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章江源头,隶属赣州市。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崇义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分类经营试点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中国魅力名县。

崇义县建县于1517年,是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取其名。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历史沿革

崇义,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统一后,属南野地,隶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东汉建武元年(25)改九江郡复为豫章郡。

隋唐属于南康县地。

宋以后属上犹、南康、大庾县地。

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3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2里及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3里,置崇义县,隶南安府。

清朝,隶南安府。清初沿旧,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乡、里。

1949年8月20日,崇义解放,成立崇义县人民政府,隶赣州分区。1999年7月1日赣州撤地设市,崇义隶属赣州市。崇义县域面积2206.27平方千米,辖6个镇、10个乡、6个居民委员会、124个行政村。各乡(镇):横水镇、扬眉镇、过埠镇、铅厂镇、长龙镇、关田镇、龙勾乡、杰坝乡、金坑乡、思顺乡、麟潭乡、上堡乡、聂都乡、文英乡、乐洞乡、丰州乡。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崇义风俗

民间彩灯“三节龙”

三节龙是光绪年间便盛行在崇义县关田镇田心村的一种民间灯彩,至2013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把这种三节龙称为“泥鳅沾灰”,亦即形容三节龙舞动起来犹如肥短的泥鳅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乱跳。“三节龙”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龙由3节组成,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由红绸串成,龙头上绘有八仙、灶神等图案。

四节崇义当地的风俗习惯是每年初二、三扎好龙灯,初四开始“出龙”,先在本村圩镇玩耍然后到附近乡村。舞龙时每个方向穿插一次算一门。一般到庵堂庙宇打八门,到祠堂打九门,较大的厅堂便打十二门。先由一个提香火篮的“管事人”对当年建新房或者添男丁或者做大寿的家庭发贺帖,各家各户准备好爆竹,烟酒茶点。凡点燃爆竹的人家,则表示“接龙”,龙灯就进这户人家进行表演,表演的程序是先参神、再舞龙,表演完毕,主人将“红包”送给“管事人”,同时请“龙灯”的表演者喝酒、吃茶,然后再到下一家表演。每年是年初四“出龙”一直玩到,元宵节“散龙”。

三节龙的音乐伴奏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伴奏音乐随着舞龙的变化,不断换音乐、曲牌,起了烘托气氛作用,伴奏乐器是两支锁呐,打击乐有小鼓、大锣、钹、小锣等。吹奏的曲牌有“拜将台”“朝阳歌”“巴山”等音乐充满着浓厚的乡土风味。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竹洞畲族山歌

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的民间歌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感情而传唱的歌谣。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话兼粤语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句押韵,三、四句相对随意;用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唱时往往即兴即情,脱口而出,情缠意绵;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崇义名人

黄志勇(1914—2011)过埠乡高坌村人。1969年至1972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赖振骅(1918—1986)过埠乡水石村人。原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邓少云(1915—1993)思顺乡人。1978年任长航局顾问、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崇义风景

聂都溶洞

聂都溶洞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南52千米的聂都镇。在圩镇四周,方圆2千米范围内,有大理石溶洞28个,每两个洞口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千米,而且洞洞相通。进入洞内观看,五步一景,十步见奇,脚下流水潺潺,头上“天窗”洞开。此外溶洞附近还有章源桥、章水源瀑布、王公寨石林、夫人庙等名胜,是江西省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上堡梯田

上堡梯田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是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距离崇义县城50千米,距赣州市城区127千米,梯田依山势开建,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气象万千,收获期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又给梯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是客家人长期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见证。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地名由来之崇义县:崇尚礼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