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李商隱的唯美五絕《天涯》?

韓聖希


唉,李商隱的詩,總是帶濃濃的哀愁悽慘的氣息。這不,你看他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而在昨天,我剛剛讀過了李商隱的那一首《端居》:“遠山秋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這一首《端居》,給人與無限的哀愁淒涼之意。


接著,您看他的這首《天涯》:“春日到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意境毫無二致。在詩人的眼中,這姍姍來遲的春日,雖然終於來到了天涯,但是天涯之處的太陽,已經是快要日薄西山了。一生抑鬱不得志的詩人,哀嘆自己的這一生,一事無成,卻已經快要走到人生的暮年了。“春日到天涯,天涯日已斜”這兩句詩,詩人用他來暗喻自己年華已逝,即便是有功名利祿來臨,但自己已是消受不起了。
後兩句“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抒發了詩人一生壯志未酬、事業未競,如果上蒼還會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那麼他就會像啼叫的黃鶯、像啼血的杜鵑一樣,為自己的目標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死,奉獻出自己的終生。
然而,假如終究是假如,如果終究是如果,他們都不可能成為現實。年未五旬的李商隱,終於抱憾而卒。他在《錦瑟》一詩中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詩句,竟然成了詩人生命的最後的結局的Cen語。詩人,還是懷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圖片是我用手機拍攝的,侵權必究。)


山野耕樵


首先要指明的是,李商隱的這首《天涯》,表面上看起來字句唯美,實際上意境深沉,主要表達的是詩人悲痛的心情。

如果想要正確欣賞和理解這首五絕詩,則需要從李商隱的一生、《天涯》的解析以及李商隱其他作品的對比來一一分析。

1、晚唐第一詩人李商隱:偉大的詩人,悲慘的命運

李商隱是晚唐最傑出的詩人,開創了詩歌朦朧風格的先河,並與白居易崇尚的通俗易懂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朦朧風格的詩,喜歡藉助典故,使用象徵、比喻等手法,在原本單一形象的基礎上迭加多層次意象,就像給詩蒙上了一層紗一樣,給人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

這也造成了很多人覺得李商隱的詩難懂,尤其是李商隱還不喜歡給自己的詩取名字,經常叫個《無題》就完事兒了。當時還有人戲稱: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李商隱。

所以我們在理解《天涯》這首詩的同時,要先來聊聊李商隱這個人。如果說他在詩歌上的成就有多高,那他的人生遭遇就有多慘。

在李商隱9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裡一直生活得很苦。於是,他11歲的時候,就不得不去打工賺錢。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以後能做大官,然後光耀門楣。

但他一生幾乎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每一次都用盡全力想要融入官場,往往都以失敗告終,始終處於困頓不得志的狀態。而這種壯志未酬的苦悶,我們都可以在李商隱的詩中找到答案。

2、解析《天涯》:字句唯美,深沉悽婉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詩詞大意是,在繁花似錦的春天裡,我卻獨自一人在天涯,天涯的紅日也在漸漸西斜。美麗的黃鶯如果有淚水,請為我灑向最高枝的嬌花。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短短20個字,構築了“春日、天涯、鶯和花”的唯美意象,卻表達出作者深沉的情感。

第一句“春日在天涯”,將“春日”和難以抵達的“天涯”相比較,說明“春日”指的是暮春時節,詩人發出了時光已逝的感慨,而“天涯”則是指漂泊在外的詩人自己。第一句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第二句“天涯日又斜”又說明這是落日時分,一天即將結束,時間飛逝,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氛圍。與第一句相比,第二句的情感又加深了。

第三句“鶯啼如有淚”,這是詩人藉助黃鶯啼叫很像哭聲的意向,來述說自己的悲痛落淚。另外,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一個好朋友剛剛去世不久,所以也有失去朋友的悲痛。

最後一句“為溼最高花”與第一句“春日遠”呼應,都是在寫暮春時節,春日馬上就要過去了。

整首詩以“天涯”為主題,從時光已逝的傷感、漂泊天涯的悲涼,寫到失去朋友的悲痛,情感表達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狀態,逐層深入,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傷感

3、《天涯》與《無題》的意境對比

別人寫詩,會寫景、會講故事和抒情,而李商隱大多數都是在描寫“求而不得”的情感。但他的詩是真的美,就像《天涯》和《無題》一樣,雖然表達的情感略有差別,但唯美的意向與深沉的意境相差無比。

據記載,李商隱以《無題》為題寫的詩一共有20首,最著名的是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從情人離別後的痛苦與思念入手,從纏綿而失望的愛情寫到詩人仕途生活的苦悶,並從不同方面來展現這種複雜的感情。

與《天涯》相比,兩首詩都寫描繪出一幅令人遐想的意像,渲染悽婉憂傷的氛圍,並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傷感。

所以從這個層次來看的話,字句唯美的五絕《天涯》,同樣展現出作者深沉的情緒,意境也完全不輸給《無題》。

總的來說,欣賞李商隱《天涯》的正確操作方式就是,首先,從人物背景入手,瞭解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人生的;其次,全面解讀《天涯》的含義;最後,結合李商隱其他作品,來分析《天涯》的意境之美。


冬月的書影小屋


李商隱的這首詩《天涯》寫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那一年,盧弘正病逝於春日的徐州,就是那個春天,李商隱的傷痛,有了最直接的出處。

李商隱在徐州的時候,盧弘正待他有知遇之恩,提拔他為節度判官加侍御史之銜,就是這份信任和對李商隱的倚重,讓李商隱對他有一份沉甸甸的感激之情。但是他還來不及感恩,盧弘正便去世了。

當時的李商隱心底,那感覺猶如初生的朝霞還來不及照亮這明媚的春光,眨眼間就已經變成了一片殘陽,剩下的都是滿目的日薄西山,淒涼和無奈之感。

就是在那個春天,李商隱在徐州盧弘止幕府,寫下了這首《天涯》: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
為溼最高花。

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在繁花似錦的春天,我獨自淪落天涯。看著遠處紅日西墜,心中別有一番滋味,難以傾訴。如果枝頭上的黃鶯兒也會啼哭的話,它的眼淚應該打溼了樹上最高處的那朵花。意境深遠,簡潔普通的詩中卻蘊含著不一樣的韻味。從中感覺得到,李商隱對於人生的無奈,和對人生的失望悲哀之情。

張彩田的《玉溪生年譜會箋》點評《天涯》:

春日天涯,點時點地。日又斜,府主又卒也。最高花,所指顯然。

清代學者馮浩在《玉溪生詩箋註》一書中說:

田蘭芳曰:一氣渾成,如是即佳。楊守智曰:意極悲,語極豔,不可多得。

清代詩人屈覆在《玉溪生詩意》中也高度讚揚:

不必有所指,不必無所指,言外只覺有一種深情。

李商隱的這首詩的高明之處,簡潔明快,不用典故。李商隱的詩特別難讀懂和解釋,有些詩可以做成多種解釋,解釋起來也往往因人而異。最出名的就是那首《錦瑟》,全詩通篇都在用典。而這首《天涯》是李商隱的詩裡較少數的不用典,且言語淺白的一首詩。

這首詩另一個高明之處,在於託物言志,充滿隱喻。“最高花”指的是詩人自己。樹上最高的花因為無人庇護,遭受風吹雨打,這與有才華抱負而潦倒終身的詩人命運相似。“鶯啼有淚”實際上是詩人自己的眼淚。離家遠遊,漂泊無依,也只有自己才能夠可憐自己了。

李商隱這一生就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錯誤。他自身的才華和品德就像春天裡秀挺的綠樹,但是時運卻置他於貧瘠坎坷的天涯孤旅。

少年時的李商隱恣儀俊雅,才氣奪人,卻早早失怙,缺失了親情的溫暖照拂,他的恩師令狐楚因為愛才而親自傳授李商隱四六文的寫作。同時又有許多欣賞他的才華的人非常的看重他的人施恩與他,但是這些對他好的人不是被貶到別處就是紛紛的去世,只剩下李商隱獨自搖曳在這個世上,獨自的品位這亂世的淒涼。

《天涯》這首小詩,更是增添了詩人的失落之感,悲哀之情。失望、失落的情緒之中,是他對時代和個人前景的憂慮,如同春天的一曲輓歌。



END.


博書


此詩冠上“唯美”二字,不僅俗了,還噁心了一把李商隱。

來看這首詩: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料想題主讀了此詩,只解了字面意思,見他又是寫春日,又是寫鶯啼,又是寫淚,又是寫花,難免覺得如錦繡畫圖,春風十里,異常唯美。

可他字字所寫皆是苦痛,滿是惆悵,你若覺得這很美,只因為你不是那個在天涯的人。

他們也有他們的寂寞和痛苦。
  夜深人靜,從大醉中醒來,忽然發現躺在自己旁邊的是個自己連名字都不知道的人。
  這種滋味你有沒有嘗受過?
  在歡呼和喝彩聲中,一個人回到家裡,面對著漆黑的窗戶,只希望快點天亮。
  這種心情你有沒有想到過?
  今宵花天酒地,狂歡極樂,卻連自己明日會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
  甚至連今宵酒醉在何地都不知道

  楊柳飛舞,曉風殘月,這種意境雖美,卻又美得多麼淒涼,多麼讓人心碎?
  這種歡樂,你原不願意享受?

這段話出自《三少爺的劍》,正如李商隱的這首《天涯》,天涯落日,對旁人來說只怕美極了,李商隱把它寫得也美極了,可若把你換成李商隱,你還會覺得美嗎?

一個人禹禹獨行,在明媚的春天裡不知道該去哪裡,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什麼地方。

一個人落魄潦倒,走到暮色蒼蒼,看著夕陽西下,不間斷不停歇的週而復始。

一個人仰著頭,看著殘紅謝盡,只有最高處枝頭上剩下的那一朵孤單寥落的餘燼。

沒有人來,沒有人知。

欲訴無人,欲哭無淚。

偏偏這種時候還有鶯兒的叫聲傳來,如果鶯兒會哭,它一定是為最高處的那支花哭泣的。

生在高處,不合時宜,遺世獨立,便難免遭受風雨摧殘,遲早都是隕滅敗落的。

命運的大手左右著一切,再拔尖的,再美好的,終會破碎。

美嗎?

我只感覺到百轉千回又無能為力的悵惘。

李商隱文采斐然,卻一生鬱郁不得志,又何嘗不是那支最高花呢?

---------丸----------


祁門小謝


題主說唯美,如果只從字面來看,倒也沒什麼錯,畢竟有人評說此詩“意極悲,語極豔”,但如果理解其含義之後,恐怕是說不出唯美二字的,這首詩說輕點是寫的惆悵,說重點是寫的痛苦。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起句非常平淡,意思也非常淺顯易懂。實際上,內裡是有著非常悽苦的情感。“春日”是什麼?是一年之初,是新的開始,是令人愉悅的。但李商隱的春日卻在天涯,

“天涯”是什麼?天涯可以說任何地方,唯獨不在你所在地方,是你永遠不能到的地方。

好比你心中的女神,你知道她的電話、知道她的微信、知道她家門牌號、她甚至是你的同桌,可她就是不理你。

你說你傷不傷?只能做個舔狗。

第二句用了“頂針”的手法,再次提到天涯,渲染了上句的悲傷氣氛,如果說上句還能看到春光,那到這一句“日又斜”,夕陽西下,天要黑了,給原本就隱約的春光又籠罩上了一層暗影。

注意這個“又”字,說明是日復一日,每天都要忍受這春光在眼前消失的痛苦,所以古人為什麼傷春?

還是那個女神,以前吧,她雖然不理你,但你至少還有一份念想。現在她乾脆把號碼換了,把家搬了,跟班主任說要調座位,原因只有一個,不想看到你。

你說你悲不悲?舔狗都不讓你做了。


這兩句是說,春光再美好,也有凋零的時候,如同生命之美好,但生命終有盡頭。是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眷念,和人固有一死的悲哀。

第三句寫聽覺,就更哀怨了。鶯鶯燕燕都是很美好的,形容大好春光,形容漂亮姑娘嬌豔的聲音,都是鶯鶯燕燕。可就是這樣的美好,在李商隱聽來,卻是啼哭,是流淚的。

你為女神付出了那麼多,可憐自己連舔狗都沒資格做,這時候的你,是不是看全世界都不順眼?

第四句寫到“最高花”,開在梢頭的花,是最容易受到風雨摧殘的花,命運是非常坎坷了。這是李商隱自喻,他是有才華有抱負的大才子,他又因才華牽扯到朝廷鬥爭,導致一生坎坷,

他對自己的生命感到絕望

再者,李商隱所處晚唐,原本瑰麗夢幻的大唐已經到了崩潰邊緣,他對國家命運也感到絕望

想到春光、鶯啼、花朵、生命、國家,曾經都是多麼美好的事物啊,李商隱移情及物,想到這眼前的一切美好,都將凋零,黃鶯垂淚,沾溼了李商隱這朵花,淚痕斑斑的李商隱啊,這是人生的幻滅、是國家的滅亡。



也可自話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李商隱的悲傷從何而來?

李商隱大概是唐朝才子中,活的最憋屈的人,也是唐朝詩人中寫詩寫的最朦朧最傷感的詩人。李商隱的詩,鮮明地體現了大唐帝國逐漸走向沒落衰敗的過程,這就像李商隱自己說的那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覺察到,自己的命運,也許就像是大唐的國運,在日暮四合之時,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了。

作為詩人,李商隱的地位是崇高的,他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在唐朝詩人中,有的人追求詩歌的狂想與浪漫,管他什麼格律,比如李白;有的人追求詩歌的現實主義,反映個人的生命漂泊與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管他什麼自我的潦倒,比如杜甫;有人追求心情的閒適,管他什麼官位,比如王維。而李商隱追求詩歌的美感,他著意營造一種朦朧的意境,那種你一眼看上去很美但是你說不出哪裡美,仔細品味還是很美的樣子。所以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我覺得這樣的風格,在現當代的詩人中,比較像的大概是孩子,或者是女詩人餘秀華。

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李商隱的傷感是晚唐的典型。其實,李商隱的傷感是從他那樁美麗的婚姻開始的。

李商隱家庭條件差,自己是老大,還要擔負起家族振興的任務。他們家沒有什麼關係。而唐朝考進士,還沒有實行糊卷,能否考上,一方面你是要有才氣,但另一方面,還要有人推薦。

李商隱考試失敗後,最終被權傾朝野的令狐家族看上,受到他們的恩典和扶持,最終考上進士,進入政壇,成為令狐家族的生力軍。李商隱又被朝中另一高官王茂元看上,成為王的女婿。而王茂元在當時屬於李黨,而令狐家族屬於牛黨,在血雨腥風的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成了最不地道的人。在令狐家族看來,李商隱背信棄義沒有任何道義可言,而李商隱對令狐家族確實心存愧疚,經常寫一些感恩的拍馬屁的話,試圖修復他與令狐家族的關係。而在李黨看來,既然已經成為李黨,那就應該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要再和牛黨有什麼瓜葛。但李商隱陷入了漩渦之中,他是個性格軟弱不善於溜鬚拍馬往上爬的人,所以在政壇,李商隱越混官職越小,越混越慘,這對曾經是理想遠大的他來說,這絕對是一種殘酷的打擊。

李商隱的詩歌比較朦朧難懂,原來是李商隱心中有說不出但又不得不說的難言之隱;為什麼李商隱的詩歌那麼傷心,那是因為他得仕途生活嚴重不如意。所以,李商隱是唐朝最為傷心的傷心人。

李商隱去世的時候,他最好的朋友為他寫了兩首詩,極其準確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空懷有凌雲萬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開。

鳥啼花落斯人歸於何處,竹死桐枯鳳鳥不再飛來。

良馬不遇足因無主而彎,知音痛失心由斷絃而哀。

冥府不用感嘆陰陽相隔,又有文星送入墳墓中來。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真的是說盡了李商隱一生的悲劇。也許他從來就沒有開心過吧。

現在,我們可以看看這首詩了: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這首詩是寫在他的知己、恩人盧弘正病逝之後。我們知道,李商隱處於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在政治上被人看成是搖擺人,看成是首鼠兩端的小人,所以也沒有人喜歡、敢用他,而盧弘正卻給了他機會。所以在伯樂去世之後,他一方面悼念恩人,另一方面也感到前途再無光明之日。所以他的詩,是極為傷感的。

春日本來極為美麗的,但是在不美麗的心情中,春天的美卻有一些殘酷,特別是春天將盡之時,特別是在天涯孤客的眼中,春天的美,似乎是一種反襯,是一種挑釁。

夕陽西下的時候,這種傷感更為強烈。

李商隱看到聽到了鶯啼。本來鳥兒的歌唱是美麗的,比如杜牧就很喜歡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景色,但是在李商隱聽來,鶯就是在哭泣。它在哭什麼呢?它在哭枝頭那朵最高的花,這朵花已經沒有人庇護了,它只能獨自承受著風吹雨打,這樣很快就要零落成泥碾作塵了,所以李商隱很悲傷,它覺得鶯的淚,正好落在花上,這讓花更加的悲傷。

所以,世界是美麗的,但是在不美麗的心情看來,一切美麗都是對詩人的反諷。

李商隱的悲傷,由此可知。


好玩的國學


李商隱泉下有知,會不會誠邀題主地府一日遊呢?不是什麼詩都能冠以“唯美”二字的。就如同婚喪有別,在喪禮上不能放太喜慶的音樂一樣;這首思鄉情深的《天涯》,也不適合用溢美之詞。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大部分情況下,在五絕詩裡,詩人極少將同一個意象用兩次。然而,在這首《天涯》裡,李商隱卻把“天涯”這個意象用了兩次。

天涯何意?遠離故鄉之地也。天涯復天涯,足見詩人離故鄉之遙遠。緊隨天涯之後,一個“又斜”字,更是將這種遠加上一層孤獨的色彩。

公元855年,李商隱為了混口飯吃,不得不冒著戰亂的危險,背井離鄉,在千里之外的梓州柳仲郢幕府上班。此時的他,早已是風燭殘年,就如同這搖搖欲墜的大唐一樣。

老時多離愁,更何況這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

春日本來是一個歡快的季節,可是詩人卻提不起一絲興趣。每天看著草長鶯飛,行屍走肉般地為柳仲郢工作。柳仲郢雖然對他不薄,可是李商隱卻更加惦記家鄉。

站在梓州城最高的地方,向西南方望去。詩人看到風塵滾滾,也看到了垂暮遲遲。太陽一點一點地向西墜去,詩人的思念之情卻冉冉升起:我這一輩子,究竟在忙活什麼?我值嗎?

想到這裡,詩人不禁潸然淚下。

一直站到很晚,詩人都不曾離去,直到聽到了夜鶯的歌聲。在故鄉,詩人也曾聽到夜鶯的歌聲,彼時卻是歡快的。夜鶯是不會憂傷的,它們什麼時候都很快樂。一歡一憂之對比,更顯得詩人的離愁。

夜鶯鳥啊,你能幫我捎幾滴淚,點在那朵最高的花上嗎?清明時節,風再起,一定會把這滴淚帶到我的故鄉。


祗樹


《天涯》李商隱: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在那個鳥語花香的春天裡,一個人獨處在遙遠的天涯。這是一個多麼悲哀悽涼的處境,偏偏這時候又是處在夕陽西下的光景之中。

遠方的愛妻呀!你若是真正的為我流淚,就應該澆溼我這朵最高之處悽楚的花。


整首詩“意極悲,語極豔,不可多得。”

20191123


用戶60397079085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和杜牧合稱“小李杜”的他,擅長詩歌寫作,文學成就斐然,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廣為傳誦。

但是,元好問才子卻這樣評價他的詩——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通俗來講就是,李商隱的詩好是好,就是太難懂。

閒言少敘,我們來看看題主所提的“唯美五絕”原文是這樣的——

天涯

[唐] 李商隱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很多朋友讀完只覺得這首詩應該是寫春日的景色的,那你就太小看我們的李義山才子了。

那麼要怎麼讀懂這首詩呢,讓我們首先來知人論世。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

開成二年,李商隱考上了進士,他曾擔任過秘書省的校書郎、弘農尉等官職。

然而,因為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他的仕途備受排擠,一生困頓而不得志。

看看這人生履歷,仕途上面的坎坷實在是讓人心酸,幸好作為詩人的他,可以借景抒懷。

這首乍看語言很美的詩,實際上透露的是極度悲傷的心情,而我們的李商隱心裡有這麼三悲——

一悲“暮春日落”

“春日在天涯”,繁花似錦的春天已經過去了,去到了無法抵達的“天涯”。首句點明,這首詩寫的是暮春時節。

所以,韶華易逝、春光易老的傷感總基調就奠定好了。

“天涯日又斜”,這裡的“又”代表太陽再次斜照,也就是日暮傍晚時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日薄西山、日暮途窮的蒼茫悲涼又將寥落孤獨之情加深了一層。

兩個“天涯”的運用,讀起來循環往復,看起來也是無限美好,但實際上遠在天涯羈旅的李商隱踽踽獨行,這條人生之路他走的好艱難、好惆悵。

縱然繁花似錦的春光仍存,西沉的斜日仍未落下,但是不用過多久,終將落英紛紛,美景淹沒在一片蒼茫之中。

這份漂泊零落之感和李商隱內心的失意蹉跎,無盡契合。

二悲“念己懷人”

如果說前兩句還只是在寫景,那麼後兩句就絕對寓情於景了。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沒有一絲“千里鶯啼綠映紅”那種江南春光的明媚婉轉,李商隱聽到的“鶯啼”,卻是像在哭泣的。

那為什麼他遇到的黃鸝這麼悲傷,其實我們知道,“鶯啼似淚”其實是他在悲痛落淚,這句和杜甫的“感時花濺淚”異曲同工。

這首詩的背景,是在李商隱的知己、恩人盧弘正病逝之後。

不管是王茂元嫁女還是令狐父子的扶持,李商隱都是身處“牛李黨爭”漩渦的犧牲品。

被看成政治上的搖擺人,處處受到排擠的李商隱,能受到盧弘正的肯定,對於他來說肯定是感激而開心的。

所以,在“伯樂”離世,讓他悲痛之餘再次感到前途再無光明,這種極度的傷感,常人又如何能體會?

“為溼最高花”,美麗的黃鶯啊你若有淚水,請為我灑向最高枝的花吧。

“最高花”意味著開到最後的花,用淚水打溼它,花自然也淚跡斑斑。

用“最高花”來比喻自己,儘管被排擠漂泊了這麼久,但是自己始終沒有放棄過啊。可是,為什麼還是逃不過這一生都懷才不遇、潦倒終身的命運呢?就像最高枝的花,還是要凋零,實在是讓人悲傷落淚。

三悲“國運之傷”

生活在日趨衰落的晚唐時期,李商隱不僅僅對自己人生浮沉萬分傷感,更是對家國未來感到深深的擔憂和絕望。

政治上的腐敗讓人心寒,放眼望去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昔日強盛的唐王朝如今卻已岌岌可危。

整首詩裡:大好春光將逝,日暮途窮夕照,天涯羈旅之孤獨,懷念故人之哀思,以及詩人自己空懷才志卻前途渺茫。

強烈的失落傷感,悲哀沉重的壓抑之情,是李商隱對自己甚至整個時代前景的深深無奈與失望。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李商隱的詩其實不難懂,只是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罷了。


黍離Willow


李商隱的一聲嘆息,一曲盛世大唐的悲歌!


眾所周知,李商隱的詩寫的極好,以至於同時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看了他的詩後感嘆:“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可見其詩歌魅力之大。《臞翁詩評》裡說他的詩:“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瑰妍”。這是贊他的詩歌構思佈局縝密,語言瑰麗。

至於他詩歌語言的特色,據說是受了另一位大詩人李賀影響。李賀詩歌語言幽峭冷豔,且性情敏感細膩多思,和李商隱很相似

。陸游評李賀詩語:“賀詩如百家錦衲,五色昡耀,光采奪目,使人不敢熟視。”和前面針對李商隱詩歌的詩評中的評語內涵,可以說驚人的相似。都是贊其歌語言及意象的色澤豔麗、光彩奪目、妍麗非常。

除此之外,他們的詩歌都比較晦澀難懂,詩歌基調也都傷感悲涼。除了性情相似之外,應該和所處時代以及自身際遇也有關係。

中唐以後,曾經強盛的大唐逐漸走上了末路,黑暗腐朽、矛盾重重。晚唐詩人以敏銳的直覺,發現了這個可悲的事實。他們絕望、傷感、留戀、想盡最後一份努力去挽救。但他們自身得不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甚而受到冷落和排擠。他們生活在矛盾的夾縫中,心情是複雜的,對唐帝國既留戀又痛恨。

李商隱和李賀的詩歌,都無疑被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說他們的詩歌晦澀,並不是說讀者真的讀不懂,是是他們想表達的東西太複雜,不易解讀透。並且他們都是天才的詩人,特別是李商隱,詩歌才華非常出眾,技巧幾乎臻於完美。

清代趙執信在《談龍錄》中有一段話:

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這段話意思是:龍在天空的雲層中穿行時,身形會有各種伸縮變化,你可以隱約看到它身體的某一部分,或龍鱗或龍爪。雖然你沒有看到它的全身,但你一定知道它是完整的,可以想象到龍形體的全貌。

也就是說優秀的詩人寫詩,不會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全部寫出來,而是會通過有代表性的語言和意象,來顯示出詩歌的一鱗半爪。讀者則根據這一鱗半爪去解讀詩歌語言背後的意義,就像繪畫裡的留白藝術。讀者解讀詩歌的過程,就是通過自己理解和經驗去進行補白。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留白的高手,比如這首詩: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

本詩是一首五絕,字很少,語言看似簡短,卻蘊藏著極深沉悽婉的情感。此詩大約寫於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隱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任幕僚期間,此時李商隱已經四十四歲,一生已去大半,眼看唐王朝大勢已去,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感慨遂深,寫下此詩。

01一聲嘆息

詩的題目是“天涯”,也就是說不是無題詩,詩是有主旨的,主旨是天涯,那麼要解讀本詩,就可以圍繞題旨展開。

天涯是什麼地方呢?是遙遠的天邊,是藐遠、悠悠之地,在詩歌中常與羈旅、遊魂、別夢相連,由此奠定了本詩惆悵、傷感的情感基調!

首句“春日在天涯”,其實就是詩人的一聲嘆息。春日是風和日麗、芳草萋萋、繁花似錦的,可是這樣的美景卻落在了邈邈的天涯。詩人一生羈旅的愁思和陽光明媚的春日交織在一起,樂景寫哀,更覺黯然神傷,“唉!”怎不令人感嘆!

春日,也象徵一切美好的東西。譬如李商隱的青春年華,以及青年時期的對未來滿懷的憧憬期待。可惜這一切都落在了無盡漂泊之中,並在這無可依託的歲月中日復一日。

“天涯日又斜”,這句使用了“頂針”的手法,重複天涯,再次點題。兩個“天涯”意思有些差別,前一個天涯泛指邊遠之地,後一個天涯具體指詩人當時所在的梓州。在蟬連反覆中加深了情感的纏綿低迴。同時起到遞進作用,進一步渲染氛圍。

本來美景落在天涯,無人欣賞,已使人暗生幽怨,可是太陽又要落下了,詩人踽踽獨立的身影,在日暮斜陽的黯淡餘輝下,更顯悲涼,令人傷感。

"日又斜"將豔麗的春色籠罩了一層悽黯之色,彷彿似錦繁華卻將在蒼茫的暮色之中歸於沉寂。詩人落魄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的帷幕也將徐徐落下,寥落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02大唐輓歌

“鶯啼如有淚”,鶯啼之聲婉轉動聽,本來是春天昂揚的象徵,可是詩人卻認為黃鶯會掉淚,這是移情入景之法。也是李商隱詩歌及性情傷感特質的表現。“黃鶯”也叫黃鸝,在別的詩人筆下它可能是生機勃勃的,如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白居易:“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可是到了李商隱筆下就變得悲涼起來,他有一首專寫黃鶯的詩:

流鶯

流鶯漂盪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裡,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黃鸝在他筆下變成了“漂泊復參差”的流鶯,物象其實都是因詩人的情感融入而有了不同的意義。作者自傷漂泊,無所依託。借流鶯抒發感嘆之情。在李商隱的筆下,一切美景都覆蓋了一層淡淡的憂傷,詩句既美且悲,形成了他詩歌特有的迷離而悽美特色。正如楊致軒所評:“意極悲,語極豔”。

那麼,在本詩中鶯啼為何有淚呢?為了滴灑那開在枝頭最高處的花。“最高花”一般有兩種解釋:一說是開在枝頭最高處的花,為絕頂之花,花開到此就將全部凋謝,意味著春日已盡,美好的事物也即將消逝。

另一說是開在樹梢頂上的花,沒有庇護,風吹雨打,終將飄零。如同作者的身世,雖才華出眾,卻一世漂泊,無可憑依,終於潦倒一生。

其實還可以有第三種解釋:“最高花”象徵作者的心,作者的政治理想,縱然抱負高遠,卻只能開在邈遠在天涯之地,開得再美再豔,卻無人賞識,也終將於風雨中漂泊零落。就像《紅樓夢》中的晴雯:“心比天高,卻命比紙薄。”

最後還可以將“最高花”引申為大唐的政權,雖然盛極一時,然已至極而衰,腐朽沒落。大廈將傾而不可挽回。春天短暫、人生稍縱即逝,一個時代即將成為過去。詩人借黃鶯垂淚,心中的悲痛達到了情感的極致,這種言外之音,韻外之致,令人難以自控,蕩氣迴腸。好一曲生命與時代的悲歌。

03儒釋思想

李商隱傷感特質的成因還和他執著的用世思想有關,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積極的入世觀卻屢遭打擊。雖然後面也接觸了佛家思想,卻始終不能放開。同樣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還有杜甫,憂國憂民。這樣兩個人寫的詞雖然因本身性情原因,風格迥異,卻因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以及同樣顛沛流離的人生,使得他們的詩歌都有沉鬱悲哀以及大氣之感。

而唐代另一個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因為信仰和時代的差別,詩歌境界卻全然不同。比如他的這首詩: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雖生活在中盛唐,卻一生際遇也頗為坎坷,未得到重用。不過王維受佛家思想影響較深。同樣的事情就沒那麼執著。

就像這首詩中的芙蓉花,同樣開在寂寞無人的山澗,無人賞認。卻能按然自己的自然本性自開自落,隨遇而安,隨緣適性,毫無傷感之意

看來詩歌的境界除了和時代有關外,也和詩人所接受不同的思想教育有關,同樣的事物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想來這個原因也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