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現代生活

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當我看到老子的這一章的時候,讓我想起了自己過往的生活。尤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父母告訴我家中的所有的一切家務都不用做,什麼事情都不需要管,只需要認真讀書,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就是因為沒有好好讀書,所以現在才沒有出人投地,學習改變命運。在這樣的思想的指導下,每一週我的生活都被安排的滿滿的,在學校裡每天上完課還要參加數學、語文競賽的輔導,週末要去那些任課老師家裡補習,還要去上劍橋少兒英語。在家裡的自由活動,除了作業,好像已經記不得什麼了,電視的遙控器都被父母藏起來了。在這樣高壓的環境中,我的生活裡真的就只剩下了學習,我的學習成績也是突飛猛進,在班級的全幾名,每一次學校的各科競賽也能名列前茅。我一度以為這樣的生活真的挺好的,無憂無慮,與數字、文字、字母打交道,那也是一樣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殊不知,生活中就只有這些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的,什麼是美,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是因為那些成績差的人襯托了你的成績好,證明你所謂的美與成功嗎?我想不盡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東西,只是在學校裡,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中,讀書學習的作用被無限的誇大,甚至可以取代所有,如果你的學習成績不好,那麼你就會被一棍子打死,在老師同學心中就不會是個好學生,取而代之人人之間又會有很多的攀比,剎那間,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而導致慢慢對學習這件事失去了樂趣,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但是依照老子看來呢?“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何事情都是有好有壞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這一些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平和的心去看待這一個世界,讓萬物順其自然,不要以一個人某一方面的好,就去無限度的崇拜他;也不要因為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就把他一棍子打死,這一切都是會略帶偏見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聖人是用無為的觀點來對待這個世間的,用不言的方式進行教化,讓事物自己自然興起,沒有自己的主觀傾向。取得了成就也不會居功自傲,正所謂無欲則剛,正因為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所以也能使自己的心始終保持平和。


《道德經》與現代生活

二、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道德經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併,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佔錢財,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於動盪、大變動的形勢。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

第三章裡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而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

而我們現今的社會難道也不是這樣嗎?各個企業與單位紛紛招攬、渴求那些各個領域頂尖的人才,希望這些人才可以幫助企業提高自己的業績。但是呢?在這個我們都需要去競爭的時代,有一些人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崗位,就會使出很多陰謀權術,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謂的招攬頂尖人才這樣一件原本沒有任何問題的事情,卻成為他們的平臺與墊腳石,在這樣不正當的競爭過程中,卻滋生了很多社會的亂象。所以呢?我們不應該去過分的強調什麼一定是正確,一定是最好的。而是應該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這樣,大同的社會就會出現。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是同樣的,不應該對一些名利看得特別重。就像以前,每個學期,班級裡都會投票開始來選三好學生,在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看來這都是好的,得到了這個彷彿這一個學期我就沒有白白度過。當時,為了這個獎項,就會去拉票,和周圍的同學特意的去搞好關係。結果確實獲得了這個三好學生,但是,這樣子,真的對嗎?很明顯我這樣的行為和老子所說的富有野心、競相爭權奪位的人沒有多大的區別,本質上是一樣的,使原本應該真正獲得這個獎項的人卻名落孫山,也在一定意義上造成了社會的失序。我在想如果那個時候,父母與老師對於這個獎項都沒有看的那麼重的時候,也許我也不會去拉票,這最終的結果也會變得公正合理。

《道德經》與現代生活

三、身體為一切之本錢

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託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依稀間記得,中考前那一段日子的生活。為了能考一個好的高中,於是我就每天學習到凌晨,就為了考上一個好的高中可以讓自己和父母都特別有面子。然而,可能是因為長時間熬夜學習的關係,身體漸漸垮了,在中考前的的一週我就生病倒下了。是的,我們往往太過於注重自己的外在榮辱,與自己的尊嚴,卻忘記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體的可貴。身體垮了,生命即將要凋零了,所有的其他榮辱又有什麼意義呢?他能隨著你一起進入泥土嗎?顯然是不可以的。老子告訴我們要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我們首先要愛惜自己的身體,飲食、睡眠等作息一定要科學規律,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追求其他的東西。

《道德經》與現代生活

四、“適度”、“中和”原則

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於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災難。老子反對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在本章裡,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主張反戰的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呢,這一章也給了我很多啟示。窮兵黷武譬如我們做一件事不惜一切代價,極端、極致,我們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仍然不罷休,繼續誇耀驕傲、自以為是。就像高三的那年運動會800米的比賽,我原本的目的是想在高中最後一個學期多留下一些東西,所以特別看中這一次運動會比賽。為了這次比賽,我還特意每天早上5.00爬起來去操場跑步,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加油,是的我要畢其功於一役。最後的結果呢?真的和我意料之中一樣,我拿到了自己夢寐以求、朝思暮想的第一名。我開心的就像一個兔子,一個玩具機器的兔子,蹦來蹦去,到處去顯擺、去炫耀。然而呢?一開始朋友和同學都會來對我道賀,漸漸地他們覺得我一直那這件事情炫耀,覺得我不太正常,有些同學、朋友就疏遠了我。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當我們達到自己目的的時候,就該去學會適可而止。如果我當時就懂得老子所說的“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那麼,我也不會和一些同學和朋友的關係慢慢疏遠。是的任何人與事物過於強大它就會走向衰亡,當我們達到自己人生、事業的時候,切記要保持平和心,不要太過於驕傲,因為往往一個頂峰就會意味著我們該走下坡路了。

《道德經》與現代生活

五、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第五十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慾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在本章裡,老子用誇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裡,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慾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衝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衝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覆到“明”的“混成”的狀態。“衝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我讀了這一章後,也深有體會。人會有柔弱似剛強,我們沒有必要任何事情都剛強,非要去掙得你死我活,有時候柔弱的作用會更好,柔弱勝剛強。例如,有一次,和父母吵架,我想暑假和同學一起去上海晚,父母不放心我就不讓我去,我就和父母一直掙,非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最後一件小小的事情,卻演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想起了,新聞中太多的兩人因為小小的事情爭執,最後一方被另一方捅死的悲劇。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對於他人如此之剛強呢?老子告訴了我們“骨弱筋柔而握固”、“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柔弱也是可以勝剛強的,任何事物太直了,它就容易斷,而彎彎曲曲的、柔柔弱弱的,他反而可以保持很久,我們要學會變通,那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容易、便捷,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慢慢地改善。生縱慾望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也是為什麼太極拳中所述,四兩撥千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