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在70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到了晚上你会干吗?

钱奴资讯


题主我是出生在50年代,成长在60~70年代,那个年代一个字~~穷。每天不管吃什么东西,只要把肚子填饱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什娱乐,只要周边二十多里内放电影,都要走路去看,基本上要半年看一场电影。记得5岁时就开始劳动,割草放牛拾狗屎什么的都要去做,7岁开始上学,天不亮就要去10多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回家又要从事劳,记很参加集体劳动时,男劳力每天记十分工,女劳力记七分工,小孩记1~3分工,年底根据集体收入来进行分配,工分多决定进补,为了读书,生存必须要劳动,成天累死累活,那来的时候去娱乐。一句话,生活年代决定生存方式。





李好飞狐


我也是70后!我们村有三千多口人!小时候从大东头!到西头!晚上12点才回到家!家里的大人天天找!长到十五六岁家家有电灯了!三千的人家!一共有三台12点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好多人!那时候真的很热闹!现在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流泪][流泪]





欢乐一起飞


今天我来说说这个话题

7O年代家乡已经用上了电,那个时候政治运动特别多,生产队常年住有上面派下来的工作组,白天同社员们一起参加田间生产劳动,晚上常常组织开会学习。

我的生产大队就住有四名工作组干部,其中我的生产小队就住了两名,他(她)们都是省政府商业局的干部,局长住在我们村,局党组书记住临村,我的家里住的是一名女干部。



那时住队干部很认真,晚上组织学习很频繁,有时连续几天不停顿,有时隔几天。

遇到晚上队里不开会组织学习时,女人们都抓紧时间在电灯下纺线、织布、纳鞋做针线活,一般都干到十二点左右,那时我常常睡了一觉醒来,还不见妻子睡觉,她依然独自在嗡嗡的纺线。我都不知道催过多少个夜晚快睡吧不熬了。


那个年代人穷没钱,一家大小所有人的衣服鞋孑,都是凭妻子纺线织成布,尔后一件一件一针一针用手做的。

今天一回忆起那个年代过的日子,一股辛酸不由泛上心头。


风雨人生3293


七十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偶尔看场电影,为一张电影票争得头破血流(夸张了点)附近乡里村庄(那时叫公社,大队)若演场戏,大家也会早早地赶过去看。看的电影也不多,八个样板戏,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重复着,夏天或许大家在家门道地里坐着听人说说故事传闻什么的,小伢儿跑到这里跑到那里的玩耍大人也不用管他们。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的过法,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着过去,用不着假设的,如果把80,90,00后穿越到70年代,他们会怎么想…天啊!没有手机叫我怎么活啊!


美丽中华更加强大


70年代的晚上,人们也有很多自己的娱乐项目。而且手机和互联网出现到现在也没多少年,在此之前,大家仍旧有自己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当初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晚上会聚在一起弹吉他唱歌,或者互相借阅书籍。城市晚上会组织学习小组之类的活动,农村晚上会在空场上唱当时的歌曲等活动。如果是农忙时期,有时会借着月亮一起参加劳动,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反正挺热闹。

78年以后,社会上的变化还是挺大的,夜生活也多了。一是恢复高考制度,广大有志青年在工作劳动之余,只能在晚上读书学习,城市有路灯,夏天的时候很多人会在路灯下读书;农村大部分地方也已经通电,只不过那时候常常停电,供电不稳定,所以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煤油灯,一点就冒黑烟的那种。

农村全面实行责任承包制,农民热火朝天干劲十足,有很多人借着月光在地里干活。大家搭配着粗粮能勉强混个肚子圆了。农闲时节的晚上,很多人会聚在一起抽着老旱烟吹牛聊天,或者有兴趣的人组织在一起唱几折戏。我们这边唱的是秦腔,我爷爷,我爸,我姑都会唱秦腔,到我这一辈,失传了。有时也会听村里的大喇叭广播或者追着电影放映队去看露天电影。

城市里的各种流行歌曲和时髦打扮也出来了,晚上有时用录音机也能跳个舞,晚上男女约会也可以去电影院,有的也能买票去剧院看其他演出。各种之前被禁的文学书籍都可以阅读,文学青年此时成为追姑娘最有用的身份。

总之,70年代的生活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索然无味,只不过是21世纪后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真正算得上是日新月异,容易给人一种错觉。

毕竟年龄最大的70后现在才49岁,60后也才59而已。

我是90后,以前的事情都是读书和听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的。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故事和回忆,我们只有认真地回首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


布恩迪亚先生


那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哪有手机电视都没有!我家第一台电视还是1983年买的!

没有的日子过的很快乐啊!

跟小朋友玩耍!跟父母聊天!

不像现在有个破手机害了多少人!

天天拿在手上,不分时间地点!

特别有网以后!移动网络害人不浅!

没有自律性的算完了!走马路上看手机,开车看手机!甚者送了性命![发怒]

害人不浅!


雨间打雷


在上海70代我己工作。晚可看一场电影(早期样板戏,晚期可看的比较多了一些。)可逛商场,那时南京站还不是步行街。我家住在中山公园附近。晚上乘20路电车7分钱到大光明电影院站下车,记得当时大光明电影院边上有一家人民饭店。祘是比交高挡的饭店。如一个人就点一个小砂锅加一碗饭。化费5毛多钱。如果和女朋友去,(当时本人己在恋爱了)点2葷菜1素菜一汤加饭总共化费5元钱左右。到现在都很怀念这家饭店的松鼠大黄鱼。每次必点。饭后很少看电影。一当时票很难买。只有高价的黄牛票。二是实在沒什么看。总是放映的几部片子。多半逛公司(百货大楼上海人都叫公司)选逛中百一店(老上海人叫大兴公司)再逛食品公司(现在的食品一店)再逛时装公司、再逛友谊商店(上海人叫先施公司),当时友谊商店边上就是上海电视台。他的底层有一家友谊商店里面的东西都要外汇卷才能买,由于我家在香港有一舅舅所以有少量的外汇卷,給女朋友买一些花生米啊、还有美国进口的开心果什么的。看到女友满满的幸福感。觉得本人很有面子。(当时社会沒有拜金女)我家的第一个九吋电视机和第一台风扇都是这里买的。然后走过老大房食品店。偶尔会买几个鲜肉月饼带回家孝敬父母。走过紹万胜。来到了当很有名气的中央商场。大都是卖库存的处理品,哪里人器很旺。有时会淘点家用的小商品。最后走到浦江边。在防洪墻边亲亲我我一番。(此墙当时上海共认的恋爱墙)再乘20路电车回家。由于工资低囊中羞涩,一个月也逛不了几次街。多数时间在家听收音机打发时间,后期最爱听的是長篇评话。


lzx130325


我98年出生,小时候家里穷,村里面电视并不多,晚上要么挤到别人家看电视,要么和村里小孩玩,一般都是玩各种游戏,满满的回忆。家里那时候是通电的,但会经常没电来,所以煤油灯也有,手电筒也有,还是放电池。那时候车很少,好像摩托车比较多,村里没水泥路,路很烂,几个星期都没去一次镇上。还有就是那时根本没有什么保护动物这个概念,所以就捕鱼,捕鸟,捕各种野味



清凉傻蛋


70后的我,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母亲和姐姐,整日整夜地编地毯,晚上把煤油炸放在凳子上,把凳子放在地毯中间,好大的地毯,二个姐姐和母亲围着地毯缝,偶尔听听收音机,那时最流行的就是单田芳讲的《三国演义》。


农民老魏


别说70后,90后的我告诉你,童年时光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度过,没有手机电脑,早上和小伙伴在村里玩,有星光点点相伴,去某个小伙伴家看周星驰成龙的电影,还有少年包青天,回家路上既害怕又兴奋,那种单纯的快乐再也找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