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中,百萬大軍被八萬軍隊擊敗,到底是怎麼回事?原因何在?

嫣然一笑992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爭導致了前秦的衰敗,苻堅被殺,東晉因此換回了40年的和平。

苻堅之所以失敗有許多的原因

1.苻堅性格上的缺陷,苻堅對部下一向寬鬆,導致了許多大臣心懷鬼胎,因為他們知道苻堅不管他們,所以人心渙散。

2.東晉將領實力雄厚,祖逖,謝玄,桓衝等人,東晉內部桓、謝兩家放下矛盾,一致對外。這一對比發現,東晉將士團結底氣足,這是前秦所沒有的

這次的戰役也留下了不少的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山再起”“投鞭斷流”等。





美妹觀歷史


淝水之戰背景

淝水之戰絕對是我國的戰爭史上不可不談的一場經典戰役,前秦號稱的百萬雄師(實際上總數大約在80萬左右)在這場戰役之前可謂所向睥睨,前燕、代國、前涼、西域一個個地敗倒在前秦的鐵騎之下。

當時的北方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割據動盪,各地政權都可以說是“得國不正”,憑藉的都是陰謀、陽謀立國,就連前秦的開國君主也是如此。

前秦是氐族的利益代表,其首領苻洪為了部族的生存,投身於前趙昭文帝劉曜麾下,在相互利用的關係之下,劉曜便封苻洪為王,回報就是氐族軍隊必須由他掌控。原本苻洪也想做個安樂王爺,傀儡雖然沒有實權但是不操心不勞力,也算過得下去,可誰曾想短短几年前趙就被滅國,自己也受俘。同樣的,在新主石勒(後趙明帝)那裡,苻洪也受到了優待,之後更是帶著部族投降南方的東晉政權,受到了大量的賞賜,其中不乏軍銜、爵位、糧草輜重。可僅僅過了兩年時間,苻洪就將東晉一腳踢開,自立為王,佔據了河南、陝西及周邊的領土,不再受他人操控。

▲苻洪

“孤率眾十萬,居形勝之地,冉閔、慕容俊,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數中。孤取天下,有易於漢祖。”《晉書 · 卷一百一十二 · 苻洪傳》

這是苻洪曾對臣子說的話,意思簡單明瞭:自己當下兵強馬壯,又佔盡了地理優勢,天時地利人和獨佔其二,吞併周邊的幾個勢力猶如探囊取物一般,甚至於統一天下也要比漢高祖劉邦一般簡單。可見當時苻洪的傲氣與野心是相當大的。

經過了整整30年的厚積薄發,前秦不斷蠶食周邊小國,直到383年(前秦宣昭帝建元十九年),前秦世祖苻堅派兵收服了西域,北方算是真正地統一了起來,這時唯一的心腹大患就是長江以南的東晉。

苻堅又是十足的野心家,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南北合治,成就嬴政、劉邦那樣的曠古偉業。從當時兩國的現狀來看,這場戰爭是必須要打的:

  • 前秦統一北方,佔據了自古以來的經濟、政治中心;東晉偏安江南,素有不毛之地的稱謂。


  • 前秦主力軍隊30萬,再加上其餘50萬收編各國的殘餘部隊,約有80萬之眾;東晉只有區區的8萬軍隊駐紮在京口(北府)。

  • 前秦世祖苻堅當時45歲,正值壯年,掌控國家大權;東晉由謝安執政,孝武帝司馬曜僅19歲,貪於玩樂。

▲苻堅

所以在苻堅看來,這是一場已經有結果的戰爭,前秦必定能夠統一南北,自己的豐功偉績也將載入史冊。

戰前準備

  • 前秦方面

為了發起這場統一戰爭,苻堅做足了準備。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383年7月,苻堅就下達了詔書,號令全國準備南下,以十分之一的比例從民間抽調人口補充軍隊,有勇有謀的青年才俊更是給予優厚待遇。亂世出英雄,這片土地依靠門第選官的制度已經延續了數百年,造就了“寒門再無貴子”的社會景象,望眼朝堂之上站著的都是那幾個門閥世家,這也讓空有一腔熱血的平民寒了心。

而現在

“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讓他們再一次燃起了希望,靠自己的勇武才智打下一片天的願望終於能夠實現了,自然受到了廣大寒門的支持,“良家子至者三萬餘騎”。

甲子,堅髮長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於彭城……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

史書中的軍隊數量記載稍有誇大,但80萬是有的,從長安、涼州、巴蜀、幽州、冀州、陽平多路出發,進至項城、咸陽、彭城、營口,“旗鼓相望、水陸齊進”,如此陣仗在兵荒馬亂已久的時代也是罕見的。

▲前秦軍隊路線

  • 東晉方面

詔以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眾共八萬拒之;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

謝石、謝玄是叔侄倆,在之前前秦圍困襄陽之時破敵,也算是當時朝中展露頭角的將門新星。謝琰是謝石之子,在淝水之戰前並未領兵實戰過,但虎父無犬子,東晉朝廷對他也滿是期望,授予輔國將軍職務。

雖說謝家父子三人是名將,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用八萬人抵抗八十萬,一比十的數量差距可謂懸殊,世人都認為“吾其左衽矣”,東晉即將敗倒在前秦的鐵蹄下,國將不國。

戰爭結果

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

383年10月,戰爭正式開始,前秦陽平公符融率軍隊攻打壽陽,活捉了守城大將,這讓在謝石父子十分忌憚,他們沒有想到第一仗輸的這麼快這麼徹底,而且當下己方糧草短缺,生死禍福恐怖由不得自己了。

這時副將朱序向謝石進言:“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

速戰速決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趁著前秦部隊冗多,不易集結,快速出擊尚有一線生機。

▲淝水之戰地圖

兩軍在淝水對壘,就在苻堅認為必勝之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逆轉,前秦軍隊大敗。之後原本統一的北方重新分裂,諸多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前秦的“遺體”上林立,那個不可一世的苻堅也在兩年後遭到殺害。

前秦兵敗原因

  • 前秦軍心不齊

一切軍事行動最為重要的就是人心所向,當年劉備為何能夠在強者如雲的世代佔據巴蜀,延續漢室基業,靠的就是人心所向,可見人和的重要性。

可是當時前秦內部對於此次戰事持反對態度的大有人在,首當其衝的就是帶領30萬軍隊的陽平公符融。

“臣恐功既不成”,是符融勸諫苻堅的話,他擔心這次對東晉的戰爭不能成功,這是傾巢出動,萬一失敗了前秦將元氣大傷,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 苻堅過於驕橫

苻堅的驕橫表現在不聽從臣子的建議和盲目的樂觀。

前面有符融、竇衝的多次勸諫,都沒有挽回他揮師南下的心思,其中不乏是統一南北實現基業的迫切之心,更多的是他獨斷專行,深究就是苻堅的驕橫,目中已經無人,他認為東晉唾手可得。

“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

兩軍在淝水對壘之際,前秦將士們都認為憑藉己方人多勢眾,攔截東晉的援兵是最穩妥的辦法,而驕橫的苻堅卻固執己見,打算撤兵引晉軍追擊,然後趁機攔截。可誰曾想誘敵之計被後方的將士們以為前線戰敗,頓時躁亂起來,軍心敗得一發不可收拾。

▲前秦軍潰敗

  • 前秦兵力分散

前秦軍隊是從各地調撥的,而且苻堅親帥的部隊到達項城(今河南、安徽交界處),涼州兵馬才剛剛到達咸陽,巴蜀軍仍在江上,幽州兵馬到達彭城(今江蘇)。

雖然前秦軍有80萬,但太分散了,從東到西拉起了長長的戰線,彼此之間不能呼應,成了無援之師。而且龐大的人口和綿長的戰線,後勤補給跟不上,導致軍隊無法發揮出正常的實力。

正是因為這三點原因,讓原本佔據巨大優勢的前秦兵敗淝水,也導致了後來不可一世的苻堅被殺害的悲劇,統一的北方重新陷入混亂。


一介草寇


淝水之戰,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前秦侵略南方東晉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百萬,和東晉在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後前秦衰敗滅亡,東晉佔領黃河以南。

前秦苻堅統一北方,開始南征伐晉

西晉末年的吏治腐敗,引發社會動亂,國家崩潰,北方几個少數民族乘勢建立政權。

晉琅邪王司馬睿南渡長江,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

北方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中,苻堅殺掉國主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苻堅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國,立都長安,統一北方。

苻堅野心勃勃,開始南征伐晉。

前秦南征討伐東晉

一、攻佔襄陽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堅派苻丕、石越等將領,率軍十七萬,兵分三路進攻東晉。在佔領南陽後,三路大軍圍攻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因手下將領叛敵,城破被俘。

二、淮南之戰

佔領襄陽後,前秦大軍圍攻彭城。東晉宰相謝安派侄子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敵軍。

三、淝水之戰

淮南之戰時前秦大敗,苻堅只能暫停討伐東晉。但苻堅討伐東晉的野心並沒有消失。

公元383年八月,前秦王苻堅令苻融率二十五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共一百一十二萬大軍。開始大舉南侵東晉。東晉以謝石、謝玄等將領,率八萬北府兵北上迎擊。

十月,前秦軍苻融率二十五萬先鋒軍隊攻克壽陽、鄖城、硤石等地。前秦軍將領梁成等率領五萬兵眾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以遏制東面的東晉部隊。

苻堅派前秦尚書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

十一月,東晉將領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擊敗守衛洛澗的五萬前秦軍隊,斬殺前秦軍將領梁成。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

十二月,雙方軍隊對陣淝水兩岸。苻堅不聽下屬將領建議,下令前秦軍後退,想乘東晉軍渡河至半時攻擊敵人。但秦軍後移時陣型混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潰敗散亂,互相踐踏。

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已經全面瓦解的前秦軍,日夜不停的向北逃跑。除了士卒自相踐踏,飢餓困凍也導致大量傷亡。

淝水之戰的失敗,讓前秦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分崩離析。僅僅二年,苻堅就為羌人貴族姚萇所殺,整個前秦政權亦在兵敗九年後徹底滅亡。

前秦百萬軍隊被東晉八萬軍隊擊敗的原因

前秦方面:

  • 戰爭準備不足。數量龐大的軍隊,一方面造成軍隊指揮不暢,後勤給養困難;另一方面軍隊組成複雜,軍令不嚴,一挫即潰,導致戰力低下。

  • 苻堅指揮失誤。

失誤一:用人不當。派去勸降的人,卻協助敵方。

失誤二:雙方對峙淝水時,不聽下屬將領建議,盲目撤軍。

失誤三:初戰失利後,產生畏敵情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導致軍心混亂,未能迅速穩住部隊。

東晉方面:

  • 軍隊戰鬥力強,將兵上下齊心協力。保衛家園,軍事戰鬥意志高強。


  • 主將有能,指揮得當、
  • 有淝水天險,佔盡地利,準備充分。

愛冬的文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不足十萬的晉朝軍隊,擊潰了百萬秦軍。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一、淝水之戰的主要過程。

公元383年8月,前秦陽平公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為前導;前秦宣昭帝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為後續,共112萬大軍,浩浩蕩蕩,大舉南下,進擊東晉王朝。


東晉面對大軍壓境,詔令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八萬戰鬥力較強的“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

公元383年9月,前秦陽平公、宣昭帝先後抵達潁口、項城。 10月,苻融等攻克壽陽,慕容垂攻佔鄖城。衛將軍梁成等駐紮在洛澗,以遏制東面的東晉部隊。

在這種有利態勢下,前秦宣昭帝盲目地認為,東晉覆亡在即。於是,他派曾經的東晉臣子、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


朱序到了晉軍後, 是這樣為前秦宣昭帝勸降的: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大都還在進軍的途中。現在,晉軍應趁機迅速發動進攻,擊敗他的前鋒部隊,動搖苻堅的軍心,就能打敗秦的百萬大軍。

起初,謝石計劃暫時堅守不戰,避其鋒芒,待秦軍疲憊懈怠時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他便決定:轉守為攻,主動進擊秦軍。

隨之,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



劉牢之進軍到洛澗後,以雷霆之勢,斬殺了秦軍梁成等十員大將,擊敗前秦的五萬主力部隊。旋即又派部隊阻斷了淮河渡口,並又消滅了一萬五千名秦軍。

同時,晉軍大隊人馬向西進軍,與秦軍相持於淝水。

當時,在有人向前秦宣昭帝建議後退決戰之後,有的秦將又認為阻敵於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擊潰晉軍。


當秦軍為“半渡而擊”排兵佈陣時,晉軍迅速渡水攻擊,導致秦軍倉促迎戰。

此時,朱序在秦軍後營高聲喧叫:前線的軍隊戰敗了!於是,秦軍陣腳大亂,本無戰心的秦軍倉皇北逃,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前秦宣昭帝見軍隊已無法約束,也只好隨著潰敗的大軍,北竄逃命。

於是,謝玄統領的七萬晉軍,戰勝了前秦宣昭帝所統率的十五萬秦軍先頭主力部隊,並斬殺了前秦宣昭帝的弟弟、膀臂陽平公。

二、前秦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一,戰前準備不充分。

1、政權不穩。前秦宣昭帝統一北方的初期,也只是軍事征伐下的表面統一、形式整合,內部統治並沒有真正一統。

2、軍備薄弱。連年的戰爭,使北方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前秦的物質基礎薄弱,軍備條件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3、民心不固。武力壓服下的民眾,並不十分信奉新政權。徵兵百萬,給北方各族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因而不得人心,群眾基礎薄弱。加之民眾極度厭戰,致使強徵硬組的軍隊的鬥志不高。

4、謀劃不足。戰前,前秦宣昭帝沒能冷靜客觀地分析敵對雙方的情況,自然就沒有戰前的周密的戰略部署。

只是自以為“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征服東晉“若商風之隕秋籜”而已。想當然,那是征戰的大忌!

5、忠奸不分。前秦宣昭帝過於親近歸降前秦的慕容垂等人,因而,經常被心懷叵測、時刻想著恢復原有政權的慕容垂等人矇蔽。

而對於忠心侍秦的漢族官員卻時刻防範,不予重用。就算是王猛,前秦宣昭帝嘴上說他們之間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一邊用著,一邊防著,不能傾心相待,導致一些決策失誤。

6、固執己見。在伐晉問題上,前秦宣昭帝主題先入,以英主自居,不聽取臣下合理的諫言,一意孤行,“愎諫違謀”。而且,越來越喜諂媚樂阿諛。

南征前,太子苻宏曾建議前秦宣昭帝“厲兵積慄,以待暴主”。整訓軍隊,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以穩定各民族、穩固初建的統一政權。然後待時機成熟,一鼓而定,統一華夏。

然而,因一統北方而洋洋自得、自命不凡的前秦宣昭帝,卻不顧主客觀條件,倉促南下,盲目進兵。

其二,臨戰處置不得當。

1、心態不正。自從準備戰爭到發動戰爭,前秦宣昭帝就缺乏統籌謀劃,戰略上驕傲輕敵,只想憑藉外強中乾的龐大隊伍僥倖求勝。

2、遇挫即畏。在梁成所率領的五萬前鋒軍隊被東晉大將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前秦宣昭帝為之震驚。

之後,當他與陽平公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


於是,“草木皆兵”的前秦宣昭帝陡然間滋生出了懼怕晉朝軍隊的情緒,導致自己的軍兵士氣更加低落。

3、用人不當。關鍵時刻,前秦宣昭帝讓一個曾經的晉朝人去當使者。朱序見了謝石後,不但沒有按照前秦宣昭帝的意思勸降,反而建議謝石,宜先發制人,全力擊潰前秦的先頭部隊。後來,朱序又惑亂後軍,引發潰逃。

4、獨斷專行。當兩軍對峙於淝水時,有的秦將認為阻敵於淝水畔比較安全。但是,前秦宣昭帝卻認為半渡而擊可以擊潰晉軍。

可是沒想到,當秦軍剛想挪一挪,為即將“半渡”而來的晉軍騰點地方時,晉軍就趁機全力發動了進攻,導致戰局一發不可收拾!


另外,再為前秦宣昭帝找點客觀原因:

東晉投入的兵力數量雖少,但戰鬥力遠勝於秦軍;東晉的軍隊指揮者雖不是君王,但軍事水平遠高於前秦宣昭帝。

像前秦這樣一個不能戮力同心的中央政權,怎能成就事業?

像前秦這樣一支貌似強大,實則離心離德的軍隊,怎能打勝仗?

像前秦這樣一個缺韜略少智謀,而又自視甚高的戰爭指揮者,怎能贏得戰爭?


老王頭談歷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常說人多力量大,在古代的戰爭中這種優勢尤為重要。但凡事皆有兩面性,人多勢眾未必一定會帶來優勢和勝利。前秦和東晉發生的淝水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少勝多的

案例。前秦企圖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來碾壓東晉,結果卻以慘敗告終,直接導致前秦國滅。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小編一一道來。

淝水之戰發生的背景

西晉末年由於政治的腐敗,從而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的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等大部分地區。而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了前燕、代、前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在前秦壽光三年(公元357年)六月,前秦大將苻堅殺掉秦主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 並且重用漢人王猛,使得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邊吞併代國,西方兼併前涼,並且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後七年,秦主苻堅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決定攻打東晉。

於是,前秦和東晉兩國之間便展開了大戰,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而這兩國戰事的爆發,主要在於秦主苻堅擴張版圖,統一天下的野心。

淝水之戰雙方兵力

前秦兵力

公元383年,苻堅下令大量徵發兵員與牲畜,此次出征東晉,聲勢浩大,盛況空前。25萬先鋒軍隊由苻融率領。秦主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計112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進擊南下。

東晉兵力

面對來勢洶洶的前秦大軍,東晉任用多次擊敗前秦的大將謝玄【謝安之侄】,冊封他為先鋒都督,配合征討大都督謝石共同作戰,統軍8萬訓練7年的北府兵,沿淮水抵禦前秦。此時的東晉,除了水師與北府兵,再也沒有可戰之兵了。

就這樣,東晉以8萬大軍對陣前秦100萬大軍,戰爭一觸即發。從兩軍數量上的懸殊來看,東晉似乎毫無勝算可言,然,世事無絕對,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淝水之戰過程

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開始大舉南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陽平公苻融等人的三十萬部隊,先期抵達潁口。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十二月,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 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一意孤行,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晉軍

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淝水之戰,晉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全面的勝利。而在數量上佔優勢的前秦,卻以失敗告終,讓其建立的北方統一政權分崩離析。僅僅2年,苻堅就為羌人貴族姚萇所殺,整個前秦政權亦在兵敗9年後徹底滅亡。

淝水之戰,前秦失敗原因分析

(1)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當時,前秦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卻不穩更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上苻堅連年征戰,致使前秦士兵厭戰,導致軍隊的士氣低,另外還缺乏群眾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

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

(2)苻堅用人不擇賢愚,且賞罰失度,一味寵信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忠奸並蓄,對於一心忠於他的漢族官員卻心存戒備,不加以重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3)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樸的客觀分析,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驕傲輕敵。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

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苻堅不顧主客觀條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

(4)東晉雖然只有7萬的北府兵參與戰鬥,但其戰鬥力遠勝於前秦軍隊。

以上的諸多因素成為了前秦被東晉打敗的決定性因素,它告訴了我們兵不在多而在於精。

總結

淝水之戰,前秦在佔據絕對數量優勢上,仍然被東晉打敗,可見其在戰略上的不足,並不是人多就有用的。前秦此戰的失敗,讓其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除此之外,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比如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割據一方。而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點評、建議。


點點文史


淝水之戰百萬秦軍為何戰敗,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前秦軍根本就沒有在第一線完全投入了百萬大軍,東晉的北府兵戰力十分強勁。

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東晉以八萬之眾擊敗前秦軍百萬。從數字上看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十分不可思議的,而所謂前秦軍被殲滅百萬則完全是誇大其詞了,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東晉軍隊在淝水前線確實是投入了八萬人左右,而前秦軍實際參戰多少軍隊呢?


公元前383年,前秦王苻堅力排眾議決定要大舉發兵滅掉東晉,為此苻堅調集了一支規模前所未有的軍隊,這支軍隊步兵九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總計人數在一百一十七萬。當然一百餘萬大軍不可能全部都是戰鬥兵,很大一部分是後勤運輸人員,但不管這麼說這支軍隊的人數是極其龐大的,要擊敗東晉從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由於前秦軍隊都是從各地調集過來的,一時間無法到達戰爭全線,只有前秦平陽公符融的三十萬人到達了潁口(今安徽省潁上縣東南),其餘的軍隊都還在路上,苻堅本人親自統帥的軍隊在九月份才到達彭城。



真正投入到一線戰鬥的就是符融麾下的三十萬軍隊,與之對陣的是東晉的地方軍隊以及謝玄指揮的八萬北府兵,還有胡彬的五千水軍,加在一起大概在十萬人左右。三十萬對十萬,數字上已經沒有那麼懸殊了。

當年十月,前秦平陽公符融率軍攻克了軍事重鎮壽陽,東晉軍隊攝於前秦軍的攻勢猛烈,一時間不敢繼續前進。其中,胡彬的五千水軍被前秦軍先鋒梁成迅速的擊敗,這使得東晉的前線總指揮謝石更加擔憂,不過在朱序和謝琰等人的勸說下,決定先下手為強派遣劉牢之五千人出擊,謝玄的主力軍隊跟進。

淝水之戰前夕,苻堅本人迅速帶領八千輕騎趕到符融軍中,並且要求梁成帶領五萬大軍阻擊劉牢之的五千北府兵。在劉牢之和梁成的第一次交戰中,北府兵的戰鬥力就凸顯了出來,劉牢之雖然是進攻方而且兵力遠遠不如梁成,但是其卻能夠取得殲滅前秦軍一萬五千人的戰績。五千人就能擊敗五萬人,那麼八萬北府兵擊敗三十萬前秦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淝水之戰的戰鬥中,前秦軍又接連出現了指揮上的失誤:第一、前秦軍沒有攻擊渡河的晉軍;第二、為了提高自己騎兵的優勢、在戰鬥的關鍵時刻下令全軍後退導致士氣出現了下降,陣腳也出現了混亂;第三、符融在指揮的時候位置過於靠前,導致了自己在混戰中被晉軍擊殺,進一步加劇了軍隊的潰敗速度。以上一系列的事件導致了前秦軍最後的失敗。


浮沉的歷史


肥水之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著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偉大戰爭,大氣磅礴氣吞山河令千秋萬世責責稱奇。~~~~統一了北方的前秦大王苻堅心高氣傲,氣勢洶洶欲攻打東晉王朝,忘了賢相王猛之言勿攻東晉。然前秦重臣幕容垂在符堅問計時言,以大王之聖明擁有百萬大軍,強國攻打弱國,大國滅掉小國如同遊戲一般何足道哉,於是符堅令百餘萬大軍分頭並進,劍指東晉。以其弟符融為大將揮殺向東晉而來,,,,~~~東晉的王公大臣亂了陣角,然文武雙全的宰相謝安心無旁騖臨危不懼,安慰皇帝定會奇勝。大將桓衝從荊州派回三千鐵騎拱衛建康,被謝安遣回不必憂愁。於是謝安自做鎮建康,以其弟謝石為大都督,統領八萬兵馬。以謝玄為前部先鋒大將,進軍往壽陽而來,其令大將胡彬為先鋒前哨奔往壽陽,然壽陽以失陷,無奈胡彬退守硤石關,入夜符堅抵達壽陽知道情況後大喜過望,令尚書朱序前往晉營歸勸投降事宜,朱序乃漢人前晉軍大將暗喜而往。大都督謝石宴請朱序,朱序不勸反獻計獻策,,,,(前秦大軍此時只有二十餘萬軍馬聚齊,如假以時日兵馬齊來必大敗。而秦軍大將驕傲放縱不羈自以為是,若岀奇兵必敗之。謝石大喜乃從之,望見機行事以助晉軍。朱序回見符堅言謝石有意歸降堅大喜,不想半夜時分北府軍大將劉牢之引一萬餘精兵強將突襲而來,殺死了驚恐萬分的秦將梁成,秦失主將四散而逃。到天明時分謝石領八萬餘軍馬抵達壽陽淮河八宮山佈陣,但見八宮山上錦旗招展,鼓聲震天,風吹草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令前秦大王苻堅心點心虛膽寒,有點沉不止氣啦。過了二日秦軍有又幾部人馬到達,謝石遣使見符堅下戰表:定了交戰日期有言,二軍交戰需有開闊的戰場,渴求秦軍退讓一塊場地利於大戰。秦軍謀臣大將全數反對退讓場地,符堅不已為然。同意退讓一塊場地以決勝負,謝石謝玄大喜,激勵將士以一當十奮勇前進,佈局以定以北府騎兵一萬餘眾為先鋒瘋奔而殺,步兵也勢頭正悍有進無退,符堅自以為是期半渡而擊,因幾十萬大軍號令有誤,一退便亂了陣形,朱序見機行事大叫道秦軍敗了,於是兵敗如山倒,一潰百里,苻融也因人馬混亂而倒地被馬踩而死。晉軍風捲殘雲窮追猛打,追出三十多公里,才停止追擊全勝而返,此戰前秦三十餘萬人馬,僅剩不足十萬殘兵敗將而返,由於大敗,前秦內部發生了鉅變,符堅也失去了人心王權,不出幾日便下野勢倒。謝石,謝玄,令騎報與謝安言大局以定大勝,謝安正在佈陣下棋,興奮的笑道孩兒們終於打敗賊軍了。











94310417小云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悠悠五千年曆史長河中,發生過的戰爭數不勝數,而有史記載的經典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也有很多,而淝水之戰就是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戰事。

西晉未年政治腐敗,社會動亂。趁著西晉衰弱內亂不斷,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們為爭地盤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北方烽煙四起。

西晉被匈奴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政權,這一事件也叫“衣冠南渡”。在北方前秦苻堅四處征戰蕩平群雄,吞併了一個又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基本統一了北方。苻堅志得意滿,妄想一統天下,而此時還在南方傲然屹立的東晉成為了苻堅最大的敵人。

公元378年,苻堅決定派軍隊攻伐東晉。

一開始前秦軍力強盛攻破了東晉的數座城池,隨後雙方主力部隊對峙於淝水,決戰一觸即發。本來秦軍人多勢眾,佔有極大優勢,卻偏偏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命令軍隊往後移動。當秦軍往後退的時候,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原東晉將軍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雖然數量龐大但軍心不穩,人心浮動,再加上秦軍軍陣極大,後方的軍隊不瞭解前線的情況,前線秦軍一退,再加上朱序這麼一喊,後方的軍隊以為前線打敗仗了,頓時亂作一混,紛紛奪路而逃。而晉軍趁此機會渡河而擊,大敗秦軍。

淝水之戰前秦大敗東晉大勝。

究其前秦之所以大敗主要是有這幾種原因:

一,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但其內部統治極不穩定。再加上連年征戰,人民厭戰,好戰必亡。

二,前秦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但其軍隊組成極其混亂複雜,有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士兵,指揮協調很是艱難,且士兵亳無鬥志,簡直是一群烏合之眾。且由於地理的原因,也不可能全部投放到戰場上。前線戰死的多,後面大部分是被打散逃跑的。

三,苻堅好大喜功,輕視敵人,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

四,東晉上下同心,佔有地利,主將臨危不懼指揮得當。東晉的北府兵戰力強勝於前秦兵。


潛龍出海


淝水之戰,即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南北大戰,前秦發兵百萬攻打東晉,結果在肥水決戰中被東晉八萬北府兵擊敗。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不少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像肥水之戰如此大規模、兵力懸殊如此大的戰役,仍然極為罕見,那麼前秦為何會慘遭戰敗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番。

△淝水之戰前形勢

前秦大舉南下攻打東晉,卻在肥水慘遭戰敗

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發生,西晉迅速宣告滅亡,琅琊王司馬睿於318年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而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卻是分正不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後滅掉燕、代、前兩等國,進而攻佔東晉梁、益二州,迅速統一北方,並將勢力擴展到長江、漢水上游。

統一北方之後,前秦天王苻堅便意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南方的東晉,進而實現南北統一。而此時的東晉,也意識到了危機的來臨,開始積極備戰,謝安一方面積極協調長江下游的謝氏家族與上游桓氏家族的關係,鞏固長江防線,另一方面則認命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負責長江下游防線,而謝玄也是不負眾望,不僅提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而且訓練出了極為精銳的北府兵。

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爭拉開序幕。該年二月,苻堅派徵南大將軍苻丕率領步騎八萬進犯襄陽,同時令荊州刺史揚楊、徵虜將軍石越率兵一萬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則率兵五萬兵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兵四萬兵出武當,合力圍攻襄陽。面對來勢洶洶的前秦大軍,梁州刺史朱序卻認為前秦軍隊沒有舟船而疏於防備,結果導致外城被迅速攻克,前秦大軍開始圍攻襄陽。

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襄陽最終於次年二月被攻克。攻佔襄陽之後,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淮南之戰爆發。然而,由於謝安準備充分,再加上謝玄率五萬北府兵來源,結果前秦軍隊四戰四敗。與此同時,由於前秦內部生亂,雙方就此罷兵,但前秦仍然對東晉保持著軍事壓力。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駐守長江上游的桓衝率兵十萬伐秦,從而牽制前秦兵力,減輕長江下游的壓力,苻堅則派苻睿、慕容垂、姚萇和慕容暐等人迎戰,而自己則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弟苻融為先鋒,於同年八月大舉南下。謝安臨危受命,以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並謝琰、桓伊等人,領八萬兵馬,分三路迎擊前秦軍。

苻堅本以為可以憑藉龐大的兵力優勢速戰速決,於是派前秦度支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誰知道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應該先發制人。於是,謝玄於同年十一月派遣劉牢之發動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於肥水,苻堅認為可以誘使東晉軍隊渡河,然後趁其半渡之時發動攻擊,因而令秦軍主動後撤。

然而,就在前秦軍隊後撤之時,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瞬間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而其餘前秦軍隊則大部逃散,淝水之戰最終以東晉的全面勝利結束。

八十萬大軍敗給八萬,前秦軍隊為何會慘遭戰敗?

淝水之戰作為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戰例,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前秦和東晉兩國的命運,東晉雖無力一舉成功收復北方,卻也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為東晉的穩定發展提供了外部保證;而前秦則在此戰之後迅速崩潰,北方又陷入了大分裂之中。

△前秦戰敗苻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麼,擁兵八十萬之巨的前秦,為何會戰敗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前秦勢大但內部不穩。淝水之戰爆發時,距離前秦統一北方不過剛剛六七年而已,這種統一更多是軍事上的征服,由於當時北方割據政權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過複雜,因此前秦的內部統治其實極不穩定。歷經大戰的前秦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修生養息,然而苻堅卻在糧草不豐、人心厭戰的情況下大舉南下,本就是冒險之舉。事實上,當時前秦內部便有不少人勸苻堅不要再輕起戰端,例如前秦重臣王猛在臨死前還一直勸阻苻堅放棄南進。事實上,就在前秦南下之際,負責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便謀反了,雖然這次叛亂很快被平定,但足以說明前秦內部的不穩定。

2、兵力雖眾但主力不多。乍一看前秦的八十萬軍隊似乎很唬人,實際上肥水之戰中的前秦軍隊根本沒有那麼多。淝水之戰中前秦的軍隊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領的先鋒軍團,以二十五萬大軍向壽陽進發,但由於慕容垂的五萬兵力尚在救援襄陽,因此到達壽陽的其實只有二十萬人。二是從幽州、冀州徵調的軍隊,原定計劃自彭城南下,但這支部隊並未到達戰場。三是從梁州、益州抽調的軍隊,順流而下進攻荊州,結果這路軍隊連戰船都沒準備好。四是苻堅率領的主力部隊,由長安出發,然後在項城與全國各地抽調的軍隊會和,但苻堅在聽說苻融已經攻克壽陽後,便“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因此,前秦軍隊雖然有八十萬之眾,但實際在戰爭爆發時到達戰場的僅僅只有苻融的二十萬,而且苻融還派麾下大將梁成率領五萬人馬跑去進攻洛澗的胡彬了,正面戰場滿打滿算也就十五萬人而已(我甚至懷疑苻融的大軍是否全部抵達了戰場)。如果真讓前秦的八十萬大軍會和,就算你的戰鬥力再強,這仗也根本沒法打。

3、兵力雖眾但軍心不穩。前秦雖然出兵八十餘萬,但實際上真正屬於主力的軍隊其實並不多,更多的軍隊其實都是從民間臨時抽調的。為了迅速結束這場戰爭,苻堅曾在383年七月下詔進行全國總動員,而抽調軍隊的標準則是“十丁抽一人”,這個抽調標準已經很嚴苛了。要知道,在前秦剛剛統一北方不久,民族成分複雜、統治並不穩固的情況下,如此高密度的抽調軍隊,軍隊的戰鬥力如何保證?軍心士氣又如何保證?而事實證明,當苻堅的前鋒在肥水戰場戰敗之後,各地抽調來的大軍便逃散的一乾二淨了,僅僅只有鮮卑慕容垂部的幾萬人馬還算完整。

而東晉方面卻又不同,雖然兵力方面處於劣勢,但精心挑選和訓練的北府兵,無疑是當時極為精銳、戰鬥力極為強悍的一支軍隊,面對兩倍於自己且已經潰散的敵人,基本可以說是單方面屠殺了。

4、前期輕敵後期草木皆兵。苻堅對於內部的問題並非沒有意識到,但他卻寄希望於“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為可以迅速征服東晉,這顯然就是一種極度輕敵的表現。然而,當梁成所率的五萬人被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頓時軍心士氣大損,苻堅也是為之震動,又開始產生了畏敵的情緒。因此,當他與前鋒軍統帥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而這也是為何前秦大軍在朱序的擾亂之下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之外,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也是個重要因素,他對於漢族官員始終懷有戒心,卻太過寵信那些投降前秦的投機分子,不聽衷心耿耿的部下建議,反而對慕容垂等人的阿諛奉承倍加讚賞,結果不僅導致自己戰敗,最終就連前秦也就此崩潰了。


香茗史館


前言:淝水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東晉與前秦之間,戰爭規模之大超乎想象,而且此戰的結果也是大跌眼鏡,驚訝了無數人,前秦一百萬軍隊南征被東晉八萬軍隊打敗,前秦天王符堅身負重傷而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請讓我慢慢為你道來:

淝水之戰背景

西晉自"八王之亂"後,國家動亂不堪,各地政權紛紛崛起,北方少數名族互相攻伐,相繼建立了十幾個國家,也就是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以前秦、前燕等國最為強大,公元370年開始,前秦逐步滅掉可北方諸國,統一了北方,此時的前秦統帥符堅意氣風發,想一舉攻下東晉政權進而統一全國。

淝水之戰簡要經過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符堅召集手下官員商討進攻東晉的事宜,眾官員都勸說符堅不要那麼心急,應當先穩定國家政權,先休養生息鞏固統治,可符堅一心要攻打東晉,眾人見拗不過他也沒辦法。

公元383年5月,符堅帶領軍隊進攻東晉,號稱百萬之眾,前期前秦軍隊一路勢如破竹佔領了東晉壽陽等地,東晉將領謝玄決定決一死戰,於是他讓手下人寫信說讓前秦軍隊後退一些他們好過河以後再對戰,符堅得意洋洋的答應了,他認為只要東晉軍隊過河的時候他們突然殺過去,東晉軍隊必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東晉軍隊都是南方人,早就知道河水此時正值枯水期,而且他們故意露破綻給符堅就是讓他麻痺大意,試想百萬軍隊已經紮好陣角,一旦後退發生慌亂,光馬都會踩死不少人,所以等他們迅速過河的時候前秦軍正在後退,他們故意大聲喊叫前秦軍敗了,前秦軍敗了,前秦軍隊果然大亂,幾十萬兵馬慌亂逃竄,死在自己人手上的不計其數,淝水之戰就這樣以東晉的以少勝多而結束戰鬥。

淝水之戰以少勝多失敗的原因分析

一、符堅軍隊軍心離散,軍紀太差。

符堅自己是氏族人,他所指揮的軍隊都是匈奴人,少數民族人,這些軍隊都是以前的降將,軍紀太差,而且根本就不是和前秦一條心,這些人見風使舵,有好處就來,情況不妙就逃,此為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符堅太過自大,驕傲自大。

出戰前眾官員提醒他要以休養生息為主,鞏固政權再對外征戰,可符堅驕傲自大,認為手握百萬軍隊攻下東晉如探囊取物,而且在對戰策略中,完全沒有考慮到百萬軍隊後退帶來的嚴重後果,殊不知,一旦後退,將會引發極為嚴重的後果,所以會在後退中被東晉軍隊以心理戰術打敗。

結論

總之,淝水之戰中百萬軍隊敗於八萬既有偶然也有必然,符堅的貪功冒進,在不到最佳時候舉全國之力進攻東晉,本身就犯了戰略錯誤,而在對戰中又讓百萬軍隊後退,致使對方有機會使用心理戰術,又犯了戰術錯誤,在水邊作戰又不佔地理優勢,所以才會敗於東晉的八萬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