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作何解?打勝了還不好嗎?

只向歲月嘆蹉跎



笑看人生81291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作何解?打勝了還不好嗎?

意思就是打敗敵人通過戰爭勝利的並不是最好的,打勝了當然是好的,但不是最好的。

此句出自《孫子兵法》,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全勝理念。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戰就能讓敵人屈服才是全勝。孫子是軍事家思想家,他並不是好戰者,他明白戰爭會把民眾推向水深火熱之中,戰爭消耗大量的資源,人力物力傷害的的生命。太平盛世我們迫切需要遠離戰爭,全世界人民和諧相處才能造福人類。





o風一樣的男人


此語出自《孫子兵法》。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長篇解讀《孫子兵法》形篇Ⅱ:善攻者攻於九天之上



其解為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人人都看得出來的勝,你也看出來,那不算本事。曹操注了四個字:“當見未萌。”沒發生的,沒顯現出來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我們評論一件事時,總是說:“看結果!結果最說明問題!”結果不一定能真正說明問題。因為今天的結果來自昨天的決策,換一個決策,結果是比這個好,還是差,誰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試試,而且對結果的認識和解釋,每個人還不一樣。我們要討論的,永遠都是對未來的判斷,這一步下去,未來會怎樣,那每個人看法差距就大了。



李筌註解說:“知不出眾知,非善也。”你能看到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不算本事。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韓信破趙之戰,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拂曉帶兵出井陘口,先傳令開飯時間,說破趙之後開飯。諸將都不信,假意答應:“諾!”之後背水列陣,趙軍看見大笑。結果韓信一鼓破趙,剛好到飯點。這就是知道眾所不知的案例。

韓信知道的是什麼呢?一是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讓士兵們沒有退路,拼死作戰;二是兩軍接戰後,派兩千騎兵突入敵營,把趙軍軍旗拔了,全插上漢軍旗幟,大喊趙軍敗了,讓趙軍心驚膽裂,一鬨而散。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贏了,全天下都說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按孫子的標準,韓信的背水一戰又不是“善之善者也”了,因為這事不常發生,不是有把握的事兒。比如你用一萬人擊敗了敵軍二十萬人,那必然天下聞名,全天下人都說你厲害,兩千年後史書上還寫著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萬人吃掉了敵軍一萬人,沒人會記你一筆。但是,一萬人擊敗二十萬人是小概率事件。你這將軍怎麼帶的兵,居然讓一萬人和敵軍二十萬人遭遇呢?靠著運氣和對方是個笨蛋,居然讓你贏了。

正如韓信破趙之戰,本來他沒那麼容易取勝。他出井陘口之前,廣武君向陳餘獻計說:“井陘道路狹窄,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程數百里,運糧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您撥給我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不與他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截斷他們後路糧草,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韓信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

但是陳餘不聽。韓信得到諜報,陳餘不用廣武君的計策,才敢進兵。破趙之前,傳令活捉廣武君,不得殺害。廣武君抓來,韓信馬上親自為他鬆綁,尊他為師。廣武君說:“敗軍之將不敢言勇。”韓信說:“百里奚在虞國做大夫,虞國亡了。到了秦國,秦國卻因他而霸。不是說百里奚在虞國蠢,到了秦國變聰明瞭。而是在於主公用不用他,聽不聽他的。如果陳餘用您的計策,我已經被您擒了,就是因為他不用您,我才有機會侍奉您呀!”於是韓信用廣武君之計,又降服了燕國。

從趙軍方面來說,陳餘不是敗給了韓信,是敗給了自己。用廣武君的話說,他有必勝之計,但是陳餘不用,在那一刻便已經敗了。只要讓韓信出了井陘,那誰也擋不住。至於什麼時候開飯,聽故事的喜歡這樣的精彩細節,“天下曰善”,事實上什麼時候開飯無所謂。

我們要特別警惕那種“戰勝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為可以複製,結果你一上手卻複製不了!韓信背水一戰得勝,你背水一戰,可能就被人攆水裡餵魚了。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能舉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氣大,看得見太陽、月亮不能算視力好,聽得見打雷不能說你耳朵靈。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真正善於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韓信何嘗不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趙軍呢?

勝已敗者也!這句話要再強調一遍。真正的善戰者,不是把敵人打敗,而是看見敵人已經敗了,他才開打!所以,真正善戰的都不是“名將”。名將是什麼呢?不可能打贏的仗,都給他打贏了,所以一戰成名!項羽呀、李廣呀,都是這樣的千古名將。而真正善戰的人呢,他準備充分,按部就班,一點差錯都沒有。

孫子自己是不是名將呢?他的名主要還是來自於《孫子兵法》這部書,歷史沒留下什麼他打仗的具體故事。和他在吳國同朝為將的另一位,伍子胥,那就是轟轟烈烈的超級名將了,真正“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一生都在仇殺中度過,報了父親被冤死的血海深仇,最後自己也是冤死的命運。而孫子自從在吳國為將後,除了說他貢獻很大之外,基本沒什麼具體故事,最後也不知道怎麼死的,想必是死在自家床上,所以沒有伍子胥那樣冤死的故事。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這句話很本質!善戰者沒有什麼智名,沒人說他太聰明瞭,也沒有什麼勇功,沒人說他太勇敢了。為什麼呢?曹操註解說:“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這和中醫的“上醫治未病”理念是一個道理。什麼叫名醫?起死回生,那叫名醫。誰都說要死的,給他治活了!這就有智名、有勇功了。但是,把要死的人都給他送去,他都能治活嗎?

真正的“上醫”,最高水平的醫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還沒生病的時候給你治!你還沒生病,他就看出苗頭,你將要得什麼病,給你處理一下,給你一個防治方案,最後避免了你得那病。

這問題來了,有證據表明那病你一定要得嗎?這不是騙子嗎?是他幫你避免的嗎?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有醫生他自己知道,高人知道,天知道。就是知名記者也沒法來寫個報道,說你本來要得糖尿病的,全靠這醫生你沒得。

所以真正的上醫,他也成不了名醫了。這就是那個扁鵲三兄弟的故事。魏文侯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魏文侯不解,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所以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連村裡的人都不認可他,只是在我們自己家人知道他最厲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所以鄉親們都認為二哥能治些小病。他的名氣也只在本村而已,鄰村的人就不知道他了。我的動靜就比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名將就和名醫一樣,誰都打不了的仗,給他打贏了。而真正的善戰者呢,他從來沒打過可歌可泣的硬仗,全是摧枯拉朽的輕鬆活兒。

梅堯臣註解說:“大智不彰,大功不揚,見微勝易,何勇何智?”

這種情況,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風險,怎麼辦呢?沒辦法,就得靠老闆英明,老闆得是明白人。劉邦就是這樣一個明白人。開國大典,分封群臣,蕭何功勞第一。其他那些驕兵悍將都不滿意,說我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他在家裡待著,怎麼還功勞第一呢?劉邦說,見過打獵嗎,獵人規劃路線,發現獵物蹤跡,然後放狗去追。你們就是“功狗”,蕭何是“功人”,你們說誰功勞大?所以真的智將,如果老闆不像劉邦那麼明白,他的功勞,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呀!誰讓你智慧那麼高呢?


經常用了


“戰勝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意思是:通過戰爭打敗了敵人天下人都說好,其實並不是最好的。

作者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孫子的“全勝”思想。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不開戰就能讓敵人屈服,這才是最好的。敵人屈服,而自己無任何損失,這就是全勝。這樣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孫子為什麼說打敗敵人並不是最好的了。因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勝利了,也不是全勝。

孫子的全勝思想反映,他雖然是軍事家,但並不是戰爭愛好者,他是十分重視避免戰爭損耗的,尤其是對自己國家的損耗十分看重。

作為統帥,尤其是政治統帥,一定要有全勝思想,否則非人民之福。戰爭永遠只是最後的選項,迫不得已而為之。

在孫子看來,不使用軍事手段武力衝突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是謀攻的精髓所在,即不戰而屈人之兵。

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通過謀略使敵人屈服放棄對抗,對己方來說是最理想的,這一方式可以使己方的損耗降到最小,又可以接收對手所有的力量與財富。如果因為發動戰爭去征服對方的過程中造成己方大量的傷亡和損耗,就算贏了,也不算什麼高明的手法,因為就算是勝利了也必定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所以謀攻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損失去獲得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打勝了當然好,但是好也是有級別的。得勝好不好也是要看看勝利是怎麼得來的。這句話說出來就幾個字,解釋起來要半天,孫子兵法的厲害就在這是。這也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靜心去研究的地方。感謝信任,關注我們,一起成長。





方方夢語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中。打了勝仗就算被天下人來稱讚,為什麼又說不高明呢?其實想要理解這其中的道理,需要整體上理解《孫子兵法》這本書整體的思想,或者去認真體會這句話所在章節的思想,最終會明白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諧”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第四篇軍形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認為古代那些所謂的戰爭高手,不過是打敗了了那些容易打敗的敵人,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為此他還舉了三個例子來形象地說明:能舉起來很輕的東西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有力量;能看見太陽和月亮我們不能說他視力好;能聽見雷霆的聲音我們不能誇讚他聽力好。在孫子看來,“戰勝”和“善戰”是不一樣的。

在《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中,孫子曰: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說孫子所追求和推崇的“善戰”者是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者。

孫子對於戰爭的和戰略主張“全勝”,用兵打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他認為最上等的戰爭用謀略戰勝敵人,其次用外交的方法戰勝敵人,再次才是用武力去解決敵人,最後是帶領士兵去攻打敵人的城池。所以動用士兵去打仗,哪怕是打了勝仗,在孫子看來依然不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

孫子的這一思想與老子對戰爭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道德經》第三十一篇中,老子曰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用兵打仗對於國家來講是不詳的徵兆,不是君子所該做的。只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可以用兵。即使勝利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孫子在《孫子兵法》開篇就提到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兵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慎重的考慮。

不管是老子還是孫子,都是有大智慧大學問的先賢,他們看待問題的高度和角度都是大部分普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得出的結論看起來也是晦澀難懂甚至覺得是互相矛盾的。

這些先賢或俯仰天地,或明察古今,他們都是在探索大道,他們最終追尋的都是現在早已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揮斥方遒


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此句出自《孫子兵法》“形篇”第三節,就不能簡單理解為“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原文為: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形篇”集中論術瞭如何依據敵我雙方現有物質條件、軍事實力的強弱,靈活採取攻守兩種不同形式,以達到在戰爭中保全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原文解為:通過激戰而取勝,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為了在戰爭中確立自已的優勢地位,孫子提出了“修道而保法”,“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等一系列作戰指導原則,從政治上加以保證不被敵人所戰勝。這裡也可以理解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說如何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先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所戰勝,然後不放過戰勝敵人的任何可乘之機!


1375310493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意思是:交戰後取得勝利,即使天下的人都稱讚,也算不上最高明的。

孫子的作戰原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

我想題主是本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情而來。

也許是看著眼下的肺炎疫情焦慮吧。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那麼多一線工作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堅守在一線的工作崗位上。心疼他們卻又無能為力。

世事難料,人生無常。誰又能預知未來,在這麼一個舉國同慶的大好日子裡,誰會想到一場災難在悄悄來臨。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可怕的疫情面前,偉大祖國沒有害怕,大愛國人沒有害怕。試問一下,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在短短的時間裡快速修建一座抵抗疫情的醫院 ?

只有偉大的中國才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因為中國人們是不可戰勝的。

疫情無情,人有情。儘管在此次災難中,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都損失巨大,但相比國人的生命和健康,孰輕孰重一眼明瞭。

願疫情早日消失,讓武漢人們和我們一起在藍天白雲下沐浴陽光。



123唐老鴨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意思是:通過戰爭打敗了敵人天下人都說好,其實並不是最好的。


作者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孫子的“全勝”思想。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不開戰就能讓敵人屈服,這才是最好的。敵人屈服,而自己無任何損失,這就是全勝。這樣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孫子為什麼說打敗敵人並不是最好的了。因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即使勝利了,也不是全勝。


孫子的全勝思想反映,他雖然是軍事家,但並不是戰爭愛好者,他是十分重視避免戰爭損耗的,尤其是對自己國家的損耗十分看重。


作為統帥,尤其是政治統帥,一定要有全勝思想,否則非人民之福。戰爭永遠只是最後的選項,迫不得已而為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啟發。


獅子王閱讀寫作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不能算高明。即使戰爭勝利了,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也算不上最高明。這是因為:

一,戰爭是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一個高明的軍事家,應謀全局、定全策,應以我國古代軍事家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最高宗旨。

三,一場戰爭,即使你最終勝利了,也肯定是以勞民傷財,損耗大量士兵生命作為代價。

假如不用打仗,但又可以達到戰爭的目的,這是最好的結果。


止水如心


戰爭就是殺人。人類生態安全,世界和平穩定,沒有戰爭。沒有殘害,沒有病毒,世界會更好!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傳播疫情,在中國新年春節前寒冷冬天,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開始擴散。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專家確診,中國高管迅速重視。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責任就是擔當,黨中央國務院馬上作出一級響應。全國一盤棋,開展為打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擴散攻堅戰立馬行動做出指揮指令。我們今天面臨的戰爭,是戰勝病毒感染肺炎傳播擴散,保護正義,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人人有責,犧牲自我,戰勝病毒感染,為祖國為人民做出全部貢獻,打勝了這場戰,光榮還不好嗎?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必須打勝!因為人民財產安全高於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