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长喜1690202815422


三国的时候,一开始势力对比不算明显。但是到后,的确是曹操势力最大,兵多将广,人口众多;而且占据了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舆论上有了优势。按理说,孙权、刘备,一个东南一个西北,偏安政权,归顺就好了。

为什么不归顺呢?

古人说,不打不相识,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斗争,在当时怎么知道自己会输掉?这么知道自己会失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当年刘邦就是以少胜多打败项羽的。所以,刘孙不会轻易投降。后来,打了很多次,蜀国和东吴还是投降了。这是后话。


坐看东南了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一段里,王朗认为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曹操扫平群雄,有大功劳于天下,该做这天下的皇帝,让诸葛亮不要顽固抵抗,投降过来一起过安生的日子。诸葛亮痛斥王朗的言行违背了人臣之德,最后直接攻击人身,把王朗给骂死了。

这一段其实王朗与诸葛亮讨论的事情,是一个关乎政权正统的问题,就是谁应该来做这天下的皇帝。王朗沿用周代的政治伦理,说“以德配天”,有德者而居之。诸葛亮则认为曹家是汉臣,却行篡位之事,是德行有亏,不能做皇帝。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解释自家政权的合法性,王朗说曹家建有大功业,是万姓推举出来的皇帝;诸葛亮说汉家福泽绵延,国祚不绝,是从汉献帝那里继承来的皇帝。

正统,这个词比较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统治合法性的问题。统治的合法性,就是要解决如果你来做王,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招呼的问题。这个合法性有几个来源,一般来说是有民主选举、君权神授、社会价值的反射性认同等几种方式。传统意义上,中国历代王朝之所以强调正统,其实强调的就是君权神授体系。皇帝的权力是天神给予的,你敢不听吗?历朝历代都说是黄帝一脉,百姓而为同一家,善择国号以明其德。

在刘备时期,就经常把“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口号挂在嘴边,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势力寻找合法性,甚至诸葛亮出师北伐也是在为蜀汉政权寻找合法性,不然为什么蜀中民众要听从一帮外乡人的命令呢?

那么曹操能不能大度一些?只要孙刘两家维持表面的恭顺,大家和气生财就好,这样也就不用大动干戈了。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根本行不通。曹操不去打他们,他们也会找点事来打曹操,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说服他们统治区的民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地缘特点也决定了南北分立时间不可能太久,中原板块的实力在农业经济为主流的时代过于强大,只要中原安定,南方始终不能成为其对手。而根据礼法,大一统政治,又是正统的必要条件。所以自命正统的王朝皇帝,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完成大一统,这样才能祭祀天地,封禅泰山,青史留名。

何为大一统呢?秦始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意即不仅仅是领土方面完成汉地统一,还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于思想上都完成统一建设。

曹操之所以天下三居其二也不称帝,可能就是因为在孙刘那里吃了亏。所以他说如果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是如果曹丕有能耐,就学周武王灭商之后,完成大一统再建立新的皇朝吧。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是居于上位的人,即使你衣食无忧了,可是那些跟随着你打天下的人可还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谁不想攀龙附凤,要个开国元勋当当?曹操是实干家,自己有军功,还能镇得住场子;曹丕带兵的机会少,军功不显,如果不立即篡位,把天下名器收归己有,难保那些将领们不会分化瓦解。

所以,曹丕急匆匆的篡位,其实就是想坐实了曹魏王朝的天下,让别人没有挑选,只有这一个可选项。为了使曹魏政权更有合法性,曹丕不仅灵前火速即位,还立即开始了三辞三让的禅让流程,证明自己的天下不是抢过来的,自己的皇位是推选出来的。

这可能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而知而行的历史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纲,各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生灵涂炭。直到公元205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才逐步统一了北方,他一扫割据中原的各方势力,实力大增。虽然赤壁之后刘备孙权割据南方与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蜀汉和孙吴的实力要远逊于曹魏。为什么刘备和孙权此时不归顺曹操,反而要分裂国家,使得生灵涂炭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曹操并非汉室正统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黄巾起义的时候他率军征战,屡立战功。董卓乱政之时,曹操坚决抵制,并且首倡义军,讨伐董卓。天子蒙难,各地诸侯不闻不问,唯有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昌,使得社稷安定。按理说曹操控制的北方政权应该是匡扶汉室的,刘备孙权如果忠于汉室就应该归顺朝廷。可事实上北方朝廷是曹操控制而不是汉献帝控制,曾经的天下之主已经沦落为曹操翻云覆雨的工具。刘备和孙权就是看透了这一本质,声讨曹操称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由此可见,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掌控北方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但是刘备孙权并不买账,更不用谈归顺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剧照)


第二、 曹操没有快速统一天下的实力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奠定了他一统北方的基础。但是曹操依旧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当时除了孙刘之外,关陇有马超等军阀割据,辽东有公孙氏称王,曹操已经占据的地盘也是叛乱不断。赤壁之后,遭受挫折的曹操威望受损,各地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再加上曹操水军战船尽失,更是无力征服水网纵横的江南。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曹操并没有绝对的实力去弹压孙刘,更达不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赤壁之战的时候天下形势)


第三、割据称霸和兴复汉室,孙刘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率军南下意图统一中原,如果孙权和刘备想要投降曹操此时就是最佳时机。就像当时的刘琮一样,刘琮占据荆襄,实力远胜刘备,但是他却在此时的投降了曹操,说到底就是刘琮没有争霸天下的志向。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大小官员也早就商量好了要投降曹操。

东吴与荆州情况类似,论国力东吴比荆州强不了多少,并且内部也有很多投降派。他们听说曹操率军南下纷纷劝说孙权投降。可是和荆州不同的是东吴不但有一个有野心的君主——孙权,还有一群以周瑜、鲁肃

为代表的主战派。
鲁肃更是劝谏孙权说"江东众臣都可以投降,唯有主公不能投降"。臣下们投降了曹操还可以保住眼前的荣华富贵,因为曹操需要用他们来治理江东,可是孙权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再也无法掌握实权。何况孙权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于是这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孙权有称霸天下之心,剧照)


刘备孙权的情况类似,但是他抗曹的决心还要胜过孙权,因为他本身就是被曹操打到南方的。当他逃离许昌,斩杀车胄夺取徐州的时候就和曹操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更是表明了他坚决抗曹的决心。

因此孙刘二人一个为了争霸天下,一个为了兴复汉室,两人都不会投降曹操。

(刘备有匡扶汉室之心,剧照)


综上所述: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刘备和孙权之所以没有向曹操投降一是因为曹操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不是汉室正统。二是因为曹操虽然统一北方,但是却没有绝对的实力鲸吞天下,孙刘二人并没有失去希望。三是因为刘备和孙权一个想要兴复汉室,一个想要割据一方,都有些称霸天下的野心。所以孙权和刘备不会投降曹操。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 欢迎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三维策论


导语:

曹操已是天下三分有其二,为何刘备、孙权不归顺曹操?如果归顺了曹操不仅促进了国家统一,并且不再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太平盛世岂不是英雄们所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对于曹操、孙权、刘备这样的枭雄们,他们逐鹿中原,导致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目的无非是为了登上权力的殿堂,成为九五至尊。

对于周瑜、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谋士们,他们唇枪舌剑,尔欺我诈,目的无非择明主,建功业。他们讲忠孝、追求正义,讲究正统。

所以上题答案来了:孙权、刘备等诸侯们为王土而战;诸葛亮、周瑜等谋士们为忠君而战!

刘备、孙权不是不渴望统一,不过他们心目中的统一是消灭对方势力,自己统一中原。即使不能统一中原,也要保护好自己脚下的王土。这就是刘备、孙权为什么不归顺曹操的原因。

孙权、刘备为王土而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错失统一中原的关键一战,也是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不妨从赤壁之战说起,看看孙权、刘备为何面对曹操百万雄兵不选择归顺。

一、刘备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

刘备出生贫苦,“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过小时候便有“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豪言壮志。后来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其鸿鹄之志却从未忘记。

曹操发兵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不敌曹军,求援刘备。刘备虽然兵仅千人,为了刷存在感,前往救援。陶谦病亡,将徐州托付于刘备。刘备不从,下邳陈登劝说刘备:“汉室颓废,当于徐州为根据,建功立业,匡扶汉室。”

刘备不从,陈登换了一种说法:“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刘备遂领了徐州,刘备在此虽然有谦虚推诿之嫌,不过“成霸王之业”倒说到了刘备心坎上。其匡扶汉室为虚,成霸王之志为实。

《三国志•先生传》: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二、刘备也曾归顺曹操,事实证明水火不容。

刘备驻沛县时,由于吕布出兵攻打沛县,刘备兵败被迫投靠曹操。曹操礼贤下士,起初也厚待刘备。

“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时间久了,刘备雄心就暴露了出来。曹操生性多疑,自然能看穿刘备雄心,于是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来试探刘备。刘备自是吃惊,竹筷掉落在地上,碰巧天空雷鸣电闪,刘备以惧怕雷电为由掩饰。事后,刘备自知曹操容不下自己,加上身陷“汉献帝衣带招”事件,刘备遂找借口及时脱身。

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刘备同为枭雄,岂能相容。对于曹操而言,“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必然要除掉刘备。

三、刘备一直败北,对抗曹操首先是为了保命。

刘备因汉献帝衣带诏事件外逃后,一直被曹操追杀。曹操视刘备为后患,除之为快。

曹操:“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曹操的穷追不舍,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乎已容身之地。刘备逃亡于夏口之时,已是艰难之极。战曹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顺曹操必死无疑。所以赤壁之战刘备首先为了保命。刘备的一线生机就寄托于诸葛亮出使东吴。

《三国志》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四、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吴历经三代经营,有其以下两个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孙权不会归顺曹操,将江东拱手相送。

①江东之地,易守难攻。

②东吴内部家族利益一致,对敌能团结一致。

纵观三国史,东吴无论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还是对刘备的夷陵之战,以及曹丕率三十万之众来犯,孙权都能以少胜多,化险为夷。难道是东吴将士战斗力高?也不尽然,东吴在攻城掠地中,却很少能取胜,例如两次合肥之战,孙权亲自挂帅,都无功而归。所以可以

总结如下:东吴主动进攻的战役,基本没有胜仗;而被动防守的战役,基本没有败仗。原因在于一方面,东吴江东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另一方面,东吴内部家族利益一致,在面对外敌时能做到团结一致。

所以从根本上说孙权不会归顺刘备。其次孙权通过鲁肃、周瑜分析,曹操虽拥兵百万也不是不可战胜,既然有胜算何必还要归顺曹操。

孙权能战胜曹操的有利条件:

①江东据天险,易守难攻。

②吴越善水战,曹军善陆战。

③曹军士兵多北方人,水土不服。

④曹军中荆州降兵,军心不稳。

⑤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构成曹操后患。

⑥曹操远道而来,强弩之末。

⑦江东经历孙氏三代人经营,人心团结。

孙权有这些取胜的条件,何必北面称臣。并且曹操南征,首当其冲的是刘备,最终目标是孙权。这一点由《资治通鉴》记载的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一代杰豪,面对曹操下的战书,岂能不战而降。

荀彧、诸葛亮等谋臣们为忠孝而战。

荀彧、诸葛亮等这些顶级谋士们为什么不促进国家统一,而是采用纵横之术,使国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文人谋士讲究“忠孝”。忠,何为忠?忠君,谁为君?君为“汉室”,谁又是正统的“汉室”?

刘备自称汉室之后,打起了“匡扶汉室”的旗帜,以示正统。

曹操每出征必有天子檄文,“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示正统。

老大的旗帜打了出来,期望建功立业,追求忠君的文人谋士就开择主站队了。选择刘备为主的谋士们,认为曹操挟制皇帝是奸臣,必须除之;选择曹操为主谋士们,认为刘备不听天子令,必须伏法。因此双方宁可山河支离破碎,百姓生灵涂炭,也要建立起汉代正统的王朝来。

总结:

枭雄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志在一方霸业,称曹操为贼臣乱子,如果归顺曹操不但壮志难酬,并且性命难保;英雄孙权,据长江之险,聚三世基业,民心所归,有与曹操一决雌雄的资本,所以不归顺曹操。

后人看历史,感觉孙、刘归顺曹操不仅统一了国家,也免了生灵涂炭。身处三国时代,站在孙权、刘备的视觉上,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曹操独自窃取了汉室的天下!


童眼看世界0


曹操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具备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打败刘璋,攻占益州,曹操虽然击败关中马超和韩遂等关中联军,又打败汉中张鲁,但是汉中最后被刘备攻占,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超过孙权和刘备,也无法消灭孙、刘两方,曹、孙、刘三方鼎立之势基本形成。孙、刘两方不归顺曹操原因如下:

1、曹操军事实力没有强大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孙、刘两方也具有一定实力。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北方实力最强的袁绍,地方许多军阀实力派还是不想真心实意归顺曹操,像关中马超、韩遂,荆州刘表、刘备,江东孙策、孙权等,孙策甚至有乘官渡之战时机袭击曹操占据的许昌的想法,只是被杀身亡计划落空。

孙坚、孙策、孙权经营江东多年,有一定实力,孙策临死时还告诉孙权守住这份基业,不会轻易归顺曹操的。刘备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已任,参与了董承衣带诏事件,和曹操闹翻了,不会轻易归顺曹操的。历史经验证明,一定条件下,军阀实力派之间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征服管理对方。

2、长江天堑是曹操统一巨大障碍。曹操统一北方,军事实力尤其骑兵战斗力强大,但是水军实力弱,不善水战,这也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且孙权方面周瑜训练的水军战斗力较强。曹丕取代汉献帝以后,也带兵来到了长江边上,只能望江兴叹,假如没有长江阻隔,曹操极有可能会消灭孙权、刘备势力。

3、孙权、刘备不是等闲之人,都具有很高水平。东汉末年军阀林立,有的搞的不行只好归顺他方,像张绣在贾诩劝导下归顺了曹操,马超武艺高强,是一时豪杰,但是政治水平一般,闹内讧,后来归顺刘备。孙权能识人,善于团结部下,江东集团在孙权领导下团结稳定,孙策说孙权能领导好江东集团,连曹操都称赞孙权有水平,曹丕也承认彼有人焉,不可图也。刘备是出色政治家,政绩卓著,始终有一批追随者,而且善于韬光养晦,把握时机,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孙权和刘备领导治理下的范围轻易不会归顺曹操的。

4、曹操名义上代表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存在不被地方派认可现象。周瑜曾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也说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当时许多军阀实力派不认可曹操正统地位,说曹操有篡汉自立的野心,曹操道义上站不住脚,留恋拥护汉室的人自然不会归顺曹操。曹操出身问题就让一些人诟病,像司马懿当初存在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而不愿意为曹操效力的现象。

5、曹操势力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起步时没有代表东汉朝廷,当时许多地方实力派军阀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拥护追随者,做大后很难主动归顺对方,像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诸多地方势力一样,只有靠兵戎相见,分个高低才会有结果。

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以后,东汉朝廷处于名存实亡境界,各地军阀实力派招兵买马,互相攻伐,有兵占地盘就想说的算。曹操在家乡也是散尽家产,组建军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曹操曾遇到过不少次挫折,孙权势力和刘备势力也是逐渐发展壮大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军事地方实力派是很难主动归顺的。

6、曹操当时一些作法存在德𣎴配位现象,让孙、刘等人找到不归顺理由。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文学家,对历史发展贡献不小,但是曹操领军队屠城、盗墓、杀伏皇后等等作法让当时一些人意见很大,像最初欢迎曹操的张邈等人都反叛了曹操,曹操一些作法不符合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这也为孙、刘等人不归顺曹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白白野


东海末年群雄并起,冀州袁绍,徐州吕布,兖州曹操,宛城袁术,益州刘焉,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腾等诸侯割据一方。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亡到洛阳,被曹操迎接回许都,从此开启了奉天子以令诸侯。

魏武挥鞭:曹操消灭了袁术,吕布。 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袁绍。紧接着平定乌桓,曹操最终统一中国北方,刘琮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应该在荆州水军的基础上,苦练水师两年,再水陆两路从长江和荆州南方进军东吴,一鼓作气可以灭了东吴。 但是208年刘琮投降后,曹操立马进攻了东吴,犯了不知彼的重大错误,以自己占优势的步兵和骑兵和东吴优势的水军在长江上大战,曹操为了有利于步兵和骑兵竟然把大船首尾用大铁链紧紧锁住,结果给对方用火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

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丢了荆州,需要休养生息,不具备再次大规模用兵的实力,而且西凉马腾,汉中张鲁还没有平定,曹操后方还是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

刘备趁势崛起,图了荆州,平定西川,汉中强势崛起,后期孙权智取荆州,算是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不容易被打破。


食伤生财


赤壁战斗后,曹操回到北方以调整其策略,并在他周围使用了一些分裂势力。 他击败了马超,并建立了关龙地区。 此时,刘备已经占领了蜀国土地,并正在积极计划向北发展。 因此,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汉中成为了双方的目标。 汉中战役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生死战中的关键战役,也是曹操统一世界的最后机会!

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是秦,龙和蜀的主要喉咙。 如果曹操要在蜀国土地上定居,他必须攻占汉中,而刘备要想北下就必须赢得汉中,这样他才能进入关中地区。 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曹操首先在汉中使用了士兵。 建安三年三月20日,他率十万大军征服汉中。

那时,张露与汉中分居。 他的士兵软弱无力,无法抵抗曹操的军队。 到今年11月,张露带领其余人投降。 仅仅半年,曹操就完全占领了汉中。 那刘备为什么不带头? 事实证明,此时刘备和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存在冲突,几乎会面,因此拖延了夺取汉中的计划。

当刘备和孙权完成和约时,张露被击败并逃往巴西。 刘备很快“派黄泉来欢迎张璐,而张璐已降临曹公。” 消息传来蜀有大地震,因为曹操可能进军蜀。 但是,此时曹操犯了一个错误。 他拒绝了刘X和司马逊的提议继续前进。

曹操北撤离后,刘备集团进行了内部讨论。 人们一致认为,为了保留蜀国土地,汉中必须被没收。 法正分析说:“今天的战略和战略是无敌国家的指挥官。在克的那天,广农吉谷,观看战争,可以推翻敌人,尊敬王室,可以吃雍,梁,拓宽领土 “ [H]建安22年后,刘备在宜州立足,首先派遣马超和张Zhang来,这对我很重要。” 第二年,刘备和夏厚远陷入了对峙。 刘备把这本书修整给诸葛亮,并请蜀派兵,诸葛亮自然不敢轻忽,立即派出了数万支援兵。

这时,刘备在法政的建议下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回避事实,定军山之战爆发了。 在这场战斗中,退伍军人黄忠将曹军,夏厚元将军斩首,并破坏了曹军。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领一支大军协助他。 尽管曹军此时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落。 刘备充满信心地说:“尽管曹公来了,但我无能为力,我一定要有汉川。” [H]刘备调整了部署,坚持危险而不参加战斗,曹操无奈。 曹军人口众多,自然对谷物和牧草有大量需求,但汉中的地形复杂,谷物和牧草的运输非常困难。 同时,刘备也出兵攻打曹操的饮食路,致使曹俊兵无斗志。 最后,曹操不得不于今年5月从汉中撤离。 汉中战役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也宣告了曹操统一梦想的破灭。 七个月后,曹操在洛阳死于疾病。


西域小伙讲历史


我觉得楼主的意思应该是:三国时期纷乱战事和国家统一的关系。

首先说一个客观现实:三国时期特别是曹丕时期,三足鼎力,所以战事不多,但是战争规模很大。曹操赤壁之战后还有征西凉的战争,他事实统一北方时间很短。

因为三国时代已经是三家独立,而且都是正统,所以他们的战争一般不是胡乱发动,而是有长期准备。

三国独立后,三家战争本质是争正统:曹魏来自汉献帝,自认是正统。蜀汉刘备是来自汉献帝衣带诏,自认正统。孙权是因为你两家挣正统,所以我称帝,叫做孙吴。这三家都是一个中国。

所以这三家的战争很正式,没有民不聊生的事件。民不聊生大量是黄巾之乱后到三国之前,因为没有正统,大家疯狂抢东西杀人。只要是正统,一般都不会肆意杀人。

争正统的特点是:民间安稳。战争正式。所以民不聊生不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倒是很多自立为帝的人滥杀无辜,那个时代才是民不聊生。

除了三国,还有争正统的例子是南北朝。比如辽国和北宋的战争本质是争正统,而不是无谓的抢地盘。虽然法理上辽国是正统,但是北宋做了很多文章比如王道正统之类,刘备就是那个时期地位提升的。其实这种例子史不绝书,今天都能看到。


梦香寒冰


东汉末年,皇帝多幼年登位,宦官、外戚乘机哄斗争权,政治腐败,加上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人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公元184年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各地军阀借镇压黄巾起义之机,割据称雄。动乱之际,出现了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三位英雄在促进统一上的努力和贡献都是必须要肯定的,而贡献最大的是曹操。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生于公元155年,卒于220年,享年65岁。20岁时举孝廉做了郞官,从此踏上仕途。在镇压黄巾起义时,统兵镇压颖川义军建立军功。董卓乱朝,曹操坚决反对,参与组织联军与董卓对抗。董卓死后,曹操收留汉献帝,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随后灭董卓残部、徐州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战胜北方统一的最大障碍袁术袁绍,实现了一统北方,确立了统一天下的优势。然而赤壁之战的失败,让他一统天下的抱负成为泡影。

刘备公元161年出生,比公元155年出生的曹操小6岁。刘备虽然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纯粹平民,与皇家贵族扯不上关系。刘备24岁从军,走上艰难创业之路,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立下了军功。在一起对抗董卓的阵营里,曹操与刘备产生交集。也许是英雄惺惺相惜,已经是一方军阀的曹操,对刘备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使刘备小团队在讨董卓阵营里有了一定的影响。是时刘备尚无根基,处于寄人篱下、飘泊不定。赤壁决战,作为胜利者一方,孙刘都有收获,而最大的赢家是刘备。此战之后,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结束了四处奔波、寄人篱下的日子。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东吴的统治者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卒于252年,享年71岁。其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赤壁之战后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荊州发展,此即“借荆州”之由来。三国鼎立格局形成后,虽然曹魏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军事上对东吴或蜀汉都有很大优势,战略上一直釆取攻势,但是只要孙刘联合拒曹,曹魏就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从以上的史实来看,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尚未具备统一全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力。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消灭孙刘势力并没有合法性,他们均属于名义上的汉臣,只要实力雄厚,各自都有割据一方的合法性,都有统一全中国的合理性。东汉末年的分裂、战乱、生灵涂炭不是他们造成的,相反,他们虽各有野心,趁乱起兵,但都在往大一统方面努力,大方向一致,只要有可能,他们不会轻易归顺另一方,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孙权,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内政都是做得比较好的,由于在革新弊政、打击豪强、缓和社会矛盾上下了功夫,所以相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为最终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孙、刘两家不认为自己是在分裂国家!天下大乱、兵戈四起只是重新建立稳定秩序的必要行为。

孙权、刘禅在曹操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地方政权时,为什么不认同他是新的天下之主呢,有两点:

其一、还不到投降的地步,自身利益难以割舍。

其二、不认同,不服气。为什么你曹操和蜀国/吴国不归顺于我,让我做这天下共主之皇帝!

彼时曹操势力确实是三家最大的那一家,但还没有到完全没能力掰腕子的地步。不打上一打,怎么可能!

其实后来,诸葛亮北伐失败身死,邓艾大军压境,蜀国立马很干脆的投了;吴国一直认为自己地利优势被晋灭国。

但是按道理讲,如果某一势力为了自身利益祸国殃民、生灵涂炭必定失道寡助,人人喊打的。为什么蜀国、吴国仍然还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能臣志士誓死追随呢?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对国家和天下的认知。

孙吴两家有足够的人心资本

清代顾炎武先生就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人讲国家,有国才有家;古人讲天下,修身、治国、平天下!我们和古代人的认知是有不同的,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为天下,古时多个诸侯国组合为天下。汉朝国力、能力可以治理时,你为天下之主;国力衰落、大权旁落时,各诸侯国有能者居之,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

1、 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人为认为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汉贼,是窃国大盗!你实力再强、势力再大我们也坚决不屈服于你,一定要推翻你,还朝与刘,天下归于正统!

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会认为,我自己有能力、有德行、有一帮当今贤臣良将拥护我为新的天下之主,凭什么天下就是你曹操的!

三国后期,曹操逐渐统一北方,仅存蜀国、吴国两地。诸葛在世时仍在秉承“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建国理念坚持北伐,一直耗尽最后一口气,死在北伐途中。诸葛亮刚刚去世,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蜀国内部开始大面积出现投降曹操的声音,最著名而且最终劝说后主刘禅的就是那位谯周:

“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你看看,劝降都是如此高水准!句句为刘禅自身利益考虑、字字为蜀地君臣人民思量,其实,以谯周为代表的士大夫阶级,从没有认为气数尽后,投降其他更能代表天下的强国有什么耻辱的,这是理所当然的。

有这两点原因,让孙刘不愿投降和有了不投降的人心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