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封面:立春


春山暖日和風,

闌干樓閣簾櫳,

楊柳鞦韆院中。

啼鶯舞燕,

小橋流水飛紅。


——【元】白樸 天淨沙·春


今年的立春很特別,疫情籠罩的陰霾還沒有散去。5000年以來,我們已經度過了無數個特別的時令歲月。老人默默地將其書寫在自己的心底,偶爾吹去塵埃,任後來者翻閱。


小時候,與外婆生活在一塊兒,立春時節,外婆會帶著我們趕雀、偷青、起土、祭芒神。趕雀,就是要趕走偷吃糧食的麻雀;偷青,就是在別人地裡扒蔬菜相互祈福祝願;起土,就是打破年節的禁令祭祀土地動土歸家;祭芒神,就是祭祀句芒這位草木之神祈求來年豐收。新的一年,在立春這一天重啟。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那些年,一到立春,外婆便會找來竹篾,自制篙把火。天黑下來了,外婆點燃自制的篙把火,讓我舉著,走在前面,沿著田地周圍走一圈。一邊走,一邊吆喝:

“南公北斗來保佑,病蟲瘟疫上天去,五穀豐登下凡來。金滿鬥來銀滿倉,條條路上遇黃金,今年更比去年好……”


篙把火在月光下的夜裡,像一條火蛇在遊動。我們一邊走,還一邊唱歌,一邊打鬧,歡快無比。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之後,外婆就會引導我們去偷青,在別人家的菜園子裡,看有什麼菜就偷什麼。這時節,主要也就是萵苣、菠菜、冬莧菜、蒜苗、青蔥、青菜、蘿蔔苗之類,這些青菜偷回家裡,我們會馬上開鍋烹煮,新鮮可口,清香四溢。


這個活動村裡人一般會廣泛參與,彼此偷得歡天喜地,不亦樂乎。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偷青的傳統是要求儘量鬧出點動靜來,引得莊稼的主人出來罵,罵得越厲害越好。據說,罵聲能把病蟲瘟疫罵跑。鄉土中國,鄰里之間都會用心來參與這樣的遊戲,以祈願的名義,誰都想佔點小便宜,誰都不願吃虧。


因此,偷青往往需要鬥智鬥勇,時常需要提前自己去瞄準人家的菜地,揹著揹簍,提著口袋,在事先規劃好的行動路線上迅速行動,一舉成功。這一天,菜園子的主人不會把你當作是“小偷”。但是也有些鄉人會提前做點預防措施,就是提前給自家的菜地潑上大糞,讓整個菜地臭氣熏天,於是偷青者就只能望而卻步了。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偷青,一說是“偷親”,“親”與“青”諧音,是為了把過去人與人之間、鄰里之間的恩恩怨怨一起“偷掉”,讓大家在來年和諧相處;一說是“偷財”,因為青菜的“菜”諧音“財”,把未來一年的財偷回家裡。事實上,在鄉里偷青是迎接春天到來的重要活動,“青”是春天的象徵,偷青,就是要把春天偷回家,把一年的美好偷回家。總之,偷青,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祈願。


偷青之後,大人就會帶著我們起土。起土,也就是虔敬土地。在老輩人的觀念裡,大年新春是不能在家裡房前屋後隨便動土的,因為太歲在地,它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掘土要躲避太歲的方位,否則就會遭到禍害。立春之後,擇一晴天,帶著香紙與爆竹對土地祭奠一番,然後用鋤頭挖點泥土,用紅紙包了回家,供於堂屋神龕之上。之後家人給起土人奉上一盞茶表示祝賀。從此,就不怕挖土時碰到太歲了。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很多年以後,這些習俗都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了。當年一起趕雀、偷青、起土的玩伴也都已經兩鬢斑白。不經意間,有一種被時光剝離一層層褪下的況味,褪下,置入箱籠。就有黃白的太陽從陰雲裡洗出來,黃白的光一陣亂塗,天空這兒一抹淡青,那兒一塊微紅,這兒一泓煙紫,那兒一記墨綠。之後,微寒的風伸出敷衍的手,有氣無力地把一扇扇關緊的窗欞次第打開。遠天如霧,天之盡頭,誰家的屋頂上皴擦著柳意,像是宣紙上極淡的筆,在挽留寒冬的情懷,抑或是在勾勒新季的期許。


從某一個方向看過去,時間打開一條縫隙,讓我,模模糊糊地看到,當初的那個趕雀偷青少年,已屆知天命之年,很多趕過的雀、偷過的青,都留在童年的記記裡,清晰地儲存著,恍若昨天。而今天,又一個立春到來,慌慌地有些不知所措。


在鄉里,祭祀芒神的習俗還依然傳承。祭芒神,也就是祭祀句芒,它是神話中的春神,祭祀春神也就象徵著春天的到來。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外婆在祭祀芒神的時候,一般會用上春捲、春餅、春湯圓、春菜蔬。當然,這些美味也爭相來挑逗我的味蕾。外婆的春祭沒有繁文縟節和三叩九拜,可她依然十分嚴肅。


春捲算是春祭的頭道祭品,所以外婆格外挑剔。她總是到附近的田裡親自去挖野菜,立春時節的天氣這麼冷,野菜都懶得伸頭,哪裡尋得到啊。外婆一塊田一塊田地找,等把手凍得通紅時才挖到半籃子野菜,這總算有點收穫吧。韭菜一定要選初生的本地韭菜,嫩綠嫩綠的。炒熟的雞蛋、切碎的幹筍和豆腐乾、搗爛的肉末只是春捲餡裡的輔料。餡放得多少要因春捲皮子大小而定,外婆說皮子纏一圈多一點正好。望著外婆一臉笑意地包著,我總是忍不住湊過來嘗試一下,餡裡的汁水滴得桌上、地上到處都是,被外婆笑得奪了過去。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打春餅也是外婆最為拿手的,看起來要比春捲簡單些,可和麵揉麵就不易了。外婆畢竟上了年紀,面已經揉不起來了,她把調好的面在盆裡翻動好幾回,不停地拍打幾次,再用籠屜布蓋好,這就是母親說的“醒面”。沒有力氣揉了,就多醒一會吧。醒過的面終究沒能揉好,打的春餅也不像往年那樣,輕輕一拉層層疊疊,香軟可口。


春捲、春餅以及一些春菜上桌後,外婆以餐桌當香案,將香案上的酒杯盛上酒,杯前擺上竹筷,又於香案前的地上用香和紙錢燃燒了三堆香紙,一邊口中唸唸有詞,一邊用手指掐訣,預測今年開春是否祥瑞,五穀是否能夠豐登。簡單儀式之後就將滿桌美食推到我面前,然後自豪地欣賞著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原來,外婆特意把這個早春裹起來,讓我們極具儀式感地品嚐。


立春|歲始之書,留給人間的祈願

光陰荏苒,記憶中的那些場景已經深埋在歲月裡。但當年種下的那些思想的種子在我們身上發芽生根。我們銘記著祖先留下的儀式與心願,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立春,在大地回暖,一切欣欣向榮的起始,我們一起聆聽。聆聽,種子在睡夢中伸展腰肢的囈語,慈愛寬厚的土地與種子相擁。聆聽,新歲農事的吉讖,一朵花開在老家的陌上,一片谷印在原鄉的地頭。


二十四節氣選題策劃:洪漠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