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一場戰役,一場戰爭,它所帶來的效果是連鎖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爭的爆發勢必導致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等方面受到影響。

在飽受列強欺凌的清朝末年,局部戰爭更是時常發生,戰敗後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更是成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沉重負擔,但是有這麼一場戰爭卻常常被人所不解,清政府明明打了勝仗,在最終卻還是與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場戰爭便是被我們今天稱為“不敗而敗”的——鎮南關大捷。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今日的友誼關(原鎮南關)

那麼,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這場大勝後,本該揚眉吐氣的清政府為什麼還要委曲求全去談判呢?戰爭的背後又有著什麼苦衷呢?

禍起越南

19世紀60年代,在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已經成為了工業國家的法國開始加緊侵略越南。

1862年,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不平等條約——《西貢條約》,將越南南圻變為法國的殖民地。

1873年, 法軍又大舉進犯越南北圻, 並企圖沿紅河入侵中國雲南,所幸時駐紮中越邊境的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在紙橋之戰中打敗法軍,沉痛打擊了法軍囂張氣焰。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黑旗軍將領劉永福塑像

1874年,越南政府在法軍的強烈攻勢下產生動搖,簽訂第二個《西貢條約》。與第一個《西貢條約》不同,第二個《西貢條約》承認“法國在它現在所佔領的全部領土之有充分的、完全的主權”,這與當時的中越宗藩關係發生了矛盾(時清朝為越南的宗主國), 此舉暴露出法國變越南為殖民地, 並以此為基地對中國發動侵略的企圖, 隨後引起了清政府強烈重視和抗議。

1883年12月,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1885年2月,法國增兵越南,在法軍統帥波里也的指揮下,兩個旅團共計萬餘法軍向諒山(今越南諒山)進攻,時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諒山迅速失守。2月23日,法軍進犯文淵州(今越南同登),侵佔廣西門戶鎮南關,並將寫有“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的漢字字碑插在關前,挑釁清軍。後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後退迴文淵州。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馮子材藝術形象

為了對抗法軍,清政府緊急啟用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抗擊法軍。

1885年,馮子材率軍在鎮南關及其周邊地區浴血奮戰,使得法軍防線全線崩潰,收復文淵,攻克諒山,斃法軍近千人,成功將其逐回郎甲以南,取得了振奮人心的鎮南關大捷。與當時馮子材軍的士氣高昂不同,此時的清廷卻選擇了議和,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主動放棄越南的宗主權。

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放棄了乘勝追擊的機會,這是為何呢?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清政府腐敗無能以及李鴻章等妥協投降派造成了清政府最終選擇“乘勝議和”,似乎只要當時清政府繼續追擊法軍便可以收穫最終的勝利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中法外交會議

陸路乘勝追擊,水路一敗塗地

與法軍的戰爭不僅存在於陸地,也存在於海洋。

1884 年 8 月 5 日,法軍進攻臺灣基隆。法軍僅以四百人參戰,中國方面以多對少,才勉強獲勝,但是付出了很大代價,基隆炮臺被毀。

同年8 月 23 日,法軍艦隊襲擊福建馬尾,雙方水師隨後交戰。在不到一個小時後,以“小噸位國產鐵肋木殼船和兵商兩用船”為主要戰艦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在馬尾海戰後,法軍控制了東南地區沿海制海權。10月23日,法國宣佈對臺灣進行封鎖。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今日的澎湖列島

1885 年 3 月,澎湖失守,法軍徹底切斷臺灣清政府的聯繫,並且憑藉澎湖列島建立起了一個長期包圍臺灣的據點。

“澎湖諸島,外蔽全臺,內固金,廈,歷來視為險要”,而法軍“得之則以塞援臺之路而為水軍停船之區”。

李鴻章哀嘆:“澎湖既失,臺灣必不可保。”

對中國而言,越南只是藩屬國,越南戰場“縱再有進步,也終非我有”。而東南沿海不僅是自己的國土,更是財政經濟的主要來源,不容有失。

因而,從中法戰爭的總體性來看,此時臺灣遭受圍困,與乘勝追擊法軍的一時之利相比,清政府自然更希望於保全臺灣,而且事實上,在最後的《中法新約》中也有了一條規約:法軍撤退在基隆和澎湖的軍隊,實現了清政府“棄越南,保臺灣”的目的。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近代戰爭

無心之地,得之無用

如果清政府選擇全力支持馮子材乘勝追擊,或許真有奪回越南的可能性,但實際上此前越南阮氏朝廷也已主動撇開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順化條約》,公然宣佈越南接受法國保護。越南方面不但將清廷頒賜的玉璽當眾銷燬,還命令越南民眾參與抗擊清軍的活動,這已經是表達了越南實際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

收復一個當時已經對清政府來說已經在國際上公開表態脫離甚至會參與收復反抗的的附屬國而進一步去得罪強國法國無疑是需要冒巨大風險和不值得的。反觀此時的臺灣仍受法軍封鎖圍困,形勢危急。清政府權衡利弊,採取棄越南而保臺灣的方針,以停戰撤兵來換取臺灣安全。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法國殖民時期越南彩照

收復,依舊路漫漫

雖然馮子材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這場戰爭由於雙方裝備和戰術上的差距,清軍贏得並不容易(鎮南關之戰,清軍30000人,法軍2000人,後擊退法軍,清軍傷亡1600人),而在鎮南關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仍被法軍佔領,法軍主力猶存,數量上超過清軍,且在不斷增援之中。當時法國議會也以開始重新討論對華政策,並迅速通過了五千萬法郎的增兵議案,而後一週更是再次通過一億五千萬法郎的新計劃。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時清帝國周邊形勢圖

人人都想“分杯羹”的清政府傷不起

19世紀7,80年代,這對於風雨飄搖的清政府而言絕對是一個多事之秋,壓力不僅僅來源於內部,也來源於外界。

一:列強不願看到“打架”

在中法戰爭擴大化後,英、美、德等列強, 為了可以維護其在華的政治影響和既得利益,內心是不願意看到中法戰爭給社會以及勢力劃分帶來的不穩定性的,因而極力鼓動清政府對法妥協,給清政府施加壓力,反對中國武力反抗。同時也更擔心中國萬一取得對法戰爭的勝利,則會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情緒,失去中國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蛋糕”。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列強瓜分中國

二:鄰居也不安分

1884年12月, 日本策劃朝鮮的親日派發動“甲申政變” , 妄圖將朝鮮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所幸朝鮮國王在清軍的幫助下, 粉碎了這一政變,但當時日本國內的許多好戰分子仍不灰心,繼續鼓吹武力侵朝,並希望將中國拖入戰爭的旋渦,方便日本下一步的侵華計劃。

清政府無力持久戰

一場戰爭,不僅僅看的是雙方的士氣,更是考驗其所屬國家的綜合國力,戰爭持續時間越長,對國家綜合國力的考驗越嚴厲。而當時尚處於農耕國家的中國,自然沒有辦法跟已經參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法國相比。

鎮南關大捷:打退法軍,清朝的勝利之戰,為何還是輸在了談判桌?

山河相間的中南半島,越南屬於中南半島內國家之一

法軍雖遠道而來,但已經在越南地區經營十餘年,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補給自身,發展近代工業與殖民掠奪,並且善於利用越南的內河航道,以蒸汽船隻實現快速運送物資。

清軍卻只能大多依靠運輸隊,以馬匹、板車運輸,條件落後,速度緩慢,在越南地區作戰又難以得到越南政府的支持,以至如果貿然深入極可能出現“法軍從南圻到北圻,暢行無阻,而援越清軍反而接濟維艱,孤立無援”的局面。

全局觀與歷史觀也最終證明,在強大的對手、自身的不足、外部的壓力等“數座大山”面前,清政府既取得了“敗中有勝”的態勢,那麼“見後就收”,舍越保臺,簽訂不割地不賠款的條約或許已然是最大限度的保全自身臉面了。

《第二次順化條約》

《中法新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