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为何在统一后,可以迅速崛起,最终成为欧洲一霸?

小羊说说影视


这脾斯麦的政治策略有关:1871年1月18日,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对于德国来说,统一是它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明确标志,同时也是它承受各种新的压力与义务的开始。这个新崛起的大国拥有非常矛盾和脆弱的一面,这些突出表现在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战略决策体系三个方面。

政治结构:从国内政治来看,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完全是妥协和平衡的结果。 虽然统一后的德国拥有一部宪法,但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宪政国家,其政治体制基本上是属于“混合型”:既是君主制与民主代议制的混合,同时也是联邦制与中央集权制的混合。

社会结构:统一后的德国社会也是一种充满矛盾和各种张力的结构,其主要矛盾包括德意志传统的分立主意和统一国家之间的矛盾,及与社会阶级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之间几乎势均力敌的对立。

战略决策体系:德意志帝国政府的代表是宰相,向皇帝负责,主持处理日常的政治事务,外交也由宰相负责。但是在军事领域,宰相的权利极小。德国的军事制度基本上是普鲁士军事制度的延伸,是在绝对王权体制下形成的、由皇帝一人独断的军事制度,宰相在当中象征性的发挥一点作用。

二、俾斯麦的外交战略

在德国统一初期,俾斯麦仍然延用普鲁士时期的一些老方法来应对周边新出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在向别的一些强国示弱,“装作”自己还没有崛起,这也有可算是一种德国式的“韬光养晦”。在1875年由俾斯麦一手拉响的“战争在望”的危机对俾斯麦个人的打击十分沉重。1875年5月底他提出辞呈,遭到威廉一世皇帝拒绝后又离开柏林前往瓦尔青休假,一直到11月才重新回到柏林工作。在此次危机中,这种德国式的“韬光养晦”遭到了严峻考验,这让俾斯麦明白“低姿态”是远远不够的,从那时起,俾斯麦的对外政策也越来越充分地考虑德国崛起这个新的现实,逐步体现出一种深远的、全局性的战略谋划。

在近东危机中,俾斯麦清楚地认识到在东方问题上德国越是积极主动,出境就越危险,所以俾斯麦的基本原则就是紧紧抓住在东方问题上直接利害关系最小的这一点,尽可能的回避。在危机中,俾斯麦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不能爆发欧洲大战,因为这场战争最终必将涉及到德国;二是不使俄奥中的任何一方感到被孤立,从而导致其向法国靠拢。可以说,俾斯麦在1875—1878年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期间的全部政策,都是围绕这些目标和原则展开的。危机过后,德国背弃了更多的国际义务,同时德俄之间的关系也降到了一个冰点。

1878年的柏林会议后,俾斯麦开始用更加主动的方式来塑造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俾斯麦对德国崛起的定义也显露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的智慧,定义统一后德国为欧洲大陆的强国,或者说是欧洲大陆“潜在”霸主。这种定义是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德国不同于英国和俄国,它们身处欧洲大陆的东西两个侧翼,欧洲事务对其冲击较小,而德国处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所以,欧洲事务对其冲击较大,德国只能将重心放在欧洲。

德国重视工业发展,通过吸收他国发展经验和技术,加上德国人特有的细致,最终使德国发展迅速,迅速成为世界性大国。


帝国飞车


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四,落后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可到了90年代,德国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并且和美国一起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迅速崛起呢?

一,德国建立了强有力的国家经济体制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统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这是一个由27个邦国组成的联邦国家,有54万平方公里土地,6500万人口,其面积和人口都在西欧地区排名第一。帝国成立后,帝国境内的币制、关税、经济法规、铁路管理都得到了统一,使得广阔的中欧地区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市场,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德意志帝国建立

德国统一后,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军工相关的重工业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这直接刺激了德国的军火企业的扩展。1870年到1913年,德国克虏伯工厂职工从7000人增加到了8万人。军火又刺激了铁路、钢铁、机械、冶炼等产业的发展。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德国的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干预盛行,这在当时盛行“自由主义”的欧洲来说,可谓别具特色。

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德国的国内矛盾得到了缓解。早在50到60年代,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迅速融合,两大阶级的矛盾开始调和。许多容克贵族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而资产阶级也不断贵族化。帝国建立后,出台了帝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德国是一个皇帝领导的立宪制国家,虽然皇帝大权在握,但是资产阶级却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成为了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俾斯麦一面用强有力的手段来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出台一系列的社会立法,以保障下层人的基本利益,如规定了每天6天工作制,工资按时结算,禁止使用童工等。同时,德国还建立了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到1900年,德国的社会保险总额高达5亿马克,当年有500万人领取了社会保险。俾斯麦曾说,这是在帝国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

二,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

德国是世界最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国家之一。德国统一后,德国实现了普遍义务教育,公民接受教育就如同服兵役一样重要。到1895年,德国的文盲率只有0.33%。德国还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为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德国是一个出产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在统一之前,这里就出现过开普勒、高斯、欧姆等伟大的科学界奇才。德国统一后,国家组建了许多科研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国立化学研究所,国力机械研究所等。加上德国大学的教育的严谨,使得德国在19世纪的科学人才辈出,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自从诺贝尔奖设置以来,获得该奖的一半都是德国人。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十分重视科学和生产的结合。作为后期国家,德国没有广阔的殖民地,因此能将资金集中投入电气、化工、钢铁、光学等新兴的产业。德国还十分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科研成果,并将之运用于生产,19世纪的许多科学成就都在英国产生,然而首先运用却在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德国产生了基础物理研究、运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效结合的体制,这大大提高了科学向生产转化的效率。

教育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的高效转化,使得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层出不穷。1866年,西门子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发电机,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到1907年,德国使用电动机的企业已经有7万多家,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1876年,奥托发明了内燃机;1885年,卡尔·本茨创制了世界第一台汽车,人类进入了汽车时代。

三,其他原因

除了国家体制和对科教的重视以外,德国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德国获得了法国巨额的战争赔款和矿产供应地。普法战争后,法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德国,这里拥有丰富的钾盐矿和铁矿石,这位德国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1873年,法国向德国支付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凭借此资金偿还了国债,巩固了金本位制。

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总体处于和平的环境中,这也是德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俾斯麦奉行“均势外交”,他通过协调俄奥关系,挑拨英俄矛盾,加深英法对立以孤立法国,抑制法国的复仇主义。德国还不断在巴尔干半岛制造紧张局势,以牵制俄奥等国。

德国现代农业

另外,农业的改造完成为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德国通过对土地的集中,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保障和生产资料、资金以及自由劳动力。反观法国,由于小农经济长期盛行,严重阻碍了工业化的深度发展,使得法国工业进程迟缓。

交通的建设也是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就开始建设铁路。到1850年,德国铁路总里程为6000千米,是法国的两倍。到80年代,德国密度位居欧洲第一。铁路的建设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以后,德国各现代型铁厂中50%以上的产品用来供应铁路建设。内河航运业的作用也不可低估,通过开凿运河,建设大型港口,德国的航运得到飞速发展。1871年至1914年,德国的轮船总吨位由8.2万吨增加到510万吨,和英国相提并论。德国的鲁尔奥特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港口。

结语

在19世纪,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坚持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然而德国却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英国和法国沉醉于第一次工业的成果洋洋自得并将资本大量投资于海外的时候,德国却大力发展新科技和新产业,实现了对英法的弯道超车。德国的经济模式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一个样本,是现代经济模式的先驱。德国崛起的经验对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有所启迪和借鉴。


澄澄看世界


之前德意志地区已经积累了很多的人口,其中莱茵区的工业在统一前在欧洲大陆已经是首屈一指,加上阿尔萨斯洛林的工业和法国提供的十亿美元的赔款,当时相当于七亿两白银,这么好的条件,德国崛起是正常的


帝国历史


统一前的科技,工业产值,民族凝聚力在欧洲就属一属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