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长城——柳条边

中国几乎历朝历代都会修筑长城以抵抗异族入侵。康熙曾反思过“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得而邦本固,而边境自安,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康熙认识到:“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下令子孙后代皇帝永远不得修筑长城。

有人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没有修筑长城的王朝,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清朝也修筑长城,只不过性质不一样,清朝修筑长城不是为了对抗关外游牧民族,而是为了禁止关内汉人向关外移民,清朝修筑的这条长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柳条边”。事实上除了柳条边,清末为了剿捻也曾修建长城,当时是在各沿岸地区修,后来由点及线,遍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清长城“确实把捻军限制住了。”“东捻军和西捻军最后都失败于该死的河墙战法上。”其实原因很简单,捻军向来是靠机动作战,可是这个长城却让其马队无所施其效力,“什么流动战,什么步骑联合,什么埋伏包抄战,凡此等等,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这些事情恐怕已经驾崩百余年的清圣祖是万万没想到吧。

清朝的长城——柳条边

清朝内地防捻长城

清朝是满洲族人建立的王朝。满清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一直担心,尽管满清统治者一直在宣扬“大清国祚亿万年”,但事实上他们知道从来没有一个王朝能真正获得永久统治,他们的清朝也不例外。所以满清统治者在入住中原那一刻开始就一直担心,将来总有一天他们会像元朝统治者那样被驱逐出中原。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满清才封禁关外,严禁汉人移民关外,并且设立柳条边,严禁汉人进入关外。只有阻止了汉人进入关外,将来满清王朝气数将尽的时候,满清统治者可以退守东北,在东北继续称王。这样可以为他们留了一条“进可攻,退可守”的道路。

清朝的长城——柳条边

柳条边示意图

满清统治者修筑柳条边,对关外实行禁令,严禁汉人进入关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那个时候的人普遍迷信,满清统治者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关外是大清帝国的龙兴之地,理应保持圣洁,汉人进入关外,不仅会污染清帝国的龙兴之地,而且还会搅乱大清帝国的龙脉,清帝国会因此而衰落。所以满清设立柳条边严禁汉人进入关外。

其实柳条边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这道边墙,不只是用来隔离汉人的,也是用来隔离蒙古人的。柳条边的存在让汉人不能进入东北拓荒耕地,蒙古人也不能跨过柳条边向东进入东北地区放牧。所以柳条边损害的是汉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的利益。

正是因为处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满清 修建了柳条边,对关外实行禁令,严禁汉族蒙古族进入东北地区。柳条边是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修筑的,但是在清朝衰落的时候,柳条边起了非常消极的作用。由于满清长期对关外实行封禁,使得关外的东北和外东北地区到处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就为后来沙俄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朝的长城——柳条边

柳条边彰武段

清朝的长城——柳条边

柳条边其实很简陋,大多是以植物为篱笆。

公元1840年,英国打败了清朝,紧接着列强纷纷入侵清朝。此时的沙俄看中了正在衰落中的清朝,所以就决定跟随其它列强一同入侵清国。于是俄罗斯撕毁了整整170年的《尼布楚条约》开始入侵清朝,这才有了1858年《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两个条约将外东北割让给了俄罗斯。

与其它列强相比,沙俄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沙俄的领土直接和清国接壤,这样就为它的入侵提供了很多方便。而且由于清朝设立柳条边,长期以来严禁关内汉人移民关外,导致了东北和外东北地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些都给沙俄的入侵提供了方便。也正是因为东北和外东北地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所以沙俄乘虚而入,几乎没有发动战争,没有浪费一枪一炮就占领了外东北。外东北被沙俄侵占,咸丰皇帝自愧而死。随后经历了短暂的同治时期,到了光绪年间清政府才意识到人口对土地控制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解决清朝后期经济困难的问题,于是废除了存在了整整两百年的柳条边,并且鼓励关内汉人去关外开垦。

外东北被沙俄侵占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直到光绪年间,关外禁令才被解除。禁令解除后,大批关内汉人进入关外开垦,关外人口一下子多了起来。这股移民潮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壮举,这就是伟大的“闯关东”。“闯关东”后东北人口逐渐多了起来,也使得汉族人取代满族人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大民族。到了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两千万,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将东北兼并,东北正式和内地融为一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