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1.故事起因

良多先生過著幸福的生活,生活在東京,畢業於高等學府,目前供職於東京某公司,從事設計工作,雖然經常加班,但工資很高。而且有著嬌妻和愛子,家庭溫馨,家境優渥,事業有成,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確鑿無誤是人生的勝者。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突然有一天,醫院打來的電話,讓良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痛苦抉擇。院方說,這個六年以來朝夕相伴的可愛兒子竟然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也就是說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個消息給良多平靜的生活掀起巨浪。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醫院調查結果是,良多自己的兒子在出生之後,和其他的嬰兒抱錯了,而這一陰差陽錯的事件,是當年值班的護士因為嫉妒良多家幸福的生活,而故意把兩個家庭的孩子進行調換(這個女護士說當年失戀了,諸事不順,才做出這種缺德之事)。兩家父母的情感由焦慮到氣憤,由憤怒再到無奈,既然責任原因已經明確,那接下來就是換回兩家自己的有血緣的親生孩子。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2.交換

一方是社會精英良多一家,妻子綠是全職太太,兒子慶多聰明可愛,是他們不可割捨的寶貝。另一方是平民出身的雄大一家,他們住在偏遠的地區,雖然有一家五金小店,會電器修理,但日子也只能說是馬馬虎虎,妻子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三個孩子要養,6歲的老大琉晴就是抱錯的孩子。抱錯孩子不像拿錯物品,那麼容易交換,就算小動物,養時間久了,也會有感情。兩個家庭先是多見面,彼此熟悉,然後進行一週一天的孩子交換。孩子初到對方家裡,都有些不適應,他們只當做是一次實踐課,是對自己的考驗。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因為馬上就要上小學了,所以雙方家長決定用暑假的時間進行正式交換,讓孩子帶上自己的東西,徹底住在對方家裡,並叫對方父母為“爸爸”“媽媽”。孩子剛開始的新鮮感早已消失,並和這對“新”爸媽產生一些分歧時,心裡就產生了難過,琉晴甚至一個人乘坐新幹線“逃”回自己的家裡。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3.迴歸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個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個是朝夕相處、情意深切的繞膝稚子,到底要選哪一個呢?按照通常的建議來看,儘快讓兩個孩子各歸各位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良多的父親也是這樣相勸,讓他把自己的骨血早點接回來。可6年的相伴,分分秒秒、點點滴滴,經年累月而積澱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良多最後還是選擇了這個抱錯的慶多。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有些朋友可能看過這個故事,對,這是日本的一本小說《如父如子》,作者是枝裕和,也曾拍過同名電影,並在戛納電影節獲獎。這個故事也引發了人們的熱議,也給我帶來很多思考。

關於成長

孩子們是在茁壯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發育,也有處理事務的應變能力。中產階級出身的慶多,在交換到郊區後,有一天手被刺破受傷流血了,新的父母都說沒事,可能是他們家那三個孩子經常出現過同樣的狀況,對他們來說是司空見慣,而良多和綠知道後心疼不已,並責怪雄大一家不負責任。其實,孩子們這一點點的小傷真不值得父母大驚小怪,慶多也漸漸的能夠面對生活的中困難。琉晴也是如此,一個人能乘新幹線列車返回家中。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能發掘,他們會做得更好。錯抱事件,讓兩家人的大大小小都在成長。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兩個父親的對比

良多是社會精英的形象,雄大是中年大叔的形象。良多是這部戲裡的主角,他帥氣、多才藝(能和慶多四手聯彈鋼琴)、工作體面、還有其他女同事追求,但他對家人的愛是缺少的,包括妻子和孩子,還有他的哥哥和父親,而且和父親之間一直有隔閡,甚至幾年也不去看望父親一次。而另一位雄大,敦實、幽默,在陪伴孩子方面,幾乎是付出了全部的愛,他總是陪孩子們一同玩耍,他的一家洋溢的愛的溫馨。

當良多說自己工作是無人能取代時,雄大說:“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應該多陪孩子”。

當兩個家庭對孩子今後交換問題糾結時,良多提出兩個孩子都養,因為他家境好,這句話引發了雄大的反感,他認為這份親情不是錢能收買的

當慶多想要拿自己壞的機器人讓雄大修理時,良多說,“咱們家暖氣壞了,也讓他修吧”。這表明他在生氣,妒忌對方的家長比自己強,也說明他的心眼有點小。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先天還是後天

孩子的能力,是先天遺傳的,還是後天養成的呢?不可否認先天的條件很重要,但後天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多一直以為自己有音樂方面的天賦,慶多經過刻苦學習,也可以參加小朋友的比賽,而自己血緣兒子,對於鋼琴就是胡亂的按,全當作是一作能發聲音的器物。可見,就算潛質再好,如果不去張練習也是白費,

只有經過汗水和淚水的澆灌,才能開出成功之花。就像丁俊輝的爸爸不是檯球明星一樣,很多能力是苦練出來的。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親情與血緣

人們都說血濃於水,如果說骨肉親情流淌的是同樣的血液,那朝夕相伴同飲的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之水。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有鹹淡,也有冷暖,已然在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書中的良多最後選擇了親情。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陪伴

對孩子而言,“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平民出身的雄大和尤加利,從來不曾因為生活的困難或孩子的眾多而放棄與孩子們相處的任何瞬間,但故事中的良多,是優秀的社會精英,在陪孩子上,卻缺少陪伴、缺少愛,甚至都沒有和兒子一起放過風箏。的確,社會上很多父母愛說這樣一句話:“我這麼忙,不就是為了這個家嘛”。給孩子買的衣服和玩具,都抵不上父母的陪伴,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陪伴,就會讓孩子有著難忘的快樂童年。

兒時父母的陪伴,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勝過真正的金錢積蓄,在成長過程中有愛的滋潤的孩子,內心會更強大。

養了6年,發現兒子不是親生的,電影裡爸爸最後的選擇你認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