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战力的此消彼长:“两鹤”缺席与“约克城”奇迹

文|郭晔旻

据说,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后来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有一句狂妄的“名言”,“军人的责任就是化不可能为可能”。他大概不会想到,被“皇军”轻视的“米(美)国鬼畜”,倒是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

1941年12月7日,日军在偷袭珍珠港中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送到海底,但未能摧毁这个海军工厂,美国仍然拥有一个设施完善的基地。与美国西岸的造船厂相比,珍珠港基地离战场移近了2300英里(3700公里)。当“约克城”号进入珍珠港后,早已等候在港内的几艘拖船,前拖后推,立即将其送进船坞。坞门刚刚关闭,坞内水还没有抽干,工人们就争先恐后地爬上了航空母舰。连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也赶来船厂,挽起袖子,穿起橡皮裤和工人一道大干起来。舰上的水兵们奉令不准离港,他们个个莫名其妙,弄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一个壮观的场景:“约克城”进港以后,1400名修船工人立即放下一切工作,加班加点,抢修这艘受重创的航空母舰。海军以及修船厂的工作人员就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紧急维修任务。一切工作都越过了常规:根本没有时间设计,没有时间按比例作图,需要换上的部件先在舰上做出木模板,迅速送修理车间依样加工,旋即拿回换上。为保证同时启动的众多电焊机用电,甚至切断了夏威夷的居民用电。

航母战力的此消彼长:“两鹤”缺席与“约克城”奇迹

停泊于珍珠港内旱坞中进行维修的“约克城”号

由于维修工人们通宵达旦地轮班工作,“约克城”号突然活了过来。5月29日早上,开始往“约克城”所在的干坞内注水,用厚钢板补好舱壁、油舱、隔舱,被日军炸弹弄出的破洞则用钢板焊上并更换了表面的铺木。已完成主要修补工作的“约克城”号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从干船坞滑出,进入正常泊位停下。在此,它开始装载油料、弹药、替换飞机和各种生活补给。此时数以百计的修船工人仍然待在舰上,敲敲打打,进行一些比较次要的修补安装。

夏威夷的修船工人果然创造了奇迹,只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3个月的工作量。在“约克城”留厂修理的48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里,“用等重、等强度、等剖面系数的材料换下了舰上被炸毁和损坏的部分”。无须讳言,修理工作如此匆忙,修理得也很不彻底。如果认为“约克城”离开船厂时与早先进来时没什么两样,那就错了。全世界的海军历来都注重整洁,但现在不是讲究外表的时候。“约克城”舰上那些不影响作战或舰体安全的部分就没有得到修理。“舰壳与一号舱壁之间的框架和横板”虽被近失弹打坏,但由于仍有足够的材料撑着舰壳而未被换掉,只是把舰壳上的漏缝铆牢焊实⋯⋯,至于一些严重受损的舱室则干脆做了临时性的封闭处置,一切都要等到击退日军这一波进攻再做考虑。

不管怎样,“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已经能够开动——虽然速度已大大降低——也能够起降飞机了。这当然还不够,毕竟“约克城”号在珊瑚海之战中也损失了不少舰载机和飞行员。好在美国海军的组织体系远比日本同行灵活得多。他们的航母飞行大队是相互独立(但可以互相交换)的作战单位,必要的时候可以从这艘航母转移到另一艘航母。这时,“约克城”号上的大部分飞行员都已是经历过数次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但也都精疲力竭,前几次战斗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损失急需补充。与此同时,“萨拉托加”也已注定赶不上中途岛的“命运之战”。于是,美国人当机立断,为“约克城”号航空母舰更换了三个飞行队。原属“萨拉托加”号的第三轰炸机中队VB - 3替代了“约克城”号上在珊瑚海海战中伤亡惨重的VB - 3。类似情况,第三战斗机分队VF-3替代第四战斗机分队VF-4,而第三鱼雷机分队VT-3则换下了第五鱼雷机分队VT-5。

到了第二天(5月30日)早上9点,“约克城”号在几千名修船工人和尼米兹海军上将的欢送下,启航出港,并成为美国第17特混部队的核心。它又一次拥有了76架舰载机——25架战斗机、37架俯冲轰炸机和14架鱼雷轰炸机。“约克城”号由2艘巡洋舰和8艘护卫舰护航,径直向中途岛全速驶去。当时,很多电工和机械师依然身处甲板,最后一名修理人员甚至是在开战之后才乘坐摩托艇返回的。

三天以后,“约克城”号在中途岛以北预定海域赶上了先期抵达的同级舰“大黄蜂”和“企业”。富有作战经验的弗莱彻海军少将接过了指挥权,坐镇“约克城”,负责指挥三条“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协同作战。美军已具备了与联合舰队机动部队抗衡的起码实力,正在中途岛海域严阵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