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案例故事

莎莎從小被父母寄養在爺爺奶奶家裡,爸爸媽媽一直努力在城裡打拼,在莎莎四歲生日來臨之際,父母總算在城裡買了一套自己的房子,於是就把莎莎接到了自己身邊照顧。

最近莎莎的媽媽卻發現莎莎有吃手的壞習慣,而且經常對媽媽說:“媽媽,我害怕”。媽媽看到女兒的這種表現,內心有一種濃濃的愧疚感,心裡很不是滋味兒,媽媽覺得莎莎一定是剛到城市不習慣所以才會害怕,於是就決定帶莎莎多出去逛一逛,適應一下環境。

媽媽帶著莎莎去了附近的遊樂園,其他孩子到了遊樂園之後玩兒的都非常的開心,但是莎莎似乎並沒有任何的興趣,一直緊張的吃手,還催促媽媽趕緊回家,媽媽看到這一幕也忍不住皺了眉,她不明白莎莎為何會害怕,又為什麼會吃手?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案例分析

從兒童成長學來說,嬰幼兒吃手這種行為非常正常,通常來說孩子在幾個月或者一歲左右就會逐漸進入口欲期,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成熟,還分不清自我以及他人,意識混沌,有時候就會吃自己的手或者隨便抓起一件東西就往嘴裡放,所以這種行為也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一種非常正常的行為。

而且有心理學家認為,小孩子吃手啃咬等動作還會鍛鍊孩子的大腦以及肢體肌肉。只不過家長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吃手完全沒有問題,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孩子超過3歲還喜歡吃手,家長就要警惕這個問題了。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已經比較強烈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自我意識會飛速的發展,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很多事了,如果還是喜歡吃手,家長應該警惕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開頭講述的事例中,莎莎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直到四歲才被爸爸媽媽接到身邊,也就是說莎莎從小就缺乏父母的愛,從小就缺乏安全感,這就導致莎莎的性格比較敏感,膽小,正是因為膽小這種性格所以才導致莎莎喜歡吃手。

吃手指是一種行為,透過現象看本質,當家長髮現孩子總是習慣性吃手指的時候,你要關注的是孩子吃手背後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吃手這種行為,莎莎由於性格敏感缺乏安全感才會忍不住吃手,只要家長給足孩子安全感,莎莎吃手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從不陪伴孩子

英國著名分析學家和兒童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曾提出過兒童依戀這一概念

鮑爾比研究觀察到,被分離的嬰兒會以極端的方式(如哭喊、緊抓不放、瘋狂地尋找)力圖抵抗與父母的分離或靠近不見了的父母。

這就意味著對父母的依戀是孩子的一種本能,當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本能的痛苦。

除此之外美國心理學家哈洛也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剛剛出生的嬰猴跟它的母親隔離,然後將它跟兩位特殊的“母親”放在一起,其中一位母親是鐵絲製成,另一位是棉布製成,鐵絲母親可以給小猴子食物,棉布母親無法給予小猴子食物,但卻能給小猴子溫暖。

哈洛通過長時間的實驗研究發現:這隻小猴子更喜歡跟棉布母親待在一起,有一次哈洛還故意製造了一些巨大的響聲,小猴子在聽到這些危險的響聲時,第一反應也是緊緊抱住棉布母親。

這個實驗被稱作恆河猴母愛實驗,這個實驗也證明了嬰幼兒早期的主要需求就是父母的愛,其次才是溫飽這種生理需求。

在開頭講述的事例中,莎莎從小就被寄養在爺爺奶奶家裡,直到4歲才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也就意味著爸爸媽媽很少會陪伴莎莎,所以這才導致莎莎性格敏感,膽小。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2.孩子受到生理或者心理上的虐待

生理上的虐待就是父母毆打孩子,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直接打,根本不考慮孩子感受,心理上的虐待就是對孩子進行冷暴力,進行精神虐待。

生理上的虐待大家都明白,這一點我就不多家闡述了,我重點說一下冷暴力,這種精神上的虐待。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自己在冷暴力孩子。

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傷害,這就是冷暴力。

舉個例子:孩子這一次的考試成績不理想,然後家長冷嘲熱諷的對孩子說:“你平常不是很厲害的嘛,怎麼關鍵時候考這麼點分?你還有臉回家”。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家長們可以想一想,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他自己肯定也會很難過,這個時候家長還冷嘲熱諷,這不就相當於火上澆油麼,這也相當於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孩子怎麼可能會不難過呢?

有兒童教育專家通過長期追蹤後發現:經常遭受冷暴力對待的孩子,思想會比較極端,性格自卑敏感,人際關係差勁,性格容易衝動,心理常常處於孤獨狀態。

前面也提到過,孩子出生之後最本能的需求就是父母的愛,如果孩子在家庭環境中長期感受不到關愛,長期遭受生理上的虐待和心理上的虐待,孩子的內心會缺乏安全感自然一點也不奇怪了。

家長應如何給足孩子安全感?

1.建議不要隔代育兒,儘量自己帶孩子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3歲前的孩子正好處於親子關係依戀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是孩子與父母建立愛與信任以及安全感的重要時刻,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內家長最好親自帶孩子。

如果沒有條件做全職媽媽,那麼可以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裡幫忙照看孩子,你至少要保證每天跟孩子見一面。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2.可以經常擁抱孩子

我相信很多寶媽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只要媽媽抱一抱孩子,溫柔的哄一下孩子,孩子很快就會止住哭聲,這就是父母撫摸孩子的神奇魔力。

有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愛撫產生的感覺可以使人的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發生變化,從而緩解緊張,改善情緒,增強自信心。

經常擁抱孩子就會給孩子一種安全的信號,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父母愛的,他自然也就不會缺乏安全感。

孩子習慣性吃手?家長要警惕背後心理原因,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總結:當家長們發現孩子喜歡吃手,口頭禪是害怕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警惕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孩子身上出現這種現象多半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如果你家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建議家長們多陪一下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