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喂水產飼料的方法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飼料投餵是整個水產養殖中的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餌(飼)料是決定魚生長好壞及產量高低、效益好壞的重要因素,其所喂飼料在整個養殖成本中佔比(60-70%)最大,因此,飼料投餵看似簡單但卻涉及到且是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如何達到“高產低耗”是養魚業的重點工作,有些養殖戶由於沒能正確掌握投餵飼料的數量,不懂得識別魚類的飢飽,不講究投餵的方法,胡亂投餵,不多就少,不少就多,可能導致產生單產低,病害多,經濟效益差的結局,嚴重影響水產養殖的健康發展和順利進行。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一、根據四季的不同溫度投餵飼料

春季水溫低,攝食量小,在晴天氣溫升高時,可投放少量的精飼料。當氣溫升至15℃以上時,投飼量可逐漸增加,每天投餵量佔魚類總體重的1%左右。

夏初水溫升至20℃左右時,每天投餵量佔魚體總重的1%~2%,但這時也是多病季節,因此要注意適量投餵,並保證飼料適口,均勻。盛夏水溫上升至30℃以上時,魚類食慾旺盛,生長迅速,要適當加大投餵,日投餵量佔魚類總體重的3%~4%,但需注意飼料質量並防止剩料,且需調節水質,防止汙染。

秋季天氣轉涼,水溫漸低,但水質尚穩定,魚類繼續生長,仍可加大投餵,日投餵量約佔魚類總體重的2%~3%。

冬季水溫持續下降,魚類食量日漸減少,但在晴好天氣時,仍可少量投餵,以保持魚體肥滿度。無論冬天溫度多低,只要魚要吃料都應該投餵,為開春後魚兒的迅速生長打下基礎,也為開春升溫後魚兒有強健的體質而可以有效防範魚病的暴發。一般情況下,在水溫上升到8度以上時就可以開始投餵飼料。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二、區分養殖的不同種類投餵飼料

投餵次數與魚消化器官的特性相關。鯉魚、鯽魚、團頭魴、草魚等大多數雜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都是無胃魚,攝取飼料由食道直接進入腸內消化,一次容納的食物量遠不及肉食性的有胃魚,因此

無胃魚的投餵次數應該高於有胃魚。幼魚階段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消化吸收能力不如成魚階段,因此,幼魚階段的投餵次數應高於成魚階段

不同種類的魚,其潛在生長能力及生長所需營養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其投飼率也有區別。如草魚在25℃左右時的投飼率為5%~9%,鯪魚則為2%。

同種類但不同規格其投飼率也不盡相同。如體重100克的尼羅羅非魚投飼率為1.6%,而同體重的莫桑比克羅非魚則會達到2.4%。

營養需求和魚的年齡關係很大。同一種魚的幼魚階段的飼料營養需求量高於成魚階段。如草魚苗種和草魚成魚的投飼率是不一樣的,仔魚、幼魚生長旺盛對蛋白質要求高,成魚生長慢對蛋白質要求低。飼料品種選擇時,幼魚階段應選擇粗蛋白高的飼料,而成魚階段則可適當降低飼料的粗蛋白含量。

養殖品種的不同飼料檔次的選擇也不同

。飼料營養物質需求大小的規律是:肉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草食性魚類。例如,鯽魚的粗蛋白需要量就高於草魚。肉食性魚類要求飼料蛋白質含量高,一般在40%左右,雜食性魚類要求較低,一般為30%~40%,草食性魚類為30%以下粗蛋白需要最低。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鄂州市廟嶺鎮紅蓮村井管壪村民77歲的吳繼紫老人給自家魚塘播撒魚飼料)

三、把握吃食時間的規律投餵飼料

人工投餌或堆料食臺投餵時,按照常規標準投餵一定數量的飼料後,魚類吃完時間不足2小時,說明投飼不足,應適當增多。如果經過較長時間正規投餵,魚類吃食時間突然減短至2小時,說明魚體已增重,應調整投餵標準。投餵草類、螺、蚌等飼料,一般以5小時~8小時吃完為宜。投餌機喂料則另當別論。

大多數魚類在飼餵過程中,正常情況下多是在白天投餵。但有少數魚類依生理習性在傍晚或晚上才能正常吃料,如草魚(吃夜草)或肉食性魚類(在弱光下食慾強)等,須慢慢的調整過來,因為這是不妥和極其危險的,應儘量改變它,特別是高溫時節隱含著較大的生產危機。因為夜間缺乏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減低,而水中動物和生物仍維持著新陳代謝,耗氧量與白天相比絲毫沒有減少,所以,魚類在夜間的生命過程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過程,如果魚飽食肚脹過夜就更加需要充足的溶氧來保持生命的平衡,之所以提倡白天(最好是上午)投料,晚上儘量空腹過夜較為安全,道理即如此。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四、觀看養魚水色的不同投餵飼料

水體中的浮游植物是自然水體中的原始生產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成為水域中最基本的餌料資源,也是水色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體中的浮游動物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為食,是水域中的消費者,對水色變化的影響也很大,但它也是魚類良好的天然餌料。

池塘好水的標準是:呈油綠色或黃褐色,上午水色較淡,下午漸濃。

水的透明度在30釐米左右,表明肥度適中,可進行正常投餵。

透明度大於40釐米時,水質太瘦應增加投飼量。

透明度小於20釐米時,水質過肥,應停止或減少投餌。

當水質過瘦時,鰱、鱅魚會出現頭大、尾小、背窄、遊動無力的現象,甚至有瘦弱殘廢的個體漂浮水面,這表明水中浮游生物過少。

主養鯉魚的水面可根據水的渾濁度來確定投餵的多少,如整池水都很渾濁,呈泥黃色,排除大雨或人為的原因,可證明鯉魚在池底活動極頻繁,不斷拱泥而致水體渾濁,由此可判定鯉魚處於飢餓狀態,應加大投餵量。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五、區別飼料品種的不同投餵飼料

蛋白質是魚類生長所必需的最主要營養物質,蛋白質含量也是魚飼料質量的主要指標,儘量達到飼料營養水平與養殖品種的營養需求相匹配。對於同一種魚類,蛋白質含量高的飼料可適當減少投餵量,而蛋白質含量低的飼料就應增加投餵量。

不同的魚類對飼料蛋白質含量都有一定的要求,飼料蛋白質含量太高或太低對魚類都是有害的。飼料蛋白質含量太低時,魚類生長緩慢,飼料轉化率降低。但飼料蛋白質含量過高時,也會導致魚類營養不平衡,生長減慢,成活率降低。

飼料蛋白質被魚體攝食後,必須於魚的消化道中在各種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後才能被魚體吸收利用。所以,氨基酸的構成才是決定蛋白質的質量優劣的終極標準

一般魚類飼料中的粗纖維含量限制在一定範固之內,對草食性的草魚及團頭魴等,飼料中粗纖維的含量不宜超過17%,雜食性的鯉魚等不宜超過12%,而肉食性魚類不宜超過8%。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六、飼料的投餵

如果使用配合飼料養魚,一般吃食性魚類如草、鯿、鯽等放養比例要大,一般佔放養總量的80%,而鰱、鱅等濾食性魚類可以佔20%。魚種放養前要進行消毒處理後入池。放養規格儘量要大小整齊,應一次性放足同規格的魚種,其個體差異不得懸殊過大,最好不超過20%。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良好的水質條件是搞好飼料投餵的保證,平時要加強水質管理。有水源條件的一般每月加水1~2次,每次加水的深度為10釐米左右,要求水體透明度達到25~30釐米。同時,在塘中定期將生石灰兌水潑灑,既能提高池水PH值,有利於魚類生長及餌料生物的繁殖,又能防治魚病。也可採用微生態製劑或定期攪動底泥的方法進行水質調節。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常開增氧機也對改善水質有很好的作用,可通過增氧機曝氣、攪水等使池水上下層水體溶氧趨於平衡,及時改善底層的低溶氧狀態,促進魚類生長髮育,降低餌料係數。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1.飼料投餵的方法。

科學投餵是搞好飼料投餵的關鍵。魚類飼料的投餵方法有手撒投餵、自主採食、投餌機投餵等三種。

手撒投餵:投料準確集中,使用靈活,易於觀察,而且有節約能源的優點,適宜勞動力充足的小型漁場,或者養殖名、特、優水產動物養殖提倡此種方法。

自主採食:利用魚自身飢飽的需要游上堆料臺或觸碰特製投餌機獲得飼料的方式,該種投餵方式適合養殖密度大但又養殖面積小的養殖模式。

投餌機投料:投餌機投餵可以定時、定量、定位,同時也具有省時、省工的優點。

2.馴化投餵。

人工投餵配合飼料時,在投餌前5-10分鐘用同一頻率的音響(如敲擊飼料桶的聲音)對魚類進行馴化,邊喂料邊聲響,讓魚產生條件反射,

久而久之魚就會聽之即來,時間一般5-10天即可馴料吃食成功。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馴化方法是:先停食一天。然後在第2天餵食,先將飼料慢慢地呈扇形撒放水中,力求飼料同時到達水面,分佈範圍要小,第2次以同樣的方法投料,兩次投料時間相隔5分鐘左右,保持此頻率不變,馴化1.5小時左右。第3天重複頭一天的動作,馴化1小時左右。第4天以後每天保持1小時的馴化時間,直到吃食性魚類全部上浮到水面搶食,飼料在水錶層20釐米的深度內全部吃完並養成在水面爭食的習慣為止。

在馴化投餵過程中,注意掌握好“慢-快-慢”的節奏和“少-多-少”的投餵量,一般連續馴化5-10天左右便可進行正常投餵。池魚密度大、魚群數量多時易於馴化吃食,因此,網箱或流水養魚等高密度養魚時最易馴食成功即是這個道理。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3.“四定”投餌。

"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位、定質、定量。但是,在氣候不好或氣候突變或其它因素出現時,“定時”和“定量”都應有所改變,應順應氣候的變化和魚類的實際需求而投餵,不能一“定”不變

至於“定(點)位”投食,草食性魚類的草料場應設浮動移位的投草架來投餵比較適宜,因為飼料架(包括各種魚的食臺)固定一處的時間一長,其殘根廢草以及草魴鯿等魚類邊吃邊洩的糞便就在架底堆積,該區域水質是相當惡化的,應當不定期的適度移位為宜。

定(點)位

一般選在便於人工投料又宜於魚兒吃料的區域位置或設置的餌料臺上進行投餵。最好在池塘中間離池坎3~4米處搭設好餌料臺,以便定點投餵。

定時

選擇每天溶氧較高的時段,根據水溫情況定時投餵。但氣候不正常除外。

當水溫在20℃以下時,每天可以投餵1-2次,時間在上午9-10時或下午4-5時。

當水溫在20℃~25℃時,每天投餵2-3次,在上午8-11時及下午4-7時。

當水溫在25℃~30℃時,每天投餵3-5次,分別在上午8-11時、下午3-7時。

當水溫在30℃以上時,因該階段溫度過高反而要注意不能過多投料,以防肝膽異常和腸炎等病的發生。

肉食性魚類多喜歡弱光時段吃食,但大多數魚類在太陽落山臨近傍晚時的食慾最強,早上食慾最弱。

定量

按飼料使用說明,根據池塘條件及魚類品種、規格、重量等確定日投餵量,每次投餌以70-80%的魚兒食後遊走為準,但氣候不正常除外。

適度的投飼量是確保經濟效益的關鍵。投餵量應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及養殖魚類的攝食情況來確定。當遇到天氣陰雨悶熱、水體渾濁或魚發病時,當天應少投或不投飼料。

定質

蛋白質是魚類生長所必需的最主要營養物質,蛋白質含量也是魚飼料質量的主要指標。應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其中各種成分的含量都能滿足魚類生長之需,且要求配方科學,配比合理,質量過硬。

(重慶永川水花漁業會社 劉文俊 2016-05-30)

養魚效益的關鍵性環節——投餵水產飼料的方法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