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帝对中国的文化有哪些贡献?

国学紫薇


在满清入关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达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军事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比之下,文化领域却乏善可陈,尤其是大兴文字狱,手段十分残忍血腥,不但堵塞了言路,而且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也是清朝日趋腐朽、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也不能说一点没有,比如康熙年间偏撰《康熙词典》,就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乾隆年编修的《四库全书》,也对中华民族文化典藉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醉眼朦胧看天下


康雍乾三帝:在中国历史上,史称“康乾盛世”。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政治上完成了真正意义的统一中国。在建设方面,康熙帝最引以为自豪的是黄淮水利工程,先后6次南巡,沿途考察黄、淮水系,规划河道,现场审定治河方案。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严重的河患得到初步治理。

康熙帝在位期间,组织学者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等至今仍在不断再版大型图书。

康熙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只有13年。

治国有方,整顿吏治,勤奋好学,勤劳奋斗,勤俭节约,勤政爱民;因才施教,知人善用,国富民强。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政治中,充分体现了他文治武功的政治才能。

乾隆皇帝:仰慕风雅,精于骑射,遗墨留于大江南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艺术珍宝作品。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组织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3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明代《永乐大典》的3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四库全书》共抄录7部,分别贮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


袁聪


康雍乾三位皇帝在文化方面有哪些贡献?应该说,在三者当中,康熙大帝在文化方面做出的贡最大,雍正和乾隆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很少,只是继承了康熙大帝的治国文化理念。


康熙继位时,清朝的统治地位很不十分牢固,反清活动经常发生,为了坚决捍卫清朝统治者的绝对利益,康熙进行了大肆镇压,为此不惜制造文字狱,残酷杀害同情己覆亡明朝的汉族知识分子。同时,他也重用汉族中愿意为清朝政府效力的才能之士,为了收买汉人,他做出了各种努力。

他亲临山东曲阜拜谒孔庙、多次举办博学鸿词科,并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另外,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抱负的君主,他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历法和地图,主要有:


《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史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其中有些书至今还在为后人所用。他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极为突出,后人尊称他为“康熙大帝”,他奠定了国家发展的良好基础,到他孙子乾隆的时代,国家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这就是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半个南山人


康熙时期在文化方面:大力提倡理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康熙皇帝本人有着“理学皇帝”之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在各地完善各地的学校系统。开博学鸿词科,拉拢前明所留下来的知识分子。还组织人手编撰《古今图书集成》,来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雍正时期在文化方面:一方面遵循顺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传统国策,重视正统儒学(尤其是 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同时,也主张“三教并重”;以“诚”代“理”,对程朱理学进行改造。世宗尊孔、开日讲、举经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国策之旧,重视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乾隆时期在文化方面:进一步提倡儒学,下令修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编修《满文大藏经》、整理《无圈点老档》(《满文老档》)、敕编《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御制五体清文鉴》、编绘《京城全图》等。





山海经之悦



125878215蜂獾


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但中西文化的交流对古老的中国而言,却有过一段被动而又无奈的历程。封闭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在17--18世纪、即康雍乾时期,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派遣传教士的方式把触角伸向中国的时候,极不情愿地接待了这一不速之客,为“西学东渐”打开了一扇不大的小门。吴伯娅的《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正是以清王朝康熙、雍隆、乾正三帝的对外政策为线索,全面论述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之间的实质性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历来不乏有力之作,而该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作者截取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康雍乾盛世,选择了这一时代最有力度的人物———康雍乾三帝,把他们的思想和政策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进行审视与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康雍乾时期的中国虽貌似太平辉煌,却已经落后于西方,处于中西力量对比易位的前夜。中国于此却茫然无知,实施着封闭式的自我隔离机制。中国何以在世界历史的重大转轨时刻表现得如此惰性十足?统治者又是基于怎样的文化背景制定其闭关自守的政策?研究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解读这些历史的症结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该书将会使人们获得某些启迪。作者明确指出,康雍乾三帝的思想认识、决策措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孕育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取决于中国的社会性质、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受制于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书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关于康雍乾三帝对天主教的认知状况、对传教士的接纳态度以及他们对待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态与对策,也成为该书的浓墨重笔。作者既从康雍乾三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较少中国菲薄夷狄之见,善于学习,肯定了他们不仅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利用了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也从个性对权力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祖制家法对个性的制约等方面,分析了康雍乾三帝对西方文化的热衷程度不同,以及由此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他认为,正是康熙对传教士的开明态度,才使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得以硕果累累。其后雍正虽力行禁教,但仍保留有技艺的传教士在宫中服务。乾隆时期,皇帝个人对自然科学的无兴趣,成为西学东渐日趋衰落的原因之一。但是,促使中西文化交流走向低谷是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根源的。从根本上说,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决定了清王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固步自封与盲目排外。康雍乾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但是被动的,而且是谨小慎微的,主要局限于宫廷。因而康雍乾时期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对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震撼及推动作用,其影响力远不如当时由这些传教士带给西方的所谓“中学西传”。

  历史是一门实证的学科,作者努力挖掘清代档案,广泛收集了中西各类史料,并大量参阅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相关成果,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康雍乾三帝的心路历程,考察了他们对西方文化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变化的全过程,为清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一块可供继续探研的平台。




历史回放机999


中国清朝一直是被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对象,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发生的重大事件,更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学者们不断致力研究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通过了多年以来诸多学者的研究,世界各国已经对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有了较为广泛的认知,那么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康乾盛世的出现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康乾盛世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纵观清朝的所有皇帝,这三位皇帝从个人素质、个人兴趣乃至个人作为来看,都是清朝皇帝的佼佼者。

  第二、不伦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的发力点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在朝政上花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其次,从历史上所有朝代的走势角度来分析康熙盛世出现的原因。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无数的朝代。远的不说,光近的就有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的开国都是以牺牲无数人的性命为代价的,这些朝代的前几任皇帝几乎都深刻明白创业难的道理,所以在守业上他们会全力以赴,如唐朝的太宗、宋朝的赵匡胤等都是开创那个朝代的一代盛世,而后的子孙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浴血奋战的场面,往往会耽于享乐,让朝政越发的萎靡,最终导致被改朝换代。

  康乾盛世是怎么一回事

  提起清朝繁荣时期,就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康熙时代和乾隆时代,这一时期被后世学者们称为康乾盛世。那么康乾盛世是怎么一回事?要想弄清楚康乾盛世是怎么一回事,就必须社会角度、经济角度等出发,通过事实例证或数据分析去证实康乾盛世的实际情况。  

康乾盛世,引用历史文献,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为繁华的时期,其具体时期为康熙帝、雍正帝直至乾隆帝三任皇帝在位时间。

  之所以康乾盛世闻名于世,一定是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的,那么康乾盛世的特点如何呢?

  第一、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人口扩张速度极快,从康熙时期的1亿人口逐渐增长至乾隆时期的2亿人口,这个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清朝康乾时代的确是盛世时期;

  第二、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正是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支持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三、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疆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康熙时期一统准葛尔丹之后,在中亚地带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其领地范围超过宋朝时期,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最辽阔的疆域;

  第四、自康熙中后期时代,明朝时期被毁坏严重的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丝织业、棉织业等工业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这也是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之一。

  康乾盛世的表现

  中国的历史悠远留长,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为辉煌的时期,康乾盛世的表现如何?在不同人心中对于康乾盛世的表现可能感受完全不同,那他们对于康乾盛世感受究竟又是怎样的?康乾盛世的表现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关注?

  为弄清楚康乾盛世的具体表现究竟是怎样的,从以下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分别去阐述康乾盛世的表现。 

首先,在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国人心中,康乾盛世的表现是极为优秀、极为繁荣的,它是封建社会最后的荣耀。

  其一、中国的领土范围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人口却一直没有很大的提升。在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的治安极其稳定,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人口得以迅速的增长,仅仅康乾盛世时期人口就增加了三倍多;

  其二、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产品的改良种植,让人们不再忍受饥饿。

  其次,欧洲国家心中,康乾盛世的表现是极为槽糕的,甚至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文明的凋敝。

  其一、康乾盛世军事发展停滞不前,皇帝们将整个重点关注聚焦在农产品的发展上,但是对于身边所存在的危险采取了掩耳盗铃的方式;

  其二、地区间的治理不平衡,到处可以见到衣不蔽体的乞丐,经济发展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其三、国家的财政在乾隆时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赤字,官员的贪污风气盛行,仅大贪官和珅的贪污金额就达到清朝政府十五年的收入。

  康乾盛世多少年

  每个王朝都有它的鼎盛时期,每个鼎盛时期持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在历史上被诟病许多,但是它同样有着鼎盛时期,那便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在历史上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分别为何?康乾盛世持续多少年,通过什么事实依据来衡量康乾盛世多少年的呢?在康乾盛世多少年的时间里,各任皇帝对盛世的发展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首先,康乾盛世的启动时间为清朝的康熙王朝二十年,具体的时间为公元1681年。而康乾盛世的结束时间为乾隆王朝结束时期,同时也是嘉庆登基的第一年,具体的时间为公元1796年。从时间跨度来看,整个康乾盛世共历经了近一百二十年。

  其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康乾盛世并非是从康熙元年开始计算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康熙登基时年龄非常小,才刚满八岁,还没有能力亲政,朝廷大事几乎把持在辅佐大臣和孝庄太皇太后的手中,在康熙二十年时,他做出了一个极为巨大的成就,那便是平定三藩,从次以后康熙开始强大,清朝开始崛起,此标志着康乾盛世的开始。

  最后,康乾盛世的结束标志事件源于一起大规模的起义—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为了镇压这次的起义,朝廷耗费巨资、投入大量的兵力,经过了十分激烈的斗争之后才得以有效的镇压,据不完全数据显示此次战役中清朝兵力共计损失达400余名,此次战役后,清朝政府的国库被挥霍一空,康乾盛世终于完结,清朝开始走向衰弱。


海洋说历史


康雍乾三帝开创创了历史上又一短暂太平盛世之局史称康乾盛世,完善科举,修撰典籍,拉拢、重用南明知识分子,整顿吏治。康雍乾三帝对中国文化还是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小龙女5505


清承明制,在文化方面也大概如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凡135年,所谓“康乾盛世”就是说的这一时期。然而,从文化方面来看,康、雍、乾三朝的贡献却是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

首先说思想方面。儒家起源于东周,崛起于西汉,成型于唐,发展于宋,固化于明,禁锢于清。所谓“宋明理学”,是儒家发展的高峰,也是逐渐走向保守的标志,涌现出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和王守仁等大师级人物。到了清朝,满洲以武力入主中国,文化程度几近于无,满洲贵族对中原文化不得不持仰视姿态,同时对汉人将其视为蛮夷非常敏感和嫉恨,对于民间存在的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持严厉镇压的态度,对于“井田封建、华夷之防”尤其深恶痛绝,所以钳制思想、镇压反抗是清王朝一以贯之的思想文化政策。乾隆皇帝一力推崇朱熹,而最痛恨孟子,原因只是朱熹鼓吹君主专制,而孟子则提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欲置君父于无足轻重之境地”,真是“其心可诛”!

其次说文化。思想是文化的先导,文化是思想的实现。中华文化自西周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来,虽然也经历了诸多挫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到了清代,诗词仍然得以延续,但是由于以皇帝为代表的满洲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控制政策,大兴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个“维民所止”的考试题目,就能诛灭三族,牵连无数。读书人战战兢兢,动辄得罪。乾隆皇帝组织大臣编纂《四库全书》,搜集民间藏书,逐字逐句进行“审查”,焚毁过半,美其名曰保存珍本典藏,实则为赤裸裸的文化毁灭行为,对于中华文化无异于一场浩劫。

再次说科举。科举产生于隋,发展于唐,鼎盛于宋明,同样禁锢于清。由于清朝皇帝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非常重视,一力推崇南宋的朱熹,体现在科举上,就是将科举考试的范围缩小到“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得读书人所谓的学问,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更有甚者,将考试文章的格式也固定为“八股文”,进一步禁锢了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自十七世纪开始逐步落后于世界,从而导致中华民族从领先世界沦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我认为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期间,在文化方面并没有多少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多于正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