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一场战役,一场战争,它所带来的效果是连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的爆发势必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受到影响。

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朝末年,局部战争更是时常发生,战败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更是成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有这么一场战争却常常被人所不解,清政府明明打了胜仗,在最终却还是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场战争便是被我们今天称为“不败而败”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今日的友谊关(原镇南关)

那么,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场大胜后,本该扬眉吐气的清政府为什么还要委曲求全去谈判呢?战争的背后又有着什么苦衷呢?

祸起越南

19世纪60年代,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已经成为了工业国家的法国开始加紧侵略越南。

1862年,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不平等条约——《西贡条约》,将越南南圻变为法国的殖民地。

1873年, 法军又大举进犯越南北圻, 并企图沿红河入侵中国云南,所幸时驻扎中越边境的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纸桥之战中打败法军,沉痛打击了法军嚣张气焰。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塑像

1874年,越南政府在法军的强烈攻势下产生动摇,签订第二个《西贡条约》。与第一个《西贡条约》不同,第二个《西贡条约》承认“法国在它现在所占领的全部领土之有充分的、完全的主权”,这与当时的中越宗藩关系发生了矛盾(时清朝为越南的宗主国), 此举暴露出法国变越南为殖民地, 并以此为基地对中国发动侵略的企图, 随后引起了清政府强烈重视和抗议。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1885年2月,法国增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的指挥下,两个旅团共计万余法军向谅山(今越南谅山)进攻,时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谅山迅速失守。2月23日,法军进犯文渊州(今越南同登),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并将写有“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的汉字字碑插在关前,挑衅清军。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后退回文渊州。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冯子材艺术形象

为了对抗法军,清政府紧急启用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抗击法军。

1885年,冯子材率军在镇南关及其周边地区浴血奋战,使得法军防线全线崩溃,收复文渊,攻克谅山,毙法军近千人,成功将其逐回郎甲以南,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镇南关大捷。与当时冯子材军的士气高昂不同,此时的清廷却选择了议和,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主动放弃越南的宗主权。

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放弃了乘胜追击的机会,这是为何呢?很多学者认为这是清政府腐败无能以及李鸿章等妥协投降派造成了清政府最终选择“乘胜议和”,似乎只要当时清政府继续追击法军便可以收获最终的胜利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中法外交会议

陆路乘胜追击,水路一败涂地

与法军的战争不仅存在于陆地,也存在于海洋。

1884 年 8 月 5 日,法军进攻台湾基隆。法军仅以四百人参战,中国方面以多对少,才勉强获胜,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基隆炮台被毁。

同年8 月 23 日,法军舰队袭击福建马尾,双方水师随后交战。在不到一个小时后,以“小吨位国产铁肋木壳船和兵商两用船”为主要战舰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在马尾海战后,法军控制了东南地区沿海制海权。10月23日,法国宣布对台湾进行封锁。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今日的澎湖列岛

1885 年 3 月,澎湖失守,法军彻底切断台湾清政府的联系,并且凭借澎湖列岛建立起了一个长期包围台湾的据点。

“澎湖诸岛,外蔽全台,内固金,厦,历来视为险要”,而法军“得之则以塞援台之路而为水军停船之区”。

李鸿章哀叹:“澎湖既失,台湾必不可保。”

对中国而言,越南只是藩属国,越南战场“纵再有进步,也终非我有”。而东南沿海不仅是自己的国土,更是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不容有失。

因而,从中法战争的总体性来看,此时台湾遭受围困,与乘胜追击法军的一时之利相比,清政府自然更希望于保全台湾,而且事实上,在最后的《中法新约》中也有了一条规约:法军撤退在基隆和澎湖的军队,实现了清政府“弃越南,保台湾”的目的。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近代战争

无心之地,得之无用

如果清政府选择全力支持冯子材乘胜追击,或许真有夺回越南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此前越南阮氏朝廷也已主动撇开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公然宣布越南接受法国保护。越南方面不但将清廷颁赐的玉玺当众销毁,还命令越南民众参与抗击清军的活动,这已经是表达了越南实际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

收复一个当时已经对清政府来说已经在国际上公开表态脱离甚至会参与收复反抗的的附属国而进一步去得罪强国法国无疑是需要冒巨大风险和不值得的。反观此时的台湾仍受法军封锁围困,形势危急。清政府权衡利弊,采取弃越南而保台湾的方针,以停战撤兵来换取台湾安全。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法国殖民时期越南彩照

收复,依旧路漫漫

虽然冯子材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这场战争由于双方装备和战术上的差距,清军赢得并不容易(镇南关之战,清军30000人,法军2000人,后击退法军,清军伤亡1600人),而在镇南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仍被法军占领,法军主力犹存,数量上超过清军,且在不断增援之中。当时法国议会也以开始重新讨论对华政策,并迅速通过了五千万法郎的增兵议案,而后一周更是再次通过一亿五千万法郎的新计划。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时清帝国周边形势图

人人都想“分杯羹”的清政府伤不起

19世纪7,80年代,这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政府而言绝对是一个多事之秋,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内部,也来源于外界。

一:列强不愿看到“打架”

在中法战争扩大化后,英、美、德等列强, 为了可以维护其在华的政治影响和既得利益,内心是不愿意看到中法战争给社会以及势力划分带来的不稳定性的,因而极力鼓动清政府对法妥协,给清政府施加压力,反对中国武力反抗。同时也更担心中国万一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则会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情绪,失去中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蛋糕”。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列强瓜分中国

二:邻居也不安分

1884年12月, 日本策划朝鲜的亲日派发动“甲申政变” , 妄图将朝鲜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所幸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 粉碎了这一政变,但当时日本国内的许多好战分子仍不灰心,继续鼓吹武力侵朝,并希望将中国拖入战争的旋涡,方便日本下一步的侵华计划。

清政府无力持久战

一场战争,不仅仅看的是双方的士气,更是考验其所属国家的综合国力,战争持续时间越长,对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越严厉。而当时尚处于农耕国家的中国,自然没有办法跟已经参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法国相比。

镇南关大捷:打退法军,清朝的胜利之战,为何还是输在了谈判桌?

山河相间的中南半岛,越南属于中南半岛内国家之一

法军虽远道而来,但已经在越南地区经营十余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补给自身,发展近代工业与殖民掠夺,并且善于利用越南的内河航道,以蒸汽船只实现快速运送物资。

清军却只能大多依靠运输队,以马匹、板车运输,条件落后,速度缓慢,在越南地区作战又难以得到越南政府的支持,以至如果贸然深入极可能出现“法军从南圻到北圻,畅行无阻,而援越清军反而接济维艰,孤立无援”的局面。

全局观与历史观也最终证明,在强大的对手、自身的不足、外部的压力等“数座大山”面前,清政府既取得了“败中有胜”的态势,那么“见后就收”,舍越保台,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或许已然是最大限度的保全自身脸面了。

《第二次顺化条约》

《中法新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