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在《木蘭辭》裡有一句描寫花木蘭代父從軍前的女兒狀態:“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妙齡少女對著鏡子裝扮的俏麗姿態,在這一句詩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試想,我們身邊的女孩子們,誰沒有經歷過對著鏡子塗脂抹粉、梳妝打扮的時候?鏡中觀美人,是越看越傳神。現在的女孩子愛打扮,古代的女性同樣不遑多讓。

各位觀眾老爺們,不妨隨元二一起,來看看古代女子究竟是怎樣“對鏡帖花黃”的?

在這裡,我們先解答一個問題:花黃是什麼?

相信這也是許多朋友在學《木蘭辭》時的共同疑惑:花黃?是黃色像花兒一樣的染料嗎?

這個答案並不準確,花黃,又稱額黃、花子、花鈿、花靨等,是古代女性最常用的面飾,主要裝飾在女性的額頭、兩頰,可以用布帛、金箔等貼飾,也可以直接用顏色繪製,還可以隨意畫出各種美麗的紋飾,比如梅花紋等,讓女性容貌更加妍麗多媚。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木蘭對劍貼花黃?

  • 一、面飾“的”

不過,古代女性對面部的妝飾,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繁複的花黃,在秦漢時期,女性在臉上的面飾,被稱為“的”,也叫作旳。

這種“的”的妝飾,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就是取用紅色顏料,在臉上輕點,有的點一處,有的連點幾處,形成對稱美。

漢代繁欽在《弭愁賦》中提到:“點圓的之熒熒,映雙輔而相望。”

不難想象,這位古典美女在兩頰處點上兩點小紅點,圓圓紅紅的,多可愛啊!

這種叫作“的”的妝飾,不僅讓自己的笑顏更加美麗迷人,也是一種流行於宮廷和貴族世家的暗語,是在男女之間傳達出的某種隱晦信息。

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中,介紹了這種“旳”的來歷和妝扮方式。

“以丹注面,曰‘旳’。 旳,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當以次進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難)以口說,故注此丹於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於第錄也。”

也就是說,“的”這種面飾,就類似後世清宮中翻牌子侍寢的制度,凡是來了月事的女性妾室,便在臉上點上紅色圓點,負責房事的女史便不會將她的名字記錄在侍寢名單上,以免對帝王和諸侯造成衝撞。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梨渦淺淺,紅的妍豔

除了這種紅色的丹的,“的”妝也有其他顏色,比如黑色的“龍的”。

明代楊慎曾在《丹鉛總錄·冠服·玄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相傳南北朝時期,有位叫作鮑姑的女名醫,她的丈夫是著有《抱朴子》、《神仙傳》的仙翁葛洪,而鮑姑自己則擅長針灸,她曾在五月五日以艾灼龍女額,後人效仿,也用墨汁點面,稱之為“龍的”,也稱玄的。

如此看來,這種“的”的面飾,除了有美顏的效果,還有治病祛邪的寓意在裡面,難怪古代女性都爭相為之。

此時女性的面飾,還以簡樸為主,大多隻是黃豆粒大小的圓點,但步入南北朝時期後,女子臉上的妝飾日漸複雜,後世所說的梅花妝,就是這個時候流行起來的。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雜五行書》中提到:“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曰: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

梅花妝的神奇傳說,與其說是落梅為壽陽公主帶來梅花妝,不如說宮女們奇思妙想,在無聊的宮廷生活中,靈光一閃,發明了這種充滿藝術感的美麗妝飾。

不過,時光繼續推進,盛唐時期,女性臉上的裝飾越來越複雜,出現了將靨鈿等妝飾貼得滿臉都是的情況,那究竟是美麗還是奇葩,就見仁見智了。

  • 二、靨

我們先搞明白一個問題:靨,指的是什麼?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靨做了解釋。

“靨,頰輔也。”

這句話也就點明瞭靨的位置,是在兩頰的下半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酒渦位置所在。

所以,靨也就是臉上的酒渦,擁有一雙淺淺酒渦的女性,笑起來格外迷人,但美麗酒渦可遇不可求,生活中,並非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恰好天生擁有一雙動人酒渦。

古代沒有整容技術,也不可能弄出一對人造酒渦來,那應該怎麼辦呢?化妝當然是最好的、實現美麗的辦法,於是,古代女性就逐漸流行起在兩頰下半部、靠近嘴角斜外側部位,點繪上特殊圖案,作為酒渦的替代品。

靨妝形狀多樣,既有圓點狀,也有月形、錢狀、星狀,顏色也各異,有粉色、丹朱色、綠色、白色、黑色等。

靨妝的材質更是豐富多樣,最常見的是用顏料繪畫,也有貼以剪紙、布帛等,像前面提到的木蘭“對鏡帖花黃”,極可能就是貼的這些東西。

不過,對於比較講究的貴族家庭,紙質、布制的靨妝顯然不能滿足貴女們的需求,於是又出現了用金箔裁剪出花樣,這算是比較華貴的化妝品了。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南北朝時期,張正見的《豔歌行》一詩中提到:“裁金作小靨。”可見,這一時代,人們已經有了用金箔作面飾的習俗。

而宋金時期的大詞人元好問,在《春宴》一曲中寫道:“梅殘玉靨香猶在,柳破金梢眼未開”,這裡所提到的玉靨,正是一種用玉片雕刻成的裝飾品,貼在面頰處。玉靨也稱瓊靨,另有詩句“柔條嫋畫粘瓊靨,小葉抽春壘玉鈿”,則形象地描摹出花木新發的嫩芽,就像女子臉上的妝飾一般,華貴奪目,又充滿清雅脫俗的感覺。

除了金靨、玉靨,另外還有一種翠靨,這不是指用翠綠色顏料來化妝,而是採用翠鳥的羽毛進行妝飾,貼在兩頰處。

宋代梅堯臣的《水次蘚花》一詩中就提到:“水邊有神女,妝去遺翠靨”。

更有甚者,古人還有往臉上貼動植物標本的做法。

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戶錄》中記載:“鶴子草,蔓花也,其花麴塵,色淺紫,蒂葉如柳而小短,當夏開,南人云是媚草,甚神……採之曝幹,以代面靨,形如飛鶴,翅羽毛嘴距無不皆備,亦草之奇者。”

這是往臉上貼草的做法。

《清異錄》中則記載:“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做小折枝花子……爾後上元賞花者取象為之,售於遊女。”

這裡則是用蜻蜓翅膀等製成面飾飾品,貼在臉上做為妝飾。

花子,也就是花鈿。

  • 三、花鈿

花鈿是另一種用金屬等材料製成的裝飾物,通常被解釋成兩種東西,一是用於簪首的頭飾,二就是用於額頭的面飾。

比起前面提到的“的”、 靨,花鈿同樣是貼在臉上的裝飾物,卻更加繁複,花樣更多。

《中華古今注》裡提到:“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昇。至東晉有童謠雲織女死。時人貼草油花子,為織女作孝。至後周,又詔宮人貼五色雲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如供奉者,貼勝花子作桃花妝,插通草朵子,著短袖衫子。”

從這段記載來看,似乎秦始皇時期就已經流行這種花裡胡哨的面飾,乃是帝王或民間為通神而做的“神妝”。

在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點跡。大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點、錢點。”

關於花子的來歷,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傳說,武則天時期,上官婉兒很得女皇信任,是隨侍左右的女官,但有一次,上官婉兒因小事觸怒了武則天,她順手便拿起桌上的小刀刺向上官婉兒,婉兒躲避不及,被刺中額頭,留下疤痕。

為了掩蓋刀痕,上官婉兒便想出一個辦法,在眉心受傷處貼上花子裝飾,既起到遮掩效果,同時也為自己的容貌增添美麗。

後宮中其他女性,見到上官婉兒的新妝扮,都感到非常新奇,便爭相效仿,花子傳到宮外,逐漸成為貴族女性的時尚。

靨者,遮掩也,花子也有掩蓋疤痕的意思,即是說,這二者是有相通、相同之處。

其實,很多時候,靨鈿已經合二為一,指的都是同一件事。隨著靨鈿發展得越來越複雜,材質也從普通的紙質、布帛制,發展到金屬、玉石、珠寶、雲母、動植物標本等各種材料,似乎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沒有古代女性不敢往臉上貼的。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 這麼多奇葩的裝飾,怎樣才能保證它們被貼在臉上而不掉落呢?

我們大可不必替古人操心,古代女性在發明靨鈿這種裝飾物的時候,已經想到了解決辦法。

粘貼靨鈿的物什,叫做呵膠。

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就源於人們只要對它呵上一口氣,或是蘸上少許唾沫,就可以輕鬆將靨鈿貼到臉上。

《遼史拾遺》中提到:“陳繼儒《真珠船》曰:呵膠出虜中,可以羽箭,又宜婦人貼花鈿,呵噓隨融,故謂之呵膠。”

由此觀之,呵膠不僅是婦人們美容化妝的勝品,更是軍士們製造軍事武器的重要材料,作為軍需用品,在大仗得勝之後,它們還能轉頭出現在女性的妝 奩盒子裡,也算是宜剛宜柔,絕不浪費。

辛苦折騰半天,往臉上貼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品,亮晶晶的,非常惹人注目,那這樣的妝飾,卸妝的時候麻煩嗎?

古代人早已考慮到這一點,製作呵膠時,採用的不是什麼對人體有害的化學制劑,而是北方海魚的

魚鰾製成。

這種魚鰾粘性極佳,而且卸妝也簡單,只要用熱水一敷,稍等片刻,便可以輕鬆揭落花鈿等裝飾物,絕對絕天然無副作用,對皮膚的傷害被降到最低。

對鏡貼花黃,古代女子的面飾到底是美麗還是奇葩?

  • 四、小結

從以上面飾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古代女性對於面飾的需求,是從簡單到繁複不斷髮展的,不僅花式、紋樣、色彩越來越多,用於製作花鈿的材料也極其豐富,既包括顏料、礦物,也包括動、植物,用料之多越乎人們想象。

今天的人們,追憶這段歷史時,感受到的除了美麗,還有那些包涵在紋式中的宗教含義、對自然生命力的追求。

當然,花鈿發展到後來,因為時代變遷及審美變化,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範疇,但這些古老的化妝歷史,仍可帶領大家走近古人的生活和思想。

一個時代過去,美麗的痕跡卻會永遠留在丹書青史之中,留待後人探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