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

滴血微笑


《十二公民》观后感

2014年,徐昂导演将一部经典的有关陪审团的的电影《十二怒汉》改编为《十二公民》,并且获得了“马可·奥雷利奥”奖。这个奖项是罗马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这部中国的《十二怒汉》可以看出浓重的话剧因素,导演本人发挥话剧编导的能力,将中国现如今方法面面的矛盾融入进去,比如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保安与商贩之间、富人与底层民众之间、守旧者与弄潮儿之间并避开了一下过于敏感的问题,弘扬了主流价值观。在很多台词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行了很强的本土化改编,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符合自己的身份,出租车司机的粗野,小卖部老板的市侩,从众者的易变,还有无缘无故的有色眼镜,都让我感觉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这部电影我不是第一次看,在两年前的暑假我就听说有这么一部奇片,一个场景,十二个人,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对陪审员制度有了新的理解,《十二怒汉》的中的陪审团制度很有来头,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他对很多大陆法系国家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陪审团制度要求不同阶层、种族、文化层次6至12名成员组成陪审团,参与刑事案件和部分民事案件的判决。其挑选过程十分苛刻而严肃。涉及重大刑事案件比如谋杀时,就像电影中一样要求必须做出一样的判决,有一个人反对都不可以。虽然中国没有陪审员制度,但是能够拍出这么一部如此贴切中国实际的陪审团电影让我有很大的感触,当时的我还没有学法学,可我已经对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电影中有个细节是每个人的凳子都不一样。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我感觉这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当下社会现状下中国人的形色各态,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发言都结合着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故事。有人冷静客观,沉着分析,有人无端仇富,肆意地域黑。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的影子,那不愿意理解别人但又渴求别人理解的影子,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说服力,又希望别人能听听我们的心声,然而从我们自身来说不在特定的状态下又不愿意多听别人的心声的影子。

这个电影也让我明白了人的主观判断其实并不是那么可靠的,有人就是那么的固执偏见且自大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就是这样,比如那个三号,他们认为生活就应该是他们理解的那样,就是那么的死鸭子嘴硬,一旦生活和他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就会跳脚就会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可能你认为你绝对不是这种人,但是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他的影子。这个电影也让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是抗拒思考的,他们是从众的墙头草,他们害怕,害怕自己的见解被人鄙弃,所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比如那里面的十二号,他的一句太难了简直戳中了我的笑点,这简直是大多数的我们,可是笑过之后我感觉有点心酸,因为这正是大多数的我们。而这些都是未来可能成为司法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注意的,避免我们的主观,避免我们的盲从。

我还看到了陪审团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电影中很多的证据,很多的证明需要多方面的认知,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集思广益的优点一览无余,需要的是人们的发散思维。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采用我认为肯定也是有他相当的理由的,比如他的效率问题。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个证据都要用大量时间咀嚼仔细研究。在中国如此大体量的司法判决中显然不是那么的可行,但也是我们国家司法实践的发展方向吧。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其中那句“万一,万一,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让想做一名司法工作者的我意识到自己肩上是有责任的。有多少人从听见案情的第一秒就坚定了自己的刻板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又是多么地难改变。所以一定不要在心中的法庭给别人判决死刑。请坚持真理,提出质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