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名將大部分死於孫權和劉章之手,蜀卻不停地徵魏,何解?

用戶4532022607588


因為劉備打的是奉詔討賊,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所謂的奉詔是奉漢天子的詔書,討的賊就是曹操,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討伐的對象。

徐州之戰後,劉備和曹操回許都。劉備見漢獻帝,聽說劉備是漢景帝的後代,就拿出皇室族譜查閱,論輩劉備是漢獻帝的皇叔,從此劉備有了大漢皇叔的稱呼。

漢獻帝不甘心做曹操控制下的傀儡皇帝,秘密寫了血書衣帶詔,命車騎將軍董成見劉備,要劉備誅滅曹操,恢復漢室統治。

劉備棲身曹操身邊,領受衣帶詔後,時刻想逃離虎口,守著曹操太危險了。這時候曹操接到情報袁術要去和袁紹匯合,劉備見機會來了,馬上建議自己領兵去截殺袁術,曹操一時糊塗,就答應了,自此劉備徹底擺脫了曹操的控制。打出奉詔討賊,恢復漢室江山的旗號,招兵買馬,對抗曹操。

劉備勢力很弱小,而曹魏實力雄厚,劉備屢戰屢敗,退到荊州依附劉表,軍師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了聯合孫權,共抗曹操的戰略目標,所以劉備雖然和孫權有仇恨,但是在戰略上還是要聯合孫權,把曹魏作為主要敵人。

至於劉璋,就沒有對付的必要了,他已經是劉備的階下囚了。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談三國不容易啊。正史要避嫌,演義怕洩密。要解答蜀將大多死與吳,卻上演了十五伐魏的難題,非得大勇氣不可。

白帝城託孤之後,蜀國不為先帝復仇,卻堅持了"和吳伐魏“國策,不要想著諸葛亮的大哥在東吳,是孫權的心腹之人。難道大哥和二弟心有默契?

可諸葛小弟在魏國當官,可不要叫了:二哥,不能偏心啊!

諸葛孔明左右為難,當兩弊擇一選其小,只能讓小弟接招了。

真實意圖,諸葛亮是堅持《隆中對》的戰略,逐鹿中原才能統一天下。伐吳就是兩虎相爭,兩敗俱傷,便宜了曹魏。

諸葛亮從《隆中對》到《前丶後出師表》,就是表明自己要效管仲丶樂毅之精神,創立天下統一之功勳,為匡扶漢室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一生為之奮鬥,而且為政策延續性,他不從百將中選拔,而專門看中了文武雙全的降將姜維,加以培養。

姜維也報知遇之恩,將諸葛戰略貫徹始終。這才是蜀漢和吳伐魏的真相!


夏雨風


劉備在時,會為了兄弟義氣,舉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可要知道,這是違背當時的形勢,做出的錯誤決策。

劉備死後,諸葛亮必然不會繼續伐吳,諸葛亮一直主張連吳伐魏,事實上,蜀國的國策也一直如此,可壞就壞在,孫權短見,趁關羽襄樊之戰大勝,北上進逼許昌之時,突然發兵攻打荊州。此舉完全破壞了三足鼎立的平衡,使得兩弱相殘,魏國得利,此時孫權即使不北上攻打合肥,最起碼也不應該燒關羽後院。

而諸葛亮明白若想穩住局勢,唯有不計前嫌連吳伐魏,才有一線之機,

劉備一系,雖入住益州,但根兒上,依舊屬於荊州一系,在失去荊州後,已經失去了根基,無法完全打壓益州一系,只能通過北伐,

一則樹立政權合法性,

魏國篡漢自立,失去了道義正統,正所謂“漢賊不兩立,王師不偏安”此時北伐,便可以向天下宣佈自己的正統性鞏固統治。

二則凝聚人心

通過北伐使統治階層擁有共同利益,由於蜀漢後期名將大量凋零,空出來的位置需要有人接替,這麼多舊勢力需要培養出新的能夠掌握話語權的人,才能在蜀中作為外來政權繼續站穩腳跟,而戰爭就是最好的立功場

三則轉移矛盾

隨著蜀國劉備勢力的人漸漸凋零,人數少,而既得利益大,沒有足夠的實力保證既得利益,而剩餘的人又不肯放棄記得利益,其他勢力就有想法,這就形成了內在矛盾,而北伐就是轉移這種矛盾的方法,當戰爭開始,一致對外,內部鬥爭就會有所收斂。

四則勞其師,疲其國

魏國人口基數大,中原歷經戰亂此時的魏國實力不強,但是隻要有時間休養生息就能快速發展,進而碾壓蜀漢和東吳,所以唯有不斷北伐來達到勞其師疲其國才可以保住基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