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生於富貴家庭,小時候還是個紈絝子弟,整天玩些飛鷹走狗。為什麼後來可以養成節儉讀書的好習慣?

ALU_U


曹操小時侯什麼情況,鬼也不一定知道,現在人們所知的是否是真實,同樣也得去問鬼,鬼同樣也會說不知。歷史是客觀的存在,遙遠的歷史,也是後人所書寫,是否符合當時客觀現實,同樣也難證實。

曹操小時情況,難做評論。像曹操這種由紈絝子弟變成好人,這種現象,就是放到現在,也比比皆是。因此才有“浪子回頭金不換”,頑劣也可變成棟樑材,並不稀奇。

用唯物辯證觀點去看事物,認識社會現象,既沒有不變的人,也沒有不變的條件。人或事,好與壞都是相對而言,而且也在不斷變化之中。所謂頑劣孩子,關鍵是教育,我們只要方法得當,堅持而不放棄,說不定未來的科學家或國之棟樑就在其中。因此現在頑皮的幼兒,未來有用之才都有可能,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孩子教育不應放棄。


老兵4200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他在亂世之中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北方,是後來曹魏政權的奠基人。然而這樣的英雄人物,卻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歲月。

曹操是漢太尉曹嵩的兒子,曹嵩則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關於曹操的真實身份現在已經很難弄清了,因為他的父親曹嵩身份在當時都沒有被弄清,於是便稀裡糊塗地認了西漢歷史名人曹參為祖先。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國志 魏書 武帝傳》

曹操的身世雖然來歷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出身在官宦世家。曹操年少時的表現和一般的官宦紈絝子弟沒有什麼不同。史書上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曹操年少時很機靈而且還有一些城府,但他的聰明勁卻沒有用對地方(不治行業),整天行俠遊蕩。

曹操的叔父見曹操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於是多次向曹操的父親曹嵩告狀,曹操因此不少挨父親訓斥。曹操為了不讓父親聽信叔父的話,居然施展了一次離間計。有一次曹操當著叔父的面假裝中風,他的叔父將曹操中風的事告訴了曹嵩。曹嵩於是便將曹操叫來核實情況,曹操於是對曹嵩說到:“叔父是不喜歡我吧,所以才捏造我中風的事情。”曹嵩從此之後便不再相信曹操叔父打的小報告了。而沒人約束的曹操,從此也就更加地放縱了。

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縱觀年少時的曹操可謂是一個頑劣不堪的少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被別人看好的少年在當官後的表現卻讓人驚異。曹操二十歲時憑藉著顯赫的出身擔任了洛陽北部尉。曹操到任之後嚴格執法,凡是違法亂紀之人不管是不是豪強官吏皆就地正法。當時宦官蹇碩的叔父違背宵禁令擅自在夜裡出行,曹操將其捉拿當即殺之。

之後曹操又參加了平定黃巾起義的戰役,後來憑藉戰功被提拔為了濟南相。曹操到人之後打擊那些依附權貴為害一方的官吏,而且還禁止了當地許多不良風俗。在曹操的治理之下州郡治安大大改觀,那些作亂貪贓枉法之人紛紛逃到了外地。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三國志 魏書 武帝傳》

那麼曹操年少時頑劣不堪,長大後為何會成為一個執法不避權貴做官耿直不阿的人呢?致使曹操發生這樣的轉變,有兩個人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兩個人就是橋玄和許劭。橋玄是東漢末年名士,他曾官至太尉在當時是個名望很高的人。

有一次橋玄見到曹操之後,覺得曹操這個人不一般。於是橋玄便對曹操說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橋玄的意思是天下即將大亂,能安定天下的人恐怕只有曹操了。如果這句話是一般人說的,曹操聽後估計也就當是一句調侃他的話。但這句話出自名士橋玄之口,這就不得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也就說在橋玄的一番話下,曹操才意識到自己的能量會有如此之大。橋玄和曹操的交談,很有可能是曹操浪子回頭的開始。

在和橋玄交談之後,曹操才意識到應該做些正事了。後來他聽取了橋玄的建議去拜訪當時的點評大師許劭。不過許劭這個人好像不太喜歡曹操,但最後還是給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據說曹操聽到許劭的點評之後哈哈大笑。從此曹操也就走上了正路,從他後來為官的態度來看他的確是想有所作為的。

曹操還改掉了以前奢侈的生活習慣,後來他不僅自己節儉還倡導家人和大臣們節儉。這一點和橋玄的為人也很像,史書記載橋玄“家貧乏產業,柩無所殯。當世以此稱為名臣”。可以說橋玄就是曹操的伯樂,他在曹操年少時給了曹操方向,而許劭則給了曹操名氣。曹操的成功離不開這兩個人曾經的幫助。


歷史戰爭


這個問題提的好。

回答這個問題也能解除許多人對曹操的誤解。瞭解像曹操這樣最被中國人誣衊的偉大歷史人物,就首先不能離開他的時代背景。三國是中國的漢民族文化特徵形成時期。鐵具的廣泛使用,農具的改進,使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人口在後漢末年達到五千多萬人,造紙術的發明,許慎的巜說文解字》奠定漢文字的推廣,隸書向楷書的發展,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為儒家思想的統一,促使中國正統觀念的形成,醫學方面,有醫聖張仲景,神醫華倫等,文學方面,曹操領導的建安文學奠定了唐宋文學繁榮的基礎。

但和這些偉大成就相反的是,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和政治腐敗。到曹操的時代,社會經常出現天災,天災和人禍使社會出現餓死人及人吃人的慘劇,加之戰爭造成的社會動盪,社會財富大量損失,特別是糧食緊缺,當時軍閥的軍隊也不能全供糧食,也要吃野菜等。所以說曹操殺糧官的頭以平息兵變,純屬胡扯八道。

沒有社會資源,加上曹操是一個最體諒社會的人,不像袁術,曹操肯定節儉了。


復活的馬克斯


曹操小時候出生於太尉的家族,太尉是三公九卿制裡面最頂級的官僚,所以曹操可謂是名門之後。至於有些史書說曹操到小時候是一個紈絝子弟,到處東遊西蕩的,這個我覺得也沒有什麼的,很多大人物在小時候的時候都是比較荒唐的一個人。

別的不說,蔣介石小時候同樣也是一個頑劣子弟,在當時的親朋好友看來,都覺得這個人長大後也不會有多大的出息,但是蔣介石後來可謂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一個大人物。同樣的曹操在小時候比較頑劣,我覺得這是一個人小時候的本性而已。因為我相信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說過一些循規蹈矩的學生長大了往往沒有多大出息,而一些頑劣的學生長大之後往往會做出很大的成就。

所以曹操在小時候比較頑劣,事實上是他的本性所致,這樣的人往往情商比較高,在長大之後往往能夠有更高的發展。而曹操所處的東漢末年,正是士族大發展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們做官不是考科舉,而是看各自家族的門第。而曹操作為太尉的後代,自然得到了大人物的舉薦,所以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進入了官場,可謂就是平步青雲。

後來曹操又成為大將軍何進手下的重要人物當時可謂是和袁紹齊名,只不過袁紹的家族比曹操的家族更牛一些,所以在三國亂戰開始的時候,袁紹佔據一定的優勢。後來曹操依靠著自己的能力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甚至差一點統一了天下。而且曹操這樣的人物,作為家族的重要子弟,是不可能不讀書的,曹操的文才在年少的時候應該就是不錯的,否則的話也無法進入朝廷當大官。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曹操本就是一個胸有大志、勤儉讀書的人。

不是他曾經紈絝,也不是他前後有變化,而是我們大都對他研究不深。

一、天性。曹操天性勇敢無畏,少年時就已經註定此生不凡

一個人的天性,從出生就形成了的,很難改變,可能一輩子都改不了。

有時候表面現象是會迷惑人的,所以需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

曹操來自官宦世家,少年時就表現出過人的勇敢,天不怕地不怕。

傳說曹操十歲的時候,就敢於跳進河裡,獨自和鱷魚搏鬥。這是多少同齡孩子以及大人都做不到的。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曹操作為十歲的孩子,有如此英勇行為,長大本領非常人可比也是必然的。

二、興趣。看似貪玩的曹操其實已經在刻苦鑽研自己喜歡的領域,增長本領

優點突出的人,往往缺點也很突出。

年輕的曹操就很機敏,也會任性,也有貪玩的時候。

但是,看似貪玩的曹操,卻非常喜歡兵法。

當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們,那些真正的紈絝子弟們都在玩兒的時候,曹操自己卻在練習武藝。

他拜了很多師傅,練習得很刻苦。

你能想到這個時候的曹操,眼睛裡看到了什麼、心裡在想什麼嗎?

曹操的才華是極為出眾的,你看“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等詩句,豈是紈絝子弟寫的出來的?

他的志向,宏大而高遠。但是,年輕的他,把鴻鵠之志放在心裡,沒有向別人表露。

三、有責任感,能夠殺伐決斷。曹操年紀輕輕就能夠嚴格執法,不迎合權貴,註定是做大事的人

看似玩鬧中的曹操的獨特之處,有人看得到。

有慧眼識人的人。梁國的喬玄認為曹操會不平凡。

喬玄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顒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後來的《三國志》中,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洛陽是東漢都城,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專門做了十幾根五色大棒,懸在衙門,“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曹操認真執紀,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大棒打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當朝權貴。

二十三歲的曹操,被調至遠離洛陽的頓丘任頓丘令。東漢政治極度黑暗,曹操不肯迎合權貴,苦於一己之力無法改變,於是稱病回鄉隱居。

平庸的人的人生,是不會有起起伏伏的。

英雄豪傑註定波瀾壯闊,跌宕起伏。

群雄逐鹿烽煙起,看似玩世不恭的曹操,就開始橫空出世,開始他的叱吒風雲的壯麗一生。



謝明君姐姐講歷史


因為曹操本來就是喬玄精神的繼承人。他繼承的是喬玄.喬恭祖.喬太尉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喬玄曾經把整個東漢的未來託付給了曹操,隨後曹操開始發奮讀書。喬玄的兒子被賊人俘虜之後,喬玄堅決不和賊人談判,而且還要求發兵緝拿賊人。

有一次,曹操聽說韓浩不顧夏侯惇的死活,堅持發兵攻打挾持夏侯惇的敵人,於是曹操把這行為制定成規矩,今後任何人都不能跟挾持者談判。

喬玄曾經率領大軍,力破鮮卑、烏丸、高句麗的入侵,捍衛了北方的安定。幼年的劉備曾在幽州受到喬玄的庇護,所以劉備受喬玄的影響,也繼承了喬玄百折不撓的精神。

孫策、周瑜也是喬玄百折不撓精神的繼承人,雖然他們娶的二喬並不是喬玄的女兒,但是二喬是否和喬玄一族有遠親關係也說不定。

周瑜的祖先周景曾經受喬玄邀請一同整治貪官,後來,周景被喬玄的豪情壯志所感動,於是就冒死與喬玄一同抗擊惡勢力,後來,二人都位至三公,所以周家和喬家一直都是關係密切。

曹操要跟袁紹、袁術、董卓等這些大佬爭天下,但是,他的資本不足。雖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漢末最大的貪汙犯,而且有衛茲、曹洪等人的贊助,但打仗花錢如流水,這是自古以來都無法改變的硬道理,而且曹操在建軍初期,吃了不少敗仗,所以有多少錢都不夠他禍禍的。 為了打仗,曹操只能節儉了。

曹家的那些老本,被曹操的敗仗,陶謙的部將,呂布的抄家,禍禍得基本上都沒有了。後來,曹操直到死都是在打仗的路上,一輩子都沒有消停過。那麼曹操發揮節儉的精神自然也就停不下來了。

為了搞錢,曹操甚至挖掘歷代王陵這種政治自殺的行為,他做了很多次。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怎能會不節儉,如果不崇尚節儉,在漢末那樣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時代,以三國當時的情景,曹操能經得起幾次大仗,無論是勝仗還是敗仗一樣都是耗錢!

亂世出雄主,基本上都是崇尚節儉,這和他們本人的喜好沒有多大關係。


公元前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這個確實是個有趣的問題,曹操出身富貴之家,按理來說應該像富貴子弟一樣染上一身不良習氣,但是恰恰相反,曹操後來卻有著節儉讀書的好習慣,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曹操的少年歲月

曹操出身在一個富豪之家,家境殷實。他的爺爺是曹騰,是中常侍大長秋。他的父親是曹嵩,曹嵩。從司隸校尉幹到大司農,最後當上了三公之一的太尉,俗話說得好:“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曹嵩為官自然是為自己攢下了巨大的家底。例如說當時曹嵩搬家的時候:

“太祖迎嵩,輜重百餘輛。”

由此可見曹操家的家底子是十分豐厚的。而曹操少年的時候,似乎正常人都在乾的事情曹操都不幹,小混混乾的事情他都幹。例如說當時的大族子弟都喜歡讀一些儒家經典,但是曹操偏偏喜歡讀兵書,並且還親自作注;當時很多大族子弟已經開始承擔族內的責任,但是曹操喜歡到處跑出去玩,大家都覺得曹操是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什麼稀奇的。據記載: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曹操,在成年之後卻表現出和自己的兒時朋友截然不同的作風,這是值得我們推敲的。

二、曹操的節儉作風與對比

曹操十分節儉,例如說曹操曾經下令自己家人的衣服上不得錦繡,兒子曹植的愛姬因為衣著錦繡而被曹操處死。另外,在漢代流行的是非常非常隆重的墓葬,往往都是陪葬品數量不計其數,耗費大量民脂民膏。自古以來上行下效,民間也流行厚葬的風俗,曹操對於這一點非常反感,因此力行薄葬,並且親自實踐,據記載:

“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因為曹操的倡導和努力實踐,曹魏的薄葬之風漸漸流行,節省了大量民力。

我們反觀曹操的舊友和對手,例如說袁紹和袁術。袁紹和袁術一樣出身大族,而且家境殷實,但是他們長大之後卻保持了那種鋪張浪費的風氣。

例如說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就攜帶著大量與戰爭無關的東西,據記載:

“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

即便是在外打仗,袁紹也要享受比較高質量的生活,要帶著圖書、珍寶時不時地來安慰一下自己的心理,最後都便宜了曹操。

至於說袁術,奢侈作風則是更加嚴重,袁術自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手下百姓因為盤剝而陷入了非常悽慘的境地。據記載:

“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因此兩相對比之下,高下立判。曹操如此節儉,但是曹操的敵人卻如此鋪張浪費,可見曹操是要遠遠勝於他們的。

三、為什麼曹操可以形成這種節儉風氣?

為什麼曹操能形成這種節儉風氣,但是袁紹袁術卻不能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 1、曹操起兵時面臨的條件比較艱苦

其實我們來分析一下,會發現相對於其他人而言,曹操起兵時面臨的條件更加艱苦。袁術起兵佔據的是南陽一代,物產豐饒,人口眾多;袁紹起兵直接是藉助了韓馥的冀州,等於是借雞下蛋,不用自己奮鬥都可以享有冀州的豐饒物產。

但是曹操不一樣,曹操佔領的兗州一帶並沒有袁術和袁紹的地盤如此富饒,而且曹操還接收了百萬青州黃巾,因此曹操只得節衣縮食,節儉一些度過自己的困難時期。

隨後困難時期過去了,但是曹操也形成了節儉的習慣。

  • 2、曹操比較體恤百姓

曹操雖然出身富人之家,但是相對於其他大族子弟來說,曹操更加明白百姓的疾苦,因此也更加體恤百姓。曹操曾經寫詩: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我想這種體恤百姓的心情,是袁紹和袁術不可能具有的。因此曹操更加明白百姓疾苦,自然也會身體力行去體恤百姓。

  • 3、曹操的志向更加遠大

我們從曹操起兵以來就可以發現曹操其實是有著自己的遠大志向的,曹操的遠大志向最初是“匡扶漢室”,曾經說過“若非吾,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的話;雖然後面匡扶漢室的願望逐漸變成了取代漢室,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隱藏在曹操心中的遠大志向。正是因為這一遠大志向在,曹操才能夠克服常人無法克服的困難,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

反觀袁紹袁術等人,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遠大理想。因此袁術的地盤不斷丟失,最後稱帝做了一把癮之後也身死;袁紹也幹出了因為自己的孩子生病就沒有心情去打仗的奇葩事情。可見這二人心中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打算和想法。

節儉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看到曹操獲勝的關鍵啊!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誰能證明他從小是紈絝子弟,誰能證明他長大後刻苦讀書?古代沒有網絡、沒有公路,信息閉塞,古代的人和事都是靠文物挖掘證明,而文物都是官宦帝王的墳墓出土的,老白姓和縣史小官的墳墓由於下葬成本很低,是保存不下來的。所以,古代的所有信息都是官墓出土,而這些皇帝官宦壟斷了古代話語權,可以把自己描繪成詩人、書法家、可以反手為雨,可以做彌天大荒,皇帝與大臣都可以把貧弱說成盛世,可以把餓屍遍地說成豐收年,可以把豐收年說成白骨露於野。可以在墓碑上寫任何官職。皇帝不問,沒人揭露!

因此,曹操是什麼人,誰也不知道!


楊哥之翩翩舞


古代的官宦世家一向對教育抓得很緊 你只看到人家閒時架鷹遛鳥招貓逗狗的紈絝形象 卻不曾想到 人家平日裡在府中確也孜孜不倦 勤奮好學 手不釋卷 秉燭夜讀


膳神


借用,《中庸》之語,人有先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學而不知之分,曹猛子應該是困而知之也,大凡有大成就之才,必應了孟老夫子之言,天將將大任於斯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