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崇義縣位於江西省西南邊陲,章江源頭,隸屬贛州市。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崇義縣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林業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林業分類經營試點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中國魅力名縣。

崇義縣建縣於1517年,是王陽明以“崇尚禮義”之意取其名。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歷史沿革

崇義,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統一後,屬南野地,隸九江郡。

西漢屬豫章郡。東漢建武元年(25)改九江郡復為豫章郡。

隋唐屬於南康縣地。

宋以後屬上猶、南康、大庾縣地。

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湖3裡,南康縣的隆平、尚德2裡及大庾縣的義安、聶都、鉛廠3裡,置崇義縣,隸南安府。

清朝,隸南安府。清初沿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鄉、裡。

1949年8月20日,崇義解放,成立崇義縣人民政府,隸贛州分區。1999年7月1日贛州撤地設市,崇義隸屬贛州市。崇義縣域面積2206.27平方千米,轄6個鎮、10個鄉、6個居民委員會、124個行政村。各鄉(鎮):橫水鎮、揚眉鎮、過埠鎮、鉛廠鎮、長龍鎮、關田鎮、龍勾鄉、傑壩鄉、金坑鄉、思順鄉、麟潭鄉、上堡鄉、聶都鄉、文英鄉、樂洞鄉、豐州鄉。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崇義風俗

民間彩燈“三節龍”

三節龍是光緒年間便盛行在崇義縣關田鎮田心村的一種民間燈綵,至2013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地農民把這種三節龍稱為“泥鰍沾灰”,亦即形容三節龍舞動起來猶如肥短的泥鰍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亂跳。“三節龍”比較突出的特點是:龍由3節組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由紅綢串成,龍頭上繪有八仙、灶神等圖案。

四節崇義當地的風俗習慣是每年初二、三紮好龍燈,初四開始“出龍”,先在本村圩鎮玩耍然後到附近鄉村。舞龍時每個方向穿插一次算一門。一般到庵堂廟宇打八門,到祠堂打九門,較大的廳堂便打十二門。先由一個提香火籃的“管事人”對當年建新房或者添男丁或者做大壽的家庭發賀帖,各家各戶準備好爆竹,菸酒茶點。凡點燃爆竹的人家,則表示“接龍”,龍燈就進這戶人家進行表演,表演的程序是先參神、再舞龍,表演完畢,主人將“紅包”送給“管事人”,同時請“龍燈”的表演者喝酒、吃茶,然後再到下一家表演。每年是年初四“出龍”一直玩到,元宵節“散龍”。

三節龍的音樂伴奏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伴奏音樂隨著舞龍的變化,不斷換音樂、曲牌,起了烘托氣氛作用,伴奏樂器是兩支鎖吶,打擊樂有小鼓、大鑼、鈸、小鑼等。吹奏的曲牌有“拜將臺”“朝陽歌”“巴山”等音樂充滿著濃厚的鄉土風味。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竹洞畲族山歌

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聶都鄉竹洞畲族村的民間歌謠,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為抒發感情而傳唱的歌謠。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內容以表現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
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話兼粵語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體,第一、二句押韻,三、四句相對隨意;用口口相傳的傳統曲調,唱時往往即興即情,脫口而出,情纏意綿;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崇義名人

黃志勇(1914—2011)過埠鄉高坌村人。1969年至1972年任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賴振驊(1918—1986)過埠鄉水石村人。原任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

鄧少雲(1915—1993)思順鄉人。1978年任長航局顧問、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崇義風景

聶都溶洞

聶都溶洞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西南52千米的聶都鎮。在圩鎮四周,方圓2千米範圍內,有大理石溶洞28個,每兩個洞口之間的距離不過半千米,而且洞洞相通。進入洞內觀看,五步一景,十步見奇,腳下流水潺潺,頭上“天窗”洞開。此外溶洞附近還有章源橋、章水源瀑布、王公寨石林、夫人廟等名勝,是江西省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上堡梯田

上堡梯田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評為“最大的客家梯田”,是國內三大梯田奇觀之一,距離崇義縣城50千米,距贛州市城區127千米,梯田依山勢開建,連綿數百畝,又有零星村落點綴其間。在耕作期裡泉水自山頂向山下逐層灌溉氣象萬千,收穫期裡五顏六色的農作物又給梯田增添了無限生機。這是客家人長期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見證。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地名由來之崇義縣:崇尚禮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