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帝對中國的文化有哪些貢獻?

國學紫薇


在滿清入關之後,經過幾代人的發展,達到了所謂的"康乾盛世",社會、經濟、軍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比之下,文化領域卻乏善可陳,尤其是大興文字獄,手段十分殘忍血腥,不但堵塞了言路,而且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也是清朝日趨腐朽、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於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也不能說一點沒有,比如康熙年間偏撰《康熙詞典》,就成為漢字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乾隆年編修的《四庫全書》,也對中華民族文化典藉的保存與流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醉眼朦朧看天下


康雍乾三帝:在中國歷史上,史稱“康乾盛世”。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在政治上完成了真正意義的統一中國。在建設方面,康熙帝最引以為自豪的是黃淮水利工程,先後6次南巡,沿途考察黃、淮水系,規劃河道,現場審定治河方案。經過10餘年的努力,嚴重的河患得到初步治理。

康熙帝在位期間,組織學者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字典》等至今仍在不斷再版大型圖書。

康熙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

雍正皇帝:在位時間很短,只有13年。

治國有方,整頓吏治,勤奮好學,勤勞奮鬥,勤儉節約,勤政愛民;因才施教,知人善用,國富民強。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政治中,充分體現了他文治武功的政治才能。

乾隆皇帝:仰慕風雅,精於騎射,遺墨留於大江南北;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藝術珍寶作品。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組織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3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明代《永樂大典》的3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四庫全書》共抄錄7部,分別貯於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


袁聰


康雍乾三位皇帝在文化方面有哪些貢獻?應該說,在三者當中,康熙大帝在文化方面做出的貢最大,雍正和乾隆在文化方面的貢獻很少,只是繼承了康熙大帝的治國文化理念。


康熙繼位時,清朝的統治地位很不十分牢固,反清活動經常發生,為了堅決捍衛清朝統治者的絕對利益,康熙進行了大肆鎮壓,為此不惜製造文字獄,殘酷殺害同情己覆亡明朝的漢族知識分子。同時,他也重用漢族中願意為清朝政府效力的才能之士,為了收買漢人,他做出了各種努力。

他親臨山東曲阜拜謁孔廟、多次舉辦博學鴻詞科,並創建了南書房制度。另外,作為一個有遠見有抱負的君主,他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圖書曆法和地圖,主要有:


《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史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中有些書至今還在為後人所用。他的文治武功在歷史上極為突出,後人尊稱他為“康熙大帝”,他奠定了國家發展的良好基礎,到他孫子乾隆的時代,國家呈現出繁榮昌盛的局面,這就是歷史上的“康乾盛世”。


半個南山人


康熙時期在文化方面:大力提倡理學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康熙皇帝本人有著“理學皇帝”之稱。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在各地完善各地的學校系統。開博學鴻詞科,拉攏前明所留下來的知識分子。還組織人手編撰《古今圖書集成》,來作為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鑑》、《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餘卷。

雍正時期在文化方面:一方面遵循順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傳統國策,重視正統儒學(尤其是 程朱理學)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同時,也主張“三教並重”;以“誠”代“理”,對程朱理學進行改造。世宗尊孔、開日講、舉經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國策之舊,重視傳統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

乾隆時期在文化方面:進一步提倡儒學,下令修纂了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編修《滿文大藏經》、整理《無圈點老檔》(《滿文老檔》)、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御製五體清文鑑》、編繪《京城全圖》等。





山海經之悅



125878215蜂獾


文化交流是促進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但中西文化的交流對古老的中國而言,卻有過一段被動而又無奈的歷程。封閉的政治體制,決定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在17--18世紀、即康雍乾時期,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派遣傳教士的方式把觸角伸向中國的時候,極不情願地接待了這一不速之客,為“西學東漸”打開了一扇不大的小門。吳伯婭的《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正是以清王朝康熙、雍隆、乾正三帝的對外政策為線索,全面論述了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之間的實質性碰撞,以及由此產生的重大影響。

  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歷來不乏有力之作,而該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作者截取了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康雍乾盛世,選擇了這一時代最有力度的人物———康雍乾三帝,把他們的思想和政策與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聯繫起來進行考察,放到時代發展的大潮中進行審視與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康雍乾時期的中國雖貌似太平輝煌,卻已經落後於西方,處於中西力量對比易位的前夜。中國於此卻茫然無知,實施著封閉式的自我隔離機制。中國何以在世界歷史的重大轉軌時刻表現得如此惰性十足?統治者又是基於怎樣的文化背景制定其閉關自守的政策?研究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對於解讀這些歷史的癥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閱讀該書將會使人們獲得某些啟迪。作者明確指出,康雍乾三帝的思想認識、決策措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孕育於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取決於中國的社會性質、政治體制、經濟基礎,受制於風雲變幻的國內外形勢。書中就此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關於康雍乾三帝對天主教的認知狀況、對傳教士的接納態度以及他們對待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態與對策,也成為該書的濃墨重筆。作者既從康雍乾三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統治者,較少中國菲薄夷狄之見,善於學習,肯定了他們不僅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利用了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技,也從個性對權力的影響和傳統文化、祖制家法對個性的制約等方面,分析了康雍乾三帝對西方文化的熱衷程度不同,以及由此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影響。他認為,正是康熙對傳教士的開明態度,才使當時中西文化的交流得以碩果累累。其後雍正雖力行禁教,但仍保留有技藝的傳教士在宮中服務。乾隆時期,皇帝個人對自然科學的無興趣,成為西學東漸日趨衰落的原因之一。但是,促使中西文化交流走向低谷是有其更為深刻的社會根源的。從根本上說,中華文明的自我延續性,決定了清王朝在對外政策上的固步自封與盲目排外。康雍乾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但是被動的,而且是謹小慎微的,主要侷限於宮廷。因而康雍乾時期的“西學東漸”並沒有對中國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震撼及推動作用,其影響力遠不如當時由這些傳教士帶給西方的所謂“中學西傳”。

  歷史是一門實證的學科,作者努力挖掘清代檔案,廣泛收集了中西各類史料,並大量參閱了國內外學者已有的相關成果,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細緻地分析了康雍乾三帝的心路歷程,考察了他們對西方文化政策的制定、執行,以及變化的全過程,為清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一塊可供繼續探研的平臺。




歷史回放機999


中國清朝一直是被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對象,而康乾盛世作為清朝發生的重大事件,更是引起了諸多學者的興趣,學者們不斷致力研究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試圖通過科學的方法分析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通過了多年以來諸多學者的研究,世界各國已經對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有了較為廣泛的認知,那麼康乾盛世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康乾盛世的出現與他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一、康乾盛世的統治者主要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縱觀清朝的所有皇帝,這三位皇帝從個人素質、個人興趣乃至個人作為來看,都是清朝皇帝的佼佼者。

  第二、不倫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的發力點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他們在朝政上花費的精力是巨大的。

  其次,從歷史上所有朝代的走勢角度來分析康熙盛世出現的原因。

  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經了無數的朝代。遠的不說,光近的就有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的開國都是以犧牲無數人的性命為代價的,這些朝代的前幾任皇帝幾乎都深刻明白創業難的道理,所以在守業上他們會全力以赴,如唐朝的太宗、宋朝的趙匡胤等都是開創那個朝代的一代盛世,而後的子孫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浴血奮戰的場面,往往會耽於享樂,讓朝政越發的萎靡,最終導致被改朝換代。

  康乾盛世是怎麼一回事

  提起清朝繁榮時期,就不得不將目光聚焦在康熙時代和乾隆時代,這一時期被後世學者們稱為康乾盛世。那麼康乾盛世是怎麼一回事?要想弄清楚康乾盛世是怎麼一回事,就必須社會角度、經濟角度等出發,通過事實例證或數據分析去證實康乾盛世的實際情況。  

康乾盛世,引用歷史文獻,可以說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最為繁華的時期,其具體時期為康熙帝、雍正帝直至乾隆帝三任皇帝在位時間。

  之所以康乾盛世聞名於世,一定是有著不同於其他時期的特點的,那麼康乾盛世的特點如何呢?

  第一、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人口擴張速度極快,從康熙時期的1億人口逐漸增長至乾隆時期的2億人口,這個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清朝康乾時代的確是盛世時期;

  第二、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正是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才能夠支持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長,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的生活;

  第三、康乾盛世時期中國的疆土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張,康熙時期一統準葛爾丹之後,在中亞地帶建立了相對統一的政權組織,其領地範圍超過宋朝時期,甚至一度成為世界範圍內最遼闊的疆域;

  第四、自康熙中後期時代,明朝時期被毀壞嚴重的手工業得到了一定的恢復,絲織業、棉織業等工業有了明顯的改善和進步,這也是康乾盛世的具體表現之一。

  康乾盛世的表現

  中國的歷史悠遠留長,在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最為輝煌的時期,康乾盛世的表現如何?在不同人心中對於康乾盛世的表現可能感受完全不同,那他們對於康乾盛世感受究竟又是怎樣的?康乾盛世的表現可以從哪些角度來關注?

  為弄清楚康乾盛世的具體表現究竟是怎樣的,從以下兩個完全對立的觀點分別去闡述康乾盛世的表現。 

首先,在大多數人尤其是中國人心中,康乾盛世的表現是極為優秀、極為繁榮的,它是封建社會最後的榮耀。

  其一、中國的領土範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人口卻一直沒有很大的提升。在康乾盛世時期,社會的治安極其穩定,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的增長,僅僅康乾盛世時期人口就增加了三倍多;

  其二、中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農產品的改良種植,讓人們不再忍受飢餓。

  其次,歐洲國家心中,康乾盛世的表現是極為槽糕的,甚至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文明的凋敝。

  其一、康乾盛世軍事發展停滯不前,皇帝們將整個重點關注聚焦在農產品的發展上,但是對於身邊所存在的危險採取了掩耳盜鈴的方式;

  其二、地區間的治理不平衡,到處可以見到衣不蔽體的乞丐,經濟發展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其三、國家的財政在乾隆時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赤字,官員的貪汙風氣盛行,僅大貪官和珅的貪汙金額就達到清朝政府十五年的收入。

  康乾盛世多少年

  每個王朝都有它的鼎盛時期,每個鼎盛時期持續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在歷史上被詬病許多,但是它同樣有著鼎盛時期,那便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歷史上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分別為何?康乾盛世持續多少年,通過什麼事實依據來衡量康乾盛世多少年的呢?在康乾盛世多少年的時間裡,各任皇帝對盛世的發展都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首先,康乾盛世的啟動時間為清朝的康熙王朝二十年,具體的時間為公元1681年。而康乾盛世的結束時間為乾隆王朝結束時期,同時也是嘉慶登基的第一年,具體的時間為公元1796年。從時間跨度來看,整個康乾盛世共歷經了近一百二十年。

  其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康乾盛世並非是從康熙元年開始計算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康熙登基時年齡非常小,才剛滿八歲,還沒有能力親政,朝廷大事幾乎把持在輔佐大臣和孝莊太皇太后的手中,在康熙二十年時,他做出了一個極為巨大的成就,那便是平定三藩,從次以後康熙開始強大,清朝開始崛起,此標誌著康乾盛世的開始。

  最後,康乾盛世的結束標誌事件源於一起大規模的起義—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為了鎮壓這次的起義,朝廷耗費巨資、投入大量的兵力,經過了十分激烈的鬥爭之後才得以有效的鎮壓,據不完全數據顯示此次戰役中清朝兵力共計損失達400餘名,此次戰役後,清朝政府的國庫被揮霍一空,康乾盛世終於完結,清朝開始走向衰弱。


海洋說歷史


康雍乾三帝開創創了歷史上又一短暫太平盛世之局史稱康乾盛世,完善科舉,修撰典籍,拉攏、重用南明知識分子,整頓吏治。康雍乾三帝對中國文化還是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小龍女5505


清承明制,在文化方面也大概如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凡135年,所謂“康乾盛世”就是說的這一時期。然而,從文化方面來看,康、雍、乾三朝的貢獻卻是乏善可陳,沒有什麼值得書寫的。

首先說思想方面。儒家起源於東周,崛起於西漢,成型於唐,發展於宋,固化於明,禁錮於清。所謂“宋明理學”,是儒家發展的高峰,也是逐漸走向保守的標誌,湧現出張載、程頤程灝、朱熹和王守仁等大師級人物。到了清朝,滿洲以武力入主中國,文化程度幾近於無,滿洲貴族對中原文化不得不持仰視姿態,同時對漢人將其視為蠻夷非常敏感和嫉恨,對於民間存在的反清復明的思想傾向持嚴厲鎮壓的態度,對於“井田封建、華夷之防”尤其深惡痛絕,所以鉗制思想、鎮壓反抗是清王朝一以貫之的思想文化政策。乾隆皇帝一力推崇朱熹,而最痛恨孟子,原因只是朱熹鼓吹君主專制,而孟子則提倡“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欲置君父於無足輕重之境地”,真是“其心可誅”!

其次說文化。思想是文化的先導,文化是思想的實現。中華文化自西周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來,雖然也經歷了諸多挫折和起伏,但總體上是不斷髮展的。先秦散文、漢賦、魏晉古體詩、唐詩、宋詞、元曲,一脈相承,延綿不絕。到了清代,詩詞仍然得以延續,但是由於以皇帝為代表的滿洲統治者實行嚴酷的文化控制政策,大興文字獄,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一個“維民所止”的考試題目,就能誅滅三族,牽連無數。讀書人戰戰兢兢,動輒得罪。乾隆皇帝組織大臣編纂《四庫全書》,蒐集民間藏書,逐字逐句進行“審查”,焚燬過半,美其名曰保存珍本典藏,實則為赤裸裸的文化毀滅行為,對於中華文化無異於一場浩劫。

再次說科舉。科舉產生於隋,發展於唐,鼎盛於宋明,同樣禁錮於清。由於清朝皇帝對於維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非常重視,一力推崇南宋的朱熹,體現在科舉上,就是將科舉考試的範圍縮小到“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使得讀書人所謂的學問,變成了“死讀書,讀死書”。更有甚者,將考試文章的格式也固定為“八股文”,進一步禁錮了教育的發展,使得中國的教育自十七世紀開始逐步落後於世界,從而導致中華民族從領先世界淪為落後愚昧的代名詞。

綜上所述,我認為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期間,在文化方面並沒有多少貢獻,甚至可以說是負面多於正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