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讓百姓更信任“身邊醫生”

特殊時期,讓百姓更信任“身邊醫生”

申城疫情防控阻擊戰繼續進行,上海眾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層醫護人員,除了眼下對重點地區來滬人員“少數人群”排摸走訪外,如何為社區居民這一“多數人群”,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專業診療、貼心服務?面對疫情防控全新形勢,家庭醫生如何進一步發揮“親人朋友”般的情感信任優勢,又如何“化危為機”實現能力價值的自我提升,進一步築牢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strong>拉伸長處方:慢性病患者,三個月藥量

疫情尚未出現拐點,但很多市民家中的藥箱卻要空了。雖然這段時間少跑動是“王道”,但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必須去醫院開常用藥。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患者的申城社區醫院,紛紛拿出“慢病長處方”的應對之策,減少患者就診次數,降低可能的感染風險。

2月3日,記者在普陀區石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看到,戴著口罩和護目鏡的王醫生,一邊寫著處方一邊叮囑患者龐大爺:“我給您開了延伸處方,這些藥比原來可以多吃4個星期啦!”王醫生介紹,來中心就診人群的約半數,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為更好防控疫情、降低交叉感染概率、減少患者來院就診的次數,中心醫生已適當放寬處方的用藥量。

長寧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葉曉景,是有著十多年經驗的一線資深家庭醫生。2月4日,她迎來節後第一個門診日,期間,她為幾名病情穩定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開具長達3個月的“慢病長處方”。葉醫生透露,由於多名家庭醫生因外地回滬未滿14天,還在居家隔離觀察階段無法上崗,中心也特別為長處方“開綠燈”:原本只有居民患者簽約的家庭醫生才能開具的一些藥品,改為中心其他家庭醫生都能開具,確保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中心黨辦主任戴敏介紹,“過去我們的長處方,一般是1—2個月的用藥量。疫情防控期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單次處方用藥量。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需要長期服用治療性藥物’的門診慢性病患者,家庭醫生對其進行綜合評估,最多一次性可開具3個月用量的藥品。”

相比市區,崇明地廣人稀,居民患者去一次醫院路途更遠,疫情防患意識也相對薄弱。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金佩娟介紹,“這段特殊時期,我們對前來配藥的老病人,儘量給他們延長長處方的週期。一般長處方週期是4到8周,我們就儘量開足2個月的量,讓他們少出門,減少風險。”

家住堡鎮米行村的施玉成,對家庭醫生開出的長處方“拍手拍腳”歡迎:“我的家在20里路外,騎助動車過來也要半小時。我一個老農民還要下田勞動,沒事不想來醫院,再說有肺炎疫情,我也擔心。這次醫生幫我配足2個月的高血壓藥,在家裡慢慢吃,十分貼心,我也放心!”

<strong>醫生在身邊:不只是看病,更要會看人

春節假期,葉曉景承擔著前往虹橋機場T1航站樓的疫情防控部分任務。那段時間,她的微信群被簽約居民的關心問候給“炸”了:“大家知道我有防控任務,都很關心我,叮囑我多洗手、做好防護,好像他們變成了醫生。他們在微信上告訴我,‘葉醫生,你是我們的家庭醫生,更要保重哦!’這裡面,有些是簽約十多年的社區居民,還有一些跟著我看病都有20多年了。”

門診上班的第一天,到下午兩時,葉醫生問診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數是社區的熟面孔。“有些居民說,現在情況下,我們開藥更不敢去二級、三級大醫院了,那裡有發熱門診,還是家門口的醫院清爽乾淨,醫生也熟悉我們情況。”葉醫生笑著說,很多患者向醫生問診,其實也是尋找心理的慰藉,家庭醫生也正好開展健康科普,“這段時間,很多簽約居民通過微信詢問疫情問題,也會訴訴不能出門的苦。我們就像家人一樣聊天,也把一些科學防控知識告訴他們。”

作為家庭醫生,崇明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治醫師郭慶娣,有著2700多名簽約的老年病友。這些天裡,她接到不少老病人的諮詢電話:“郭醫生,我們社區的防控工作做得怎麼樣?我們這些有基礎毛病的老年人該如何防護?”每一次接到電話,郭慶娣總會耐心告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重點地區返滬人員已經進行了醫院觀察,大家儘量別出門。“春節麼,崇明老年人喜歡打打牌、解解悶,電話裡我會特意叮囑他們:非常時期,少聚會、少串門、不要打牌,不出門就沒有大風險。”

石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春節期間依舊提供出診服務,如更換導尿管、肌肉注射、換藥等。剛出診回來的一名醫生表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我們在精心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也為老人帶來精神慰藉,尤其在這次疫情的特殊時期,很多老人需要這種關心和陪伴,讓他們感到安心。”

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管主任趙鉞坦言,自己當年做家庭醫生時,簽約對象就連牙齦發炎都會打電話來詢問,“這裡面是信任,更是親切,這時候我們再去做科普宣教,要比醫院、媒體給予的接受度更高。”他還表示,二三級醫院的專科醫生,看的是“病”,是明確專業診療;社區醫院的家庭醫生,看的是“人”,是對居民慢性病的科學管理,是對整個生活方式、健康程度的關心。“這時候,我們更像是親人朋友。”

<strong>危中更有機:居民重健康,使命當更強

疫情來襲,是一種危機,但防控疫情,危中有機。這段時間,上海老百姓的健康意識空前高漲,防範思維接近爆表,對於疫情防護的學習慾望也超級強烈。面對新形勢,上海基層的醫護人員,能否化危為機、提升本領,在未來長線發展中進一步築牢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作為全科醫生,一開始我們對全新疫情的知識儲備,是有一些欠缺的。”葉曉景表示,基層一線醫護人員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力的認識、對醫護人員的警示程度等,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一開始我們的年輕護士很害怕,但看到我們醫生真的是衝在第一線,她們也就感受到救死扶傷的內在意義,也就能戰勝自我的恐懼。”

疫情防控進程深入,也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對社區醫院、家庭醫生給予更多理解和包容。楊浦區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防治科科長歸萍表示,自己的團隊成員前往社區排摸走訪、上門宣教時,居民們早早就等在小區門口,熱情介紹重點對象的情況,“居民的熱情,再加上街道和居委的配合,我們還沒到門口基本就掌握情況了。”

“最危險的時候,是我們衝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線,家人雖然擔心,但也會多一份理解。居民也一樣,看到我們基層醫務人員奮力守護大家的健康,都會有一份同理心,對我們工作也更支持、更包容。”普陀區石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科科長姚秀蘭說,“街道某老小區一獨居租戶,春節前有在湖北停留過,我們上門要求他測量體溫時態度蠻橫,用各種無賴手段拒不接受測量,這時候其他居民都站在我們這邊。醫護人員苦口婆心溝通一個多小時還是沒用,最後聯合派出所民警一起上門勸說,他才配合並同意每天將測量體溫情況告知隨訪醫生。”

這次疫情防控的聯防聯控,也讓各個區的社區醫院專業醫護人員、街道居委幹部、派出所幹警等,在戰鬥中結下友誼,聯繫更為密切,日後開展工作更為便捷。“最初我們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者通過私人關係聯繫居委,再進行宣傳發動等。這樣一次防控疫情的戰役還在繼續,大家並肩作戰的感情,絕對是不一樣的。”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名人士透露。

當過多年家庭醫生、如今轉向行政崗位的趙鉞則認為,疫情防控更讓最基層的醫務工作者,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戰鬥打響,衝在第一線的都是黨員幹部、中層骨幹,必須要上,這就是一線醫生護士的職責所在。”他介紹,疫情防控戰役也讓一些基層醫生重燃戰意,“新的病毒,新的流程,新的形勢,你醫生自己都不會,怎麼行?有幾個醫生告訴我,下班回家後開始翻出塵封已久的傳染病防治書籍翻看,尋找有關知識點。醫生是畢生學習的職業,只有不斷學習,老百姓才會越來越信任我們‘身邊的醫生’。”

特殊時期,讓百姓更信任“身邊醫生”

上海基層醫護人員構築生命健康安全屏障(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