領人們完成偉大的功績,但決不會居功,也不會佔有,所謂“生而不有,有而不持,持而不佔”。

那麼為什麼百姓不需要仁愛呢?因為百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是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不需要虛仁假愛的干涉!百姓清楚的知道,有多少罪惡是在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為名,有多少殺戮是以維護社會秩序為名,有多少掠奪是以強國富民為名!

那麼天地既有玄德為何又會毀滅生靈呢?海嘯、地震、洪水、瘟疫、戰爭……幾十萬的生靈瞬息便被滅盡,辛苦建設的家園眨眼變成廢墟。

天地之德何在?其實劫難並非是天地無德,而是人自己的因果報應。做了好事就會有好報,做了壞事就要償還,這是天地至理。

當一個地區的人整體道德淪喪,人人爭鬥,業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便引發了天災人禍。劫難都是人自己的因果報應!只有修煉重德,道德回升,劫難自然就會減少,人也會獲得福報,生活便會變得美好。

還有人認為這裡的不仁就是一視同仁,是大仁。其實仁並不是很高的境界,比仁更高的是“慈”,真心的關懷一切,這才是老子所倡導的高尚道德。

天地是道所演化的,具備更高尚的道德。通過對天地道德的分析,就可以瞭解宇宙的特性。同化了宇宙特性,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的狀態。這就是得道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說書將軍


道家思想的精華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無為。道家思想核心內容無所不能、永恆不滅,蘊含了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老子總結出了道家思想精華,當時以“道”為最高哲學,“道“是宇宙萬物本源和賴以生存的依據,“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學說下,被譽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諧,人與宇宙和諧統一,古代的天人關係,是指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不是指不作為,以自然為本,但不是恣意妄為,對於政權的統治者來說,是讓統治者遵守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而政府則可起到輔助作用。讓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總體思想是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道家思想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民眾不受干擾,自由平等,各盡其性,社會安泰和美。

所以說由心而起 由心而去 (違法的事情少做哈哈)



一朵小情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的思想,天地的運行是按照她的規律運行,她不是按萬物自身想怎樣就怎樣,萬物的運行都必須向狗服從主人一樣運行,否則就會遭到天地(就是大自然)的教訓,天地不順從萬物,而讓萬物順從天地,這種不仁,才是真正的大仁,若萬物各行其道,不就亂套了。人類社會也是一樣,家有千口主持一人,沒有說了算的,一盤散沙,必然一擊必潰。

至於說大善即是大惡,我覺得應該這樣理解,俗話說,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人在困難的時候,你幫他度過難關,他會念你的恩。若你天天養著他,他不就成費人了嗎?你若有一天不養他,他有了惰性,反而恨你,我覺得大善即是大惡,可以這樣理解


悟心長樂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就是自由市場經濟,不干預,不調控。做慈善,或做好事也是如此。刻意為之,或有目的、求回報的去做,都算不上真正的善。

回到題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其中芻狗的本意是古人用草蓆紮成的用以祭祀的狗,意指最普通的東西。此話的後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字面意思是,天地和聖人不夠仁慈,把人和百姓當做祭品一樣對待。但是,結合《道德經》通篇來看,深意是天地和聖人對待世間萬物都是一視同仁,不區分對待。也就是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待大自然的萬物和對待人是一樣的。所以,不應該理解為天地是真的不仁,而視生命如草芥。這與做好事是沒有衝突的。

“大善即大惡”的意思是做好事要順其自然,符合道規。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做好事的人,不應抱有回報的心來做好事。不是你行的善大,就得到的回報大。有回報本身的想法就是錯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善不分大和小。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不然,超過你的能力,有可能會步入“求回報”的歪道,從而內心紛擾糾結。二是做好事不應該給接受方造成壓力,更不能助長不勞而獲,不思進取,一味索取的惡性循環。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特別是外國所謂的好福利,養了很多的懶漢。這不得不說是好福利帶來的負面反應。

所以,好事該做,但最好順其自然,量力而行,雙方心安,良性循環。

以上所說,僅為個人所思,不當之處,歡迎交流。


黑色暱子外套


道德經是國學的基石,是有深厚的哲學道理和豐富的文化㡳薀,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那道德經裡沒有一句是正確的。

天地不仁,講不通,尊長,父母不仁能想通吧。師長,父母,領導不仁,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的國王,往往就決定了這些組織的命運。命運的好壞,就決定了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道哩是淺顯的,事實是殘酷的。說起容易做起難,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

大善即大惡,並不難理解,莫以小善而不為,莫以小惡而為之,世無大善,即有大惡。大善若愚。古人云,心存善念即為善行。心有小惡則成大禍。

我們的善舉當對人對事,宜量力而行,對好人好事是善。對惡人壞事相助即大惡,罪大於施惡者。這就是中國智慧,也是道德經的核心所在。中華攵明久盛不哀,就是有大智慧,就是道發自然。凡是與自然不和諧的東西,都是不好的,便是惡。

百家之言,皆是楊善,樹德。正確理解學習道德經,會讓我們更加優秀,把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楊光大。


墨香飛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種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繫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另一種理解則是認為老子想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地順其自然,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