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囧妈”式的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一则关于萧伯纳的经典幽默:萧伯纳喜欢花卉,但他屋内的花瓶里却从来不插花。一次,友人来访,看到阳台上摆着几个空花瓶,指着花瓶颇有讥嘲的口调说:“我一直以为你很喜欢花卉,原来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的装潢虚摆设呀!为啥不插上花朵呢?”

萧伯纳稍思对友人说到:“我很喜欢花朵,难道就得把花枝剪下来插到花瓶里嘛,那我也很喜欢儿童,是不是可以把小孩子的头剪下来放到托盘里供我观赏呢?”友人顿时囧的哑口无言。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是的,在我们的以往的传统观念里,我爱吃苹果,这份“爱”对于我而言就成了我口腹的美味,然对于苹果而言呢?当然,苹果毕竟没有觉知、意识,是植物,无可厚非;我喜欢鸟,于是就把鸟捕捉来养在笼子里,以为满足我的观赏之趣,可是这份“爱”对于鸟而言呢不过是没有了自由飞翔、生命尊严的害的一种而已。但鸟毕竟只是本能的动物,也无可厚非。

然而,我们的惯性的思维,把自己的孩子也当做是养动物一般的来养,那就是不妥了。比如古人所谓的“犬子”的说法不就是表明了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美味”、供自己欣赏的“笼中鸟”式的爱嘛。我认为《囧妈》这部电影中在母子二人之间淋漓尽致的“囧”态的表现实际就是“美味”、“笼中鸟”式的爱。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囧妈》中徐伊万妈妈那份希望伊万活成自己希望活成的样子的所谓的爱,实质是满带着害的。“火车上各种烦恼几乎要崩盘的状态”,“折腾了几次上火车下火车,险些丢掉生命”,“在火车顶上被严重冻伤,险些被熊吃掉”,等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往往很可能已是造成不可挽救的伤害。

但是,在电影艺术中,镜头一转,沈伊万他就是没有被火车撞伤、撞死,就是没有被困在火车顶上冻死,就是没有被熊吃掉,无巧不成书,关键时刻都自有“神兵”相救了。最典型的能让人跌掉眼镜的夸张艺术手法的安排是,母子二人在赶往红星剧场的路途中,本就已经晚点,根本没有希望了,镜头一转,神兵出现了,挽救满足了“囧”这种“爱”的需要,热气球天兵神将一般的降临出现在母子二人的头顶上方,光出现了也不稀奇,关键还是参加比赛的热气球,比赛员就那么若有神助的就知道了母子二人有急难,于是放弃了比赛,来辅助完成囧妈与囧儿子的亲情之爱。这显然是属于颇有浓厚的“神气”色彩的神话故事系列,太传奇,太神奇巧合了否。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一个想象的虚设的镜头,把悲剧瞬间转化成了喜剧,这是无可奈何状的机会主义的想象中的“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一如大海捞针,哪有那么多巧合呢?所以,一句话,《囧妈》是喜剧效果掩盖下的悲剧的故事,囧妈、囧儿子“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和人格尊严的所谓“爱”,“爱”的结果满带伤害。

徐伊万的商业生意项目耽误了,不守信用;上下火车乱违规,不但是乱违规,简直是十分危险的乱违规;身体冻坏了;婚姻爱情失败了,等等。这都是掩盖在看似满足了母子亲情这种喜剧结局下的悲剧。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无疑,《囧妈》中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自私的爱,表面上说,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可内里的本质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以我占有,是我的,所以要让对方按我想象中的样子来满足我的需要。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观念的事是根深蒂固的,母子二人彼此存在着新、旧观念的隔阂,这是客观的。一定时空的人是难于超出一定时空下的社会形态的拘束而超脱世外的,人是彼此联系的人,是社会活动关系的人,有些弯路是少不得要走的,一如成长总是需要过程的,当徐伊万与母亲一起在火车上经历了一路的囧事后,然后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是符合普遍人们的现实的生活情形的。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我们虽然长了双眼,双眼却是往外看的,很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缺点,却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形象,徐伊万与母亲经历了一番旅途,然后是以他审视的视角来审视他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如此,他看清了自己的样子,这也就是电影末尾处徐伊万的体悟,这些体悟其实是对照着他与张璐的爱情。

伊万对张璐的索取、控制,一如伊万的母亲对伊万的控制、支配一样。所以,电影以神笔马良式的艺术夸张的手法完善美化了母子亲情之爱,这只是明线,暗线其实才是本电影要表达的主旨思想,那就是以母子经历各种窘态后又艺术化的转化成喜剧结尾来反衬徐伊万与张璐的爱情婚姻以失败结束。母子一起坐火车旅游更多是艺术化虚设的情节,多不符合现实的情景,但它达到了表达明白了一定的现实社会问题,那就是母、子两代人的思想观念隔阂和由此影响下的爱情婚姻问题。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爱是尊重和接纳,爱不是控制和索取

徐伊万的这个体悟表达了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必完全正确。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这只是承认了个性,脱离了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设前提的话,说“爱是尊重和接纳,爱不是控制和索取”就不完全正确。

比如一个婴儿,他因为幼小是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的,那么,妈妈的爱当然是包含着代劳,管教,支配控制这样的爱的行为了。这时的控制,是不顾及幼儿个体的不知对错的行为态度的,但这并不完全构成是伤害,而确确实实是爱,幼儿并不能分辨什么是危险不危险。支配、管控着他不要玩火玩水等危险品以免伤害到自己完全就是爱的表现方式。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反之,接纳幼儿的危险的活动行为那才是伤害。而到了一定年龄,也就是成年人,作为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脱离开母亲的管、控能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尊重、接纳当然是必须的。

而《囧妈》中徐伊万的母亲并不能尊重成年人徐伊万的完整的独立性,徐伊万更多只是作为母亲支配幼儿式的爱的对象,是一种从属关系,这种爱对于成年的徐伊万当然是严重的压抑的。一如把一只本来有翅膀自己可以自由飞翔的鸟,硬是用亲情的无形细线绑着腿,然后有母亲拉着细线支配着他去飞一样,这是矛盾的。但这确实是我们传统文化观念中母亲的爱,于是在彼此有新、旧思想观念隔阂的接触活动中“囧”就来了。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伊万妈妈按老一辈父母亲的观念,俨然是孩子的父母官,她亲口就说了:“我管你管多了?”

管?这种理所当然的上下从属关系的本是用来管理未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有自立自理能力的成年人,这本身就是不尊重客观事实是成长发展的思维观念,是静止的唯心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对待婴幼儿时期对待幼儿方式的旧思想观念里,被爱的成年人当然一如削足适履一样别扭压抑了,而这却是出于父母对子女表达的亲情之爱,这怎么会不囧呢?囧妈是必然的,是客观现实中普遍存在的。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尊重、接纳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而已,顾及对方的想法、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质上,这不过是心理学心理调节的办法而已,心理调节也就是主观的思维的改变。

现实的情况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活动关系的总和。社会活动关系这是客观的,当我们只是改变了思维里的想象的关系的存在,而没有改变现实的物质的关系的存在时,这个世界还是会一如往常一样。比如,徐伊万与母亲的彼此新、旧观念的隔阂,这是客观存在决定着的。新、旧观念俨然对立,而要达到根本解决这种隔阂矛盾必然需要在对立中求统一,解决掉这个客观矛盾。然而整个大的客观社会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根本解决徐伊万与母亲这一对母子,还有张璐与徐伊万之间亲情、爱情之间的隔阂矛盾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社会的人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独立王国一样的与世隔绝似的存在。因此,说到此,心理调节,彼此从自身改变尊重、接纳是相当不错的解决法子了。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当然,即便是,心理上去自我调节,去包容去尊重接纳,也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的,共性寓于个性中,脱离了共性的只追求个性的“独立个体”一如,徐伊万母亲不尊重徐伊万“独立个体”完整性的“囧”式的爱一样,也不过是想象的存在而已,必然存在着现实与想象对立的矛盾。徐伊万与张璐最后以离婚分手的故事结局就是恰好的说明。很符合现实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同样可以说,未经审视的爱情婚姻也是不值得过的。没有理性指导的想当然的纯感性免不了要囧,没有感性的纯理性,未免孤立冷漠绝情。

《囧妈》“囧”的本质是抽调了个体独立性人格尊严的所谓“爱”

综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活动关系的总和,在尊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去积极努力改造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即便暂且改变不了客观的社会活动关系环境。但我们也可以先提高思想认识,扬弃糟粕的落后的观念,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爱都是彼此的关系,将心比心,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找共性,在共性中保持独立的个性,尊重彼此独立个体尊严人格的完整性,如此这样了,相信我们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彼此的爱便不会那么“囧妈”、“囧儿子”“囧爱情”式的那么“囧”了吧。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