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英宗复位后为何一定要杀于谦?就为何讨厌他吗?

火星上的豹子


 于谦这个角色,可以说也是很多观众一直都非常期待的了,而在最新的剧情中,于谦终于登场,但是刚出场的他就是喝的醉醺醺的,朱棣将他点为状元,他却还说了很多听上去大逆不道的话,朱棣因此要带他去战场看一看。那么,历史上的于谦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真正的于谦最后是怎么死的,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了于谦呢?

  朱祁镇为什么要杀于谦

  “北京保卫战”之后,明代宗朱祁钰坐稳了皇位。朱祁钰虽然没有治国大才,但他信任并重用于谦,使得刚刚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大明朝稳定下来,国家也算是平安无事。可是朱祁钰头上始终有个达摩利斯之剑,那就是他的哥哥朱祁镇还在瓦剌,而他的哥哥才是正统的皇帝。虽然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可朱祁镇还是被迎回了北京。

  朱祁镇回京之后,朱祁钰只能把他软禁在南宫,并严密监视,百般提防。朱祁镇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同时,朱祁钰本来好不容易废掉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谁曾想,朱见济却很快夭折了!太子之位空悬无人。这个时候,阴谋家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人密谋:当今皇上病危,如果他人继位,功劳轮不到我们。不如拥立朱祁镇复位,那样就是首功之臣。于是三人分头行动,先取得了太后的支持。三人于夜间带兵闯入南宫,朱祁镇本来就是一肚子怨气就随着众人带兵闯宫。这就是“夺门之变”,事变之后,朱祁镇复位称帝,没多久,朱祁钰就因病去世了。

  朱祁镇复位后大封功臣,当天还传旨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吏部尚书王文。朱祁镇心中也清楚于谦是忠臣,所以怎么处置于谦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在“北京保卫战”时被于谦怒斥的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复位无名。并同时陷害于谦说他迎立外蕃,就是于谦打算迎藩王继位。这个时候,朱祁镇才动了杀心,下令处死于谦。

  于谦死后,明史记载“天下冤之”。当初大臣提议迎回朱祁镇的时候,朱祁钰内心是拒绝的,正是于谦说了一句:大位已定。才给了朱祁钰一个定心丸,不是于谦这句话,朱祁镇还在瓦剌做俘虏呢。至于迎立外蕃之说更是子虚乌有,于谦本来就写好了奏折建议立朱见深为太子。可是,朱祁镇还是下令处死于谦。

  于谦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高风亮节却仍然在那些有良知的人心中。当徐有贞等夺门三丑先后作死被杀之后,当时的名臣和朱祁镇有段对话,长期以来被蒙蔽的朱祁镇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被徐有贞等人当做工具利用,即使朱祁钰病逝,皇位也只能是朱见深,说于谦迎立外蕃纯属诬陷。可是毕竟错已酿成,到了朱见深登基后才为于谦恢复了官职名誉。

  大明风华于谦结局

  《大明风华》于谦结局是被处死。当时有人诬陷于谦发表不正确的言论,而明英宗一开始还是很犹豫,觉得于谦有功劳,罪不至死。但是他还是听信了小人说的话。把于谦处死了。

  于谦是明朝的大臣,也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孙皇后重用他,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被人抓了之后,孙皇后和于谦就拥护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这也导致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不和谐,加上朱祁镇又轻信小人,所以最后才把于谦给杀了。

  于谦被抄家的时候,他家里什么都没有,唯有一扇门紧锁着,里面放着是朱祁钰在位时赐给他的东西,除了这些,其他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所以很多人觉得于谦是被冤枉了,这样一个廉洁的官员,怎会做出鲁莽之事呢?

  当孙皇后知道于谦死了,满怀悲怆,而朱祁镇也在这个时候后悔了。于谦死了之后,那些诬陷他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暴露了,最后于谦的案子被翻案,朱祁镇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极光视频


《大明风华》对于于谦的刻画和历史出入不是很大,策划指挥北京保卫战,拥立景泰帝朱祁钰,英宗复辟后被杀。于谦被杀是必不可免的,原因有三:拥立朱祁钰,默许废黜朱见深,对英宗朱祁镇是为不忠;兵权在握,危及皇权;行事孤僻,生性耿直,景泰帝独宠,令朝臣不满。

于谦拥立朱祁钰,纵容其幽禁朱祁镇,默许废黜太子朱见深,对朱祁镇是为不忠


土木堡之变,英宗几乎葬送了整个朝廷,尚书以上职务的朝臣全部送命,于谦作为“微末小吏”临危受命,救大明于水火,指挥北京保卫战,立下不世之功,对于这点朱祁镇心里是承认的。

可于谦为难时力排众议,以“主少国疑”为由拥立朱祁钰而不是太子朱见深,因而遭了朱祁镇的恨。英宗回国后,即被幽禁,不久太子朱见深被废,这些于谦都没有表态,他选择默许,从君为臣纲的角度出发,于谦的做法是对英宗朱祁镇不忠,严重的说,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朱祁镇复位后,必然要杀他泄恨。

朱祁钰称帝后,于谦倍受重用,大权在握,对英宗的皇权是巨大威胁

朱祁钰监国摄政期间救开始重用于谦,封为兵部尚书,虽然身前并未进入内阁,朱祁钰却一直对他宠幸有加,大小事情都同他商议后再实行,于谦的权势过于膨胀,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就是复位后最大的隐患。


于谦手握兵权,并且军事才能卓著,一旦于谦直脾气上来,领兵造反也不是不可能,而到那时候再想法子除掉他救困难多了,所以英宗复位马上逮捕于谦,只过了六天就赶紧杀掉了。

于谦性格孤僻,不善权谋,耿直自负,得罪了很多朝臣

于谦虽然有才,但他过于耿直,说话从不避讳,直来直去,并且常上疏弹劾他人,而且一直受到朱祁钰的独宠,这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仕途升迁,所以朝野上下对其怨言颇多。朱祁钰在位时,于谦曾多次遭到御使的弹劾,但全被朱祁钰给挡了回去,可见于谦的存在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

英宗被俘后,徐珵曾建议南迁,遭到了主战派于谦的严厉斥责,并且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徐珵一气之下把名字改成了徐有贞,当时碍于于谦得势,徐有贞只能忍气吞声,而英宗复位之后,自己成了功臣有了权势,自然要报仇雪恨,所以建议英宗说:“不杀于谦,此举便无名。”


其实最重要,朱祁镇要为自己复辟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就如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朱允文撸下台一样,朱祁镇只能杀了不支持自己的于谦以证明他“师出有名”。虽然包括朱祁镇孙太后在内的全天下人都知道于谦是冤死的,也只能是赐予死后哀荣了。可人死不能复生,纵观明英宗一朝,朱祁镇将先帝们留下的股肱之臣消灭殆尽!为大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笔。


古曲古风


因为英宗土木堡被俘后,于谦提议朱祁玉登上皇位,英宗被遥遵太伤皇。帮助他人夺了自己的皇位,怎么会不怀恨在心,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于谦做人太过耿直,他的心里装的不是朱家的天下,而是平民百姓的天下。于朱家统治而言是不利的。最后英宗夺门之变成功后,一定要师出有名,不得不杀了于谦来震慑文武百官。


纸牌屋里的剧本


并不是,想杀于谦的不是明英宗朱祁镇,而是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当时朱祁镇犹豫了一下说:“谦实有功。”意思是于谦是有功的,杀之不妥。

对于朱祁镇来说,于谦的功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功抵御住了瓦剌大军,保住了都城北京,也保住了大明基业;二是力主迎他回来,明代宗朱祁钰本不想让他回来,是于谦一力主张,他才能够回到明朝。

有这两功,朱祁镇对于谦的恨意并没那么浓。虽说当初也是于谦拥立朱祁钰的,但在那样的情况下,朱祁镇可以理解。

所以朱祁镇不是一定要杀于谦。但徐有贞说了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这句话的恶毒之处在于,把于谦和朱祁钰绑在了一条船上。暗含的意思是:陛下,您承认于谦有功,就得承认他拥立的朱祁钰也具有正统性,那您现在就是在谋朝篡位。

如果说朱祁镇对于谦只是心存芥蒂的话,对朱祁钰就是仇深似海了。也许才从瓦剌回来的时候,他会为自己造成的巨大损失感到内疚,但被囚禁七年之后,所有的内疚转换为对朱祁钰的仇恨。

囚禁的日子有多惨呢?朱祁钰紧锁南宫,还不供应足够的衣食,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只好拖着病体带着妃嫔们做绣活,托看管的人卖了换衣物和粮食。

能够造成深切仇恨的,不一定是大事,也有可能是生活中的点滴折磨。何况他们中间还隔着一个皇位。

换句话说,朱祁镇快被朱祁钰关疯了,容忍不了和朱祁钰有关的人事。一听徐有贞把于谦和朱祁钰混为一谈,立刻同意杀于谦。

那么于谦和朱祁钰是一体吗?当然不是。

于谦当初拥立朱祁钰,并不是和朱祁钰有什么交情,而是觉得国赖长君,由朱祁钰登基才是对大明最好的,不含有什么私人倾向,全是出于公义。

如果他有私心,后来就不会劝说朱祁钰迎接朱祁镇回来。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朱祁镇吗?肯定知道。可如果不迎朱祁镇,实在有损大明尊严。在自己的安危和大明之间,于谦选择了大明。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朱祁钰认识到于谦忠心的不是他,而是大明。从此对于谦有了防备之心,不再像以前那么信任。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听到响动竟然问左右侍从,是不是于谦篡位?

当得知是朱祁镇复辟,朱祁钰的反应是松了一口气。

徐有贞进谗言杀于谦,一方面是因为于谦为人太过正直,以前无意中挡过他的官途;另一方面是于谦极有才能,他担心朱祁镇以后重用于谦,让他没了位置。那他不是白白发动政变了吗?

至于石亨,更是一个小人,多次得于谦推荐提拔,他就是这么报答于谦的。

总之,明英宗复位时不是一定要杀于谦,而是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撺掇他杀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历史上明英宗之所以要杀于谦,并非出于厌恶,而是受奸人挑唆,事后英宗也十分后悔,且听我慢慢道来。

为国为民之忠臣 不敌奸佞一馋言

英宗虽然不如他父亲被称为一代明君,但也并非是昏庸之辈,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知道他为国为民并非为一己私利,所以在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成功后,在是否杀掉于谦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定,在这时候一个小人的一句馋言,促使英宗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叫徐有贞,夺门之变的功臣之一,他对皇帝说:“于谦不杀,此举无名”。


“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就是一句谎言

徐有贞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杀掉于谦,夺门之变就失去了理由。当时的情景是明代宗朱祁钰重病在身且无子(他独子已病死),徐有贞的说法是于谦想拥立外省藩王进京为帝,因此才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复位,事实上这纯属子虚乌有,多年以后英宗才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


政治投机者的下场

多年以后英宗才幡然醒悟,于谦并没有迎立外省藩王进京为帝的企图,夺门之变只不过是一场作秀,不管是否有夺门之变,自己都会复位。而徐有贞等人借夺门之变沽名钓誉,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是彻彻底底的政治投机者。英宗认清这一点后,这些“功臣”最后的下场可以看到,都不得善终。徐有贞被流放,客死他乡。石亨锒铛入狱,惨死狱中,曹吉祥因谋反被凌迟处死。


综上所述,夺门之变其实就是徐有贞等政治投机者为捞取个人利益的一场作秀,为了名正言顺不惜坑害忠良于谦,好在这些人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于谦在宪宗朝得到了平凡昭雪,他的历史贡献受到了公正的评价。


轻吟古风


于谦虽然流传千古,大明的忠臣,但是英宗复位,对于英宗和支持英宗复位的人,是没有理由不傻他的。

第一:于谦拥立景泰帝为皇帝,对于朱祁镇来说,属于叛逆。

第二:英宗朱祁镇返回北京被囚禁或者与世隔绝的日子,大臣们不敢探望,就连于谦都没去,景泰帝更不用说了。那种仇恨不是一般人懂得。

第三:于谦保卫了大明触犯了很多人利益,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视于谦为死对头。想制于谦为死地。

第四:杀死于谦,也显示英宗复位的正统性。符合朱祁镇的利益和拥戴他们的利益所以于谦必须死!





望岳影视


英宗何尝不知道于谦是万里挑一的忠臣呢,可是没有办法,因为于谦在英宗被抓走之后拥立了他的弟弟继位,英宗重新登基之后,这种行为必须定义为乱臣贼子,要不然英宗的登基就是缺少法理依据的,所以,杀了于谦是英宗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可能就是忠臣的悖论吧,虽然如果没有于谦英宗可能早就死在大漠了,明朝也应该早就亡了。


这旮是沈阳


原本朱祁镇在亲征之前,因为于谦的极力反对,所以朱祁镇就想要杀了他,不过最终被孙若微拦下来了,将于谦外放,希望他能保住一条命。但是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当了一年的俘虏,回到明朝又当了七年的囚犯之后,终于发动夺门之变将皇位夺了回来,这时候的朱祁镇已经比之前要更加明事理了,可是为什么他最终还是杀掉了于谦?朱祁镇杀于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1.历史上于谦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朱祁镇为何要杀于谦

于谦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他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但是于谦最后的结局好像并不怎么好。《大明风华》于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据了解,于谦最后是被明英宗朱祁镇赐死的,实际上于谦是被奸人所害,含冤而死,于谦死后没多久,朱祁镇就后悔了。

《大明风华》中的于谦,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即便面对天子威严,也丝毫不会心生胆怯,他为官清廉,敢于谏言,也因此而得罪过不少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为官和做人的态度。

在百姓心中,于谦是忠烈之臣,但是自古以来,这样忧国忘身,个性刚直的臣子,似乎都不会有好下场,于谦也不例外。历史上于谦是在夺门之变发生后,被人诬陷含冤而死的。

公元1457年,以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为首的一众朝臣,趁景泰皇帝病重的时候,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夺门之变于谦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当时手握重兵的他,为了大局着想,也没有制止反抗。

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之后,便听信了石亨等人的谗言,处死了于谦。于谦死的很冤枉,可惜了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在于谦死后,朝廷抄他的家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家中一清二白,除了之前景泰皇帝赏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外,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了。

《明史》记载,孙太后在听闻于谦的死讯之后,哀伤叹息了好久,明英宗后来也看清了石亨等人的真正面目,但是无论他再后悔也不可能挽回于谦的性命了。朱祁镇之后的明朝皇帝,也都在努力为于谦正名,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称赞于谦是“丹心抗节”。





宅男看影视


于谦被杀,所用的罪名是“意欲迎立外藩为帝”。这个罪名比若干年前岳飞被杀时用的“莫须有”罪名要重,也要堂而皇之得多。在历史的现场,主审官包括英宗一脸庄重,认定“意欲迎立外藩为帝”的于谦罪有应得。

但英宗真的相信于谦有那么一颗骚动的心吗?在其一脸庄重的背后,历史的谜底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狰狞与锋利?他其实什么都知道,于谦长着一颗什么样的心。

当然说朱祁镇的叔叔襄王朱瞻墡或者其儿子有异图并非空穴来风。一个历史事实是,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孙太后在“土木之变”前后都曾经流露过迎立襄王朱瞻墡为新天子的想法。孙太后甚至派人去取襄国金符,以试图改变历史的进程或走向。

所以,当于谦被拉扯进这桩阴谋行动时,多少给了英宗顺理成章的想象空间。作为掌握军事大权的重臣,一个帝国的托底人,于谦毫无疑问具有颠倒乾坤的力量,如果他愿意的话。这也构成于谦意欲迎立外藩为帝的动机和逻辑基础——直到有一天,英宗在翻检朱祁钰时代遗留下来的陈年旧奏时,透过时光的尘埃与层层重压,这位经历沧桑的君主终于打捞起了襄王朱瞻墡那份一度被他误解的忠诚,以及附着其上的于谦的清白。

因为他看到了朱瞻墡上呈的两封奏疏。奏疏一写于“土木之变”爆发后,朱瞻墡上呈孙太后请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并且建议帝国派人营救被绑架的英宗;奏疏二写于景帝朱祁钰上位后,朱瞻墡以叔叔的身份上疏劝其毋忘对太上皇朱祁镇的恭顺,要朝夕省问,念兹在兹。

这两份奏疏的发现时间在于谦被杀之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于谦“意欲迎立外藩为帝”罪名的不成立。那么,英宗在发现这两封奏疏后有错必改了吗?在臣子的清白与帝国的稳定之间,朱祁镇又会如何取舍?

英宗朱祁镇牺牲了前者,直将历史真相模糊到底,以为帝国的稳定托底。于谦一案在他看来不是不能翻,是不好翻。就像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此举(指夺门之变)为无名。”

“夺门之变”的逻辑基础或者说道德基础是于谦意欲迎立外藩为帝。事起仓促,景帝病重,英宗为江山社稷计不得不重新复出,再次披上龙袍以防止皇权旁落。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于谦便成了替死鬼,成为帝国道德的集体批判对象,也成为新朝得以矗立的奠基石。这是不能为其翻案的根由所在。

“于谦必死”在英宗有意无意的渲染下,成为帝国的集体意识,英宗不能自己掌自己的嘴巴,由他本人在集体意识上划下刀口,惊醒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所以终英宗一朝,于谦只能被奠基于帝国的底部,对他的评判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对于谦评价的改变来自于宪宗朱见深。这位继任皇帝评价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群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这里宪宗皇帝有意无意泄露了天机——说出“先帝已知其枉”这样的话语来。先帝已知其枉却不肯予以平反,历史的机锋真是势大力沉,重量如于谦者,也未能避过它的扫掠。

但宪宗朱见深之所以愿为于谦昭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过境迁:英宗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英宗一朝的功过得失已无碍过去的岁月;并且由宪宗朱见深——英宗的儿子来为于谦昭雪,很有收拾帝国人心,凝聚共识与情感的意味。在这个意义上说,于谦之死成了英宗朱祁镇送给他儿子的一份厚礼。

宪宗朱见深也深明其中意味,不仅将崇文门内西裱褙胡同的于谦故宅改为“忠节祠”,还亲自派遣高级官员祭奠于谦英魂,将收拾人心的工作做得很到位。这是成化年间的事。

到了弘治年间,于谦又被“消费”了一把。刚刚上位不满两年的孝宗皇帝下令赠于谦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帝国的人心再次凝聚了起来,这时于谦离开人世已经32年。他的冤死成为英宗朝帝国得以稳定或者继续存在下去的基础;他的昭雪又成为帝国凝聚人心共识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利器。

重量级历史人物于谦的重量至此不可谓不重了。而追根溯源,这沉重的肇始者非英宗莫属。在天顺元年的春天,于谦死了,死得真是重于泰山——像泰山一样托起了明帝国走向中衰的脊梁,让它得以继续前行。尽管前行得步履蹒跚,尽管英宗朱祁镇的生命已行之不远。




天香引


我们从皇帝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这基本就是必杀无疑,你从明初期朱元璋开始废丞相杀朝臣一系列的举措就可以看出来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加强皇权。

于谦最大的问题在于北京保卫战之后,他的权利的威望太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而且明英宗这样的皇帝能驾驭于谦这样的臣子吗,显然他的火候还差的远。

弱主遇到强臣唯一的出路就是除掉。从个人感情而言,于忠肃公千古!朱祁镇徐有贞必遗臭万年!其实这不在于英宗讨不讨厌于谦,而是已经上升到了皇帝没有臣子名声功劳大,而这直接影响并威胁到了皇权。

你纵观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基本上都没好下场,很少有好下场的。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望君采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