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诸侯为什么要分封刘邦?

魏武帝曹公


项羽分封诸侯内心其实并不愿分封刘邦的,但迫于形势只能妥协。

1.之前已约定先破秦地进入咸阳为关中王:

当初项羽自认为自己是各诸侯将领中势力最强最勇猛的,没人能与之抗衡,项羽自认为自己才是攻破秦国都咸阳之人,除了自己没人有这个能力。

于是就与各诸侯将领约定先破秦地进入咸阳的大家就拥护他为关中王,其实就是项羽自己想做关中王。怎奈天不如人愿,结果让刘邦钻了空子,率先攻破秦地进入咸阳城,按照之前的约定就应该封刘邦为关中王。

2.项王自己想称王:

原本项羽想先攻破秦地进入关中封关中王的,结果被刘邦给截胡了,项羽已无缘关中王,但又不甘心,还是想称王。

项羽又不能只自己封自己为王,这样会遭至各诸侯将领的怨恨和反叛,那怎么办?

只能先安抚各诸侯将领,先给他们封王,先把他们稳住了,先满足了其他诸侯将领的愿望,然后项羽自己封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而刘邦作为诸侯将领之一,势力虽然没有项羽强大,也不能不安抚,不然会显得自己小气。再加上之前的约定本来就该给刘邦封王,如果不封刘邦项羽威信何在,项羽如果言而无信,以后谁还会相信项羽。

3.项羽为了信守承诺,稳定各诸侯将领:

项羽借着自己强大的楚军,各诸侯将领中势力最强的王者,天下无敌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刘邦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封个王打发到穷困地方派兵看着就行了,刘邦还能翻出啥浪花来。

封刘邦为王主要还是为了信守之前的约定,虽没封刘邦为关中王,但总归还是封刘邦为汉王了,也算履行了承诺。

也是告诉大家,我项羽还是讲信用的,是个可以相信的人。

如果不封刘邦为王会怎样:

如果各诸侯将领都被封为王了,而唯独刘邦没有被封为王,其他诸侯将领该如何想?大家就会认为项羽是有意针对刘邦,项羽是个记仇之人,因刘邦先进入咸阳抢了项羽的关中王,被项羽记恨。

而刘邦也不会服气,刘邦会反,会跟项羽干架,虽然项羽不怕。但这毕竟刚灭了秦国,现在该分蛋糕了,这时候出了问题,会引发连锁反应,如果遭至各诸侯将领的反叛将得不偿失。

总结:

项羽其实并不愿意封刘邦为王的,但介于之前破秦先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再加上项羽自己本身也想称王,为了安抚各诸侯将领,以及信守之前的约定这才封刘邦为汉王。


李子炎


项羽分封

  • 刘邦入关中

当攻破咸阳城,秦王子婴献上了传国玉玺后,刘邦就开始在咸阳城内奢靡享受,直到张良和樊哙两人实在看不下去,才劝说刘邦颁布了约法三章,退兵会霸上,等待诸侯来到对咸阳做处置。

而项羽听到刘邦占领咸阳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刘老三,趁我和章邯巨鹿打的时候,抢先拿选咸阳城算怎么一回事,还不让我进关中,于是勃然大怒之下的项羽率领着楚军直扑关中之地,一路势如破竹,曾经六国没有也没攻破的函谷关,在项羽手中却势如破竹攻进去了,接着项羽40万大军驻扎鸿门,与刘邦10万大军驻扎的霸上距离只有40里。

刘邦听到项羽驻扎鸿门时也很生气呀,想当初出征前,楚怀王可是有令在先,谁先拿下关中,谁就是关中之主,现在我拿下关中了,你项羽又凭什么还要关中之地?当下刘邦就想要大军出征,与项羽决一死战,可是关键时刻,还是张良站了出来,把刘邦劝下,没让刘邦做冲动的魔鬼。

  • 项伯说和

紧接着项梁为报当初张良救命之恩,深夜来到汉营,劝张良逃跑,可张良一心想着为刘邦谋划,便撮合项梁与刘邦的见面,刘邦何等人也,40来岁的老流氓,和项梁见面后,几杯酒下肚,就成了亲家,亲上家亲,然后就和项梁倒苦水说道,我老刘也不容易啊,进了关中,啥也没敢拿,还派兵去函谷关防备有心人抢掠,专门等着项大将军,日夜盼望大将军前来,还请项伯兄回去告知大将军。

项伯回去一合项羽陈述这件事,项羽一想也是这么个理,感觉自己似乎也挺不地道的,再加上人家刘邦紧接着专门前来赔礼道歉,就更觉着是自己误会了。虽说范增虽认为刘邦是他项羽大敌,可项羽却不这么看。他是瞧不上刘邦的,

  • 项羽瞧不起刘邦理由:
  1. 刘邦出身低位,怎么能和楚国四姓贵族出身的项羽相提并论?

  1. 我连强大的秦国度能打败,凭什么让我忌惮你刘邦?

  2. 现在我40万大军在手,刘邦只有10万人,我为何要瞧的上他?

项羽坚信着只要自己愿意,随时可以扑灭刘邦这股势力,不过他还是选择了分封诸侯名单中加上了刘邦,违背亚父范增期望,而亚父范增更是为刘邦设计了一个无法走出的圈子,分到汉中,为汉王,可巴蜀向来道路难走,再加上分封的雍王章邯是老秦人,能争善战,随时守在秦地,刘邦就更出不来了,所以项羽就更加放心了,当然如果仅是如此,还不足以让项羽下定决心分封刘邦

  • 原因也有很多条

  1. 鸿门宴会后,误会已经解除了,没有必要故意为难刘邦。
  2. 族中长辈项伯出来专程为刘邦说情拉,好歹给人家一个面子。
  3. 这个时候刘邦军队是有10万大军的,并不是随意可以让人蹂躏的存在。

  4. 刘邦恭敬有佳,不是非要消除的势力。

  5. 一旦开战,损失楚军不说,还随时可能遭受各路诸侯偷袭,不划算。

  6. 亚父范增封刘邦为汉王,而巴蜀出入难如登天,也就是活刘邦就算有大志向也从巴蜀出不来,

  7. 亚父范增,专门为刘邦设计了三秦王这个邻居,更不可能从巴蜀牢笼中出来了。

鉴于以上种种,项羽方决定分封刘邦,毕竟刘邦终究不入他的眼。


道尽风流事


项羽和刘邦是争夺天下之路上的一对老冤家,但是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项羽仍然给刘邦封了汉中王。至于为什么要给自己最大的对手分封诸侯,这中间项羽有他自己的考虑:

一、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咸阳,有功劳在身

在天下诸侯会盟,起兵伐秦的时候,楚怀王明确提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方案,这个约定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后来,虽然项羽是对抗秦军的绝对主力,巨鹿之战让各路诸侯心服口服,但是刘邦毕竟先进入关中,拿下了咸阳,并且和关中百姓定下了“约法三章”,迅速稳定了关中秩序。这是无法抹去的功劳,项羽如果不分封,难堵天下悠悠之口。

二、鸿门宴失败,项羽不能再有过激举动

项羽要除掉刘邦,“鸿门宴”是最好的机会,但是最终失败了,而且弄得天下皆知。这件事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对于项羽的名声打击非常大。如果这时候项羽继续明目张胆地针对刘邦,那么会让其他诸侯产生兔死狐悲的感觉,对于项羽的统治非常不利,出于安抚各路诸侯的考虑,项羽需要给刘邦分封。

三、提前部署,自信能够压制刘邦

诸侯是分封了,不过地盘却不怎么样。刘邦是汉中王,分封的地方是汉中和巴蜀这块。这块区域当时属于偏远地区,远离中原核心地带,而且经济上也不算富庶,地广人稀。同时项羽在刘邦的北面分封了章邯、司马欣、董翳(yi四声)三个秦朝降将,合称“三秦”,将刘邦北上关中的道路堵得死死的。这样的安排,基本上把刘邦囚禁在西南一隅,再也没有可能争夺天下,这也是项羽能放心分封刘邦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项羽给刘邦分封诸侯,是出于天下舆论和自身统治的考虑,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种种手段防范和钳制刘邦,可谓机关算尽。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刘邦拥有韩信,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项羽的如意算盘打得粉碎。


历史步行街


老易说事,偏爱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项羽与刘邦是一对历史名人,相生相杀,最后给世人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楚汉相争》。他们都是一时豪杰,但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在政治上的竞争中,他们驶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让人无限感慨

有人说项羽与刘邦是政治对手,为什么还要分封刘邦呢?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不是自找麻烦吗?

这样的逻辑基础是有一定的错误的:

首先,项羽分封刘邦的时候,也并不确定刘邦就是那个致他于死地的人。

其次,项羽不分封刘邦,同样要分封其他人,也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刘邦”

最后,分封刘邦的事还真不是项羽可以决定的。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开始说起。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从禅让制到分封制,再到集权制,逐步演变的。


秦始皇消灭六国,其实就是为了结束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所以,其实秦末大乱的本质是一种新旧制度文化的冲突。

如果“分封制”被否定了。那么项羽反秦就没有了“理论基础”,复国?复国就是恢复分封制。同样,没有“分封制”的政治制度的保障,项羽反秦也很难结成政治同盟。

虽然我们在历史故事中看到的是“项羽反秦”的英雄气概,但是当时反秦的真不是项羽一个人,也不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一个国家。而是原来的分封诸侯国组成的政治联盟。这就好比《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样。他们是一个团队。

但是,任何一个团队群龙无首显然是不行的。项羽因为其出色的军事能力和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被奉为诸侯之首。但他也只是总经理,不是董事长。换句话说,项羽只是诸侯王,还不是天子

就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样话,语权十足,但是“最高领导”的名分依然不属于他们


反秦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天下“共主”的。这个“共主”是谁呢?就是楚怀王!由于周天子已经被秦始皇消灭的干干净净了,所以楚怀王被选举出来当了这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

楚怀王有一个著名的政治:“承诺先攻入咸阳的人封关中王!”历史上正是刘邦他们率先攻入咸阳的

所以按照原先的政治约定,刘邦封王是不为过的

但是刘邦当时显然是没有底气去抢项羽嘴里的肥肉的,所以乖乖地把主动权交给项羽

那么项羽当时不分封刘邦可行吗?显然是不符合政治逻辑的

一、有功不封,难以服众

二、不封诸侯就破坏了政治纲领

三、独裁过份会引起内部矛盾、增加政治风险


又有网友会问,那我封别人可以就是不封刘邦,不行吗?对此,我只能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铁下心把刘邦杀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所以,历史就是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我们作为一个后来者,是可以看到结局,看到历史的趋势的。但是,项羽他不能,他只能基于自我的认识去判断,或许,在“西楚霸王”心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把刘邦当作一个同等次的对手,但恰恰是刘邦,让项羽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


老易说事


前言:大秦帝国没能按始皇帝的意愿传万世,在秦二世手中就彻底轰塌了,天下英雄群雄逐鹿,或为一时之名,或谋一世功业,在众多的势力中项羽与刘邦最为传奇,在面对秦始皇出巡之时所见的场面,项羽说了句气势磅礴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也!而在沛县的刘邦也发出了励志的话语:大丈夫当如此也!

正是这两位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书写了自己的传奇,项羽傲视群雄,借楚怀王之口分封一众诸侯,成就西楚霸王之名,而刘邦凭借屡战屡败却能屡败屡战,最后赢得胜利,那么在西楚霸王分封诸侯之时,项羽为什么也分封刘邦,而不是收编或者是围剿?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出于道义上的需要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之所以能在分散的各势力中独占鳌头,很大原因是有楚怀王这张“王牌”,当然了,他本人及所属的项家军确实够牛气,攻打城池的强悍做法让其他势力胆寒,这也就可以解释他项羽为什么敢“负约”楚怀王的决定,那么项羽负约之后就彻底背离楚怀王了呢?没有!因为在项羽叔侄起事时,其谋士范增就点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得症结所在,没有树立群雄响应的人物存在,其凝聚力效果显然要差得许多。

而刘邦进入关中是履行了楚怀王的游戏规则,道理上讲刘邦成为关中王实至名归,可是项羽呢,既不肯全面否决楚怀王的决定,也不舍让刘邦入关中为王,于是听从范增之言,将刘邦的关中王变为了汉王,地方是巴蜀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讲也是关中王,典型的偷换概念,他这么做的目的就一个:改恐诸侯叛之。因为虽然其实力不俗,但是架不住群狼环伺的危险。

将威胁降为最低

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项羽真的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错!从他分封刘邦为汉王时起,项羽就没有小瞧过刘邦,怎么看出来的呢?首先,是巴蜀之地,按项羽与范增的想法,巴蜀之地多有瘴气,且山高路远,民风也趋于彪悍,靠着刘邦的那点人马去巴蜀成不了气候。其次,是不是项羽就此高枕无忧了?当然没有!

他的做法是三分关中,而且让前秦将钳制住刘邦。为什么其他诸侯项羽没有这么上心?仅仅是因为他听从了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有的是当场诛杀刘邦的机会,项羽为何无动于衷?要么当时项羽没把刘邦作为强劲对手,要么就是对于范增的阴谋论不屑,可为什么将刘邦分封到外地去,却要与范增分析后,作出此决定?就是要将未来的威胁降到最低。

先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项羽自己想往上爬得有阶梯,该怎么做呢?先提高楚怀王的地位,再大封各个诸侯,什么理由呢?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就是说打了这么久的仗,都是大家的功劳,这“大家”的人员范围当然也包括自己,那为什么也要抬高楚怀王呢?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就是楚怀王虽然没有出力,但是天下安定了,自然也有大家共主楚怀王的一杯羹,其他诸侯对于这样的美事自然也是乐见其成,而在推翻暴秦的诸多诸侯中,刘邦显然也是在其中的,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被分封也就不奇怪了。

结语:在楚汉相争尘埃落定之时,似乎都在觉得项羽除了匹夫之勇之外,就是妇人之仁,其他的就没有什么闪光点,甚至可以贴上莽汉的标签,真是这样的话他能把楚营打造得那么强悍?可见项羽只是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的猛人而已,对待刘邦分封一事就是一个例证。


相关史料: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农夫说历史


我们喜欢历史的朋友基本上都知道项羽带领联军推翻秦朝后,在公元前207年十二月进入关中后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开始分封各路诸侯,共分封了一十八路诸侯,加上其自身共十九路诸侯。

项羽之所以要分封各路诸侯,实际上是项羽所带领的四十万大军,都是原其余六国及其秦朝降军,在攻进关中覆灭秦朝后,这些联军便开始相互间生疑,摩擦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项羽为暂时安抚各路诸侯,便开始分封各路诸侯了。

而且

当初项家军所拥立的楚怀王曾昭告天下,凡是能率先攻取咸阳者为关中王,而刘邦虽说曾经向项羽借兵,但却第一个到达咸阳的军队,按照楚怀王当初的约定,刘邦便应该为关中王。

而关中王的意义重大,咸阳又是当初天下之中心。项羽当然不会放心刘邦在关中为王,为了名义而不得不分封刘邦为诸侯之一。

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死刘邦是其错误一,

而后又将刘邦分封到川蜀之地是其错误二,当时四川盆地已是天下有数的肥沃之地了,为刘邦日后起兵提供了坚实的粮食储备。

想起刘邦与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后的感慨之言:

刘邦:大丈夫正当如是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与关注!


史客浪


分封之事,也不是项羽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封历史的,比如说周朝自己西汉,都是君主,或者说皇帝主导的,而项羽分封,则是以诸侯霸主的身份进行分封的。

话说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正式揭开了秦王朝覆灭的序幕,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是却酝酿出一次更大的动乱,引出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争夺秦朝失去的江山。

这次起义起初最主要的人物是项梁,阵营则是楚国,以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预言。项梁被章邯击败后,项羽逐渐掌握了楚国阵营的军事大权,成为了灭秦的主要力量。说实话,这时的刘邦,虽然顶着沛公的帽子,但还在外围打酱油呢。

之后,刘邦凭借着萧何、张良以及身边的一群兄弟,实力逐渐壮大,在公元前207年,被楚怀王封为武安侯,还与项羽成为兄弟。当时的楚怀王和诸将有个约定:谁先攻进关中,便封谁为关中王。之后的事情我们也知道,刘邦带着队伍,一路火花带闪电,闯进了关中,并在咸阳与民众约法三章,稳住了关中的形势。此时的刘邦已经成为了灭秦的头号功臣,使得获得巨鹿之战胜利的项羽都相形见绌。

不过,乱世之中实力说话,刘邦虽然攻进咸阳,但是却是取巧,而项羽却是一场硬战一场硬战打下来的,其军事实力和在诸侯中的威望不是刘邦可比的。因此,项羽理所当然成为了诸侯霸主。

因为参与起义的基本都是打着战国时六国的旗帜,而且诸将在灭秦之战中也都功劳不小,而项羽的实力虽然强悍,但是却不足以与天下为敌,故而战后的分封势在必行。

既然要分封,而分封的对象除了六国后人,就是灭秦的功臣。对于攻进关中的刘邦,项羽便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了,而且又有楚怀王的约定在前,项羽即便再怎么恨刘邦,也不得不封他为王。不过,他还是耍了一个小聪明,把汉中以及蜀地也算作关中之地,打发刘邦去那了。

算起来,项羽封刘邦,也是心不甘情不愿,不得不封罢了。


小文章大视野


我来回答:其实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刘邦和项羽是兄弟,刘邦刚起步的时候是靠项羽发展的,刘邦也是第一个率军进入咸阳的人,项羽早就有言,第一个攻进咸阳的人便可为王,刘邦已经是实至名归。

项羽的亚父早就看出刘邦的野心,项羽也是有所察觉,所以才有了《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到最后分封的时候,给刘邦分的是蜀地《四川》,那时的四川是山高路远,地势险峻,人口稀少,项羽以为分到蜀地就不会翻起太大的浪,哪只四川是天府之地,物产丰富,适合养精蓄锐,几年之后刘邦拜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吞并联合各路诸侯王,后又与项羽决战乌江,败兵自刎而死。



名士张海


因为项羽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

楚怀王本来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然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负约的恶名,就和范增谋划办法。

项羽最终的办法是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

汉中在地理和生活环境上属于南方,刘邦所带领的北方军队(主要在苏豫鲁皖)极其不习惯,士兵逃亡严重,就连忠心的萧何追赶韩信都被误解为逃跑了。实际上,巴蜀和汉中,都是当年秦国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条件依然恶劣。项羽攻人攻心,手段相当毒辣。

刘邦和项羽的不同点: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

刘邦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鼠目寸光的性格最终导致楚汉之争的失败。


大鹏带你看古建


公元前206年,在项羽攻破函谷关前,刘邦已率先攻破咸阳,当时,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将全国分成18个王国,其中那个也分封了刘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道义,人心需要。

在攻破咸阳之前,楚怀王就曾昭告天下“先入咸阳者为王”。

这个昭告对于号召天下破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当时项羽并没有明确反对,默认了这个昭告。后来,刘邦率先攻破咸阳,并一路宣传,且与百姓约法三章,不仅在道义上占了上风,而且也极大地赢得了人心。当时,虽然项羽的实力占据了上风,但是一举消灭各路诸侯还是不能如愿的。因此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抉择。而分封刘邦不仅可以赢得道义上赢得百姓的支持,也为下一步逐一消灭诸侯预留时间。

二、阳谋,明封暗削。

刘邦攻破咸阳后,已经拥有军队20余万人,在各路破秦军队中属于中上等实力。在各路诸侯中,项羽对于刘邦是最不放心的。而当时项羽又不能直接控制住刘邦,只能用计暗中消弱刘邦的实力,所以项羽把刘邦分封为汉王,封地却在巴蜀之地,并且兵力也被削到3万,刘邦气不过,但是又不能与项羽的80万大军抗衡,只能乖乖去封地。

项羽这种明封暗削的计谋可以说取得了初步成功。

三、钳制,借机消灭。

用阳谋消弱刘邦实力只是分封的第一步,第二步彻底消灭刘邦才是项羽的根本目的。项羽一直认为巴蜀之地是蛮荒之地,民风不开化,不仅地势崎岖,而且出兵也困难。同时,刘邦的士兵大多是中原的,远离家乡本就有很多怨言,初到巴蜀肯定会水土不服,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有一部分士兵会选择离开刘邦。这是从内部钳制,借分封暗中消灭刘邦。在外部,项羽又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封为雍王、司马欣封为赛王、董义封为翟王,全都在刘邦封地外围,进一步对刘邦进行钳制。


从整个分封看,分刘邦为汉王就是通过阳谋将刘邦逐渐消灭的过程。这样做既可以赢得道义上的支持,又可以达到最终消灭刘邦的目的,只是最后刘邦有三杰辅佐,才能一路凯歌赢得最后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