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创建于 2019年04月03日

导读

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小修小补,而是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最近,有媒体报道,腾讯掀起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去职中层干部比例为10%。

虽然有中层干部否认裁撤一说,认为“史上最大一轮管理干部裁撤”稍显夸张,不过,一场组织变革的飓风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就已经开始,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美团等在内的互联网公司都已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组织调整。

事实上,不止是互联网公司,企业组织架构乃至企业自身的变化早已“露出尖尖角”,而且,终将已汹涌之势席卷整个社会,让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企业及企业组织架构荡然无存。

1

经典公司走向消亡

著名的《纽约客》杂志曾刊登过一期封面:人类带着宠物狗坐地乞讨,机器人则变成施舍者,牵着自个的机器宠物狗,面无表情地扔给人类硬币。

细思恐极: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将毫无悬念地被飞速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流落街头的弱者。

麦肯锡预测,2030年后,人工智能将使世界上50%的岗位消失,全球将有8亿人因此失业。而“马爸爸”关于“30年后我们的孩子将无业可就”一度刷屏朋友圈。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无法掩饰的对未来已来的焦虑。

简单重复的低端工作被替代早在意料之中,而新闻编辑、财会、金融、司法、医疗等高大上的复杂脑力劳动也正在被迅速取代。

腾讯新闻写作机器人平均成文时间为0.5秒,可一口气连写14篇,稿件质量与人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人工智能文艺少女微软小冰都已出版了一本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

人类将被全面碾压已毋庸多言,而不断消失的工作岗位,也不断地抽去经典公司制企业的存在前提。

毕竟,智能经济灭掉了50%的基层员工,更将百分之一百地冲击中层干部。既没“人”了,传统组织架构也“坍塌”了,未来企业将被重新定义。

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2

现代企业制度被釜底抽薪

市场经济带来分工细化,工业经济形成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销售,大生产与大协作催生了现代公司制,因此,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然而,当下,现代企业制度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正遭遇釜底抽薪,信息经济+智能经济取而代之,相应的,企业组织形态也将被全面改写。

依据经典理论,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减少交易成本,围绕此目标,建立了一整套责权利界定制度:有独立的公司法人、以有限公司及有限责任公司划定权利边界、具有完整组织形态,以及与工业经济相匹配的金字塔形框架结构。

尤其是金字塔形框架结构,即“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所创立的科层制,以其结构稳定、分工清晰、流程严密、上下级关系明确,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随着工业经济登峰造极,几乎被“固化”为最为主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

不过,当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改造公司、企业的主要力量,互联网与智能化背景下“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成为常态,企业组织形态势必随之而变。

只不过,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小修小补,而是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

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3

未来的企业

未来企业将至少满足或适应以下变化:

平台化

平台化在互联网语境里已是老生常谈,“打造平台型组织”是各类企业挂在嘴边张口即来的口号。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平台型商业模式横扫一切,但却少有企业真正建立了平台型组织模式,商业模式上高瞻远瞩,却在组织形式上停步不前,相当于用工业经济的手段来运作新经济的要素配置,两者之间的严重错配,是困扰当下企业的一大“痛点”。

智能时代,人机共生,万物互联,互联网作为工具被极大地基础设施化,理论上互联网+可以链接一切资源,任何个体都是这张网上一个节点,通过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独立存在,同时又要“抱团取暖”,以群居化构成彼此间的链接。

套用一句时髦话,未来世界将是“超级个体的超级链接”,企业的存在,必然是为这些超级个体提供超级链接的平台。

扁平化

大数据、智能化为每个个体自我赋能创造了前提与条件,这是个体更为强大的一个时代,未来组织形式一定是超级扁平化的,扁平化到内耗趋于零、层级趋于零的程度。

未来的公司都是小团队作战,团队与团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协作,且都是针对具体项目(任务)而结成的临时团队,即插即用,无需磨合,一旦目标达成,即刻分散,重新组合迎接新任务。

3D打印

3D技术及智能制造解决了个性化定制的技术问题,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一定意义上令流水线大生产逐渐成为过去,制造业领域作为“金字塔结构”最顽固阵地,堡垒也开始“土崩瓦解”。

模块化

模块化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军工领域,战场上效率就是生命,大型武器装备各组件模块化后,届时只需把受损模块取出,插入完好模块,即可重新迅速投入战斗,极大提升效率。

目前,模块化生产方式已被广泛采用,未来将是企业组织自身的模块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每个个体可随机组合成不同模块,针对外部不同项目要求,企业内部自组织的模块搭积木,适应外部需求;企业与企业模块之间亦可搭积木,以应对不同的分工协作与竞争。模块既相对独立,又能够组装。

不确定模糊化

不可否认,新经济时代,不确定性风险大大增强,“跨界绞杀”、“动辄团灭”由黑天鹅变成了白天鹅,企业组织形态不得不进化出八爪鱼一般的触角,以多元化、小单位尽可能地分散、化解风险。

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4

人被重新定义、定位

当企业被重新定义,企业里的“人”也将被重新定义与定位。

过去,员工到企业工作,一般三大诉求:谋生(赚钱养家糊口)、志向(自我价值实现)、人际关系(人的社会性)。

新经济时代,员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特长与能力,哪里能实现这个诉求,就去哪里,对组织具体形式与形态反而不会苛求。

而未来真正优秀的人才,极而言之,是“不可雇佣”的,因为其价值是稀缺的,只会跟你合作,而不会受你的任何约束,你也不可能对他造成任何约束。

事实上,“超级个体”之间,根本无需约束,只要目标一致就足以把事情做好,其人生的终极诉求是“改造世界”。

一旦达此境界,企业几乎不存在独有的员工,这些员工将“从属于”多个企业,自由分配资源。员工是以“事业合伙制”而非“雇佣制”方式,奉献“做事业”的热情。

以此推导,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中层干部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实际上,“干掉中层”在新经济企业中已屡见不鲜,苹果公司在乔布斯时代就开始“聪明人,小团队”的运作方式,用精英小队的作战方式激活员工,一发现问题就立马上报、立马解决,保证效率的同时员工也能快速成长。

谷歌的“两个披萨原则”,针对不同工作任务组建项目团队,团队人数不能多到两个披萨都吃不饱。

甚至西门子、沃尔玛、摩根大通等传统型公司,也在大力推行。

当然,更多企业通过改造中层来实现中层转型。国内最早提出“消灭中层”的海尔案例,已写入西方管理学经典案例。通过“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自营体改革,海尔把原有的大公司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的小集体,充分发挥“圈子+影响力”,中层干部纷纷转型成了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华为内部有个“铁三角”模式,在对外业务中成立一个个由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和方案交付专家三个岗位组成的业务小组,全方位立体参与到客户谈判之中。

万科、美的、方太、阿里巴巴、小米等则走得更远,采取跟投合伙人、内部合伙人制等。

以上这些,已不是简单的激励机制革命,而是创建企业、团队、员工的崭新链接方式,从而构建新的商业文明,搭建新的组织形态。

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5

企业变形

综上,既然员工、团队都自我赋能了,企业因何存在?

很简单,品牌、规则与战略将成为企业基本的三维框架结构,这三大维度,若仅仅依靠小团队,很难得以实现,须站在更高层面方能把控。

换言之,超级个体、小团队解决任务目标,企业层面负责品牌创设与维护、制定游戏规则、确定发展方向。

未来,无论组织如何变形,都将“收敛”于这个框架,服务于这个框架,并随之不断版本升级。



——云钱包的解决方案

消费者自组织,以自己的智能手机为新基础设施,构筑全新的零售、社交、教育、出行与创新平台。

在这个新基础设施之上,一种全新的商品会耀世而出——提货权。

提货权即是公共网络未来的服务,又是股东未来的劳动承诺,还是提货权投资创造的智能机器的提供的产品凭证。

在提货权框架下,所有创新方向都会获得充足的资金,因为消费者只是全民下班时的身份,全民上班时的身份叫生产者,叫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未来可以提供无限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给创新者,使创新者能够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使所有领域实现智能化,使消费者控股所有领域的智能化实现。

在消费者控股全智能的新框架下,不仅中层,底层和高层也会逐渐淡出40年全职劳动。

未来,我们的工作时间会从现在的40年,降至30年,20年、10年、4年。

直至达到全职工作时间与读本科的时间相同,变成一种权力。

当前的问题:独享的智能化只干掉我们的饭碗,而不给我们创造社会收入与福利。

当前媒体和自媒体的问题:只敢提现象,不敢剖析本质。

原因:互联网属于科技巨头,在科技巨头的平台上揭穿他们垄断的真相,心理上有点怯!

比如,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宣传大家应该用自己的智能手机硬件,建设一个新社交平台,是不是....

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市场环境不好,人人自危,信任几乎荡然无存。

因此,我们需要用时间沉淀和真诚付出,去一点点改变社会的认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